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合集下载

五苓散有什么副作用什么人不宜服五苓散

五苓散有什么副作用什么人不宜服五苓散

五苓散有什么副作用什么人不宜服五苓散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由猪苓、茯苓、橘红、白术、泽泻等五种草药组成,具有利水渗湿、化痰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引起的脾胃不和、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虽然五苓散属于中药,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人群。

1.副作用
五苓散是一种温和安全的中药方剂,副作用较小。

但有些人在服用五苓散后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尤其是在刚开始使用五苓散时,个别人可能会出现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一般都是短暂的,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消失。

2.禁忌人群
虽然五苓散的副作用较小,但还是有一些人不适合服用五苓散,包括以下几类: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五苓散中的成分可能会经过胎盘或乳汁进入胎儿或婴儿体内,对胎儿或婴儿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服用五苓散。

-过敏体质者:五苓散中的草药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如果您对五苓散的任何成分过敏,应避免使用该药。

-肾功能不全患者:五苓散中的泽泻可能具有利尿作用,如果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使用五苓散可能会加重肾功能损伤,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使用五苓散。

-慢性腹泻患者:五苓散中的成分具有温和的泻下作用,慢性腹泻患者的肠道功能已经不正常,使用五苓散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因此慢性腹泻患者应避免使用五苓散。

-腹部明显积聚块块或者肿物病例:五苓散的功效是通过利水渗湿、化痰散结来改善湿热下注引起的症状,如果你的腹部出现了明显的肿块或其他病变,应避免服用五苓散,尽早就医确诊并进行治疗。

五苓散的配方与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配方与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配方与功能主治一、配方五苓散是由五种中药材组成的经典中药方剂,包括:1.茯苓2.泽泻3.粳米4.神曲(炒白术)5.泽令(炙甘草)二、功能主治五苓散是一种温和的中药方剂,其主要功能和主治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湿渗透五苓散的成分中,茯苓和泽泻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此外,五苓散还能增加尿液的排出量,促进尿液的渗透排泄,有助于治疗湿热和水肿引起的疾病。

2. 强化脾胃消化功能粳米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膳食纤维,可以帮助调整脾胃功能,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吸收。

神曲(炒白术)则可以健脾和胃,提高脾胃的消化能力。

五苓散中的粳米和神曲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引起的症状,例如食欲不振、腹胀和泄泻等。

3. 缓解脾肾阳虚引起的水肿五苓散加入了泽令(炙甘草),其含有的甘草酸和甘草甜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尿液排泄量的作用。

甘草还可以健脾和胃,补益体虚,帮助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五苓散中的泽令可以增加方剂的补充,缓解脾肾阳虚引起的水肿症状。

4. 调理体液平衡五苓散的成分茯苓和泽泻都具有调理体液平衡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体内的液体平衡,防止水分滞留导致的水肿和湿热症状。

三、适应症五苓散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湿热引起的水肿、浮肿、尿少•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和泄泻•脾肾阳虚引起的水肿症状,例如下肢浮肿、腹水、尿少等•体液平衡失调引起的水湿症状,例如浮肿、疲倦、口干等四、用法用量五苓散的常规剂量为每次服用6~9克,可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将五种药材放入研磨机中研磨成细粉,然后加入适量热水冲泡,煮沸15分钟后即可。

建议每日3次,温热时服用。

五、注意事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五苓散。

•在使用五苓散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和油炸食物。

•遵医嘱使用,不宜自行调整剂量或停止服用。

以上是有关五苓散的配方与功能主治的详细介绍。

如果您对五苓散的使用有进一步的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利小便的功效。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在实践中多次应用五苓散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病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五苓散适用于湿热内蕴型的水肿。

这类患者常伴有浮肿、尿少、口渴等症状,是因为体内湿热阻滞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五苓散可以清热利湿,促进水液代谢,缓解浮肿症状。

在临床上,我常结合针灸疗法一同应用,效果显著。

其次,五苓散对泌尿系统感染有一定疗效。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湿热之邪,减轻炎症症状。

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我通常建议患者饮用五苓散煎剂,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此外,五苓散也适用于消化系统水肿和腹泻。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和腹泻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不仅可以清热利湿,还能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将五苓散与香砂六君子汤相结合使用,以增强调理脾胃的效果。

总的来说,五苓散作为一味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五苓散虽然药性温和,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

在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斟酌,避免不
必要的副作用。

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共同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脉法图解伤寒——五苓散

脉法图解伤寒——五苓散

脉法图解伤寒——五苓散开始脉法图解伤寒的写作。

今天写五苓散及其类方膀胱是全身水液调节旱涝的总水库。

无论气分还是血分的津液都要通过膀胱调节。

好,今天讲五苓散讲方剂我们必须解剖方剂如果就方剂论方剂,是不可能得其真谛我们必须把方剂里面的每一味药拎出来仔细研究五苓散组成:桂枝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启发三焦命门阳气,通少阳三焦经,胆经,达少阴心经。

桂枝四季开花,温暖之气。

这个容易理解。

茯苓是什么状态?茯苓这味药太常用了,就是因为太常用,往往我们却不知其所以然。

茯苓长在被砍伐的松树根下!松树四季常青,阳气生发非常旺盛。

由于被砍,阳气无法上达,集聚在树根上,吸引土中阴湿之气附在上面形成包块。

这就是茯苓。

由于松树十分清香,吸引的阴气也是很清纯的,不会混浊。

所以茯苓赤白色。

茯苓可以说是松树的精气化生。

人体当中胃相当于土地的相对干燥的表层,脾相当于土地的相对湿润的里层。

所以说胃为燥土,脾为湿土。

一般的树根只能到达土的表层,无法进入里层。

能进入里层的根一定要又深又长。

例如,葛根,牛膝这些就能进入脾!中医就是类象医学,如果你不懂类象,是无法学好中医的。

好,松树的根也只能进入表层的胃。

茯苓是进入人体的胃。

色白向上进入肺肺主白茯苓秉松树之精气,所以能补。

由于茯苓的气能吸引阴湿之气,所以能渗湿。

所以茯苓有三个作用,一个补胃肺的阳气,补胃肺的津,同时可以淡渗胃肺的湿气。

湿气与津不是一回事!湿气是单纯的水气津是气阴的化合物。

好,这就是茯苓。

下面讲猪苓。

猪苓与茯苓是同类。

它们的区别在于树种猪苓是枫树根上的包块但是还有一个根本点的不同。

枫树不用砍伐根上就能长出猪苓,只是块头比茯苓小很多。

为什么?松树四季常青,不落叶,枫树是秋冬落叶的。

就是说猪苓阳气的来源是天气肃降的结果肺在人体当中感应天气。

代表天肺肃降的结果就是心包。

所以猪苓入心包经。

由于猪苓是秋冬寒燥之气的结果。

所以它能降心包火,淡渗心包湿气。

如猪苓汤。

随便讲一下,阿胶是驴的皮,是入心包经的。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克),泽泻一两六铢(12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去皮,半两(4克)[服用方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治则方解]病机: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治则:通阳化气利水。

方义:五苓散为利小便而祛湿的一张名方。

方中以泽泻咸寒为君,与甘平之猪苓与茯苓相配而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以助水湿之运,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气化行而水道利,水湿去则诸症消。

[辨证要点】五苓散适应于水湿内停诸症。

临床应用时只要掌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这一病机时特点,即可用本方加减应用。

此外,本方还有健脾化湿之功,中焦湿盛,升降失常累及下焦者,亦可用之。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可治疗脉浮,发热而渴,小便不利之证。

五苓散用术、桂暖肾以行水,猪苓汤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加术、桂是治在太阳,而加滑石、阿胶是治在阳明。

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行水为主,而猪苓汤则以育阴利水。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溪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和用量一、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茯苓、白术、赤苓、泽泻以及猪苓组成。

它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水消肿:五苓散的主要作用是利尿排湿,可以有效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它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减少体内的水分潴留,对于水肿引起的浮肿、肢体困重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健脾开胃:五苓散含有的白术和泽泻等成分有助于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清热利湿: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改善湿热引起的发热、口渴、尿短黄等症状。

4.调节水盐代谢:五苓散可以平衡水盐代谢,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它可以减轻体内的水钠潴留,防止水钠代谢紊乱带来的不适症状。

5.缓解泌尿系统疾病:五苓散还可以缓解泌尿系统疾病,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状。

它可以促使尿液排出,改善尿路炎症症状。

二、五苓散的用量五苓散的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遵循以下用法用量:1.成人通常每次口服6g~12g,一日2次,分2次服用。

2.儿童用量较成人减少,一般为成人用量的一半。

3.口服时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将药粉冲成糊状或加水煎煮后饮用。

4.五苓散属于中药复方剂,不适合长期连续使用,一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治疗周期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五苓散在服用期间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口干、口苦、恶心等,这些反应一般是暂时的,不必过于担心。

如果出现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停止使用。

此外,五苓散是一种中药复方,其中的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五苓散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三、总结五苓散是一种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开胃、清热利湿等功效的传统中药方剂。

它可以缓解水肿、改善消化不良、调节水盐代谢,以及缓解尿路感染等症状。

五苓散减肥方

五苓散减肥方

五苓散减肥方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减肥方配方: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白术20克,桂枝6克。

服用方法:研为散剂,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禁忌: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人群:对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人体水液调节剂:五苓散核心提示:笔者运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肠炎、脂肪肝、慢性肾炎、内耳眩晕症均取得一定疗效,兹举该方验案两则。

五苓散可以利水渗湿,助阳化气,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名方。

悸、眩、渴、烦、吐涎沫、小便不利、脉浮是本方方证识别关键;脱水与蓄水并存是本方证病机关键。

案一:频发室性早搏曹某,男,72岁。

主诉:心慌时作5年,乏力思睡半年。

患者自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不适,时作时止,活动后减轻,伴胸闷,无胸痛。

曾前往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服药后心率常低于60次/min 而停服,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改变;半年前开始出现体力下降,现症为易疲劳,下午头昏沉如裹,阴雨天上症加重;腰酸疼,下肢沉重;咳嗽,晨起咳白痰数口,口不渴饮;稍有劳作必腋下出大量黄汗而浸透衣物;睡眠梦多,早醒;易尿频、尿急、尿无力,夜尿3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结无力。

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多年。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

辨证:心气不足,水饮凌心。

治法:补益心气,温化水饮。

拟五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桂枝茯苓丸、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30g,猪苓15g,泽泻20g,桂枝10g,光杏仁10g,干姜4g,桃仁10g,赤芍药10g,牡丹皮10g,枸杞15g,炙甘草10g。

五苓散的条文

五苓散的条文

五苓散的条文
五苓散是中医药方中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所致的症状。

以下是五苓散的条文描述:
组成成分:
五苓散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茯苓、猪苓、澤瀉、桂枝、白朮。

功能主治: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渗透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脾胃湿阻、水肿泄泻等症状。

适应症状:
五苓散常用于治疗湿热淤滞引起的腹泻、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尤其对于湿热停滞于脾胃、淤结成湿阻的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服用方法:
一般情况下,五苓散以水煎服,或者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合适的剂型,如丸剂或颗粒剂。

注意事项:
在使用五苓散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剂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
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按照医生建议使用五苓散,不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医生咨询。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述,具体用药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

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

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

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

七剂后痛止出院。

续服一个月。

观察3年未见复发。

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

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

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

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

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

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李芳国用本方加车前子、荔枝核、小茴香治疗一3岁半小儿的右侧鞘膜积液,肿胀似鸭蛋大,服药5剂后缩小至乒乓球大小。

原方加黄芪10g,再进5剂而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梅尼埃综合征为内耳迷路水肿,也属于体腔的积液,照样可以使用本方。

5.以烦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糖尿病等。

如李克绍治一7岁男孩,多饮多尿,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请李老诊治,见其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

与五苓散方:白术12g、茯苓9g、泽泻6g、桂枝6g、猪苓6g,上方共服两剂,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6.近年来,五苓散用于五官科病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青光眼、卡他性结膜炎、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汩囊炎、旋耳疮(外耳湿疹)、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疮、弥漫性声带息肉等。

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

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1988;2:27)。

7.原文有“肉上栗起”记载,可知本方证也可见于皮肤改变。

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斑秃(脂溢性皮炎的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8.其他方面: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经前期紧张症、卵巢囊肿、癫痫、百日咳、遗尿、肥胖症、汗症、阳痿、失眠,感冒、流感、宿醉、皮下囊肿等。

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

若于饮酒前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经方的临床应用》)。

据报道,五苓散对减少抗生素副作用也有一定效果。

沙文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

给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

[经验参考]五苓散在《伤寒论》中是作为水液调节剂来使用,既主“蓄水证”,又主脱水症,是一张双向调节的好方子。

“蓄水证”不难理解,脱水症该如何认识。

《伤寒论》386条本方主治“霍乱”,霍乱即暗含脱水状态。

“蓄水证”并不局限于下焦膀胱,此水可以蓄在机体任何一处,膀胱也只不过是个代名词罢了。

“口渴而小便不利”是本方证的全身表现,同时还可出现相应的局部蓄水证的表现。

五苓散原用于治疗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如明代《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一仆人,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投本方而愈。

后世用于多种呕吐,如伍炳彩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诸呕吐,如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呕吐、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皆获佳效(江西中医药,1985;5:21)。

钱光明介绍用五苓散治愈呕吐宿疾:一女,34岁,自14岁开始常于吃饭喝水后片刻即吐,时缓时急。

20余年多方求治未效。

诊断为“慢性胃炎”。

余曾多方调治均罔效,思之再三,再察其面色微黄,骨瘦如柴,舌质淡红,苔厚滑润,脉和缓,忽悟出此莫非是“水逆症”?投五苓散加味:泽泻20g,茯苓、猪苓、焦白术、半夏、生姜各10g,桂杖6g,2剂。

患者疑具药味平淡,仅取一剂试之,岂料呕吐竟一剂而愈。

8个月后随访病未发(国医沦坛,1988;2:27)。

矢数道明也曾治疗一例类似病患:5岁男孩,患痢疾,高热下降后,出现烦躁,拒绝盖被,口渴,水人即吐,饮—口吐出两三口,小便不利,脉浮数大而尤力。

以五苓散2g用米汤溶化服用,服—剂呕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转,渐渐恢复(汉方临床,4卷12号)。

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

五苓散证主治的口渴,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口渴感,但不能多饮水,多饮水则腹胀难耐,也有喜饮热水者。

俞长荣治一病人,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与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口渴反增剧。

后询知患者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细察舌红无苔而滑。

遂以本方改散剂为汤剂,以肉桂易桂枝,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所谓小便不利,包括小便次数、排尿量改变,也包括浮肿。

编者经验,用于泌尿道感染,本方配猪苓汤更好。

五苓散证中的大便多溏而不成形,甚至腹泻,其治疗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

五苓散还可用于醉酒后的不适。

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

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

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C。

疱疹有扩大的趋势。

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作者根据大塚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1日10克,早晚分2次服,连服7天。

第一例药后3日疱疹结痂,疼痛消失,数日后痊愈。

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性疼痛及肿胀消失。

五苓散使用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五苓散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作用,但并非单纯的利水剂。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

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给予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

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休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

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

”其次,本方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为通治之方。

如《医方集解》中说:“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热,身热头痛。

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这些都是因为水停的部位不同所形成。

本方证的脉象多为浮脉,当上述疾病出现浮脉时,不可错认为是表证而忽略本方。

再次,注意配伍比例。

仲景之方,并不是几味药物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单纯的药效相加。

有人对五苓散证治规律及组方原则进行研究和统计,计算出最佳用量:桂枝7.12g、白术11.86g、茯苓19.06g、猪苓11.83g、泽泻15.15g,该量与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g的换算比例计算出的原方剂量相近。

比例为1:1.76:2.67:1.66:2.17(桂:术:茯:猪:泽),与原方基本一致。

可见仲景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

还有,本方的服法可以作散剂服,将五味药研为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次3g,亦可以作汤剂服用。

当治疗水肿、水逆证时,散剂药效优于煎剂。

最后,还应与相关方证作鉴别。

五苓散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均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口渴。

但肾气丸证有腰腹的拘急疼痛,畏寒感;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常伴有排尿频数涩痛,小便短赤,烦躁而无水逆证,可与五苓散证鉴别。

本方有与小柴胡汤合用的机会,谓之柴苓汤;《丹溪心法》的胃苓散即是本方与平胃散的合方。

[原文点睛]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2.发汗已,脉浮数,须渴者,五苓散主之。

(72)3.伤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3)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