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组织群文阅读 实现读写结合

组织群文阅读实现读写结合群文阅读是指在集体中进行的阅读活动,通过组织读者共同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从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交流。
群文阅读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读写结合是指阅读和写作相互结合,通过阅读来激发写作兴趣,通过写作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读写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
将群文阅读与读写结合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进行组织群文阅读,实现读写结合。
一、组织群文阅读1.选择适合的读物在进行群文阅读活动时,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读物。
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读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可以选择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文学作品或科普读物,也可以选择具有一定知识性和启发性的文章或散文。
2.确定阅读方式确定群文阅读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采取小组阅读、整体阅读或自主阅读等方式。
小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整体阅读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自主阅读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3.组织讨论和交流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可以采取问答、辩论、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开展相关活动可以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如写读后感、做PPT、进行展示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现读写结合1.激发写作兴趣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要及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引导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对所读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写作的兴趣。
可以要求学生以所读内容为素材,展开写作,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写篇章节小结等,让学生通过写作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群文读写结合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通过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进行写作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群文读写结合的基本原理群文读写结合是一种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写作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教学策略基于以下几个原理:1. 教学目标统一原理: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群文读写结合可以使两者达到有机的统一,互相促进。
2. 情感认知一体原理:文学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写作实践则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3. 互动协作原理:通过群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内涵,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进行同伴间的交流和互动。
1. 选择适当的文学作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水平,选择适当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可以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或者一些有趣的故事。
2. 进行感悟阅读: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理解文中的字词句式,更要理解其中的情感、意境和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情感教育活动。
3. 写作实践: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写作读书笔记、读后感、小说改写、写作文等。
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4. 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同辈评议,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5. 展示成果: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学校或其他场合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三、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的实施效果群文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施效果。
1.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通过群文读写结合,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理解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小学中高年级的群文读写结合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群文读写结合是指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组织合适的群文读写活动1. 选择优质课文:优质的课文是群文读写活动的基础。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引人入胜的课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2. 设计生动的朗读环节:朗读是群文读写活动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朗读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朗读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
3. 进行交流讨论:在群文读写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4. 引导写作创作:群文读写活动应该以写作创作为终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写作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注重群文读写活动的实效性1. 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选择课文和设计活动时,要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群文读写活动中找到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 强化实践操作:群文读写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口头表达和讨论阶段,而应该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 鼓励创新思维:在群文读写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4. 注重成果展示:群文读写活动的成果展示是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该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场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写作品,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刍论

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刍论语文群文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而在群文阅读中实现读写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群文阅读中实现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在进行语文群文阅读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搭建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等。
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二、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模式在进行语文群文阅读时,需要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模式,以满足学生不同阅读需求和水平。
可以采用课堂朗读、小组合作阅读、独立阅读、角色扮演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教师也要灵活运用这些阅读模式,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注重阅读与写作的互动实现读写融合,需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互动。
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笔记、阅读感悟、阅读摘抄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展开创作,编写读后感、读书笔记、课文复述等形式,促进阅读与写作的互相促进和互相提高。
四、注重阅读素材的多元化在语文群文阅读中,教师需要注重阅读素材的多元化,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和价值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材料,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和类型的文本。
通过多元化的阅读素材,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从而有利于实现读写融合。
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创作为了促进读写融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创作。
通过给予学生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写作,如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写课文复述等,从而巩固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提升写作水平。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群文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策略,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群文读写结合策略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群文读写结合的特点1. 综合性:群文读写结合能够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2. 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本进行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能力。
3. 合作性:学生可以在小组或班级内展开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 实践性:学生通过实际的阅读和写作活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的运用1. 阅读理解与写作延伸在阅读文本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讨论和思考,然后通过写作来延伸和表达自己的思考。
学生可以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和启发。
2. 阅读材料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索和思考。
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阅读兴趣。
3. 阅读练习与写作练习的结合在进行阅读练习的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在阅读一篇说明文后,可以写出自己的说明文,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阅读和讨论文本,然后进行小组写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群文读写结合策略的实施效果群文读写结合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成长和共同进步。
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刍论

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刍论语文群文阅读是学生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而读写融合则是在群文阅读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实现读写的融合。
如何有效地实现语文群文阅读中的读写融合,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实现策略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对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进行探讨。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
在群文阅读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要实现语文群文阅读中的读写融合,就必须深入理解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实现策略(一)选材多样化实现语文群文阅读中的读写融合,首先要注意选材多样化。
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选材要注重文学作品的经典性和时代性,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作品,从而对不同的文章写作有所启发。
(二)引导精读群文阅读中的读写融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
精读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用意,掌握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通过精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涵和魅力,从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三)模仿创新在群文阅读中,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创新的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模仿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他人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但模仿并不等同于抄袭,学生需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四)写作实践实现读写融合还需要进行写作实践。
学生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后,要进行写作实践,通过写作来巩固并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小学中高年级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关键时期,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需要采取群文读写结合的策略。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设计、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导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课堂教学设计1.量化阅读时间:每周定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
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也可以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并将阅读时间纳入考核范畴。
2.丰富阅读材料: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类、科普类、历史类等。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阅读任务设计:设置具体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可以设计问题导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思考。
4.阅读挑战:为学生设立阅读挑战,鼓励他们阅读更难的内容。
可以设置阅读记录,记录学生的阅读成果,并根据他们的进步进行奖励和鼓励。
二、阅读指导1.指导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归纳等。
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和讲解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策略。
2.阅读交流: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朗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导读材料:对于一些新的阅读材料,可以提供导读材料,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思考。
提供一些关键词、提问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4.个性化阅读指导: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
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或者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
三、写作指导1.设立写作任务:在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可以设立相应的写作任务。
写读后感或者对文章中某个问题的思考。
写作任务可以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写作范例展示:提供优秀的写作范例,让学生模仿和学习。
可以将范例贴在课堂上或者发到学生的学习平台上,让学生随时可以查看。
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激发其他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刍论

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写融合的实现策略刍论语文群文阅读是指通过阅读一系列相关的文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读与写的融合实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下面就语文群文阅读中读和写的融合实现策略进行论述。
读和写可以互相促进。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大量的优秀文本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和阅读体验,为写作提供充分的基础。
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感悟和创造力转化为文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读文后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和输出,达到读与写的互促共进。
读和写可以融为一体。
在语文群文阅读中,可以借助不同的文本类型和阅读材料,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写作习惯和技巧。
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让学生仿效古人的文笔和风格,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而在阅读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或科普文的写作,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事实的梳理和分析,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
通过读和写的融合实践,使学生在具体的写作任务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
读和写可以互相反思。
在读文后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进行表达,还能够通过写作的过程对自己的读书体验进行回顾和总结。
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疑惑和收获,可以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写作反思,学生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能够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读和写可以相互启迪。
在语文群文阅读中,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文化和风格,这些对于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学习到不同文本类型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从而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
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
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向课文借“生花妙笔”A、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
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
如学习真诚一组文时,三篇课文的不同命题方式: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信任》;有以写作线索为题的《毽子里的铜钱》;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月下桨声》等。
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B、向群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
如学习童年一组文《放风筝》《绿叶的梦》《杏儿熟了》《金色的草地》感受作者选材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趣事。
C、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砰!”发令枪响了。
(面)六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向终点射去。
王冲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他脚下像踩着风火轮,第一个到达终点。
(面)观众们像开了锅的水一样,沸腾起来:“加油1加油!”喊声响彻云霄。
(点)特别是张猛,站起来,挥着拳头大喊:“王冲,加油!王冲,加油!”脸张得通红,脖子上的青筋鼓得老高。
例2、仿写书面语言对话格式小学语文教材和学生的习作里,经常会遇到、用到人物对话。
书面语言对话的基本格式有:“人+话”说字的后面用冒号。
“话+人”说字的后面用句号。
“话+人+话”说字的后面用逗号。
变式:“人+神态+动作+语气+话”——语言前面加上提示语,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语速、动作、音量、表情等等。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主教材《小麻雀》《金奖章》、辅教材《小青石》《陶罐与铁罐》等童话故事,进一步掌握对话描写,结合教材进行仿写人物对话的专题训练,运用对话的多种格式,给人物对话加上适当的提示语。
以教材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为仿写的发散点联系写对话。
例3、人物动作仿写的专题训练。
把一个复杂的行动分解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再分解为几个动作,写起来就容易了。
如三年级上册主教材《翠鸟》一课中,“翠鸟叼鱼”有三个连续动作:蹬开—飞—叼—飞,辅教材《搭石》“摆撘石”这个部分按照:“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有5个动作。
引导学生仿写连续动作。
如做仰卧起坐的连续动作、吃饭的动作……例4、人物外貌仿写。
人物外貌包括人物的性别、年龄、体形、相貌、衣着、职业和个性特点。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几篇文章的人物外貌描写,具有示范性。
主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这样写父亲的外貌的:“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辅教材《慈母情深》三写母亲的外貌:“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有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辅教材《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中的“左臂骨头漏了出来,伤处肿的可怕,脸色苍白”这些人物外貌描写揭示了人物外貌描写的一般规律:一是写出人物特点,特点就是特别的、独有的,与其他的人不同的地方;二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情境下,思想感情的变化会反映在外貌的变化上来;三是外貌描写要反映作者的褒贬爱憎。
从阅读中抽出的规律,通过读写结合在实践中运用。
出示三写一位老人脸上皱纹变化的例文。
①平常时——秋菊奶奶,八十多岁了,辛劳一生,饱经风霜。
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有一个故事。
②喜悦时——今年过年,秋菊奶奶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家,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和几个孙子、外孙都回来了。
秋菊奶奶高兴得整天合不拢嘴,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就像开着的菊花瓣,每一道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人也好像年轻了好多。
③悲伤时——这一回,秋菊奶奶的老伴可病得不轻啊!在外地工作的儿孙们都赶回来了。
秋菊奶奶整天愁眉不展,脸上蛛网般的皱纹更深了,像刀刻一样。
眼角的皱纹里,留着道道泪痕,人也显得更苍老了。
然后,以教材为根,以生活为源,以思维为脉,以创新为魂,让学生练笔:①写某个人的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喜悦时;愤怒时;哀伤时……②写某个人体型特别是精神状态的变化:生病时;领奖时;紧张时……例5:仿写景的专项训练在三年级上册,孩子们第一次写景训练,在通过学习主教材《锡林郭勒大草原》,辅教材《趵突泉》《荷花》等课文时,学习如何抓抓景物特点、如何动静结合、如何有顺序观察和描写等一系列写景的方法,再通过有重点的片段训练,循序渐进地指导,学会观察景物,写好景物。
例6:文章结构的专项训练。
文章的结构类型很多,有按时间推进顺序,地点变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事物性质顺序,以及总分式;并列式;对比式;因果是;承接式等等。
通过群文的阅读,掌握文章构段方式。
(3)抓住锲机,随文练笔。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或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
在教学时还要抓住深钻教材,抓住课文读写契机,随文练笔。
这里的“契机”指的是随文练笔的设计点,也是学生的读写结合点。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有一双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慧眼,及时在群文阅读中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紧扣文本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①巧抓文本精彩点,在品读中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教学《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跨越百年的美丽》《悼念居里夫人》一组文时,抓住“烟熏火燎”一词,让学生想象居里夫人工作时的情景,感受居里夫人的造福人类、大公无私的科学精神……“化验室是个废弃的破棚子做的。
居里夫人每天都在这烟熏火燎的锅旁边搅拌、观察。
她的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烧痕。
脸上和耳朵后面都有。
细小的汗珠不断地从她额角滑落下来。
锅的上方飘的烟气使她的眼睛睁开也有些困难,但是她还是努力地凑近看,嘴角因为提炼得快要成功了而嘴角上扬。
想象着美丽的镭,如看自己的婴儿。
”“已经工作了很多天了,就在这里,在这个废弃的工棚里。
为了几百万几千万分之一的镭,居里夫人一直佝偻着腰,脸色漆黑,衣裙和手上有受伤的痕迹。
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皱纹浮上了她的眼角。
那青筋爆出的手,是那样的美丽修长,就是这双手,完成着世界上了不起的事业。
那锅中珍宝一样的镭,是她千呼万唤的婴儿一般,最终一定会报给她最大的欢喜。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教学时抓住关键词,居里夫人这一形象在孩子们的笔下丰满起来。
②关注文本“留白点”,在想象间练笔高明的作家在写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
他们写到高潮处,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空白,给读者去想象。
正如《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留白点进行练笔,让学生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悄然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以读写一起提高互利效果。
例:学习“真正的艺术大师”一组文时,想象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而蓄须宣告不再登台后的那种痛苦心理,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写道:清晨,梅兰芳来到院子里,刚想张开口吊吊嗓子,又默默地咬紧了嘴唇,他的目光倏地落在了墙角的那把已经锈迹斑斑的长剑上,他快步走过去,抓起那把剑上下翻飞,一阵狂舞,却不敢唱出一声……白天,梅兰芳走过自己曾演出过的剧院门口时,他不觉停下了脚步,剧院里依旧人头攒动,看似歌舞升平,他也想进去看个究竟,刚要抬步走上石阶,又停住了……他连连后退几步,转身走了……夜晚,梅兰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都无法入眠,眼前浮现出自己在舞台上表演的一幅幅画面,他多想一跃而起唱个酣畅淋漓,可此时夜深人静,他更是担心被人听了去,只好任凭眼泪流满双颊,湿透衣襟……这一小练笔不光是对之前学习的用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的进一步运用,通过这一练笔更突出的是梅兰芳的痛苦心理,梅兰芳的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更震撼着孩子们。
又如:学习以“爱”为话题的一组文时,在学习《莲叶青青》时让学生想象祖母的一缸莲叶是什么样的?出示:当你探头欣赏祖母家的那一缸荷叶时,你看见了什么?请以“哇,好美呀!”写一段话。
学生写道:哇,好美呀!远远望去,那一片片莲叶像一把把嫩绿的小伞。
有的高高的挺立在空中,有的紧贴着水面,一片挨着一片,好像亲密的一家人。
哇,好美呀!满缸的碧绿,一层又一层密密麻麻的莲叶中冒出几朵清新的莲花,犹如众星拱月一般,美极了。
一朵朵莲花亭亭玉立,有的尽情盛开,随风起舞;有的含苞待放,却又不失优雅。
看,还有蜻蜓,正在半开半合的莲花上轻盈的跳着芭蕾舞呢!哇,好美呀!那碧绿的莲叶上还有无数的“小珍珠”,它们闪着银光,尽情地显现出自己的美,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美丽。
微风一吹,一颗颗露珠滚动在荷叶上,真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落在了绿玉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