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

合集下载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2例观察-精品文档资料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2例观察-精品文档资料

针灸结合推拿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2例观察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57例,均来自于本院2002年至2009年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15天。

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25例。

所有病例都经过颈椎X线检查,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

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交感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状态的两种类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颈枕部疼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胀、视物模糊、胸闷胸痛、心慌、心率过速或过缓、上肢麻木、肿胀、面部疼痛、出汗、上腹不适、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症状可在颈部转动时诱发或加重,查体颈部可有压痛、颈部活动受限、触及条束状物、颈椎棘突偏歪等表现,X线表现有颈椎生理弧度改变、颈椎不稳,及颈椎间隙改变、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CT、MRI检查可见颈椎间盘退变性改变。

凡是符合上述症状、体征、X线表现,并排除内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其他疾病者,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如下:①针灸方法:取百会、风池、颈夹脊、内关、三阴交、太冲为主穴。

偏头痛加率谷、太阳;眼痛眼胀加攒竹、太阳、鱼腰;耳鸣、耳聋加听宫、翳风;类冠心病加膻中、阴郄;失眠、焦虑加神门、照海;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加足三里。

风池、夹脊穴用温针,内关、三阴交用捻转泻法,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1周5次,10次为1疗程。

②推拿方法:先俯卧位以风池、颈夹脊为重点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推约5分钟,再推肩背部、上肢、颈根部约5分钟,同时按压上胸段脊柱纠正胸椎棘突侧偏,俯卧位颈椎定点复位法纠正颈椎侧偏;然后取仰卧位对颈椎进行拔伸推法,在颈前部用拇指腹或大鱼际行轻柔推法,共约5分钟。

按百会、揉太阳、推眉弓,点按内关、合谷结束手法。

疗程同针灸治疗。

2.2 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比灵片(西安杨森制造),每次10mg,每日1次夜间服;甲钴胺片0.5mg,每次2片,每日2次。

从督辨治颈椎病45例

从督辨治颈椎病45例

从督辨治颈椎病45例【关键词】颈椎病【摘要】目的观察从督辨治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将80例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5例从督脉辨治,对照组35例按传统辨证方法辨治。

结果 3个疗程内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总有效77.14%,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说明从督辨治神经根型、颈型颈椎病能显著提高疗效。

【关键词】颈椎病;督脉;中医药疗法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传统的中医治疗主要是从寒、湿、痰、气、血、肝肾等方面辨证施治。

笔者依其病位、特征从督辨治该病颈型、神经根型45例,并进行了对照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与分型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1]的诊断与分型标准进行诊断与分型。

1.1.1 诊断标准(1)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人若有损伤史、劳损史、颈部畸形或其他诱因等亦可发病。

(2)多数为慢性发病,若有颈部创伤史或劳损史,也可急性发作,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

(4)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1.1.2 分型标准颈型: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神经根型:具有较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麻木、疼痛),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1.1.3 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颈椎病中医证候分类标准[2]进行辨证,分为寒湿证和瘀滞证。

寒湿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遇寒淋雨加重;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寒肢冷,舌淡红,苔白,脉弦紧。

瘀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1.1.4 主要症状分级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症状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记2分、4分、6分,无症状或症状消失记0分,见表1。

表1 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1.2 一般资料共观察80例,年龄40~68岁,均为慢性发病,病程1~5年,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35例,治疗前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表3 两组病情比较 1.3 治疗方法1.3.1 观察组按参考文献[3~5]中有关方药加减治疗。

中医科治疗项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项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科治疗项痹案(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专题报告易某某,女性,30岁,农民。

初诊(2009年7月28日)患者因“颈项强痛伴右上肢胀痛、麻木1月余,受凉后加重5天”前来我科就诊。

主诉平素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因淋雨后颈项强痛伴右上肢胀痛、麻木,又因贪凉而加重。

查体:颈项部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颈5、6椎棘突右侧旁开1.0厘米处压痛明显,并放射至右肩胛骨内侧缘及右前臂外侧,右上肢三角肌轻度萎缩,右肩胛冈下缘凹陷处压痛明显,右肩峰后下缘压痛,右前臂外侧轻微压痛,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颈椎MRI检查显示:颈5-6椎间盘突出。

中医诊断:项痹病(风寒湿阻);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给予我院院内制剂颈舒胶囊内服,每次四粒,日三次;并针刺风池、颈部阿是穴、右肩髃、曲池、外关、后溪,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连续波密波刺激;再配合颈肩部及右上肢滚、揉、分推、弹拨及颈椎旋提整复等手法,日一次。

二诊(2009年8月5日)患者诉经以上方法治疗1周后,颈痛及右上肢胀痛、麻木较前有所减轻,未诉特殊不适。

继续以上方法治疗,并配合颈椎牵引,每次20分钟,每日1次,同时配合颈椎康复操适宜锻炼。

三诊(2009年8月12日)患者经两周治疗后颈痛基本消失,右上肢胀痛较轻微,但右手指麻木仍存在。

继续以上方法治疗,针刺颈5-6夹脊穴、右天宗、肩髃、曲池、后溪,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配合电针疏密波刺激;再配合颈椎推拿手法及颈椎牵引,日一次,同时加强颈椎康复操锻炼。

四诊(2009年8月18日)患者经以上方法治疗20次后颈项强痛伴右上肢胀痛麻木症状基本消失。

续前方法巩固治疗5次后痊愈出院。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或工作时经常向某一方向转动的人。

中医学为“项痹”。

郭老师通过长期临床总结出导致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寒、痰、瘀、虚四者杂合致病,以虚为本,寒痰为标,瘀血贯穿病之始终,并针对本病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将经验方颈舒汤采用现代技术提取新工艺制成颈舒胶囊,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

自拟解郁汤配合针灸治疗郁证42例

自拟解郁汤配合针灸治疗郁证42例

郁 证是 由于 七情 所 伤 , 或素体 虚 弱致 肝失 疏泄 , 脾 失运 化 , 心 失 所养 , 五脏 气 机失 和 , 渐 致 脏腑 气 血 阴 阳失 调 而形 成 的 。 以性 情抑 郁 , 多愁 善虑 , 易 怒 欲哭 , 心 疑恐惧 及失 眠 , 胸胁 胀 闷或 痛 , 、 咽 中 如有 异物 梗塞 等表 现 为特 征 的一类 疾病 。本病 经 常反 复发 作 , 病程 迁延 经 久难 愈 。 4 年来 通过 门诊 , 应用 “ 自制解 郁 ’ 配 合针 灸 对郁 证 治疗 , 取得 满 意疗效 , 现 将相 关 资料 整理 如下 。 1 资 料 与方 法 1 . 1 一 般资 料 : 4 2 例 均 为我 院 门诊就 诊 的病人 , 排 除糖 尿病 、 肾病 等 较为 严 重疾 病 。女 3 6 例, 男6 例, 已婚 ; 女 性 病人 中农 民 3 0 例, 教师5 例, 工人 1 例; 3 1 — 4 0 岁8 例, 4 1 — 5 0 岁1 1 例, 5 1 — 6 0 岁1 3 例, 6 1 — 7 0 岁4 例; 男性 病人 6 例 都是 农 民 。患 病最 短 7 天, 最长 5 年。 1 . 2 症状、 脉象 、 舌 相 与病 种 : 症 状 以心烦 、 心悸 者 4 2 例, 失眠 、 多 梦3 6 例, 五心 烦热 、 盗汗 3 O 例, 气 短 乏力 、 健忘、 , 面 部 浮肿 2 8 例, 悲 忧欲 哭 、 咽 中如有 物 阻 、 自汗各 2 0 例 , 表情 淡 漠 、 腰 痛腰 膝 酸软 耳鸣各 1 9 例, 胸 闷 胁胀 痛 l 8 例, 肢 体 麻 木感 、 抽 搐各 1 7 例, 口苦 咽干 、 腹胀 嗳气 、 不 思饮 食各 1 5 例, 月经 提前 及错 后 各 1 0 例, 头痛 头晕 6 例 。舌 质色 淡者 2 O 例, 舌 质 色淡 舌尖 红 1 O 例, 舌 质红 9 例, 舌质紫暗3 人, 苔白 1 7 例, 苔黄 1 7 例, 苔 白腻 且 舌边 有 齿痕 8 例。 神 经 衰弱 2 4 例, 更 年期综 合 征 1 0 例, 癔症 5 例, 抑郁 证 3 例。 1 . 3治 疗方 法 1 . 3 . 1中药 主 方 : 采用 滋养 心 。 肾, 养心 安神 。以 自拟解 郁 汤加 减 治 疗: 元参 2 0 g 、 生地 2 0 g 、 熟地 1 5 g 、 当归 1 5 g 、 云苓 1 5 g 、 泽泻 1 5 g 、 酸 枣仁 2 0 g 、 柏子仁2 0 g 、 女 贞子 1 5 g 、 墨旱 莲 1 5 g 、 黄芩 1 5 g 、 黄柏 1 5 g 、 栀子 1 5 g 、 木通 1 5 g 、 丹皮 1 5 g 、 木香 1 5 g 、 枳壳 1 5 g 、 牡蛎 3 0 g 、 龙 骨3 0 g 、 五 味子 1 5 g 、 甘草 1 0 g 。水煎 服 , 每 日1 剂, 日J R2 次, 月 经期 间 不服 药 。 1 . 3 . 2 辨证 加 减 : 纳差 的加砂 仁 、 鸡 内金 、 紫苏 、 炒 麦芽 、 焦 山楂 、 神 曲; 心烦 甚加 丹参 ; 肝 阳上亢 头痛 者加 草决 明 、 ; 失 眠重 的加 磁石 ; 胁肋 胀 痛 加 柴胡 、 香附 、 川 楝子 ; 气短 、 乏力 者 加党 参 、 黄芪 ; 胸 闷 者加 佛 手 、 降香 、 瓜蒌 。 呃逆者 加代 赭石 、 丁香 、 柿蒂。 1 . 3 _ 3 针 灸 主方 : 针 灸 治疗 , 选 取 百会 、 上星 、 印堂 、 太冲、 内关 、 神 门、 三阴交为主穴。操作 : 百会 、 印堂、 上星、 神门、 三阴交用平补 平泻法 ; 内关 、 太冲用泻法 。随症加减 : 头 昏健忘加刺四神聪 ; 胸 闷心 悸 加 刺膻 中 、 心俞 ; 腹痛腹胀 、 食 欲 不 振 加 刺 足 三里 、 中脘 、 内庭 、 脾俞 、 胃俞 ; 若便秘加刺天枢 。留针 3 0 分钟。每 E t 1 次, 月 经期 间停 针 , 7 天为 1 个 疗 程 。中药 治疗 两个 疗 程配 合针 灸 治疗 3 个疗 程后 观察 其疗 效 。 1 . 4 治 愈标 准 : 治疗 后症 状全 消 , 追访 未 再 复发 者为 痊愈 ; 治 疗后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进展

【lo】杜建明,田小武,沈国权.手法调整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叨.按摩与导
引.2007。23(9):9—10. 【11】姜淑云,严隽陶,房敏。等.颈椎治疗过程中骨与椎体的生物力学变 化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2029—2032. 【12】姚新苗,陈于东,万全庆.针刀合并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研究叨.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2):84-85. 【13】刘琳.颈椎牵引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叨.临 床医学工程,2009。16(4):110.
relevunMJ].Spine,1988,12:1360-1364.
【2】吴华荣,申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占勇。等.颈椎病发病学中的不稳定因素叨.中国矫
形外科杂志,2006,14(1):12一15. 【3】郑思竞.系统解剖学【明.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34-
342.
【4】杜建明,田小武,丁晓方,等.小针刀结合骶管冲击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14】赵建强,陈颖,李军,等.廉玉麟“五型三线”治疗颈椎病经验仞.中医
杂志,2009,50(1):排25.
【15】王庆来.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口l浙江中医杂志,2009, 44(5):344_345.
【161司马蕾,高军大,樊碧发.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及其治疗进展叨.中
国疼痛学杂志,2005,2:104_106.
关。郑思竞13辱认为颈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胸髓(T,。)节段的灰
质侧角的中间带外侧核,发出节前纤维,在交感干内上升至颈 部,在颈部椎旁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到脊神经、动脉及所 支配的脏器。因此杜建明Ⅲ认为只要在颈交感于走向通路中的任 何刺激或受累都可以产生相关症状;即颈或上胸椎的肌痉挛或 炎症、关节增生、椎体不稳、关节紊乱、脊柱侧凸、先天畸形、椎问 盘突出、椎管狭窄、寰枢关节半脱位等等均可成为交感型颈椎病 病因,并划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两大病因。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

关键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郁证临床观察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相对少见的一型,但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电视及汽车等普及,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已达到7%~10%,并趋向年轻化。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其中许多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表现相似,笔者以“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结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为2005年5月至2008年7月门诊患者,男18例,女27例,年龄22~53岁,平均36.5岁,病程0.1~3.0年,平均13个月。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中的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疾病。

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中医郁证分型特点进行如下分型和论治,同时配合常规治疗,如颈椎牵引、推拿、针灸或热敷等外治及心理疏导方法。

①肝气郁结:颈肩酸胀疼痛,伴见精神不振、抑郁不乐、善太息、胸满胁痛、不思饮食、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腻、脉弦。

治拟疏肝理气解郁,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柴胡、川芎各10g,陈皮、香附、枳壳、炙甘草各6g,葛根30g,芍药20g,细辛3g。

②痰湿郁滞:颈肩重坠、酸痛,伴有胸闷气促、起卧倦怠、咽中不适、恶心欲吐、眩晕、首如裹、少食多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拟除湿化痰行气解郁,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生姜6g,细辛、橘红各3g,葛根30g。

③气郁化火:颈肩胀痛,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口苦口干、胸闷、烦躁、易怒、神志亢奋、失眠、胃嘈杂似饥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拟清肝泄火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炙甘草、薄荷、生姜各6g,葛根30g,芍药20g。

④忧郁伤神:颈肩局部隐痛,常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哈欠连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型更年期女性多见。

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2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观察组102例,男26例,女76例。年龄30岁以下34例;31~40岁37例;41~50岁31例;平均35.2岁。病程1月~17年。对照组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30岁以下16例;31~40岁20例;41~50岁14例;平均34.6岁。病程25天~16年。
(3)中药热敷透敷药物采用秦艽、苍术、鸡血藤、当归、五加皮、荆芥、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木瓜、牛膝、地龙、防风、士元、穿山甲、川断、桂枝、杜仲等,制成长30㎝,宽20㎝大小的药包,药包外均匀喷洒食用醋半斤,放高压锅内蒸20 min,温度合适后敷于病人患处。保持温度40 min,每日一次,10d为一疗程。
对规消毒,用2寸毫针,针刺大椎穴、天柱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内关穴、外关穴、合谷穴等穴位。针刺深度为0.5~1.5寸,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15~20min。每日1次,10d为一疗程。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由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不稳、颈部肌肉劳损,再加工作、睡眠姿势不良等引起。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以头部及脑功能减退症状为主,如偏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听力减退、记忆力减退、睡眠差,常伴有消化道、心脏功能异常,以及半身麻木、行走不稳、出汗异常等。颈背部、棘突间、棘突旁等多处压痛,颈椎活动部分受限。
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02例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年女性。本类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心肌缺血”、“美尼尔氏综合症”等。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但效果常不理想,笔者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颈椎牵引、手法、中药热敷综合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02例,与单纯针灸治疗50例进行对比,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颈部三法调节交感神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0例

颈部三法调节交感神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0例

颈部三法调节交感神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0例作者:龚煜旻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9期【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已成为现代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和资料搜集,从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为主引起本病的角度出发,应用推拿三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总有效率可达到94%以上。

现对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推拿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指的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出现以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1],也称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长期低头工作者发病率更高,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本病也有年轻化趋势,且越来越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

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9月,笔者在本院进行大量临床实践和资料搜集,从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为主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角度,运用推拿中的揉法为主治疗本病150例,疗效优良,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0例,男性68例,女性7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8年。

1.2 临床表现:眩晕,恶心,甚至猝倒,眩晕与颈椎活动有明显关系。

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眼胀痛,胸闷及心慌等症状。

查体有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紧张,棘突和横突旁有不同程度的条索状硬结及压痛点。

旋颈试验阳性,x光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

CT检查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2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颈椎病〔椎动脉型〕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眩晕,头痛;(2)旋颈试验阳性;(3)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耳鸣,耳聋,视物不清;(4)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5)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6)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7)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xx临床观察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相对少见的一型,但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电视及汽车等普及,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已达到7%~10%,并趋向年轻化。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其中许多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表现相似,笔者以“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结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为
2005年5月至
2008年7月门诊患者,男18例,女27例,年龄22~53岁,平均
36.5岁,病程
0.1~
3.0年,平均13个月。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中的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疾病。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中医郁证分型特点进行如下分型和论治,同时配合常规治疗,如颈椎牵引、推拿、针灸或热敷等外治及心理疏导方法。

①肝气郁结:
颈肩酸胀疼痛,伴见精神不振、抑郁不乐、善太息、胸满胁痛、不思饮食、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腻、脉弦。

治拟疏肝理气解郁,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川芎各10g,陈皮、香附、枳壳、炙甘草各6g,葛根30g,芍药
20g,细辛3g。

②痰湿郁滞:
颈肩重坠、酸痛,伴有胸闷气促、起卧倦怠、咽中不适、恶心欲吐、眩晕、首如裹、少食多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拟除湿化痰行气解郁,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生姜6g,细辛、橘红各
3g,葛根30g。

③气郁化火:
颈肩胀痛,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口苦口干、胸闷、烦躁、易怒、神志亢奋、失眠、胃嘈杂似饥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拟清肝泄火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炙甘草、薄荷、生姜各6g,葛根30g,芍药20g。

④忧郁伤神:
颈肩局部隐痛,常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哈欠连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型更年期女性多见。

治拟养心安神,方药用甘麦大枣加味,处方:
小麦、大枣、芍药各20g,葛根30g,细辛3g,川芎10g,炙甘草6g。

⑤心脾两虚兼肝郁:
颈肩隐痛不适,伴有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健忘失眠、面色欠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拟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黄芪、葛根各30g,白术、茯神、酸枣仁、党参、川芎、当归、远志、大枣各10g,木香、炙甘草、生姜各6g,龙眼肉、芍药各20g。

⑥阴虚火旺兼肝郁:
颈肩拘紧疼痛不适,伴头晕、耳鸣耳聋、胸闷、心悸、心烦易怒、失眠、盗汗等症状,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治拟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用滋水清肝饮加减,处方:
生地、白芍各20g,山茱萸、山药、川芎、丹皮、泽泻、柴胡、酸枣仁、栀子、茯苓、归身各10g,葛根30g。

3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
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
症状无改善。

经治14天后:
本组治愈23例,好转20例,未愈2例,治愈率
51.2%,总有效率
95.6%。

4典型病例
xx,女性,43岁。

2008年3月10日因颈肩重坠、酸痛,眩晕、首如裹,反复发作1年初诊。

曾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治,经颈椎牵引、推拿、服用消炎镇痛及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数月无效。

近来伴有情志不畅、胸闷倦怠、咽中不适、恶心欲吐、少食多寐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x线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伴颈段生理曲度变直。

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医证属痰湿郁滞。

治拟除湿化痰行气解郁,佐以升阳及活血化瘀。

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生姜6g,细辛、橘红各
3g,葛根30g。

患者共三诊,服12剂而病愈。

5体会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医发病机理,目前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明确观点。

梁必如[3]等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于邪,积劳伤颈,内耗气血,日久致气血亏虚,运行乏力,瘀血阻滞络脉、脑窍而发病,久病之人应从虚、瘀论治;孙立军[4]等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脉络痹阻,筋脉拘急,加之外邪引动内风致肝阳上亢,扰动清窍而致症状出现。

本病以肝肾亏虚为本,脉络痹阻、肝阳上亢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朱东平[5]则以为本型颈椎病是由于久坐伤肉,久视伤血,日久气耗血亏诱发,并与肝脾二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脾失和,则气机逆乱,血行失常,导致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脾不运化而痰浊内生困扰心神,胃失和降而发为本病。

众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本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并按照各自辨证思路进行相应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但在文献中没有发现有学者从中医学情志角度论述其与本病病因病机的关系。

笔者认为,本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不仅和筋骨退变、劳损及风寒湿邪痹阻、气血瘀滞等有关,情志抑郁、气机失调也起相当大的作用。

因为高强度紧张工作、快节奏生活、社会多方面压力及其不良生活习惯等,不仅对人躯体产生影响,也对人情志产生影响。

患者常常在筋骨劳损、退变或风寒湿邪痹阻等所致的气血运行失调基础上,加上情志抑郁、波动,气机郁滞不畅,肝失调达疏泄,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而致郁证,郁证的形成反而又影响到基础病变,最后相互夹杂而产生多种复杂的临床表现。

就如《丹溪心法?六郁》所提“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又如罗赤诚认为:
“郁之为病,非止一端,有郁久而生病者,有病久而生郁者”。

郁证与患者年龄、性别、性格、体质及病程时间有密切关系,初起多属实证,因气滞而肝郁、化火或痰积,久病则由气及血,由实转虚,产生神伤、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虚证,其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和症状多于体征等特点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非常吻合。

另外,众多学者在临床实践中已证实心理疏导疗法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作用[6],这也说明本型颈椎病与情志的相关性。

笔者从中医郁证论治本病正是基于以上观点,临床上满意的疗效也验证了此观点。

当然,本病并不完全等同于郁证,实践中我们常针对其传统及现代医学发病机理佐以葛根、细辛、川芎、白芍等。

因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葛根具有扩张脑血管,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的β受体阻滞效应及解热、降糖降脂等作用;细辛有抗炎、镇静、镇痛、解热及抗免疫等作用;川芎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及镇静、镇痛等作用;白芍有镇静镇痛、抗惊厥、解痉、抗炎及抗应激等作用。

此多药合用可起到消炎镇痛,缓
解肌肉痉挛,改善血循,消除焦虑等效果。

中医学则认为,其具有升阳解肌、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及安神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