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儿简介
花儿,走向,的发展,青海

花儿,走向,的发展,青海青海“花儿”的文化与发展走向“花儿”是流行于大西北典型的民族民歌形式,它是青海河湟地区本土文化的标志性民俗文化形态。
青海境内,除汉族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花儿”的主体民族以外,还有回、藏、土、撒拉、蒙古、东乡等少数民族也用汉语唱“花儿”,这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歌演唱活动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花儿”这种民歌已不再具有其他民歌那种唯一的、鲜明的民族专属身份,而成为西北多民族共同拥有的民俗文化资源。
一、“花儿”的昨天和今天青藏高原上生活的各民族无不受到高原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深刻影响。
粗犷、豪放、开朗、豁达,是高原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
雄浑开阔的自然环境、农耕生产的封闭性、游牧业生产的流动性,使人们较少受到社会正统礼教的约束。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花儿”只是一种个人在山野林间宣泄情感、张扬个性的对天放歌。
由于“花儿”唱词中许多直白裸露和隐秘的情感表达,不宜在家庭成员或在不同辈分的人前演唱,从而使“花儿”传唱又多了一层禁忌。
这就是“花儿”长期无法入村进城的原因。
它只能以“野曲”的身份流淌在原野小川。
青藏高原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地貌气质,形成了河湟“花儿”演唱上高亢、奔放、悠远、粗犷的山野味道和高原的神秘气息。
这恰恰是高原民族品格和气质的体现。
“花儿”走进城市、走进人们精神生活,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促成的。
一方面,社会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对于异性交往、爱情、人际关系这些精神生活层面上的事象,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另一方面,“花儿”本身脍炙人口的唱词和优美的音乐曲调,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现在,这种从山野走出的民歌,不但走进了城市,而且也大踏步地走上国内外民歌演唱舞台,成为青海民俗文化中一个极具竞争实力的品牌。
从小乡“野曲”到进入艺术殿堂的艺术精品,可以说“花儿”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
二、“花儿”的演唱风格与技巧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热烈、清新明快、幽默风趣、大胆泼辣的表现手法是河湟“花儿”体现区域文化特征的主要方面。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青海花儿的社会调查报告篇一: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青海花儿的传承状况调查与分析——以西宁和海东地区为例摘要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各省数十多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艺术,而青海花儿则是花儿家族中开得最为艳丽的一支。
青海花儿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它的特殊的歌唱内容和歌唱形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花儿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便是它逐渐传承的过程。
花儿的传承是关乎花儿生命能否继续和旺盛的关键。
花儿今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花儿传承问题能否合理妥善的解决。
在花儿的传承问题上,最为直接,也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花儿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场域。
对此三要素的调查和分析是花儿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掌握了花儿传承状况,才能为其发展提出更有利的观点和措施,才能增强花儿的生命力。
关键词青海花儿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场域第1章绪论花儿简介“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它主要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广阔地带,主要是汉、回、土、藏、蒙、撒拉、东乡、保安、裕固族等九个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民歌。
“花儿”在西北人民的生活上,有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平日可以唱来怡情,重要的公众场合可以用来传达所需的思想。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与众不同的形式表达。
通俗地讲,花儿就是情歌,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的。
与中国古代的文学样式“词”类似,花儿也是有曲牌名的。
只是,花儿的曲牌名比较整齐划一,都是以“令”冠名的。
令的分类很多,有以民族区分的,如,“撒拉令”、“保安令”等;有以衬词区别的,如,“白牡丹令”,“水红花儿令”“尕马儿令”等;也有以地名区分的,如,“川口令”,“峡门令”“互助令”等。
每一种令,都有其固定的格式,花儿的歌者只需根据自己表达的意思填词便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花儿的修辞手法。
花儿通常是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故有人拿它与诗经作比,可见其文学价值之高。
也因此,花儿歌词中的每一句都是押韵的。
青海花儿经典歌词【三】

青海花儿经典歌词【三】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儿起源于甘肃南部的临夏,岷县等山区,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哈由不得郭家。
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还是这个唱法。
花椒树上你甭上,你上时树枝杈儿挂哩;庄子里去了你甭唱,你唱时老汉们骂哩。
★1★粉白的墙壁上画凤凰脚踏在白牡丹树上没心肠工作有心肠浪心牵了五婚的路上★2★六朗的妈妈是佘太君,手捂了盘龙的拐棍。
维下了花儿的人家们,空担了名声的我们。
★3★杨五郎出家者学和尚,五台山修下的庙堂。
伤天嘛害理的心别想,端要个阿姐的义长。
★4★张果老干滩里种芝麻,一走者拉了个马趴。
我唱的不好了别嚇哈,少年俩说了个耍话。
★5★一对儿骡子们走泾阳,阿一对骡子它稳当,嫌穷嘛爱富的心别想,穷人家阿哥的义长。
★6★过了个五关者斩六将,河边里斩下的蔡阳,我把你想了阿门家想?黑夜里盼出个太阳。
★7★梁山上一百嘛单八将,要险里,孙二娘开下的酒坊。
我把你想了阿门家想,半天里,巷道里跑给了九趟。
★8★张良在高山上吹笛品。
七配的音,把霸王的兵吹散了。
有钱人把尕妹彩礼俩哄,糊涂的虫,把阿哥的心疼烂了。
★9★西天取经的是唐僧 .白龙马驮经者哩。
留下少年的孙悟空,苦命人宽心者里。
★10★杨四郎领兵者到阵上,手打了两杆的罩旗。
想起个花儿者到命上,打发个人儿了叫去。
★11★李闯王住在个北京城,领兵者打了个陕西。
模样俊来者眼皮儿层,尕嘴儿笑哈的罕稀。
★12★桃园里结义的三弟兄,最后头续给的子龙。
别贪嫌阿哥的光阴穷,好恩情比他的海深。
★13★白马上骑的是薛仁贵,黑马上骑的是敬德。
尕妹妹好比是红玫瑰,阿哥是绿叶者配给。
★14★白马上骑的是薛仁贵,黑马上骑的是敬德。
只要你阿哥哈嫑亏给,我你的想心上到给。
★15★康熙爷穿的是金缎子,金线俩绾给的纽子。
河湟花儿映风俗

河湟花儿映风俗“花儿是产生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新疆等省(区)部分地区的一种以情歌为主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和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青海也成为‘少年’。
她有自己独特的格律和演唱形式。
演唱时即兴编词。
有抒情和叙事两种,以抒情短章为多。
根据其格律等可分为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
”(王志艳:《青藏高原的呼唤》)河湟花儿别称青海花儿、河州花儿,新疆花儿、六盘山花儿、泾渭花儿是河湟花儿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微小变异。
据兰州大学教授郗慧民考证,今甘肃省的临夏、东乡、和政、广河、康乐等县和青海省的西宁、乐都、民和、湟中、循化、同仁、互助、大通等市县,在历史上通称河州。
因此,郗慧民把产生和流行于这一地区的花儿叫作河州花儿。
河湟花儿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虽然以歌唱爱情为主,但也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反映。
聆听河湟花儿和阅读其歌词,听众和读者眼前能徐徐展开该地区各民族的风俗画卷。
第一,河湟花儿反映了河湟地区民众的宗教信仰。
花儿学者黄河在《花儿与民俗》一文中说:“宗教信仰习俗是一个民族最早的文化习俗。
”“五月十三的单刀会,南禅寺搭下的戏台;多人的伙里甭找来,打发个姨妹者叫来。
”南禅寺位于西宁市,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以关帝殿为中心。
“你背上罗锅我背上枪,上山去,要吃个黄羊的肉哩;你拿上黄表我拿上香,进庙堂,要吃个不罢的咒哩。
”(孟达令)这反映了汉族群众对神赌咒的迷信思想。
“上去高山老爷庙,进去者好,出来者摆一场阵哩;庄子上看下你一个,成了时好,不成时得一场病哩。
”老爷庙建于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畔的老爷山上,因奉关公像而得名。
老爷山花儿会形成于明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七里寺峡的药水泉,担子担,桦木的勺勺儿舀干……”青海省境内的花儿会还有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乐都瞿昙寺花儿会、互助五峰山花儿会等,大都与汉族、土族信仰的佛教、道教有关。
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人演唱河湟花儿时,一般不涉及真主或胡大字眼,但可以从他们从事的经济活动、首饰、民族语言判断其宗教信仰,如“跟上阿哥西口外走,新疆的生活(哈)过走”。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儿和少年

花儿与少年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认识学习青海花儿,可以认识、分辨不一样的“花儿令”并总结花儿令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经过倾听、实践体验、模拟感觉,使学生可以认识青海花儿的特点。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赏识《花儿与少年》和认识“花儿的令”,使学生认识并喜欢青海民歌,培育学生参加音乐学习研究的兴趣与意识。
逐渐形成倾听音乐的优秀习惯。
二.要点难点【教课要点】倾听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及不一样花儿令,用不一样的方式找到不一样的“花儿令”在歌词、曲调、图形谱中的不一样特点。
【教课难点】在参加多种音乐对照性体验活动中,找到花儿令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快捷的分辨出不一样的花儿令。
三.教课活动活动 1【导入】导入:今日,我要带着大家去一个漂亮而又熟习的地方,请看:播放视频(没错,这就是我们漂亮、可爱的家乡——青海过渡语 :(俗语说地灵人杰,这么美的地方自然会有好听地方歌曲),下边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演唱一首我们当地的青海民歌发问:他演唱的民歌我们称为——花儿再请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青海有一首人人皆知的民歌叫——《花儿与少年》(引出课题)活动 2【讲解】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二、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1、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漂亮奇特的青海。
(播放视频)2、初听歌曲《花儿与少年》(漂亮的地方自然会有好听的地方民歌。
让我们一同来倾听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歌曲简介:世纪50 年月,青海出了一个舞蹈--《花儿与少年》。
这个舞蹈,特别是其舞曲,以前风靡全国,《花儿与少年》交口称赞,外界哄传主创者是“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
其实,这首歌曲是当地音乐家“西北花儿王” 朱仲禄、吕冰我们以青海民间小调《蓝桥相会》《四时调》《五更鼓》为素材,共同创作出了抒怀歌舞《花儿与少年》。
后出处王洛宾老先生先生改编而成。
发问:歌曲描述的是如何感情?你以为歌曲为何会起名《花儿与少年》,歌曲中的“花儿”和“少年”分别只的是什么?3、学生活动:请你取出一张纸,边听边用线条记录下歌曲的旋律变化,试一试你能不可以经过你画的线条,找到歌曲的曲调特点。
青海花儿及其艺术特色

赵宗福在《花儿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 版)中引述了明代万历年间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吟》 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 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这是是目前最早的有 关花儿的确切记载,也是最早忠实记载西北民歌“花 儿”称谓和漫花儿盛况的人。高洪,又作高弘,山西 人,明代万历年间在河州任职主管教育。
4、分类 根据“花儿”的演唱地区分布,可把“花儿”分为
三类: a、“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即今甘肃省临
夏县,现在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和、永靖、夏 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
b、“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现在甘肃省的 临潭、岷县、单尼一带。
c、“青海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现在青海 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三个地区 的“花儿”各有特色。
凤凰山那个山又山穿破了 天, 一眼望不尽的大草原, 阿妹是才开的红牡丹, 阿哥是春天的少年。 阿妹是才开的红牡丹, 阿哥是春天的少年。 红牡丹开在凤凰山, 人间的春天是少年,嘿
但是,此“花儿”非彼“花 儿”,此“少年”非彼“少年”。
歌舞“花儿与少年”创作过程 1、由马步芳和王洛宾创编。 2、由朱仲禄等人创编。
端起了个饭碗(者)想起了你(哎),想起了你 (哎),面叶儿捞不到嘴里(沙),(绯红花)你的大 哥哥去哩(呀),你们坐啊领上沙。
月亮照到个清泉哩,清水里跳动着影子, 尕妹是庄上的人尖子,远看是耀人的镜子。
大崖头上的墩墩草,镰刀太老者没割, 这一个尕妹瞅下的早,羞脸儿大着没说。
阳山里开下的水晶晶,阴山里开下的探春, 生哈的好来长哈的俊,赛过了皇上的正宫。
热头儿、天气儿(太阳), 猛亮子、麻麻亮(黎明), 擦嘛儿(黄昏), 夜来个、黑来个(昨晚), 尕(昵称、小), 乾散(干脆、轻快、漂亮), 麻利(敏捷), 攒劲(努力、干练 ), 难心(悲伤), 嫑(别),
青海花儿大典

《青海花儿大典·花儿歌词概述》青海花儿是一种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山歌,内容质朴率真,唱词大胆热烈,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对情人的思恋,对黑暗的诅咒,对幸福的渴望。
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除爱情外,青海花儿唱词浩繁,涉及到历史、宗教、民俗、生产劳动、新人新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青海各族人民独特的生活场景,淳朴的民风和厚重的生活气息。
该大典从各种资料本以及已出版的花儿集中通过筛选,选出花儿两千六百余首,这两千六百余首花儿中包括爱情花儿、大传花儿、其他历史故事起兴的花儿、时政花儿、苦情花儿、抗战花儿、马步芳军营花儿、猎人们的花儿、迎接解放的花儿、建国初期的花儿、抗美援朝的花儿、新时期的花儿及创作花儿等,在花海之中这些虽属沧海一粟,却基本涵盖了花儿内容的各个方面。
青海花儿以四句式和六句式(也称“两担水”或“折断腰”)为主,还有五句式(也称“一担水”或“半折断腰”)多句式(三闪令)等形式。
一首青海花儿分成上下两阙,传统花儿一般上阙起兴,下阙抒情或叙事。
如四句式通韵花儿:墙挂的字画桌摆的瓶;/上席的香炉是古铜;/五荤人爱的五荤人,/五荤里数着的你们。
六句式(即折断腰)花儿:三月的清明刚立夏,/四月八,/刺玫花把我的手扎;/多人的伙儿里难搭话,/憨墩墩,/大身材起来了站下。
五句式(半折断腰式)花儿:山里的黑刺扎指甲,/癞蛤蟆上灯杆哩;/尕妹的眉毛香头画,/尕嘴儿红,/大眼睛赛灯盏哩。
多句式(三闪令):大河沿上的麻石头/一头儿尖尖,/一头儿扁扁,/尕磨上能配个底扇。
/我背上了走,/手拿的麻绳儿太短;//尕妹给我绣给的满腰,/褐子的边边,/里子是毡毡,/牛毛俩扎给的牡丹,/我穿上了走,/人前头显你的手段.青海花儿用语贴近生活,富于联想,运用赋比兴手法,采用夸张、铺陈、借喻、陪衬、顶真、回环、对欧、排比、重叠、拟人、照应等文学创作形式,在宽阔的时空领域,以多变的韵律,简洁的格律,塑造形象,渲染气氛。
花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具有独特性、民俗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极近生活化;并具有直接性、抒情性、单纯性的个性特征;也具有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特点。
青海名歌

青海名歌——花儿
花儿俗称少年,是西北地区特殊的一种民歌形式,追溯其本源它应属于一种黄河文化,它发源于青海,顺黄河而流入甘肃,宁夏,在那里召示着它美丽的韵律与悠扬的情调。
而青海做为花儿的故乡,有着其德天独厚的发展渊源,奔腾的母亲河滋润了河湟谷地,而河潢谷地孕育了纯朴的民和人,花儿从这里开放,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开遍了大西北,它有着唐诗的韵律与宋词的幽远,寄托着高原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纯朴爱情的追求,每到端午节或六月六善男信女结伴而行,对唱花儿,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与对生活的看法。
如爱慕的…“天阴了搭着是晴凉伞,天下了搭这是雨伞。
阿哥是凤凰着空中里旋,尕妹是才开的牧丹”。
相思的如“大河沿上牛喝水,牛鼻卷沾不到水里。
端起个饭碗想起个你,尕面片捞不到嘴里”。
如此种种流露着青海人唯美的情怀和天生的睿智。
青海花儿接受着冰雪的滋润和蓝天白云的蔽护,在着一片土地上承载这我们的梦,它是高原盛开的一朵奇葩,坦然的说它也是我们伟大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我相信青海花儿终有一天会开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最后喊一嗓子哎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 ;内容既有 繁复的叙事 ,又有即兴的抒情 ;形式既有 四句为主的,也有同时辅之以两小短句而成为 前后对称的六情歌,属于 民歌中最纯真、最优美的部分,表达率直自由。 也由于花儿起源于男女情歌,所以一般情况下是 不能在长辈面前吟唱。这样一来,户外也便成为 花儿的集散地。由此,花儿也被称为“野曲”。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 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 的精魂,最美的花儿 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 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 花。居住在这里的汉、 藏、回、土、撒拉等 各族群众,无论在田 间耕作,山野放牧, 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 只要有闲暇时间,都 要漫上几句悠扬的 “花儿”。可以说, 人人都有一副唱“花 儿”、漫“少年”的 金嗓子。
人们感到了春的浓郁气息。
花儿唱响民族情
——团结之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脸, 百花儿艳,
桃李呀争春的地方; 一样的祖国一样的院,
用心念, 青海是我们多民族欢聚的乐园!
为什么花儿这样红?我想趾高气昂的说:“花儿在不 久的明天会开得更红!”
谢谢!
• 青海素有“花儿家乡”的美称。最驰名的是 盛况空前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届 时,河湟地区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 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手摩肩接踵, 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 的确令人神往。
高原的夏天是最美的季节,这时草儿青青,麦苗肥 壮,花儿开了,树叶儿绿了。每逢会期,各族男女 老少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满怀欢乐、幸福、喜悦 的心情前来参加“花儿”会。“花儿会”上对歌赛 歌,人山人海,从各地赶来的“唱家”、“歌把 式”,即兴编唱,歌声此起彼伏,震憾山川,扣人 心弦,昼夜不息。歌声、笑声、掌声、喝采声汇成 了一片欢迎的海洋……来到西北,听到花儿那高亢、 悠扬的“少年”、“花儿”,就觉得有一种异域的 风情。 对于西北人,或是长期工作在西北的人 来说,就显得格外亲切动人。听着嘹亮豪放的花儿, 叫人浮想连翩,涌起对人生的惆怅和联想。那坦率 炽热青春的鼓荡、碧山绿水间涓涓缠绵的爱情...... 花儿是西北之魂,是西北人的梦想和寄托。
人们对文化活动有了更多 的渴望。因此,民间 的 “花儿与少年”,并被广 大群众所认可所接受,也 造就了一批有名的花儿歌 手, 有关花儿、少年的活 动场所也逐步由田间地头 走向大庭广众.有“花儿” 的地方 就有“花儿会”, 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一些 花儿名家的演唱作品还被 录制成音像出版物公开发
行。
花儿魂 民族情
任何起源,都伴随着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艺术文化是凝聚
民族团结力量之源泉.。
“花儿”盛开在青海这片多民族汇聚的热土之上,像三江源
之水源远流长,它正象征着民族的融合与团结,象征着民族的和
谐与发展 !
如今,它已不再属于某一个民族的特色.
它的灵魂将会被每一个人共鸣……
花儿产生于青海,并 流行于青、甘、宁、 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 唱词浩繁,文学艺术 价值较高,演唱时称 为“漫少年”,被人们 称为“西北之魂”。 花儿发源于临夏,由 于流行的地区不同, 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 到西北各民族文化的 影响,因此形成不同 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地组织“花儿 会”。与会者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青海 省“花儿会”规模较大的有乐都瞿昙寺(农历六 月十五)、民和县峡门(农历六月十五)、互助 县五峰山(农历六月初六)、丹麻(农历六月十
五)、大通老爷山(农历六月初六)等。
花儿会在那些重岩叠嶂风光幽雅的名山胜地相继 举行是当地各民族团结交往和集体娱乐的方式。 如今,“花儿与少年”犹如出笼之鸟,越走越远, 起队伍在不断壮大,新的“令儿”不断出现和被 发掘出来,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 不懈追求。西北的“花儿与少年”像早春的小草, 更像含苞待放的蓓蕾,让爱唱花儿、爱漫少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