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对韩国、日本的文化及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例子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例子

我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其影响远播世界各地。

我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到国外,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一些典型例子,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影响。

一、我国古代文化在东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教义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传入东亚各国,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风琴、茶道、园林等传统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韩国的汉字、儒家思想等也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越南的国画、民间传统乐器等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二、我国古代文化在中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也对中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亚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国古代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地区。

在中亚地区,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不仅在经济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带入了我国的文化。

中亚地区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中亚地区的艺术品、文化遗产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在中亚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这些影响也延续至今,成为了中亚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南亚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国古代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东南亚地区。

我国的宗教、语言、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尼的印度教、佛教、泰国的佛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相互交流和影响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

四、我国古代文化在西亚和非洲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也在西亚和非洲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区。

中华文化对周边古国的影响

中华文化对周边古国的影响

中华文化对周边古国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一个亚洲文明古国,中国自古以来就与周边的许多国家保持着交流往来。

在这些交流往来中,中华文化逐渐被传播到周边古国。

中华文化不仅对这些周边古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国家的历史和政治。

1、中华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位于中国东海之东,是中国的海外近邻。

早在公元3世纪时,东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和日本成为贸易往来的伙伴。

不仅如此,汉朝的文化也随同外交官和商人传入到日本。

中国的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中,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重要渠道之一。

佛教作为一种来自印度的宗教,早在公元6世纪已经传入到中国。

而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加深,佛教文化也通过传教士的方式传入到了日本。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文化得以发展,西暦710年,日本在日本平原建国,定都平安京,这期间,日本人沉淀下了深深的中国元素,如中华衣裳、中式建筑,以及中文字体等。

2、中华文化传入韩国韩国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半岛近邻。

韩国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两国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左右。

韩国古代的三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在韩国传播十分迅速,直到高句丽、新罗两国统一后,中华文化逐渐融入到韩国的文化之中。

在韩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音乐等文化习俗均带有浓郁的中国味道,而且这些中国元素的传承和发展是不间断的。

此外,中华文化对韩国的食品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韩国的正统文化门户教育是儒家文化,这更是一个直接的反映。

当中国儒家思想繁盛时期,韩国的贵族阶层普遍追随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韩国延续至今,成为了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华文化传入越南越南位于中国的南部,与中国接壤。

地理上的接近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双方的文化影响也十分深刻。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越南已经成为中国的朝贡国之一。

从此,中华文化不断涌入融入越南,影响越南的言语文字、文学艺术、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

说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说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说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到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这些方面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

儒家思想以其重视人伦关系、家族道德和社会秩序等核心价值观,为很多亚洲国家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例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儒家思想对其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道家思想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对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则推崇兼爱、非攻的价值观,为人类和平共处提供了借鉴。

二、科学技术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举例来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的印刷、武器制造、航海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古代还有其他许多科学技术的贡献,如制陶技术、水利工程、纺织工艺等,为世界的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基础。

三、文学艺术的辐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以其独特魅力和精深内涵,对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古代的诗词、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方法。

诸如《论语》、《红楼梦》等经典著作更是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不少国家的文学艺术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启发,形成了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四、社会制度的借鉴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如封建王朝、科举制度等,也对世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封建制度让国家形成了稳定的统治体系,并保持了几千年的延续。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建制。

科举制度则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局面,提供了一种公平选拔官员的途径。

这个制度的借鉴,影响了一些国家的官僚选拔制度。

汉字 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汉字 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引言汉字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符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探寻其在东亚各国和地区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演变过程。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传承与影响日本作为邻国,长期受到汉字文化的影响。

汉字通过古代的书法、文学及哲学等领域传入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等方面。

例如,日文中许多汉字词汇被直接借用或改编自汉字,书法艺术也受到中国书法的启发而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展现出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汉字在韩国文化中的演变与创新韩国自古以来与中国有着密切文化交流,汉字也随之传入韩国。

在韩国的演变过程中,汉字逐渐结合了当地语言和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韩国精神的汉字书写系统——汉字表音文字。

这一独特的文字系统既传承了中国汉字的文化底蕴,又展现出韩国人民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汉字在越南文化中的独特应用与表现越南古代文化亦深受汉字文化的影响。

汉字在越南文化中不仅作为文字符号被广泛应用,还对越南语言、文学、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越南,汉字书写形式经过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越南汉字,并成为越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汉字在越南文化中的独特应用与表现。

结语通过对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进行综合探讨,我们不难发现汉字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字符号,在东亚各国和地区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为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汉字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传承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东方文明的瑰丽光辉。

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韩

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韩

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韩近些年来,日本和韩国有些人提出了所谓的“去中国影响化”,即要把中国的影响去掉,企图否认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影响。

比如,日本有学者说,日本的文化跟中国没关系,日本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甚至有的学者为了证明日本的历史古老而不惜弄虚作假。

韩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黄河文明的祖先实际上是韩民族”等观点。

这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有必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历史上中华文化是如何影响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个问题弄清楚。

韩国的谚文,日本的和服、茶道,深受中国古代汉服、茶艺、汉字的影响。

历史上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有四个主要途径事实上,古代东亚之所以能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离不开的。

从区位上说,中国、日本、韩国等同属“东亚文化圈”,又可以叫做“汉字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有的人更通俗地叫做“筷子文化圈”。

那么,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播、辐射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促进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共同创造辉煌的东亚文明呢?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传播,主要有四种途径和方式。

第一个途径是移民。

在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交通很方便,到日本列岛可以通过朝鲜半岛渡海或沿着东海过去。

所以,中国的移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到达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传说公元前11世纪,就是周武王的时候,箕子带了很多人到朝鲜去。

秦汉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有更多的中国人逃到朝鲜。

汉初的时候,卫满率领他的族人到朝鲜自立为王。

中国到日本的移民也很早。

中国人到了朝鲜以后,通过两条路到日本,一条是通过朝鲜海峡对马岛,另一条是沿着所谓的日本海环流路,到达日本的北陆地区、本州的北部。

在公元2、3世纪的秦汉之际,有一批中国人移民到日本,其中象征性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徐福。

徐福骗了秦始皇,带了三千童男童女和中国的工具、种子等出海东渡。

“徐福东渡”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最早记载的。

但司马迁没有明确说徐福到了日本,后来中日两国民间传说都把徐福描述成中国上古向日本移民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元素影响着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

在东亚,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的交融与互通。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体现在文字上。

中国古代的文字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起源,它的象形、甲骨文字等形式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邻国的文字发展。

尤其是汉字,它被广泛采用并适应了不同国家的发展。

在日本,汉字成为日本的主要书写系统,并且在日语中有许多汉字词汇。

在韩国,汉字也一度成为书写的标准,直到韩国发展了自己的韩文字母。

在越南,汉字与越南文字共同使用,形成了独特的汉越对照。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还表现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上。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都在东亚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影响。

日本的伊势物语、源氏物语、韩国的孔子思想研究、越南的儒家传统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诗词、书画、戏剧等艺术形式也通过交流与传播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

许多日本人,包括豪宅人物无论是皇族还是平民百姓都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受到中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

例如,日本的歌舞伎剧就是在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还体现在建筑与教育上。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以及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形式,对日本、韩国和越南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日本的京都三十三间堂、韩国的长谷寺、越南的豪美寺都各自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

在教育方面,中国的科举制度广泛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教育制度。

日本、韩国和越南都曾经采用过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引领下,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传统。

最后,中国古代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还表现在饮食习俗和社会习惯上。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括米饭、面条、茶文化等,对东亚地区的饮食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对韩国、日本的文化及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对韩国、日本的文化及社会的影响

古代中国对韩国、日本的文化及社会的影响作者简介:吕正理1950年生于大溪,台湾桃园县的一个小镇。

清华大学化学系及化学研究所毕业之后,吕先生在化学领域工作2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服务于台湾最大的化学品外商公司,跨国企业英商卜内门化学集团 (ICI Group), 曾任台湾卜内门化学公司( ICI Taiwan Ltd. ) 总经理,及中国卜内门化学公司(ICI China Ltd.)执行董事。

1999年后,吕先生转而从事企业顾问工作, 并于2003年自创鼎信顾问公司,专注于协助企业进行策略发展、改善经营管理及从事组织之变革,其服务的行业包括化学品、材料、光电、显示器、IC设计、医疗器材以及新能源等。

吕先生在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中,迄今已经主导或参与创办至少8家新公司。

吕先生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系友会会长。

《另眼看历史》是他在历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荣获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古代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和影响,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浅谈中、韩、日之间的历史互动》里已经把有关种族源流和政治、军事方面大致叙述了。

以下这篇文章要谈的是有关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

古代中国对韩国的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如前所述,箕子朝鲜是殷商遗臣箕子带领遗民迁移到朝鲜所建立的国家。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无道,不听劝谏,杀害贤臣比干,又把叔父箕子也关到牢里。

周武王起而推翻纣王,把箕子从牢里放出来。

武王明白箕子丧国之痛,让箕子带领族人到偏远的朝鲜,建立了箕子王朝。

当时周武王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和功臣在各地,皆为诸侯。

因而,箕子王朝也可看成是周王朝的诸侯之一,统治部分辽东和朝鲜半岛地区,赋有协助巩固周朝王权的任务。

传说箕子在朝鲜以礼义教化百姓,又教导人民耕田、养蚕、织布。

他立下八条法令,主要是「杀人者死,伤人者以稻谷赔偿。

男子窃盗罚入被盗者家中为奴,女子窃盗者罚为婢女。

」被罚者出银钱即可赎身,但是在乡里中为人所不齿,其本人或子女要娶妻婚嫁都找不到对象。

古代中日韩文化交流与认知

古代中日韩文化交流与认知

古代中日韩文化交流与认知几千年来,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一直在文化方面进行着交流和认知。

它们之间的文化有很多共同点,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更是让人惊叹。

一、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源头,其文明传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的东南部出现了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最早表现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神秘。

随后,周朝建立后,人们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先后有《诗经》、《易经》、《论语》、《大学》等经典问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天文、农学、战争、音乐、医学、编书法等学科不断发展。

与此同时,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的人民也在发展自己的文明。

史书上记载,朝鲜半岛南部出现过新石器文化和青铜器文化。

而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朝鲜三国时期的韩半岛出现,随着农业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明。

而日本则先后出现了弥生文化和古墓制度,贝塚遗址体系在日本稳定发展。

在唐朝时期,日本和韩国都有很多留学生前往中国,获取中华文明的知识和经验。

二、文化交流的形式文化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中国,文化交流既有政治联系,也有民间交流。

其中,政治联系通常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画家,或者是公使团前往对方国家,交换文化礼品或书籍。

而民间交流主要是一些艺术家、工匠、商人和学生前往对方国家,交流各自的文化和艺术。

在这个过程中,文字、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广泛流传,成为交流中的重要方面。

在日本,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从公元5世纪开始,随着中国文化进入日本,中国文化糅合了日本的民间风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文化。

而与此同时,日本也通过丝绸之路交通,将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中国。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制度、哲学、音乐、诗歌、绘画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韩国,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也相当重要。

韩语作为受汉字文化影响最深的语言,与汉语下有很多相同之处。

汉字深刻地影响了韩国文化的承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对韩国、日本的文化及社会的影响作者简介:吕正理1950年生于大溪,台湾桃园县的一个小镇。

清华大学化学系及化学研究所毕业之后,吕先生在化学领域工作23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服务于台湾最大的化学品外商公司,跨国企业英商卜内门化学集团 (ICI Group), 曾任台湾卜内门化学公司( ICI Taiwan Ltd. ) 总经理,及中国卜内门化学公司(ICI China Ltd.)执行董事。

1999年后,吕先生转而从事企业顾问工作, 并于2003年自创鼎信顾问公司,专注于协助企业进行策略发展、改善经营管理及从事组织之变革,其服务的行业包括化学品、材料、光电、显示器、IC设计、医疗器材以及新能源等。

吕先生在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中,迄今已经主导或参与创办至少8家新公司。

吕先生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系友会会长。

《另眼看历史》是他在历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荣获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古代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有什么样的互动和影响,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浅谈中、韩、日之间的历史互动》里已经把有关种族源流和政治、军事方面大致叙述了。

以下这篇文章要谈的是有关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

古代中国对韩国的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如前所述,箕子朝鲜是殷商遗臣箕子带领遗民迁移到朝鲜所建立的国家。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无道,不听劝谏,杀害贤臣比干,又把叔父箕子也关到牢里。

周武王起而推翻纣王,把箕子从牢里放出来。

武王明白箕子丧国之痛,让箕子带领族人到偏远的朝鲜,建立了箕子王朝。

当时周武王也分封自己的兄弟和功臣在各地,皆为诸侯。

因而,箕子王朝也可看成是周王朝的诸侯之一,统治部分辽东和朝鲜半岛地区,赋有协助巩固周朝王权的任务。

传说箕子在朝鲜以礼义教化百姓,又教导人民耕田、养蚕、织布。

他立下八条法令,主要是「杀人者死,伤人者以稻谷赔偿。

男子窃盗罚入被盗者家中为奴,女子窃盗者罚为婢女。

」被罚者出银钱即可赎身,但是在乡里中为人所不齿,其本人或子女要娶妻婚嫁都找不到对象。

所以说,古朝鲜的文化和社会制度,起码是和中国的西周同步发展。

西汉初年,卫满在跟随燕王卢绾逃亡匈奴的半路上转而投奔箕子朝鲜,最后又推翻箕子朝鲜,取而代之。

卫满的部属中,大多来自战国时代末期的燕、齐两国,因而,卫氏朝鲜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又有更多是从中国北方移植过来的。

汉武帝派兵灭掉卫氏朝鲜之后,在朝鲜设立郡县,实施直接统治。

汉朝指派官员到朝鲜任职,其中有部分人生活奢华,于是朝鲜的社会又渐渐受到汉人影响,从简单转而复杂,从朴实转而奢靡,这从朝鲜的古墓规模及陪葬物内容可以清楚看见。

佛教及儒家思想如何从中国传入朝鲜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在思想、学术、文化上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灿烂时代,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兵法家等百家争鸣。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至于佛教,虽然在东汉明帝时已经传入中国,但一直是依附在道教之下,要到五胡乱华时才开始昌盛。

当时的人民无不因战乱而经历生离死别,是置身在人间地狱的现实生活中,佛法所说的慈悲为怀、破除痛苦、四大皆空、来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等等观念,是一种解脱,亦是一种希望。

佛教因而得到一个广大的发展空间,迅速成为许多胡人所建立国家的国教。

氐人苻坚在华北所建立的超级强权前秦国就是一个代表。

苻坚不只崇信佛教,也与国师王猛一同提倡儒术,在国都建立太学,甚至自己在太学登坛演讲。

当时在朝鲜也是一个战乱的时代,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

西元371年,高句丽故国原王在与百济盖卤王作战时,兵败身死。

继任的小兽林王在国家面临危机之中,决定向前秦称臣入贡,结为盟邦,以取得保护。

小兽林王更决定全面引进中国的文化及制度,以从事政教改革。

前秦王苻坚派遣高僧顺道法师携带佛经、佛像,到达高句丽,开始建造寺庙。

这是韩国佛教之始。

小兽林王也在国都创办太学,以儒家经典教导学生。

儒家的学术思想从此正式引入韩国。

西元384年,又有天竺高僧摩罗难陀从东晋到达百济,受到百济第十五代枕流王盛大的礼遇,开始传扬佛教。

百济第二十六代圣王时,有一位高僧谦益前往天竺求法,回国后(526年),成为百济律宗的祖师。

百济圣王笃信佛教,广建佛寺,又将佛法介绍到日本,是佛教在日本传播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新罗一开始对于佛教比较排斥,一直到第二十三代法兴王时,发生大臣异次顿为坚持宣扬佛法而自愿被斩首的殉教事件(527年),佛教才终于开始可以自由传教。

佛教及儒家思想如何传入日本远古时候,亚洲北方从西到东,包括现今的欧亚大陆草原、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所有的民族都信奉一种原始宗教。

他们认为不但人和鸟兽虫鱼都有灵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雷电也都有灵性。

所有的原始部落都在巫师的率领之下,敬拜天神、山神、河神、树精、狐狸精、大石头、祖灵、凶神恶煞等等。

这种原始自然的宗教在中国史书上称之为「珊蛮」,现代翻译为萨满,英文为Shaman,而在日本就是现今所称的「神道」。

珊蛮是通古斯语,意思是通神作法的女巫。

直到西元六世纪初,日本仍然是神道的世界。

中国的史书《三国志》记载卑弥呼女王「年长不嫁,服事鬼神,以妖惑众,有侍婢一千人。

」。

《日本书纪》开头第一卷也记载了天照大神(太阳)、月读命(月亮)、素笺乌尊(恶神)、火神等诸神。

这些都说明了当时神道的权威。

日本与百济在第四世纪末开始建立同盟的关系。

佛教传入百济之后,自然也逐渐传入日本但只是在民间流传。

西元552年,虔诚信仰佛教的百济圣王派遣使臣带释迦佛金铜像一尊和佛经若干卷到日本,送给第二十九代钦明天皇。

这是佛教第一次正式传入日本。

天皇聆听说法,十分欢喜,询问属下是否能够礼佛,没想到竟掀起一场历经三十年的惨烈政治斗争。

大臣苏我稻目上奏:「西方各国都在礼佛,我国怎么不礼佛呢?」大连物部尾舆不同意,也上奏:「我国天地社稷间有一百八十位大神,春夏秋冬都必须祭拜。

假如改拜蕃神,恐怕国神震怒。

」天皇于是说:「那么就让苏我一家先试试礼佛吧。

」苏我大臣和物部大连之间原本早已为了权力斗争而有旧恨,新兴的佛教明显地威胁到传统的神道教,又成为两方的新仇,从此越加斗得你死我活。

到了第三十一任用明天皇将死时,下一任天皇继承权问题终于引爆苏我和物部两方火拼。

苏我家族与厩户王子(即是后来的圣德太子)联盟,杀尽物部家族,拥戴泊濑部皇子即位,是为崇峻天皇。

苏我派的胜利也是佛教的胜利。

传说厩户王子在发难之前曾经向四大天王许愿,如果获胜就要兴建寺庙。

消灭物部家族后,圣德王子果真在难波(在大阪)建四大天王寺,另外又在大和(奈良)建法隆寺。

苏我马子也在飞鸟(在奈良)兴建法兴寺。

日本的佛教从此兴盛。

四大天王寺及法隆寺至今仍存,都是日本的国宝。

根据《日本书纪》,儒家思想传入日本比佛教还要早。

西元285年,百济国王派一位名叫王仁的「博士」到达日本。

《古事记》又记载王仁携带了《论语》十卷及《千字文》一卷到日本。

据说这是日本有文字的开始。

然而这件事的真实性有些可疑。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梁武帝命令一个大臣周兴嗣编定的,一共有一千个完全不重复的汉字,后来成为中国、韩国及日本人教小孩学习汉字的一篇重要文字。

不过《千字文》编写完成的时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早于西元500年。

《日本书纪》又记载继体天皇七年(西元513年),百济武宁王送五经博士段杨尔到日本。

这一条就比较可信了。

隋、唐时期佛教及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及道教在中国的南北朝时都蓬勃发展,但有部分时候甚至是过度发展,因而有北魏太武帝灭佛(445年),又有北周武帝两次毁佛兼且毁道的事件 ( 分别为574及577年 )。

在此期间,佛教更重要的发展是从一个外来宗教渐渐本土化。

前秦苻坚尊崇一位道安法师,他精通儒家经典和老庄思想,开始运用孔、孟和老、庄的语言和观念来为各种佛教经典写注解。

他的弟子慧远法师在东晋时驻锡于庐山东林寺,一样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的经典,而青出于蓝,吸引当时的儒学大师、玄学谈士纷纷上山与慧远谈论,或书信往返,使得东林寺不但是东晋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也是当代的思想及文化重镇。

南北朝晚期,高僧智顗在浙江天台山创立了「天台宗」,以《法华经》为本,所以又称为「法华宗」。

这是一个经过整理,已经十分中国化的佛教教派。

到了唐朝初年,又有「华严宗」因为唐朝皇室的支持而盛行。

唐朝中叶时,「净土宗」及「禅宗」迅速发展,又是一次佛教真正重大的变化。

净土宗的教义早在北魏时已有高僧提倡而逐渐发展,到唐朝初年时又有善导法师接手发扬光大。

当时中国传统的佛教是属于贵族的宗教,教义深奥,一般平民无法了解。

但净土宗认为,善男信女无论是贫富贵贱,只要信佛,常常诵读《阿弥陀经》,或是简单地口中念「阿弥陀佛」,便会受佛的接引,脱离现世的人间秽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宗的说法因而是佛教中最容易入门的宗派。

安史之乱以后,人民饱受战争的摧残,朝不保夕,生离死别,只能寄望今生少受痛苦,来生到达极乐世界。

净土宗于是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而成为佛教信徒最多的教派。

禅宗的祖师是天竺来的达摩禅师,据说曾经在嵩山的少林寺面壁。

禅宗由达摩之后传了五代,到六祖惠能(638 – 713年)才终于发扬光大。

禅宗与传统佛教的最重要不同之处,在于传统佛教倾向渐悟,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而禅宗主张顿悟,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以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因而,以现代的名词来形容,禅宗带有相当的「个人主义」色彩。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处于崩溃边缘,使得知识份子大失所望,衍生出各种不一样的想法。

在这样的时代里,思想活泼的禅宗于是受到极大的欢迎。

同时,国家已经演变成为节度使分据各地的局面,节度使在传统佛教及禅宗之间,也纷纷选择支持禅宗。

禅宗从此一跃而成为一支强大的新佛教教派。

唐朝中叶以后,佛教又再度过度发展,因而在唐武宗和五代的后周世宗时又下令灭佛(分别为845及955年)。

中国历史上把这两次和前述的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灭佛事件合在一起称为「三武一世」。

不过以政治暴力展开的灭佛运动对佛教的伤害虽大,影响却都很短,在继任的皇帝上台,取消禁令后,佛教很快又恢复旧观。

但佛教的势力过度地膨胀,其铺张浪费,不劳而获,以及倡导迷信的现象早已引发许多儒家学者的不满。

西元819年,有一个名叫韩愈的大臣上书〈谏迎佛骨表〉给唐宪宗,建请皇帝停止三十年一次的迎奉佛骨盛典,以免示范迷信,使得愚顽的百姓纷纷效法,伤风败俗;又建议把佛骨丢到水火之中毁弃,永绝根本。

唐宪宗大怒,把韩愈贬到荒僻的潮州(今广东潮安)去。

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表〉在当时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从宗教及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思想上,韩愈是以维护儒家的道统为己任。

这所谓的「道统」,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到孔子、孟子,一脉相传的。

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表〉所代表的是自认儒家中的正统派向他们认定是异端的佛教宣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