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性球菌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原性球菌ppt演示课件

. 55
☆不完全溶血--溶血圈
☆完全溶血--溶血圈宽
窄,圈内RBC未完全 破坏,呈草绿色 α- 溶血
大,RBC完全溶解溶血 圈透明
.
β-溶血
56
• 2、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类 • 根据多糖抗原不同分20群(其中致病菌株多 属于A群)。 • 各群之间,又按蛋白质抗原不同,分若干型。 如A群—— 分M、T、R…等约100个型 • B群——分 4型 • C群——分13型
. 57
•抵抗力
抵抗力不高 不耐热,55℃灭活 对常用消毒剂及抗生素敏感
青霉素首选
.
58
二、致病性
致 病 物 质
侵袭力 (胞壁成分、酶)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链道酶(DNA酶)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
脂磷壁酸 M蛋白
链球菌溶血素O(SLO) 链球菌溶血素 链球菌溶血素S(SLS)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和猩红热毒素)
. 41
毛囊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 起的炎症
. 42
2、毒素性疾病
由相应的外毒素引起
• 食物中毒:由进食含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后引起 (毒素吸收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呕吐为主) •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多见 于新生儿、婴幼儿。皮肤弥漫性红斑、水疱、脱 落,无化脓性炎症表现。 • 毒性休克综合征:主要由TSST-1引起,综合表现
细菌结构模式图--特有
荚膜
普通菌毛
.
细胞壁 鞭毛
1
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
致病物质基础
• 侵袭力: 菌毛等特殊结构及酶 • 毒素: 外, 内(LPS, 热原)
.
2
感染常见的全身表现有:
•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 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 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经血液扩散并 侵害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 症状。 •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 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 是一过性地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繁殖 致病。
☆不完全溶血--溶血圈
☆完全溶血--溶血圈宽
窄,圈内RBC未完全 破坏,呈草绿色 α- 溶血
大,RBC完全溶解溶血 圈透明
.
β-溶血
56
• 2、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类 • 根据多糖抗原不同分20群(其中致病菌株多 属于A群)。 • 各群之间,又按蛋白质抗原不同,分若干型。 如A群—— 分M、T、R…等约100个型 • B群——分 4型 • C群——分13型
. 57
•抵抗力
抵抗力不高 不耐热,55℃灭活 对常用消毒剂及抗生素敏感
青霉素首选
.
58
二、致病性
致 病 物 质
侵袭力 (胞壁成分、酶) 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 链道酶(DNA酶) 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
脂磷壁酸 M蛋白
链球菌溶血素O(SLO) 链球菌溶血素 链球菌溶血素S(SLS)
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和猩红热毒素)
. 41
毛囊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 起的炎症
. 42
2、毒素性疾病
由相应的外毒素引起
• 食物中毒:由进食含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后引起 (毒素吸收作用于呕吐中枢-以呕吐为主) •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多见 于新生儿、婴幼儿。皮肤弥漫性红斑、水疱、脱 落,无化脓性炎症表现。 • 毒性休克综合征:主要由TSST-1引起,综合表现
细菌结构模式图--特有
荚膜
普通菌毛
.
细胞壁 鞭毛
1
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
致病物质基础
• 侵袭力: 菌毛等特殊结构及酶 • 毒素: 外, 内(LPS, 热原)
.
2
感染常见的全身表现有:
• 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侵入机体 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 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经血液扩散并 侵害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 症状。 •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 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 是一过性地经血流到达适宜部位后繁殖 致病。
16第十六章 球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第十六章 球菌
【学习目标】 1.描述常见化脓性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2.列出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
致疾病。 3.简述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
奈瑟菌的致病性。 4.简述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原则。
2020/7/2
• 案例1为金黄色葡萄 • 案例2为链球菌引起 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的猩红热
1)“脐形”菌落; 2)胆汁溶菌试验(+); 3)分解菊糖(+);
2020/7/2
➢抗原构造与分型 荚膜多糖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可将肺炎链球菌分为85个 型别。 ➢抵抗力
对多数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
2020/7/2
二、致病性
条件致病。
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的大叶肺炎还可引起 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副鼻窦炎、中耳炎和儿 童的化脓性脑膜炎等。
2020/7/2
二、致 病 性
Ø致病物质
1.菌体表面结构 2.致热外毒素 3.链球菌溶血素
链球菌溶素O(SLO):对哺乳动物多 种细胞有毒性作用
链球菌溶素S(SLS):对白细胞和多 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2020/7/2
4.侵袭性酶类 (1)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分解
间质内透明质酸,使病菌易扩散。 (2)链激酶(streptokinase, SK):与葡
2020/7/2
球菌(coccus):
指个体形状呈球形或椭圆形的一大类细菌。
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球菌
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球菌。包括四个属
的一些球菌:
①葡萄球菌属:G+球菌
②链球菌属:G+球菌
③肠球菌属:G+球菌
【学习目标】 1.描述常见化脓性球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 2.列出葡萄球菌、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
致疾病。 3.简述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
奈瑟菌的致病性。 4.简述病原性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原则。
2020/7/2
• 案例1为金黄色葡萄 • 案例2为链球菌引起 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的猩红热
1)“脐形”菌落; 2)胆汁溶菌试验(+); 3)分解菊糖(+);
2020/7/2
➢抗原构造与分型 荚膜多糖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可将肺炎链球菌分为85个 型别。 ➢抵抗力
对多数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
2020/7/2
二、致病性
条件致病。
所致疾病:主要引起人的大叶肺炎还可引起 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副鼻窦炎、中耳炎和儿 童的化脓性脑膜炎等。
2020/7/2
二、致 病 性
Ø致病物质
1.菌体表面结构 2.致热外毒素 3.链球菌溶血素
链球菌溶素O(SLO):对哺乳动物多 种细胞有毒性作用
链球菌溶素S(SLS):对白细胞和多 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2020/7/2
4.侵袭性酶类 (1)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分解
间质内透明质酸,使病菌易扩散。 (2)链激酶(streptokinase, SK):与葡
2020/7/2
球菌(coccus):
指个体形状呈球形或椭圆形的一大类细菌。
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球菌
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球菌。包括四个属
的一些球菌:
①葡萄球菌属:G+球菌
②链球菌属:G+球菌
③肠球菌属:G+球菌
病原性球菌 药敏试验PPT.ppt

位置,再灭菌后可取另一药片放置。 4、37℃,过夜培养,观察结果。
药敏实验结果
+ ) 大肠杆菌 ( G- )
纸片法抑 菌环直径
抗药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青霉素 (10ug/
片) ≦20
21-28
≧29
链霉素 氯霉素 庆大霉素 (10ug/片) (30ug/片) (10ug/片)
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
材料:
普通琼脂平板(2块平板/组) 大肠杆菌、金葡菌 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药片
方法:
氯青 庆链
G- 大肠杆菌
氯青 庆链
37℃×18~24h
葡菌球菌 G+
药敏实验(纸片扩散法)
步骤: 1、在培养基平皿上做标记。 2、接种;用棉签分别沾取菌液(G+,G-)均匀分
别涂布于2个平皿上。 3、贴药片;镊子灭菌取药片放置于平皿上的标记
≦11 12-14 ≧ 15
﹤ 10 10-17 ﹥ 17
≦ 12 13-14 ≧ 15
实验报告
绘制标本片镜下图 记录药敏试验结果
病原性球菌 药敏试验
实验内容
病原性球菌标本片观察 链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
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
目的要求
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基本形态。 掌握药敏实验操作技术与判断。
链球菌
药敏实验
不同的细菌种类或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 不同,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简称药敏实验。
纸片扩散法 试管稀释法
药敏实验结果
+ ) 大肠杆菌 ( G- )
纸片法抑 菌环直径
抗药 中度敏感 高度敏感
青霉素 (10ug/
片) ≦20
21-28
≧29
链霉素 氯霉素 庆大霉素 (10ug/片) (30ug/片) (10ug/片)
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
材料:
普通琼脂平板(2块平板/组) 大肠杆菌、金葡菌 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药片
方法:
氯青 庆链
G- 大肠杆菌
氯青 庆链
37℃×18~24h
葡菌球菌 G+
药敏实验(纸片扩散法)
步骤: 1、在培养基平皿上做标记。 2、接种;用棉签分别沾取菌液(G+,G-)均匀分
别涂布于2个平皿上。 3、贴药片;镊子灭菌取药片放置于平皿上的标记
≦11 12-14 ≧ 15
﹤ 10 10-17 ﹥ 17
≦ 12 13-14 ≧ 15
实验报告
绘制标本片镜下图 记录药敏试验结果
病原性球菌 药敏试验
实验内容
病原性球菌标本片观察 链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
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
目的要求
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基本形态。 掌握药敏实验操作技术与判断。
链球菌
药敏实验
不同的细菌种类或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 不同,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简称药敏实验。
纸片扩散法 试管稀释法
医学微生实验 本科实验三细菌致病性及病原性球菌-PPT文档

上次实验结果观察
平板划线分离及菌落观察
菌落形态观察: 菌落的色泽、大小; 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缘整齐否; 隆起度、透明度等 不同形态菌落代表不同的细菌
斜面移种法及色素观察
观察细菌在斜面上所形成的菌苔。 绿脓杆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整个培养基变绿。 金葡菌产生脂溶性色素,培养基不变色。
存在部位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释出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散出
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h 破坏
差、60-80℃ 30min 破坏
毒性作用
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等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抗原性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链球菌 G+链状 甲链 不完全溶血 条件致病菌 乙链 完全溶血 致病菌 丙链 不溶血 不致病
肺炎球菌 G+成双 不完全溶血 胆汁溶菌试验 胞外 、荚膜
镜下 培养 毒力及鉴别实验
脑膜炎 G-成双 巧克力平板 球菌 胞内 CO2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H2S产生试验 (史氏痢菌、乙型副伤寒)
硫酸亚铁半固体
乙型副伤寒
黑色沉淀物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葡萄糖发酵试验 乙型副伤寒(产酸产气) 培养基红→黄色,有气泡 史氏痢菌(产酸不产气) 培养基红→黄色,无气泡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吲哚试验 (史氏痢菌、乙型副伤寒)
内毒素检测方法——鲎试验
试剂:鲎试剂 内毒素、生理盐水 试验结果观察: 鲎试验(+):出现凝固
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实验试剂:破伤风杆菌培养物 破伤风抗毒素 实验动物:小白鼠 试验结果观察: 细菌培养物→小鼠强直性痉挛
平板划线分离及菌落观察
菌落形态观察: 菌落的色泽、大小; 表面光滑或粗糙、边缘整齐否; 隆起度、透明度等 不同形态菌落代表不同的细菌
斜面移种法及色素观察
观察细菌在斜面上所形成的菌苔。 绿脓杆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整个培养基变绿。 金葡菌产生脂溶性色素,培养基不变色。
存在部位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释出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散出
化学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h 破坏
差、60-80℃ 30min 破坏
毒性作用
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等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抗原性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链球菌 G+链状 甲链 不完全溶血 条件致病菌 乙链 完全溶血 致病菌 丙链 不溶血 不致病
肺炎球菌 G+成双 不完全溶血 胆汁溶菌试验 胞外 、荚膜
镜下 培养 毒力及鉴别实验
脑膜炎 G-成双 巧克力平板 球菌 胞内 CO2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H2S产生试验 (史氏痢菌、乙型副伤寒)
硫酸亚铁半固体
乙型副伤寒
黑色沉淀物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葡萄糖发酵试验 乙型副伤寒(产酸产气) 培养基红→黄色,有气泡 史氏痢菌(产酸不产气) 培养基红→黄色,无气泡
细菌生化反应结果分析
吲哚试验 (史氏痢菌、乙型副伤寒)
内毒素检测方法——鲎试验
试剂:鲎试剂 内毒素、生理盐水 试验结果观察: 鲎试验(+):出现凝固
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实验试剂:破伤风杆菌培养物 破伤风抗毒素 实验动物:小白鼠 试验结果观察: 细菌培养物→小鼠强直性痉挛
临床常见病原菌检验—需氧G-球菌检验(微生物检验课件)

生长条件: ◆专性需氧菌,初次分离需5%~10%CO2; ◆ <30℃/>40℃则不生长; ◆最适pH为7.4~7.6; ◆营养要求苛刻(常用巧克力平板、卵黄双抗平板、 氨基酸平板)。
一、脑膜炎奈瑟菌 生长现象:
(一)生物学性状
○ 巧克力平板——灰白色、灰褐色半透明菌落、
1-2mm,湿润、似水滴状;
一、脑膜炎奈瑟菌
(三)微生物学检验
脑脊液 瘀血点 离心
上沉 清淀 液物
涂片 染色等
初步报告
血液、脑脊液
增菌(血清肉汤) 5%CO2
分离培养 (巧克力、血平板) 5%CO2
鉴定试验
鼻咽拭子 卵黄双抗平板
5%CO2
一、脑膜炎奈瑟菌 1、标本采集
(三)微生物学检验
患者:鼻咽腔、脑脊液、血液、皮肤出血瘀斑渗出物 上呼吸道感染和带菌者:鼻咽拭子
注意:标本应保温、保湿和避免日光照射 立即送检 平板预温
一、脑膜炎奈瑟菌
(三)微生物学检验
2、检验方法
(1)标本直接镜检(脑脊液沉淀或瘀斑渗出液) 查见G- 双球菌,具有诊断价值,作初步报告。
一、脑膜炎奈瑟菌 2、检验方法
(三)微生物学检验
(2)分离培养与鉴定
脑脊液、血液 增菌 巧克力平板 鼻咽拭子等 卵黄双抗平板
(一)生物学性状
5、抵抗力
抵抗力弱。对寒冷、光、干燥等十分敏感。室 温仅存活3h、55℃5min死亡。
采集标本:注意保温迅速送检(床旁接种)。 对磺胺类、青霉素、链霉素均敏感。
一、脑膜炎奈瑟菌
(二)临床意义
(1)致病物质 荚膜、菌毛、内毒素(为主)
(2)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呼吸道飞沫传播) 儿童易感 预后有牢固免疫力
医学病原性球菌

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基因组测序
通过对病原性球菌进行基因组测序,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与致病性、耐药性等相 关的新基因。这些基因信息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医学病原性球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通过使用 CRISPR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编辑病原性球菌的基因,从而研究其在致 病过程中的作用。
医学病原性球菌
2023-11-11
目 录
• 医学病原性球菌概述 • 医学病原性球菌的种类 • 医学病原性球菌的诊断与治疗 • 医学病原性球菌的流行病学研究 • 医学病原性球菌的防治策略 • 医学病原性球菌的研究进展
01
医学病原性球菌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学病原性球菌是一类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 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疫苗研究进展
多肽疫苗
针对病原性球菌的多肽疫苗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疫苗通常由病原性球菌的抗原表位组成,具有良好的免 疫原性,可以诱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是另一种新型的疫苗。通过将病原性球菌的抗原编码基因导入到载体中,科学家们可以生产出大量 的抗原,用于疫苗的生产。这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疾病爆发的原因 和传播途径
评估疾病的地区和群 体分布,制定防控策 略
追踪疾病传播链,识 别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病原学研究
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特征 研究病原菌的毒力和致病机制
探讨病原菌的耐药性和传播方式
分子生物学研究
分析病原菌的基因组结构和变异
研究病原菌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免 疫逃逸机制
开发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诊断 方法和疫苗
病原性球菌ppt课件

7
【抵抗力】
◆葡萄球菌是抵抗力较强的无芽胞细菌。
1.耐干燥,在干燥的脓汁、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 2.耐热,加热80℃30~60分钟才被杀死;对某些染料 (如龙胆紫)敏感;
3.易产生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耐菌株逐 年增多,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已达90﹪以上。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自从英国1961年 首次发现以来,感染日益增多,并在全球流行,耐药性 强。近年来感染发病率、致死率均有所增加,位居医院 内感染病原菌之首,被称为“超级细菌”。目前与乙型 肝炎、AIDS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解决的三大感染性难题。
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血浆凝固酶:是一种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 兔血浆凝固的酶。致病菌株多能产生此酶,是鉴 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细菌侵入机 体后,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 面,阻碍体内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及杀菌物质 的杀伤作用。该酶能使病灶处的细菌不易扩散, 所形成的化脓性感染病灶比较局限,脓汁粘稠。 2.葡萄球菌溶血素:是一种外毒素,能溶解人 和多种动物的血细胞。
α -溶血
β -溶血
γ -溶血
16
【分类】 1.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1)甲型(α )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半透明狭 窄溶血环(α -溶血),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大部分没有 完全溶解,并伴有绿色素生成,故又称为草绿色溶血性 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β )溶血性链球菌:使红细胞完全破坏并释 放出血红素,在血琼脂平板上可见到菌落周围形成宽大 的透明溶血环(β -溶血),故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 (3)丙型(γ )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 血环(γ -溶血),一般不致病。 2.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性 不同将链球菌分为A、B、C、D……等20个群。对人有致 病作用的链球菌90%属于A群。
【抵抗力】
◆葡萄球菌是抵抗力较强的无芽胞细菌。
1.耐干燥,在干燥的脓汁、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 2.耐热,加热80℃30~60分钟才被杀死;对某些染料 (如龙胆紫)敏感;
3.易产生耐药性。由于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耐菌株逐 年增多,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已达90﹪以上。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自从英国1961年 首次发现以来,感染日益增多,并在全球流行,耐药性 强。近年来感染发病率、致死率均有所增加,位居医院 内感染病原菌之首,被称为“超级细菌”。目前与乙型 肝炎、AIDS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解决的三大感染性难题。
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血浆凝固酶:是一种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 兔血浆凝固的酶。致病菌株多能产生此酶,是鉴 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细菌侵入机 体后,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 面,阻碍体内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及杀菌物质 的杀伤作用。该酶能使病灶处的细菌不易扩散, 所形成的化脓性感染病灶比较局限,脓汁粘稠。 2.葡萄球菌溶血素:是一种外毒素,能溶解人 和多种动物的血细胞。
α -溶血
β -溶血
γ -溶血
16
【分类】 1.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1)甲型(α )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半透明狭 窄溶血环(α -溶血),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大部分没有 完全溶解,并伴有绿色素生成,故又称为草绿色溶血性 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β )溶血性链球菌:使红细胞完全破坏并释 放出血红素,在血琼脂平板上可见到菌落周围形成宽大 的透明溶血环(β -溶血),故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 (3)丙型(γ )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 血环(γ -溶血),一般不致病。 2.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性 不同将链球菌分为A、B、C、D……等20个群。对人有致 病作用的链球菌90%属于A群。
10 微生物系列-病原性球菌

链球菌 Streptococci 肺炎双球菌 S.pneumococci 脑膜炎奈瑟菌 N.meningitidis 淋病奈瑟菌 N.gonorrhea
病原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G+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G+
奈瑟菌属 Neisseria
G-
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
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葡萄球菌溶血素: 5种,型毒性最强,损伤细胞膜,攻击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杀白细胞素:损伤细胞膜,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clots plasma
coagulase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和染色
病原性球菌 G-,弯曲呈弧状,有单端鞭毛,鱼群样穿梭,无芽孢、
荚膜。
2、培养特性Pathogenic coccus
PH8.5~9.5 碱性蛋白胨水 3、分型
O抗原 4、抵抗力 5、变异性
病原性球菌
Pathogenic cocci
葡萄球菌属
G+
链球菌属
G+
奈瑟菌属
G-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i
cell membrane hexameric rings of staphylolysin
致病物质
表皮溶解(剥脱)毒素: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和真皮 脱离,引起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有致热性,并能提高对内毒素敏感性,引起 发热、中毒性休克及脱屑性皮炎-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原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G+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G+
奈瑟菌属 Neisseria
G-
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
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葡萄球菌溶血素: 5种,型毒性最强,损伤细胞膜,攻击红细 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杀白细胞素:损伤细胞膜,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clots plasma
coagulase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和染色
病原性球菌 G-,弯曲呈弧状,有单端鞭毛,鱼群样穿梭,无芽孢、
荚膜。
2、培养特性Pathogenic coccus
PH8.5~9.5 碱性蛋白胨水 3、分型
O抗原 4、抵抗力 5、变异性
病原性球菌
Pathogenic cocci
葡萄球菌属
G+
链球菌属
G+
奈瑟菌属
G-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i
cell membrane hexameric rings of staphylolysin
致病物质
表皮溶解(剥脱)毒素: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和真皮 脱离,引起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有致热性,并能提高对内毒素敏感性,引起 发热、中毒性休克及脱屑性皮炎-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微生物学检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tient with staphylococcal cellulitis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cocci
-Hemolytic streptococci
-Hemolytic streptococci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致病菌 表皮葡萄球菌,白色,条件致病菌
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非致病菌
(四). 抵抗力 较强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致病物质 1. 酶 A. 血浆凝固酶 B. 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纤维蛋白溶酶等 2. 毒素 A. 肠毒素 B. 表皮剥脱毒素 C.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D. 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等 (二). 所致疾病 1. 侵袭性疾病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致病物质 1. 荚膜 2. 肺炎球菌溶血素 3. 紫癜形成因子 (二特异性免疫力
三.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分离培养检定
四. 防治原则 荚膜多糖菌苗
青霉素等
脑膜炎奈瑟氏菌 (Meningococcus)
生物 G-双球菌,呈肾形, 学性 有荚膜、菌毛, 状 无鞭毛、芽胞。
-Hemolytic streptococci
S.pneumoniae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B.致热外毒素 3.菌体等表面结构 A.脂磷壁酸 B.M蛋白 (二). 所致疾病 1.化脓性疾病 痈 扁桃体炎 淋巴管炎(丹毒)等 2.中毒性疾病 猩红热 3.变态反应性疾病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风湿热 4.毒素性休克样综合征 (三). 免疫性
不牢固,但同型致热外毒素可建立牢固的抗体免
疫
三. 微生物学检查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专性需氧,5%~ 10%CO2,巧克力 培养基,露滴状 菌落,有自溶酶。 抵抗力弱。
淋病奈瑟氏菌 (Gonococcus)
G-球菌,呈咖啡 豆形, 有荚膜、 菌毛,无鞭毛、 芽胞。 专性需氧,5%~ 10%CO2,巧克力 培养基。
抵抗力弱。
脑膜炎奈瑟氏菌 (Meningococcus)
淋病奈瑟氏菌 (Gonococcus)
ASO test, Dick test 四.防治原则
首选青霉素G,红霉素,磺胺类
一 . 生物学性状 (一). 形态与染色
G+双球菌。有荚膜,无鞭毛、芽胞。 (二).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含血培养基,有α溶血环 有自溶酶,胆汁溶菌试验
(三). 抗原构造 1. 荚膜多糖抗原 2. 菌体抗原
(四). 抵抗力 较弱
皮肤软组织感染
内脏器官感染
全身感染
2. 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毒性休克综合征 葡萄球菌性肠炎
(三). 免疫性 无牢固免疫力
三.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分离培养鉴定 凝固酶试验 食物中毒检测
四. 防治原则 青霉素,链霉素等
一. 生物学性状 (一). 形态与染色
G+球菌,呈链状。有荚膜,无鞭毛、芽胞。 (二). 培养特性
病原性球菌
Pathogenic Coccus
病原生物学系
一. 生物学性状 (一). 形态与染色
G+球菌,呈葡萄状。无鞭毛、荚膜、芽胞。 (二).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普通培养基,含血培养基,β溶血环 (三). 抗原构造与分类 1. 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2. 多糖抗原 3. 分类
致病物质 荚膜,菌毛 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膜炎
菌毛,外膜蛋白 淋病
免疫性
有一定免疫力, 体液免疫为主
微生物学 标本分离培养鉴定 检查
防治原则 荚膜多糖菌苗 磺胺
无固定免疫力
标本分离培养鉴定
预防性病, 1%硝酸银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表皮葡萄球菌菌落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
Slide coagulase test
兼性厌氧,含血培养基,有α、β、γ三种溶血环 (三). 抗原构造和分类 1. 核蛋白抗原 2. 多糖抗原
C抗原:族特异性 3. 表面蛋白质抗原
型特异性 M T R S
4. 分类 溶血现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抗原构造:A~H,K~V,共20个群 (四). 抵抗力
较弱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 致病物质 1. 酶 A. 透明质酸酶 B. 链道酶 C. 链激酶 2. 毒素 A. 链球菌溶血素:SLO,S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