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华东师大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十.《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及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适当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优美的诗句出自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鉴赏徐志摩这首代表作品,让我们走近康桥,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徐志摩。
鉴赏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知人论世,同样鉴赏现代诗歌也应做到这一点。
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国、英国,其诗深受拜伦、雪莱的影响,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的风格。
代表诗歌《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飞机失事遇难,死在泰山脚下。
消息传来,胡适惊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人称他是新诗的诗魂当不为过。
三、品读诗歌。
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再别康桥》,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的理解。
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朗诵一下这首诗。
你觉得你的朗读旨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你是否读出了这种情感?有部电视剧叫《人间四月天》,介绍徐志摩的一生,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也朗诵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徐志摩的替身是如何诠释这首诗歌的。
并且请大家评价一下黄磊的朗读你认为有什么不足?教师指出不足。
“但我不能放歌”的“但”应该延长声音,至于为什么我想学完这首诗我们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四、请大家一起来朗诵一遍。
通过朗读,我们体会到诗人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对康桥的依恋。
五、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运用丰富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刘,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用了四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辽阔、高远的意境。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⑵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三、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3)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在《再别康桥》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徐志摩的诗歌魅力,培养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不舍,以及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3)提高学生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素养,启发他们对生活、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再别康桥》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3)分析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
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分析与鉴赏。
(2)徐志摩诗歌创作风格的具体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情感体验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歌分析实例,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轻的康河水流动声音,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
(2)引导学生回顾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简介《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2)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3)讨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在《再别康桥》中的体现。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谈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和喜好。
(2)推荐其他徐志摩的诗作,让学生课后阅读。
5.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康桥的美丽风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康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朗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诗歌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即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 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3. 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4.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中的比喻手法。
四、诗歌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精彩句子,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背诵《再别康桥》这首诗。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分析、赏析、拓展延伸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第2篇课程名称:语文年级:高中教材:《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 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2.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和音乐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理解及情感体会。
2.难点:诗歌的意境美、形式美和音乐美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再别”的含义。
2.诗歌朗读(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情感。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诗歌理解(1)学生分段落概括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夕阳、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等。
(3)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等。
4.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形式美,如押韵、排比、对称等。
(2)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
(3)讨论诗歌中的音乐美,如节奏、韵律等。
5.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对爱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2)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7.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再别康桥》。
(2)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诗歌欣赏文章。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美学价值。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有所提升。
3.在课后作业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欣赏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感受诗歌的魅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一上册《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诗派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美的意境,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体味作者对康桥的真挚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掌握;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2.诗歌韵律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分享一张康桥的照片,引导学生想象康桥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诗派的特点。
3.课堂讲解:a.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b.讲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c.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留恋和不舍。
4.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康桥上,感受诗歌中的美的意境。
7.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2.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表达能力;4.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重难点补充: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中的“轻轻”所传达的轻松、洒脱;“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青荇代表了康桥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作者对康桥的留恋。
2.诗歌韵律的感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段的韵律感强烈,节奏明快,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轻松和洒脱。
3.诗歌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作者对康桥的真挚情感。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 10.《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目的1、学会从诗歌的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诗意美2、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形式美)。
教学重点1、诗人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柳永的《雨霖铃》,一首吟咏离别的千古绝唱。
自古以来,离别诗(词)不胜枚举,其中有位诗人就曾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他就是徐志摩。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等、散文名篇有《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0到1928年,他三次造访剑桥(即康桥),也三次与其离别。
最后一次归国途中,他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
康桥早就成为徐志摩“难得的知己”和“精神依恋之乡”(新诗《康桥,再会吧》),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存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学生无配乐朗读,提示注意情感和节奏。
四、意象鉴赏和情感把握,感知诗歌诗意美。
(一)提问: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多与人离别(友人、亲人、爱人),这与《再别康桥》告别的对象有什么不同?第一节用了三个“轻轻的”,为什么要轻轻的作别呢?明确: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第四单元十.《再别康桥》教案(2)

课题再别康桥课型新授课教法诵读法比较法意象解读(关键词)法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感知诗歌音乐美,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曲线。
2 比较鉴赏,体会诗歌依依惜别、淡淡离愁的情感美与清新飘逸、超凡脱俗的意象美。
3 抓关键词语,解读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美,绘画美。
教学重点难点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悟美,寻找美,品味美,创造美的热情。
2 学会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解读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着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更被称作是20世纪最优秀的抒情诗。
而它的作者徐志摩也早已化作了白云一朵,悄然而来,飘然而去。
通过早读时的初步感知,你觉得诗人会有怎样的外贸与气质呢?二介绍作者(幻灯片)徐志摩拥有着英俊的外表,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浪漫的才情。
蔡元培说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浸透了”。
梁启超则说他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那么他的诗的灵性与浪漫的才情又来自哪里呢?(播放幻灯片康桥)康河被他称作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久蜇在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诗人更把康桥唤作难得的知己,精神的依恋之乡!今天,我们就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感受康桥之美!三教师示范背诵,初步把握作者情感,感知诗之美。
(配乐肖邦的小夜曲)邀请一名同学示范朗诵。
教师点评:前四小节情感步步升腾,声音渐强;第五小节情感达到制高点,激越高昂;后边两小节情感渐低,要读出离别的淡淡忧伤。
全班齐读体会。
四赏析诗歌,寻找《再别康桥》之美。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点评总结)1.音乐美(韵律美)美在押韵美在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美在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首节末节语义相似,节奏相同。
2.情感美美在依依惜别的淡淡离愁。
(教师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离别诗比较,了解古人惜别多情感沉重,此篇则只有淡淡地哀伤。
更可思考回答聆听体会示范诵读全班齐读讨论交流寻找美石家庄市22中学评估课课教案纸(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⑵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三、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老师朗读及学生自由读、齐读并识记字词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蒿()草漫溯(sù)载zǎi一年半载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这首诗的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首先表现在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其次是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再次是回环复沓。
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四)、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1、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
(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明确:别绪,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别之情,岂非雪上加霜。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
第二课时3、接下去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
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
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
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
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
(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
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
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
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
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
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又象面对情人的呢喃。
离别在今晚,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
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
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
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象轻轻悄悄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