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精品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课文全文阅读,重点词汇解析,文章主题思想探讨,以及修辞手法分析。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 掌握重点词汇,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表达。
3.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培养勇敢、忠诚等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荆轲与秦王的性格特点分析。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预习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动画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3. 课文阅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
4. 词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临危受命”、“壮士断腕”等,并进行举例说明。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和修辞手法分析。
7.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荆轲与秦王的性格特点,探讨文章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荆轲刺秦王》2. 重点词汇:临危受命、壮士断腕、英勇就义等。
3. 修辞手法:对比、排比等。
4. 人物性格特点:荆轲勇敢忠诚,秦王狡猾多疑。
5. 主题思想:勇敢、忠诚、正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运用课文中的词汇,描述荆轲刺秦王的情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荆轲与秦王性格特点的认识,结合文章主题思想进行阐述。
作业答案:(1)荆轲临危受命,壮士断腕,英勇就义,令人敬佩。
(2)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句的气势。
(3)荆轲勇敢忠诚,不畏强敌,秦王狡猾多疑,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二者的性格特点。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词语积累、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课文中的古文句式、词语用法;文章的结构分析。
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文言文阅读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影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3. 词语积累: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古文句式,解释句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6.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深入理解课文。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面临刺杀秦王的抉择,展开课堂讨论。
8.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9.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结构图、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 黑板右侧:重要词语、句子解析、例题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内容,加深对荆轲的了解,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阅读能力提升;2.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句式、词语用法和文章结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解析和例题解答;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荆轲刺秦王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作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壹五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阅读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以及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荆夫人等人物形象。
2. 能够品味文本中的精彩语言,体会作者对荆轲的赞美之情。
3.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品味精彩语言,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荆轲、荆夫人等人物的描述,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4. 品味语言: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品味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人物形象分析的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语言品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7. 讲解历史文化背景: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荆轲、荆夫人2. 精彩语句:描述荆轲英勇、忠诚的语句3. 历史文化背景:战国时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荆轲刺秦王的原因有:国家危亡,民不聊生;秦王暴政,天下苦秦久矣。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有:激励后人勇敢反抗暴政,为国家民族奋斗;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形象。
2. 课后阅读: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记载,了解荆轲的生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人物形象的分析较为深入,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找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其他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荆轲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奇》,具体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本篇课文详细描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展现了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体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斗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领悟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荆轲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解读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1)课文结构: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结果与影响(2)荆轲精神:英勇无畏、忠诚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荆轲刺秦王:荆轲受命刺杀秦王,历经艰险,最终失败。
(2)修辞手法:对比、排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让学生了解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荆轲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史记·刺客列传》等,加深对荆轲的了解。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了解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风格;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等人物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战国时期历史短片,激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作者:贾谊时代背景:战国时期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请从课文中找出三个体现荆轲等人物崇高品质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 答案:原因:荆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刺杀秦王。
例子:荆轲母亲教导荆轲为国家效力;荆轲妻子支持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为国家舍生忘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作者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背景;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等。
(2)讲解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艺术特色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5.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分析的练习。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
6.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司马迁、《史记》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文章艺术特色:对比、烘托、悬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
(2)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2. 答案:(1)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
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 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 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
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
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
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 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 ; 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 年灭燕. 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 i )怜(w u )徵(zh I )陛(b i )卒(c u )提(d 1 )仓U
(chu a ng)揕搭(zh e n)拊(f u )樊於(w u )期夏无且(j 口)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 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 ) :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 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
顾” ) :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 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
子” ) :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 e,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 i,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 i nxi a 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 i n。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卒起不意卒,通“猝”,c U,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 “它(们)”使工以药淬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
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军之仇者,何如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
③连词,表修饰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
伏尸而哭/ 荆轲和而歌/ 自引而起/ 秦王
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于是荆
轲遂就车而去/ 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矣
【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
之私/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
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 疑其有改悔/ 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萦诶b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