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劳动力市场.ppt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劳动力市场均衡

S= f (W ) D = f (W )
W
S
静
a W1
b
态
We
e
均
c W3
衡
f
的
D形
成
Lc La Le Lb Lf L
五、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W S1 S S2
W0
D
L0
L
(二)劳动力需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W S
W1
W0
W2
D1
D
D2
L2
L0
L1
劳动经济学 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与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1.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 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 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 他市场因素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条 件下,研究单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实 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
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
有时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
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 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供大于求 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
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劳动力供过 于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供不应求 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假设条件:
➢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称为本期,以t 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 期,以t+1表示。在t与t+l期间, 已经形成的劳 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假设本期(t)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 资率,分别以Wt和Dt表示本期的工资率和本期 的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Wt=f(Dt)
《劳动力市场均衡》课件

方向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措施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保障 劳动者权益;推动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企业 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05 未来劳动力市场 的挑战与展望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就业率的调节作用
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当市场上的就业率发生变化时, 也会引导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调整,从而影响市场的均衡状态。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变动
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市场的均衡状态。在经济扩张 时期,劳动力需求增加,市场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在经济衰退时期,劳动力需求减 少,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延迟退休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可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以延长劳动力供给。THANKS感谢来自看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
可能导致某些低技能岗位的消失,同时创造新 的高技能岗位。
技能需求变化
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低技能人才的需 求减少。
就业结构调整
需要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调整教育体系和培训计划。
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发展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影响本地就业。
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价格 水平。
02 劳动力市场均衡 理论
均衡的基本概念
01
均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和就业率处于稳定状态。
02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措施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保障 劳动者权益;推动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企业 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05 未来劳动力市场 的挑战与展望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就业率的调节作用
就业率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当市场上的就业率发生变化时, 也会引导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调整,从而影响市场的均衡状态。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变动
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市场的均衡状态。在经济扩张 时期,劳动力需求增加,市场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在经济衰退时期,劳动力需求减 少,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延迟退休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可能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以延长劳动力供给。THANKS感谢来自看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
可能导致某些低技能岗位的消失,同时创造新 的高技能岗位。
技能需求变化
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低技能人才的需 求减少。
就业结构调整
需要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调整教育体系和培训计划。
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发展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影响本地就业。
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价格 水平。
02 劳动力市场均衡 理论
均衡的基本概念
01
均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和就业率处于稳定状态。
02
4劳动力市场

二、 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劳动力
用人单位
工资
劳动力市场组织者
三、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 出卖和购买。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不只是当时提供劳动的 报酬。 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其价格往往由买方决 定,。 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 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社 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
(四)根据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划分
主要劳动力市场
次要劳动力市场
五、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和劳动者追求目标不同 )
(二)非经济因素
组织性因素 社会一、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一)均衡的概念
“均衡”(Equilibrium)这一概念是从物理学 中借用来的,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系统的特殊状态, 即运动的物体在受到方向各异,但作用相互抵消, 合力等于零的外力作用时,受力的物体所处的相对 静止的状态,即为均衡。
(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在前述假定条件下,依据劳动力供给 弹性与劳动力需求弹性间相互关系的不同 情况,存在着三种均衡变动。
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6
收敛型蛛网
图4-6
收敛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图4-7 发散型蛛网
图4-7 发散型蛛网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W减少,均衡L不确定
图4-5
供给、需求左移后劳动力市场重新均衡
需求减少,供给减少,均衡W不确定,均衡L减少
表4-1 比较静态分析结果汇总表
第八章 城市劳动力市场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城市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劳动力的迁移
【三】就业机会与U字形往返现象
当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大时,城市中的工资没有提高或相对的低增长,就能够容易地扩大雇佣。
根据托达罗模型,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迁移,取决于在他们考虑到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大 小之后,在农村能够挣到的收入与在城市能够挣到的收入之间的差别大小。
如果用U代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则有:
Ui=μ(k)i f(Wi,Ci)(8.1) 在收入增长和收入稳定之间,劳动力做转移决策时往往偏向后者。
那么,农村劳动力在纯农业、Ⅰ类兼业与Ⅱ类兼业之间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里,让我们考虑4种状 态:
①状态0为劳动力从事纯农业职业;②状态1为Ⅰ类兼业;③状态2为Ⅱ类兼业;④状态3为彻底性转 移,家庭收入完全来自于非农业领域,如图8-5所示。
【一】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
(二)二元化劳动力运行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之一: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同向迁移阶段。
阶段之二: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继续迁移阶段。
阶段之三: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异向迁移阶段。
阶段之四: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与技能型劳动力的继续外移阶段。
阶段之五: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阶段。
图8-2 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迁移的阶段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ILM),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 市场是由雇主和雇员组成的,实质上就是位于企业内部的在企业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劳动就业 关系。
劳动力市场—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课件)

0
L1
最低工资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减少,失
S
业增加。且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所
造成的失业就越多。最低工资上升导致短期
就业损失,通货膨胀降低,最低工资的实有
价值并且恢复就业水平,然后又是名义最低
D
工资的增加,重新开始整个过程。
L0
L2
就业量(L)
b)未完全覆盖的劳动力市场
(1)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影响
➢ 工资——物价指导线 ➢ 工资——物价管制 ➢ 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一)工资—物价指导线
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就要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限 制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内。为此,应根据劳动生产率的 增长率和其他因素,制定工资与价格上涨的限度,即工 资——物价指导线。
(二)工资—物价管制
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是一种 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极端形式干预 的收入分配管理措施。
(三)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措施中最 重要的形式是税收控制,即政府以 税收方式来控制工资的增长。
人力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适 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提高劳动力运行效率目的的政策。
①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②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主
要
③ 激励就业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鼓励失业者
工资率
A
B
Wm
W0
0
L0
EM
(2)对垄断市场的影响
CS D
当劳动力市场出现垄断情况时,垄断性 企业便是市场上的惟一需求者,它所面临的 是一条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要想增 加雇佣量,就必须相应地提高工资。
就业量 L1
(2)对垄断市场的影响
第6章劳动力市场歧视ppt课件

个人偏见产生的歧视(3)
• 雇员歧视是指企业中的一些雇员尤其是具有 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 动力有偏见,不喜欢与其打交道。
• 雇员歧视也会导致职业隔离 • 市场竞争性的增强很难会减少这类歧视。这
种歧视模型一般适用于分析种族歧视的情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一、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同 人口群体在工资、就业、职业选择、晋 升机会、培训等方面都存在实质性的差 异
雇主对妇女雇员歧视的经济分析:
W MRP
(边工
际资
收(
)益
A
产)
品
WF +d C WF E
O
WF<MRPRP
N0 N1
被雇用的妇女劳动力人数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1)
拥挤效应模型没有对产生职业隔离的原因给出新 的解释,但模型证明,不论职业隔离是如何产生 的,都可能会造成工资差异,尤其是当某类群体 集中的部门的就业机会远远少于劳动力的供给时。
• 雇员歧视是指企业中的一些雇员尤其是具有 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对具有某种特征的劳 动力有偏见,不喜欢与其打交道。
• 雇员歧视也会导致职业隔离 • 市场竞争性的增强很难会减少这类歧视。这
种歧视模型一般适用于分析种族歧视的情形。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一、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力市场歧视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同 人口群体在工资、就业、职业选择、晋 升机会、培训等方面都存在实质性的差 异
雇主对妇女雇员歧视的经济分析:
W MRP
(边工
际资
收(
)益
A
产)
品
WF +d C WF E
O
WF<MRPRP
N0 N1
被雇用的妇女劳动力人数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1)
拥挤效应模型没有对产生职业隔离的原因给出新 的解释,但模型证明,不论职业隔离是如何产生 的,都可能会造成工资差异,尤其是当某类群体 集中的部门的就业机会远远少于劳动力的供给时。
第1章_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一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
内容提纲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2
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
力交换的场所,同时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 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符合无剩余条件。
11
(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
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 抽掉了时间的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新的均衡状态之间的关系, 即两个静态均衡点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3、动态分析:把时间因素导入到分析中并注重过程 分析。
23
人口减少,消费者人数随之下降,但因 为幸存者的人均消费量比以前增加,尤 其是奢侈品消费增加,所以,劳动力供 给曲线左移的幅度大于劳动力需求曲线 的左移。
问:最后w和就业量的变化如何?
24
案例2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沙特阿拉伯及其他生产石油的阿 拉伯国家高工资(比本国高6倍多)的吸引,大约一半 的埃及建筑工人离开本国,而同时埃及的建筑业正处在 繁荣期。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使得埃及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仅在5年内上升了53%, 工资率的上涨还伴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请用模型分析。
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
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13
2、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指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
1
内容提纲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2
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
力交换的场所,同时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 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符合无剩余条件。
11
(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
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 抽掉了时间的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 2、比较静态分析:考察新的均衡状态之间的关系, 即两个静态均衡点之间的比较,研究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3、动态分析:把时间因素导入到分析中并注重过程 分析。
23
人口减少,消费者人数随之下降,但因 为幸存者的人均消费量比以前增加,尤 其是奢侈品消费增加,所以,劳动力供 给曲线左移的幅度大于劳动力需求曲线 的左移。
问:最后w和就业量的变化如何?
24
案例2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沙特阿拉伯及其他生产石油的阿 拉伯国家高工资(比本国高6倍多)的吸引,大约一半 的埃及建筑工人离开本国,而同时埃及的建筑业正处在 繁荣期。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 使得埃及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仅在5年内上升了53%, 工资率的上涨还伴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请用模型分析。
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
是工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13
2、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指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薪酬讲义课件(ppt48张)

即使在强调劳动力流动性的美国和英国,雇佣期 限也并非向我们想像的那样短。 在美国,一般工人在同一企业平均工作8年,有25 %的工人在同一企业工作超过20年;在英国,在 同一企业工作20年以上的职工比美国更普遍。另 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1986)的报告,日本 企业中的职工,70%在同一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 年,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英国是39%,意 大利是46%,德国是53%,法国是58%。
人们一旦进入了组织,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再是市场 “人”,而成为组织“人”,而且在组织中的时间越长, 工作岗位越重要,组织“人”的属性越明显。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 资源配置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
(1)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labor turnover cost)。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替换的成本是 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部劳动力市场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内部劳动市场上述三个特征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 补性。 其中长期雇佣是核心,其基本功能是实现人力资 本在企业的累积,鼓励职工的长期行为,并为按 工龄支付报酬和采用内部晋升方式提供了必要条 件,而后两者则加大了职工中途离职的成本,反 过来有利于长期雇佣惯例的维持,因此,三者结 合在一起所发挥的作用大于单个机制孤立存在时 的作用。
工作等级
平稳的工资结构
倾斜的工资结构
思考问题
在美国,关于企业CEO的年薪是否太高了存在很 大争议。1992年美国大公司总经理的平均年收入 接近350万美元,为一般职工平均工资的150倍以 上。在日本,这个比例大约是17倍,而在欧洲的 法国和德国,大约是24倍,对此你怎么看?
工龄工资和强制退休制度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