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偶像变榜样,教育不一样

课堂采薇偶像变榜样,教育不一样福建卢声怡榜样和偶像有什么区别?在我某一次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而学生却向我提问“老师,你的偶像是谁?”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了这个念头。
在教育语境中,榜样和偶像是不一样的。
传统“教育流程”中的榜样主要有两种:一是历史上的贤哲烈士或是当代的英雄伟人,二是社会上的先进典型或是身边的优秀同学。
前者取其品德高尚、事迹动人,后者则取其现实亲切,可感可学。
虽然榜样如流水线上的产品不断涌现,但“乱花渐欲迷人眼”,我发现,这些榜样还是与学生有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孩子们在崇敬他们的道德水准和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对榜样产生了敬畏感。
在心理上高山仰止,行动上却敬而远之。
毕竟,以榜样来教育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接受和认同,这种内化过程要占用教育者许多心力,有时甚至还会让人体产生“排异反应”。
偶像则不同,不需要教育者大力宣扬,也不需要集中学习,却早已经走入孩子的内心。
所以我想,何不化偶像为榜样,收教育之奇效呢?我的班上曾经有一个男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溺爱有余,管理不足,渐渐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学业明显受到影响。
有一次,我和他聊起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和苹果电脑公司的乔布斯,由于喜爱电脑的原因,他对这些IT精英的已经很有印象,潜意识中,这些人成为了他的偶像。
我说:“要说起来,我最喜欢的,还就是乔布斯了!”“哦?老师您也喜欢乔布斯?”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我点点头,说:“可不是!从前我还只觉得乔布斯事业上很成功,但了解了他的经历后,才发现他克服了许多常人不会遇到的困难甚至是危机,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他被我的这句话吸引住了。
我说:“你肯定知道,乔布斯一手创办了苹果公司,但是你知道乔布斯后来被苹果公司开除了吗?”“居然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了?还真是从来没人会遇到的事呀!”“是的,而且这个时期他还得了癌症,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没有放弃努力,后来终于东山再起,在动画制作方面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玩具总动员》就是他的公司制作的呢。
辩论赛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辩论赛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正方参考观点:1、“偶像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标杆,提供了奋斗动力。
偶像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人们尤其是粉丝产生了积极的鼓舞作用。
”2、“偶像崇拜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能促进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举例如下:“各位评委、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辩论社的辩题是“偶像崇拜是否利大于弊。
”我方认为“偶像崇拜利大于弊”,理由如下:其一,偶像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一个偶像的优良品质与其他的才能往往会吸引青少年们的眼球,因此青少年们会受此影响,对于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会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为了突破一些目标而不懈奋斗、拼搏,从而将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其二,偶像崇拜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
正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知识铺垫,才有了“牛顿三大定律”的产生,才让我们听到了那句“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至理名言。
偶像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洁的品性令人信服,在每个人的心中闪耀着灼灼的光辉。
其三睁磨誉,偶像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学习的动力。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宁肯跳江也不肯随波逐流而与与小人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和勇气是悉段我们学习的动力;他们正是我们该崇拜的,他们的优秀的精神品质,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满怀激情的走向成功的彼岸。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偶像崇拜弊大于利的问题参考偶像崇拜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
没有经济能力的人更甚。
盲目崇拜偶像,丧失自我,尤其对“三观"还未,成熟的中学生。
偶像崇拜使价值取向错位。
比如过分重视外在形象忽视内在的文化修养。
偶像崇拜也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有些沉迷于为偶像打榜,刷流量,天天熬夜;有些为了游余模仿偶像,染发、整容层出不穷,极大地危害了身体健康;更有甚者,沉迷于虚拟偶像无法自拔,其完美的设定,让他们深陷其中。
除此之外,由于青少年三观正在形成,偶像的行为很容易影响他们,他们固执且盲目的相信偶像的话一定是对的。
偶像与榜样的力量主题班会

学习偶像与榜样的优秀品质
学习他们的勤奋努力
了解偶像和榜样在事业上所付出的努 力和汗水,学习他们持之以恒、不断 进取的精神。
学习他们的正直品质
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了解偶像和榜样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的创新思维和勇气,学习他们敢于突 破、追求卓越的精神。
了解偶像和榜样的为人处世之道,学 习他们正直、诚实、有担当的品质。
榜样的力量
01
榜样的定义
榜样通常是指那些具有良好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范的人物,能够成
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02
榜样的力量来源
榜样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他们的品德、行为和影响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敬
仰、学习和模仿,促使人们向他们看齐。
03
榜样对青少年的影响
榜样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通过学习和效仿榜样,青少年可以养
科研成果:发现青蒿素,为抗击疟疾作出巨大贡献。
优秀榜样的案例分享
学术精神
坚持不懈、追求卓越,为科学事业奉 献一生。
社会影响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高中 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
偶像与榜样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01
02
03
坚定理想信念
偶像和榜样都有自己的目 标和追求,我们应该学习 他们对于理想的执着和坚 定。
03 如何正确追星与 学习榜样
理性看待偶像与榜样
偶像与榜样并非完美无缺
认识到偶像和榜样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 应该盲目崇拜或过分追求完美。
保持独立思考
在追星和学习榜样的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从,学会 筛选和辨别信息。
正确认识偶像与榜样的价值
认识到偶像和榜样的价值在于他们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和正能量 ,而不仅仅是外表或名气。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青年研究》 1999年第7期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岳晓东内容提要:本文提出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之间存在着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六边形差异,并设计问卷验证。
826名香港和南京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成了此问卷。
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个六边形模型。
本文还提出,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核心在于社会学习和依恋,它又分为以人物为核心和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主要理论和研究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
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
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
Eri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
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而言,偶像崇拜可以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需要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Blos,1967;Josselson,1991)。
青少年从自我迷茫和自我确认的拖延状态中走出来,时常需要经历一些冒险,也不接受任何说教和过早的自我确认(Marcia,1980)。
在这当中,对一些成年或同龄的偶像认同可使青少年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Erikson,1964,1968)。
在美国,Emanuel(1990)的调查表明,影星占据了美国年轻人偶像崇拜的主导位置。
还有许多青年人把摇滚歌星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
Adams-Price Greene(1990)要求60个5年级、8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名人以及他们想与这些名人建立什么关系。
他们从中鉴别了两种偶像依恋的类型:浪漫式依恋(romantic attachment,希望成为该名人的恋人)和认同式依恋(identificatory attachment,希望成为该名人那样的人物)。
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代表反方在本次辩论中发言。
首先,我们认为青春偶像崇拜存在很大的弊端。
其一,过度崇拜会导致模仿,许多年轻人盲目追随偶像,忽视自我价值和独立思考,导致个性的消失。
其二,偶像崇拜容易带来消费陷阱,一些商家会利用偶像热推销各种产品,让年轻人陷入不必要的消费中。
其三,崇拜偶像会让人们过于关注表面的形象和外在的美貌,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才华,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退步。
二辩:青春偶像崇拜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认为利大于弊。
首先,偶像的出现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许多偶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经历,鼓励年轻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偶像崇拜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让他们在成长中不感到孤独和无助。
最后,偶像崇拜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三辩:我认为青春偶像崇拜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积极作用。
偶像崇拜可以帮助年轻人塑造自己的人格,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追求偶像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升。
同时,偶像崇拜也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贡献。
此外,偶像崇拜也可以帮助年轻人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圈子,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场和人际交往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四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认为青春偶像崇拜存在一些问题,但利大于弊。
偶像崇拜可以带给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影响,让他们在成长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同时,偶像崇拜也是年轻人表达自己情感和彰显个性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最后,偶像崇拜虽然有一些消极影响,但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引导年轻人正确看待偶像,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促进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校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

在校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在校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问题探析及对策近年来,校园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校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种情况给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析校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偶像崇拜的定义。
偶像崇拜是指青少年对某些具有特定形象和魅力的人或群体极度地崇拜和追随,甚至产生盲目的追捧行为。
这个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他们对偶像模仿、模拟,希望成为偶像的翻版。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偶像崇拜会导致青少年的个性依赖。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过度依赖偶像可能阻碍他们建立独立的自我认同。
他们逐渐丧失自我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盲目地模仿和模拟偶像的言行举止。
其次,偶像崇拜容易引发青少年的消费和攀比心理。
偶像们的打扮、消费习惯以及社交圈子都影响着青少年。
因此,青少年希望通过购买同款服装、使用同款化妆品等方式来模仿偶像,这往往造成了他们的消费过度。
而且,由于偶像的明星光环,青少年之间也会展开攀比,导致诸如攀比物质、攀比外貌等行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间的心理压力。
再次,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偶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他们一句话、一张照片、一次行动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青少年往往只关注偶像的明星光环,而忽视了偶像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
这会导致青少年对待学业和梦想的态度不端正,过度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甚至对于不努力学习就能成功的错误认识。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偶像。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主题研讨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偶像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分享成功的真实故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动力。
第二,家庭也应该对青少年的媒体消费进行监督和引导。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观看和讨论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帮助他们分辨正确和错误的价值观,并对他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从青少年追星谈榜样教育

从青少年追星谈榜样教育从青少年追星谈榜样教育榜样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物。
其中,影视明星、音乐偶像等娱乐界的明星往往成为青少年们追捧的对象。
本文将从青少年追星的现象入手,探讨榜样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星。
首先,对于青少年来说,追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
追星可以带给青少年们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喜悦、崇拜和憧憬等。
通过追星,他们可以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
例如,追逐喜爱的明星可以给青少年们提供无限的激励和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追星对于青少年的个人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追星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盲目追星会导致青少年的时间管理困难,长时间的追寻明星会占用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影响到学业和身体健康。
其次,某些明星的消极行为和不良态度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误导。
许多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容易把明星的行为当作行为规范,而忽视了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这种盲目崇拜会阻碍青少年形成独立思考和健康成长的能力。
为了正确引导青少年追星,榜样教育至关重要。
榜样教育不仅包括明星榜样,也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
青少年应该被鼓励去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榜样,通过他们的学习和行为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而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应该共同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们正确地识别和选择榜样。
在榜样教育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引导,帮助他们理性地看待追星的现象。
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明星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同时,家庭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当孩子在追星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走出追星的困境。
此外,学校在榜样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春偶像崇拜有利于VS不利于孩子成长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青春偶像崇拜有利于VS不利于孩子成长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反方辩词:尊重孩子的个人喜好和爱好,是我们教育的基本原则。
青春偶像崇拜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本身并不是有利或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是取决于孩子自身的情况和家庭环境。
许多孩子通过喜欢偶像,学习到了坚持、努力、自我表达等积极的品质,这些品质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也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偶像,不盲目崇拜,不追求虚荣和消费主义,才能保证偶像文化的正面影响。
二辩反方辩词:青春偶像崇拜并不是孩子成长中的必要因素,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关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
青春偶像崇拜可以是其中的一种,但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主要依赖。
此外,崇拜偶像过度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受到影响,使孩子只注重外在表现而忽视内在品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三辩反方辩词:青春偶像崇拜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但也可能导致孩子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中,无法真正融入现实生活和社会。
孩子需要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和挑战,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这些都是偶像文化无法提供的。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偶像文化,将其作为一种娱乐和学习的方式,而不是过度依赖和沉迷。
四辩反方辩词:青春偶像崇拜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主要依赖,但也不应该一概而论地认为它对孩子成长无益。
偶像文化在某些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分辨偶像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而不是盲目崇拜和追逐虚荣。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与孩子共同探讨偶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让孩子在偶像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实现全面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研究》 1999年第7期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岳晓东内容提要:本文提出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之间存在着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六边形差异,并设计问卷验证。
826名香港和南京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完成了此问卷。
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个六边形模型。
本文还提出,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核心在于社会学习和依恋,它又分为以人物为核心和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主要理论和研究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
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
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
Eri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
就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变化而言,偶像崇拜可以是青少年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需要从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的价值(Blos,1967;Josselson,1991)。
青少年从自我迷茫和自我确认的拖延状态中走出来,时常需要经历一些冒险,也不接受任何说教和过早的自我确认(Marcia,1980)。
在这当中,对一些成年或同龄的偶像认同可使青少年寻求更高的价值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Erikson,1964,1968)。
在美国,Emanuel(1990)的调查表明,影星占据了美国年轻人偶像崇拜的主导位置。
还有许多青年人把摇滚歌星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
Adams-Price Greene(1990)要求60个5年级、8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名人以及他们想与这些名人建立什么关系。
他们从中鉴别了两种偶像依恋的类型:浪漫式依恋(romantic attachment,希望成为该名人的恋人)和认同式依恋(identificatory attachment,希望成为该名人那样的人物)。
在香港,Cheng(1997)比较了77个16岁以下的影迷俱乐部学生和128个同龄的非影迷俱乐部学生,测量他们的自尊和自我负评估程度。
结果表明,与非影迷俱乐部的同伴相比,影迷俱乐部成员们自尊程度更低,且更具自我负评估。
Cheng推测,参与影迷俱乐的活动可提供给这些青少年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地位尊重和价值参考,可使他们相对提高自我评估。
特别是对较为敏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影迷俱乐部的自我确认作用更显突出。
Chan,Cheung, Lee,Leung,Liu(1998)调查了2500个香港的青少年,发现依赖偶像作为其道德判断标准的青少年更可能发生过失行为,也更不喜欢接受正面的道德观,且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
这些调查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偶像崇拜一方面可导致对偶像的过分认同和依恋,另一方面可以补偿青少年个体化(individuation)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遥亲感(remoteintimacy),以补偿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真空。
但这种遥亲感的过于理想化或浪漫化可使青少年对其偶像想入非非,做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另一方面,榜样学习也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榜样学习的理论当中,有两种理论占主导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对适当的父母性人物的认同对于儿童的自我发展很重要,儿童不断地模仿并认同父母的态度和价值,会有助于其个性的发展(Freud,1925)。
还有人认为,榜样可作为一个可靠的基础,推动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Pleiss和Feldhusen,1995)。
缺乏这样一个可靠的基础,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忧虑、恐慌,并做出不成熟的自我表现。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模仿和榜样学习对帮助人们获得适当社会技巧的重要性(Bandura,1977,1986)。
许多研究表明,当儿童认同适合的人物时,榜样的积极作用就增强了(Hamilton&Darling,1996)。
而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2 ing)也能使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或惩罚来调节自我的行为。
榜样学习被证明在教授学生掌握新技巧和行为时特别有效。
如Schunk和Hanson(1985)发现,对于那些怀疑自己学习能力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与那些成绩欠佳却不断努力而最终掌握知识的学生在一起。
而就青少年自我确认来讲,对一些著名人物的认同可促进年轻人的自我思考和励志。
在这种意义上说,Bandura(1971)把认同(identifi2 cation)等同于模仿(imitation),但也有其他的心理学家认为认同比模仿更能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发展(Feshbach&Weiner,1986)。
总而言之,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偶像与榜样密不可分。
但一般说来,偶像在青少年自我发展中只是个过渡性现象(Erikson,1968;Marcia,1980),颇具戏剧性和幻想性的效果(Adams-Price&Greene,1990);而榜样则更具实用性、现实性和替代性功能,其作用与年龄和性别无特别关系(Bandura,1986;Schunk&Hanson,1985)。
至于两者之间具体有什么异同,各对青少年的自我成长起什么作用,尚缺乏学者深入研究。
二、偶像与榜样之比较:一个六边形图型的假设和验证(一)六边形图型的假设为了检验偶像和榜样的概念差异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影响,Yue&Cheung(1998)在香港和南京的青少年中做了一项抽样调查。
他们假设两者间存在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偶像一般是一种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形象,而榜样则是一种现实化、世俗化、功利化和平凡化的形象。
这三组对立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六边形模型(见图1),其具体描述如下:理想化:偶像崇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想化,即对依恋对象的特质加以强化(enhanc2 ing)和理想化(idealising)。
这种理想化的社会认知会使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得完美无瑕;浪漫化:偶像崇拜的另一突出特征是浪漫化,即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illusory romance)和依恋(attachment)。
这种浪漫情怀会使青少年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以此梦幻自己的爱情生活;绝对化:偶像崇拜的第三个特点是绝对化,即对崇拜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absolute faith)。
它会使青少年对其偶像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以至于把图1: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六边形圆型他们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现实化:榜样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现实化,即对榜样的特质做现实性评估(realistic assessment)。
它会使青少年积极认同那些可具模仿价值的人物,进而使其榜样认同深具世俗性和平常性;理性化:榜样学习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性化,即对榜样的特质做理性的(rational)和功利性(instrumental)评估。
它会使青少年不盲目认同、模仿那些与个人能力和志愿不相吻合的榜样特质,进而使其榜样认同深具针对性和功利性;相对化:榜样学习的第三个特征是相对化,即对榜样的认识不极端化,而是相对性地看待那些值得自己学习的人物(relative faith)。
它会使青少年较为冷静、客观地认同自己所喜爱的榜样,不盲目地模仿他们,并能认清他们的优缺点和特长。
Yue&Cheung假设,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三组对立标准会在二维概念空间中形成一个六边形模型,并由此可测量出六边形每边之间的距离。
(二)六边形图型的验证为验证这一模型,Yue&Cheung设计了一个问卷来测量青少年选择偶像/榜样的标准。
其中包括了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六个属性组(item sets),每一属性组中又有四个彼此独立却又主题相似的属性词(items)。
如在理想化这一属性组有天赋极高的、容貌出众的、无可匹敌的和非凡的四个属性词。
在数据收集中,他们采用了重复测量法①,答卷形式是Likert量表,其中5表示一致性最高,1表示一致性最低。
为了平衡排列上的偏差(bias),他们设计了两个问卷版本(A卷和B卷),其中偶像和榜样选择的等级项序列是颠倒的。
为显示六边形的概念空间,他们采用了多维度量比因素分析(multi -dimensional scaling),以有效地识别各变量间的距离。
此外,问卷还要求被试分别举出三个最喜欢的偶像和榜样。
他们共调查了香港的167名高中生和110名大学生以及南京的224名高中生和325名大学生。
调查结果表明,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之间的确存在着预期的差异,其中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之差异更具统计显著性(见表1)。
此外,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对于选择偶像比选择榜样重要得多,现实化、理性化和相对化对于选择榜样更重要。
而就区域差别来说,对南京学生而言,绝对化对于偶像的重要性比榜样高出0178 (1150-230136)个点,而相对化对于榜样的重要性比偶像要高出2126(1104+23016)个点。
而对香港学生来说,绝对化对于榜样的重要性比偶像高出2122(1150+230136)个点,而相对化对于榜样的重要性比偶像高出0118(230161-1104)个点。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香港学生在所有六个属性上的平均分都高过南京学生,由此相对于南京学生,香港学生把偶像/榜样看得重要得多。
表1 偶像与榜样之差异重复测量多变量分析结果(Repeated Measure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偶像平均值榜样平均值偶像对于榜样的差异效应香港对于南京在偶像上的差异效应男性对于女性在偶像上的差异效应理想化4817441421673-01860108现实化31153511-31433-019611593浪漫化3519301131743-0194-0163理性化57106317-51603-112421043绝对化30112816-0136-115030186相对化55115616-016111040119总之,被试在选择偶像时对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的社会认知明显高于其对现实化、理性化和相对化的社会认知。
而在选择榜样时,被试对现实化、理性化和相对化的社会认知明显高于其对于理想化、浪漫化和绝对化的社会认知。
这一现象对男性群体来说,更为明显。
此外,数据组的多维排列也在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二维概念空间上确立了六边形,其中每一空间的排列都象预测的那样具有环形性和对立点,各对立点之间也具相当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