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库存动态预警制度

合集下载

计划用血及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计划用血及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计划用血及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L目的明确计划用血及供血不足时的管理要求及应对措施,安全、有序地保障临床用血。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临床科室、输血科、医务部等;执行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医师、输血科工作人员、医务部分管人员、后勤保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

适用于计划用血管理、血液供应不足时的预警及实施应对措施等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无。

4.目标4.1用血计划及血液库存满足临床实际用血需求。

4.2血液供应不足时,预警及时,应对措施有效。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输血科负责制定并实施用血计划;供血不足时发出预警通告,协调临床用血,保障急救用血。

5.2临床科室负责按要求执行用血计划;供血不足时服从输血科调配,执行各项应对措施。

5.3医务部负责考核用血计划执行情况;发布血液供应预警通告,协调处理供血不足时的特殊事件。

6.工作程序7.1计划用血管理(1)输血科根据全院上年度各血液品种用血量、医院医疗业务发展规划制定本年度全院临床用血计划,医院按流程审批血费预算,按血液中心的要求申报年度用血计划。

(2)血液中心对我院的全年供血量由输血科统一调配使用。

临床科室通过提交输血申请单向输血科预约用血,特别是手术用血应提前计划,于手术日前l~2d向输血科提交备血申请。

(3)输血科每年度统计全院的实际用血量,对全年用血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填写《临床用血计划执行情况评价记录》交医务部;每月将计划外用血情况(如手术前未申请用血,术中紧急用血等)作为不良事件报医务部,作为科室考核内容。

8.2输血科每年度评估临床用血趋势,制定次年安全、合理的血液库存量。

本院血液库存量分为周转库存量、安全库存量和应急库存量三个等级。

当临床用血趋势发生改变时,血液库存量也应随之调整。

(1)周转库存量:又称计划库存量,是指血站供血有保障,输血科备血充足,可保障临床科室正常开展各类手术及输血治疗的血液库存量。

一般以保障3d的临床用血量加手术备血周转量为宜。

血库库存预警应急预案

血库库存预警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临床用血需求,提高血液供应保障能力,确保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本预案旨在明确血库库存预警机制,规范应急预案启动、实施和终止程序,确保在血库库存低于正常使用量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保障血液供应。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全国各级血站、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在血库库存低于正常使用量时的应急处理。

三、预警等级根据血库库存情况,将预警等级分为四个等级:1. Ⅰ级预警:血库库存低于3天使用量;2. Ⅱ级预警:血库库存低于5天使用量;3. Ⅲ级预警:血库库存低于7天使用量;4. Ⅳ级预警:血库库存低于10天使用量。

四、预警措施1. Ⅰ级预警(1)血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相关部门报告,争取政策支持;(2)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献血意识;(3)协调医疗机构,优先保障重症、急诊患者的用血需求;(4)加强血液采集、制备、储存等环节的管理,确保血液质量。

2. Ⅱ级预警(1)在Ⅰ级预警基础上,加强血液库存监控,每日报告库存情况;(2)开展应急献血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献血;(3)优先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农村地区的用血需求;(4)加强血液库存调配,确保重点地区血液供应。

3. Ⅲ级预警(1)在Ⅱ级预警基础上,扩大应急献血范围,提高献血人数;(2)加强血液库存调配,确保各级医疗机构用血需求;(3)加强与周边地区血站的协调,争取血液支援;(4)开展血液储备,提高血液储备能力。

4. Ⅳ级预警(1)在Ⅲ级预警基础上,全面启动应急预案,确保血液供应;(2)加强血液库存调配,确保重点地区、重点患者用血需求;(3)加大血液储备,提高血液储备能力;(4)加强与上级血站的沟通,争取血液支援。

五、应急响应1. Ⅰ级、Ⅱ级预警(1)血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相关部门报告;(2)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措施;(3)加强血液采集、制备、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 Ⅲ级、Ⅳ级预警(1)血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相关部门报告;(2)各级政府、医疗机构、血站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应对;(3)加强血液库存调配,确保血液供应。

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1、目的
本制度规定了输血科各种血液成分的库存量,既能保证临床血液供应,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血液过期报废,合理安排报血计划和控制临床用血。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输血科在库各种血液成分的管理。

3、职责
3.1值班岗位人员负责本程序的具体实施,完成血液库存管理;
3.2值班岗位人员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向浦江县中心血站按规定时间报用血计划;
3.4质量监督员监督执行。

4.工作程序
4.1库存基本血量如下:
红细胞悬液(红悬)
新鲜冰冻血浆(血浆)
4.2红悬有效期长达15-30天的,各型红悬应备3U,AB型除外,血
源不足的情况下应保证O型红悬库存3U。

4.3红悬有效期长达7-15天的,各型红悬应备1.5U,血源不足的情况下应保证O型红悬库存1.5U。

AB型除外。

4.4红悬有效期小于7天的,因根据临床需要考虑是否备血,若不备血请告之郑巧珍,也可以直接向主任或副主任请示。

4.5.请班次责任人员严格按品种、效期及数量适时补充,不得为零库存,如果某品种红悬无库存应向科主任(或副主任)汇报,并说明原因。

4.6各种血液成分有效期提前预警要求:血液成分受各种因素影响保存时间不同,为避免造成血液过期,在库存管理中对其进行提前预警,并予以登记:
4.6.1红细胞悬液提前7d预警,并在《红细胞悬液过期预警通知单》进行书面提醒;
4.6.2 冰冻血浆需提前3个月预警,做好预警提示;
4.7 值班人员应在每天交接班时统计各种红细胞悬液的库存量及有无预警的血液成分,核实无误后方可接班。

制定日期:
制定人:
批准人:。

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血液库存资源,确保医院急需血液供应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提高血液库存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制定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

该制度适用于医院血液库存管理工作,旨在规范库存管理流程,科学合理地进行库存预警,及时调整库存量,使得库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管理范围血液库存预警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涉及血液库存管理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包括血液科、输血科、血液库房、医院军事医疗院所等部门。

三、管理目标1、合理利用血液库存资源,减少库存浪费;2、保证急需血液供应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满足;3、提高血液库存的使用效率和质量;4、规范血液库存管理流程,确保血液库存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四、管理机制1、库存监控建立健全的库存监控系统,记录和追踪库存量、更新时间、流动情况等信息,及时发现库存异常状况。

2、库存预警设定库存预警值,一旦库存量低于或超过预警值,立即启动预警机制,进行库存调整和补充。

3、库存调整根据库存预警情况,对库存量进行调整,包括增加库存、减少库存或转移库存等操作,确保库存量在合理范围内。

4、库存补充建立库存补充机制,确保在库存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补充足够的血液供应,满足患者的需求。

5、质量控制性和有效性。

6、人员培训对参与血液库存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管理流程1、库存监控定期对库存量进行监控,并设定预警值,确保库存量在正常范围内。

2、库存预警一旦库存量超过或低于预警值,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启动库存调整和补充工作。

3、库存调整根据库存预警情况,对库存量进行调整,包括增加库存、减少库存或转移库存等操作。

4、库存补充在库存不足的情况下,及时向上级血液库房或供应商申请补充足够的血液供应,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5、质量控制定期对库存的血液进行检测和质量评估,确保库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人员培训定期进行血液库存管理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血液贮存管理动态预警制度

血液贮存管理动态预警制度

**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血液贮存管理与动态预警制度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合理贮存血液特制定本制度一、血液贮存管理1、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

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 条形码,储存条件)等2、按A、B 、O 、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记。

3、各种血液成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品种保存温度保存期ACD:21天1.浓缩红细胞(CRC) 4±2℃ CPD:28天CPDA:35天2.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 4±2℃ (同CRC)3.红细胞悬液(CRCs) 4±2℃ (同CRC)4.洗涤红细胞(WRC) 4±2℃ 24小时内输注5.冰冻红细胞(FTRC) 4±2℃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6.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 22±2℃ 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轻振荡)7.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 (同PC-1) (同PC-1)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CRANs) 22±2℃ 24小时内输注9.新鲜液体血浆(FLP) 4±2℃ 24小时内输注10.新鲜冰冻血浆(FFP) -20℃以下一年11.普通冰冻血浆(FP) -20℃以下四年12.冷沉淀(Cryo) -20 以下一年13.全血 4±2℃以下 (同CRC)14.其他制剂按相应规定执行4、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要立即检查,及时解决并记录。

5、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为合格。

血液库存分级预警标准及预警渠道

血液库存分级预警标准及预警渠道

血液库存分级预警标准及预警渠道一、背景血液是重要的生命物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外科手术等。

为了确保病患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血液制品,血液库存管理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一套血液库存分级预警标准及相应的预警渠道是非常必要的。

二、预警标准根据库存量和需求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将血液库存分为以下三个级别的预警标准:1. 一级预警:当库存量和需求之间的差异达到可接受的范围内,不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可以视为正常库存水平。

2. 二级预警:当库存量和需求之间的差异超出可接受的范围,但尚未达到危险水平。

此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大宣传,鼓励献血,以增加库存量。

3. 三级预警:当库存量和需求之间的差异达到危险水平,无法满足病患的需求时,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此时,应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库存血液,甚至向其他地区调运。

三、预警渠道为了及时掌握血液库存的情况并进行预警,可以建立以下预警渠道:1. 内部预警系统:医院可以建立自身的血液库存管理系统,并设置自动预警机制。

当库存量和需求之间的差异达到预警标准时,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并通知相关责任部门或人员。

2. 合作机构通报:医院和献血机构、血液库存管理中心等可以建立合作框架,实现库存信息的及时共享。

当库存量和需求之间的差异达到预警标准时,相关合作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传递或电话通报等方式及时提醒医院。

3. 社交媒体和公共媒体:医院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或公共媒体发布库存预警信息,广泛宣传并呼吁献血。

这样可以引起社会关注并促使更多民众参与到献血行动中,增加库存血液量。

4. 短信和电话提醒:医院可以通过短信或电话提醒系统向献血者发送库存预警信息。

这样可以直接与潜在的献血者联系,提醒他们及时献血,增加库存。

总结:血液库存分级预警标准及预警渠道是确保病患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血液制品的关键措施。

通过建立明确的预警标准和多样化的预警渠道,可以在库存紧缺时及时采取行动,确保血液供应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血液库存动态预警制度

血液库存动态预警制度

血液库存动态预警制度一、建立库存监测系统为了能够进行血液库存量的监测,需要建立一个库存监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电脑软件、互联网或移动应用程序实现。

系统需要能够准确统计库存量的变化,并能够生成库存报表,方便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和决策。

二、设定库存预警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制定库存预警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不同血液成分的库存量或血液库存的总量来设定,也可以考虑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使用量和献血量等因素。

当库存量达到或低于预警指标时,就会触发预警机制。

三、建立预警机制四、预警后的措施在接到库存预警信息后,血液库管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库存能够及时补充并保持在一个安全合理的水平。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马上通知相关部门或献血点,加强献血宣传,鼓励更多的人捐献血液,以增加库存量;2.调整血液采集计划,增加采血点和采血时间,增加献血者的便利性和献血率;3.加强与其他血液库的合作,根据需求调配库存,确保血液供应充足;4.加强库存的统计和管理,确保库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研究和制定血液库优化库存的策略,提高库存利用率。

五、库存预警的管理和评估制定血液库存动态预警制度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可以通过收集库存预警的触发情况、库存的使用量和献血量等数据来评估预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另外,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设定库存预警的标准和指标,并不断优化和改进预警机制。

总结起来,血液库存动态预警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机制,能够帮助血液库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库存状况,做好库存的安排和调度,确保血液供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可以预防血液短缺和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库存的利用率,保障献血者的用血需求。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血液库存动态预警制度对于血液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库存预警应急预案模板

血液库存预警应急预案模板

一、目的为保障医疗临床用血需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预防和应对血液库存不足等突发事件,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血站、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

三、预警等级划分根据血液库存量、临床用血量以及突发事件重大程度,将预警等级分为以下四级:1. Ⅰ级预警:血液库存低于3天使用量;2. Ⅱ级预警:血液库存低于5天使用量;3. Ⅲ级预警:血液库存低于7天使用量;4. Ⅳ级预警:血液库存低于10天使用量。

四、预警响应措施1. Ⅰ级预警响应措施(1)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请求支援;(3)协调血站加大血液采集力度,提高血液供应;(4)向社会公众发布血液库存不足信息,呼吁市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5)对临床用血需求进行严格审批,确保血液用于最紧急、最需要的患者。

2. Ⅱ级预警响应措施(1)在Ⅰ级预警响应措施的基础上,加强血液库存监控,每日报告库存变化情况;(2)对血液采集、储存、调配等环节进行严格检查,确保血液安全;(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血液调配,优先保障本地区血液供应;(4)开展应急献血者招募,提高献血人数。

3. Ⅲ级预警响应措施(1)在Ⅱ级预警响应措施的基础上,提高血液采集、储存、调配等环节的应急响应能力;(2)加强对临床用血需求的审批,确保血液用于最需要的患者;(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血液调配,确保血液供应稳定;(4)开展应急献血者培训,提高献血者的应急响应能力。

4. Ⅳ级预警响应措施(1)在Ⅲ级预警响应措施的基础上,提高血液采集、储存、调配等环节的应急响应能力;(2)加强血液储备,确保应急状态下血液供应;(3)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血液调配,确保血液供应稳定;(4)开展应急献血者培训,提高献血者的应急响应能力。

五、应急指挥部职责1. 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工作;2. 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应急情况;3. 协调血液采集、储存、调配等工作;4. 审批临床用血需求;5. 发布应急信息,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应急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依据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配合血站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建立此制度。

2.目的
维持合理血液库存,保障特殊情况紧急用血需求。

3.范围
适用于我院血液库存动态预警。

4.内容
4.1 输血科应统计分析近期和历史上同期临床用血情况,适时向吉林市中心血站上报用血计划。

4.2 维持血液最佳库存量,正常情况下,应使库存达到周用血量的60%。

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血需求,避免出现偏型短缺和过期浪费。

4.3 血液出库时,一般应遵循“先入先出”原则,避免血液因过期而浪费。

4.4 当血液库存接近或低于警戒值时,应及时联系吉林市中心血站,补充血液库存。

4.5 当吉林市中心血站库存紧张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补充库存时,输血科应根据吉林市中心血站发布或通告的预警信息,结合我院计划用血情况和库存情况,汇总分析后,及时向医务科汇报。

4.6 经医务科审订后,及时通过院内网、QQ群、电话通知等多渠道向临床科室通告血液库存预警信息(主要用血科室应通知到科室负责人)。

4.7 启动血液库存紧张应急预案,暂停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安排,全力保障在院患者急救用血需求,必要时与临床医生协商后启动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程序。

4.8 血液库存预警分为三级。

4.9 发布预警信息时采用颜色预警:
4.9.1 绿色“”代表当前血液库存充足,达到或超过周用血量30%,能够满足临床正常备血和特殊情况紧急用血需求。

4.9.2 橙色“”代表当前血液库存不足,未达到或超过周用血量30%,无法立即补充库存。

无法满足临床正常备血需求,仅能满足临床特殊情况紧急用血需求。

4.9.3 红色“”代表当前血液库存严重不足,低于周用血量10%,无法满足临床正常备血和特殊情况紧急用血需求。

5.相关文件
血液库存紧张应急预案
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程序
6.相关记录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