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孵化技术
鹅蛋孵化技术

鹅蛋孵化技术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鹅的繁殖也是饲养者们关注的重点。
其中,鹅蛋孵化技术是鹅繁殖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鹅蛋的选种、储存、孵化等方面详细介绍鹅蛋孵化技术。
一、鹅蛋的选种鹅蛋的选种是鹅蛋孵化技术的第一步。
选种的鹅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鹅蛋应该是成熟的蛋,一般鹅蛋的孵化期为28-35天,因此选取蛋的时候应该选择存放了10天以上的蛋。
2. 鹅蛋应该是完整的蛋,没有裂缝或破损。
因为有裂缝或破损的蛋会影响孵化的成功率。
3. 鹅蛋应该是健康的蛋,没有受到疾病或感染的影响。
选取健康的鹅蛋可以保证孵化的成功率。
二、鹅蛋的储存选好鹅蛋之后,需要对鹅蛋进行储存。
鹅蛋的储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鹅蛋的储存温度应该控制在10℃-1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鹅蛋的孵化。
2. 湿度:鹅蛋的储存湿度应该控制在75%-80%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鹅蛋的孵化。
3. 翻转:鹅蛋的储存需要定期翻转,一般每天翻转2-3次,以保证鹅蛋的内部均匀受热。
4. 存放时间:鹅蛋的储存时间不应该超过15天,超过15天之后,鹅蛋的孵化率会明显降低。
三、鹅蛋的孵化鹅蛋的孵化是鹅蛋孵化技术的核心环节。
鹅蛋的孵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鹅蛋的孵化温度应该控制在37.5℃-38℃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鹅蛋的孵化。
2. 湿度:鹅蛋的孵化湿度应该控制在60%-70%之间,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鹅蛋的孵化。
3. 翻转:鹅蛋的孵化需要定期翻转,一般每天翻转2-3次,以保证鹅蛋的内部均匀受热。
4. 通风:鹅蛋的孵化需要保持适当的通风,以保证鹅蛋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5. 孵化期:鹅蛋的孵化期一般为28-35天,孵化期间需要定期检查鹅蛋的状态,如鹅蛋有异味或腐烂,则需要及时处理。
四、鹅蛋孵化技术的注意事项在进行鹅蛋孵化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鹅蛋的选种、储存和孵化应该在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
鹅的孵化技术

鹅的孵化技术鹅是一种重要的家禽,其养殖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鹅的孵化技术对于鹅苗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鹅的孵化环境、孵化器的选择和孵化管理等方面来探讨鹅的孵化技术。
一、鹅的孵化环境鹅的孵化环境是鹅苗生长发育的关键。
首先要保证温度适宜,一般在孵化期间,温度控制在37-38摄氏度之间。
其次要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60-70%之间。
此外,还要保持适度的通风,以保持空气新鲜,并排除二氧化碳和氨气等有害气体。
二、孵化器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孵化器对于鹅的孵化成功至关重要。
孵化器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鹅苗的孵化率和质量。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类型的孵化器可供选择,包括自动孵化器、半自动孵化器和手动孵化器等。
在选择孵化器时,要考虑孵化器的控温、控湿、通风和翻蛋等功能是否完善,并根据自己的养殖规模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孵化器型号。
三、孵化管理孵化管理是鹅苗健康成长的保障。
首先要做好蛋的选配工作,选择质量好、无损伤、无病害的蛋进行孵化。
其次要注意蛋的存储和转蛋。
蛋的存储温度要控制在10-15摄氏度之间,湿度要保持在70-80%之间。
在转蛋过程中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蛋壳破损,导致胚胎死亡。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孵化器的温湿度和通风情况,及时调整和维修孵化器,以保持孵化环境的稳定。
四、孵化后的管理鹅苗孵化出壳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
首先要及时清理孵化器,清除残渣和蛋壳,保持孵化器的卫生。
其次要及时给予鹅苗适宜的饮水和饲料,保证其正常生长。
在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合理配方,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搭配饲料,以促进鹅苗的健康发育。
此外,还要定期对鹅苗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加强疫病防控措施,确保鹅苗的健康和安全。
鹅的孵化技术是鹅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孵化技术可以提高孵化率和鹅苗的质量,为后续的养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鹅的孵化环境、孵化器选择和孵化管理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鹅的孵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促进鹅产业的发展。
鹅的孵化技术

鹅的孵化技术鹅的孵化技术是指将鹅蛋放入孵化器中,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使鹅蛋顺利孵化出小雏鹅的技术。
以下是鹅的孵化技术的主要内容:一、选蛋选好的蛋是孵化成功的关键。
选择健康、无病无虫、大小均匀、形状完整的蛋。
最好选择在产蛋期内,经过消毒处理后,存放在干燥通风处,温度控制在10℃左右。
二、预孵化将选好的鹅蛋放入预孵箱中进行预孵化处理。
预孵箱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盒子或者专门设计的设备。
预孵箱中需要保持恒定温度和湿度,以促进胚胎发育。
一般情况下,预孵箱中温度应该控制在37.5℃左右,湿度应该保持在60%~70%之间。
三、进入孵化器经过预孵化后,将鹅蛋放入专业的孵化器中进行正式孵化。
对于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段的鸟类,需要根据其特点来设置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情况下,孵化器中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7.5℃左右,湿度应该保持在55%~65%之间。
四、孵化过程中的管理在孵化过程中,需要对孵化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每天需要检查一次温度和湿度是否正常,并对孵化器内部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此外,还需要注意通风和加水等操作,以保证鹅蛋能够顺利孵化出小雏鹅。
五、孵化成功后的处理当鹅蛋成功孵化出小雏鹅后,需要将其及时转移到育雏箱中进行养殖。
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环境的恒定温度和湿度,并给予适当的饲料和水源供应。
总之,鹅的孵化技术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确保成功率。
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鹅蛋的孵化率和小雏鹅的存活率,为养殖业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
孵化小鹅的技术和方法

孵化小鹅的技术和方法
孵化小鹅需要一个良好的温湿度控制环境,通常需要在38-42℃,湿度保持在60-70%左右。
环境太热会影响鹅蛋孵化,使身体会晚熟、发育过程停滞、免疫力低下、增殖系数降低,而且招致缺氧。
如果温度过低,会导致营养需求变高,营养吸收减少,表现为出现停止凝聚、饥饿的症状,进而出现死亡现象。
此外,湿度也是影响鹅蛋孵化的重要因素,若湿度过低,小鹅会出现脱水死亡;若湿度过高,则会使鹅蛋烂。
2、调节小鹅饮食
小鹅宝宝在孵化期需要补充丰富的营养,每一日都要有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碳水化合物。
小鹅宝宝的膳食中添加蛋白质、维生素和能量,这些都可以从其它宠物饲料中获得,如鸡肉,肝脏,小鱼,虾,蚬等,但是初期应以肥鸡肝和其它姜丝等要做为主食;最好分3-4次每天饲喂,当他们开始飞翔时就可以停止喂养,让它们自己觅食,以培养它们的独立性。
3、提出去除孵蛋
孵化期鹅蛋有必要定期翻动,尤其是当孵化快到最后3-4天时,蛋需要每隔2-3小时翻一次以防止小鹅吸收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当最终孵化完成时,小鹅会自行挣扎破蛋。
此外,还要避免小鹅宝宝接触过多外界的任何异物和细菌,这将会影响它们的发育,甚至会导致死亡。
4、清洁四周环境
孵化前需要准备一个干净整洁的孵化环境,避免积累太多细菌,建议每天清洗孵化设备,定期更换小鹅床上的材料,防止病毒的传播,提高小鹅发育的成功率,使小鹅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结论
孵化小鹅的技术和方法十分重要,要求良好的温湿度环境,合理的调节小鹅饮食,及时去除蛋壳,保持清洁的孵化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使小鹅健康发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鹅蛋孵化技术要点

鹅蛋孵化技术要点鹅蛋孵化技术是一种人工孵化鹅蛋的方法,通过控制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使鹅蛋孵化出幼鹅。
下面,介绍一下鹅蛋孵化技术的要点。
1. 筛选蛋要筛选出健康、有生命力的蛋进行孵化。
通常,选择外形完整、蛋壳光滑、无裂纹、无变形、无异味的蛋。
同时,蛋的大小、形状、重量要相似,以便控制孵化条件。
2. 控制温度鹅蛋孵化的适宜温度为37.5℃-38℃,一般将温度控制在37.8℃左右。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孵化效果。
孵化过程中,要根据孵化器的不同类型,调节温度。
3. 控制湿度鹅蛋孵化时,要保持适宜的湿度,通常在60%-70%左右。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蛋壳变软,影响胚胎发育;过低的湿度则会使蛋壳变硬,难以孵化。
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喷水的方式,调节孵化器内的湿度。
4. 控制通风通风是保持孵化器内空气新鲜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可以控制湿度。
鹅蛋孵化时,要保持通风良好,但不能让孵化器内的温度和湿度过快地发生变化。
5. 翻蛋在孵化过程中,需要将鹅蛋翻转一定角度,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一般每天翻转1-2次,最好固定好翻蛋的时间和角度。
6. 鉴别蛋在孵化过程中,要不断鉴别蛋的状态,判断蛋内胚胎的发育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如发现蛋壳发生变形、蛋内有异味、蛋内胚胎死亡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7. 孵化时间鹅蛋的孵化时间一般为28-30天,但实际孵化时间会受到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的影响。
在孵化期间,要定期检查孵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孵化条件,保证孵化的顺利进行。
8. 孵化后处理孵化出的幼鹅要及时转移,放入温度适宜的育雏室中,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水和光线。
同时,要对育雏室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鹅蛋孵化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通过科学的方法控制孵化条件,才能保证孵化的成功率和幼鹅的健康成长。
鹅苗孵化技巧

鹅蛋个大,蛋壳厚,光滑且坚硬不易破碎。
但相对于鸭蛋,它气孔小,蛋壳膜坚韧,孵化时要更加讲究孵化技巧。
下面小编为您简单介绍,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1、收集种蛋孵化场将每日的种蛋写上产蛋日期,每日将种蛋翻转180°左右,防止蛋黄盯在蛋壳膜上。
每7天送种蛋一次,防冻、防热、防晒、防雨。
要用蛋托箱装种蛋,车辆运输时蛋托箱下还要有缓冲物。
2、采用控温电孵机孵化的前、中、后期和出雏期(夏秋出雏在摊床上)的温度分别为:39℃~38℃、38.5℃~37.5℃、37.5℃~37℃、38℃~38.5℃。
相对湿度依次为:80%~75%、65%~60%、60%~70%、90%。
后期的的温度比有关资料要高。
较高温度可以促使出壳迅速,特别是出雏的后期。
3、模拟生态孵化电孵机翻蛋老是沿中轴前后翻转共90度,单调而又“机械”。
在孵化的3~10日龄间,每日午后凉蛋时人工扒蛋一次,使鹅蛋大角度、换方向翻蛋,可以减少前期的盯壳和死胚。
4、孵化后期蛋面喷水在干热的夏秋,结合凉蛋向蛋面喷水,一是增加湿度,二是溶解蛋壳表面的油质层,三是降温。
每日2次。
啄壳前3天,不论春夏秋冬,水中都要加入白醋(每20公斤水中加入500毫升),白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可以与蛋壳中的钙结合形成醋酸钙,脆化蛋壳,利于琢壳。
开始啄出小孔后,停止喷水。
因为此时喷水不可能很均匀,某些鹅蛋上喷水过多,可能引起少数啄壳雏窒息而亡。
这时如系热天,可用薄棉布蘸湿拧干至不滴水,盖在蛋面上,不仅可以迅速降温,还可让出壳雏湿润,防止羽毛粘在蛋壳膜上而不能出壳。
但棉布未干就要掀去。
池州市殷汇镇孵化场坐落于安徽省池州市殷汇镇,是一家集饲养,育种,繁殖,管理,经营于一体的民营企业。
本厂下设有一个5000只的种鹅场一座,肉用麻花种鸭5000只,肉杂种鸭3000只,引进法国特大种番鸭,拥有丰富的祖代,父母代种番鸭500个单元,并常年提供多个品种的高产蛋鸭,鸭苗,种蛋,青年鸭,提供优质的皖南土鸡的鸡苗,种蛋,提供种鸡苗,和肉杂鸡苗。
鹅的水床孵化技术

鹅的水床孵化技术
鹅的水床孵化技术是一种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孵化方式,通过人工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为鹅蛋提供最佳的孵化环境。
以下是水床孵化技术的详细步骤:
前期准备:在孵化前,需要对鹅蛋进行检查,剔除有裂纹、破损或不合格的鹅蛋。
然后,将合格的鹅蛋放置在孵化器中进行消毒,以确保孵化器的清洁卫生。
温度控制:水床孵化技术的核心是温度控制。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保持温度稳定,并根据孵化器的温度和湿度情况适时调整。
一般来说,前期的温度略高,以加速胚胎发育,后期的温度略低,以节约能源。
湿度调节:湿度也是水床孵化技术的重要因素。
湿度过低会影响鹅蛋的蒸发作用,过高则可能导致鹅蛋发霉。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孵化器的湿度。
通风换气:在孵化过程中,需要保证孵化器的通风换气,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等废气。
这有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定时翻蛋:为了使鹅蛋受热均匀,促进胚胎发育,需要定时翻蛋。
一般建议每隔两小时翻一次蛋。
出雏管理:当鹅蛋孵化到一定时间后,胚胎发育完成,雏鹅开始出壳。
此时,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以帮助雏鹅适应新环境。
总的来说,鹅的水床孵化技术需要注意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和翻蛋等方面的管理。
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和雏鹅的健康出壳。
鹅蛋人工孵化技术

鹅蛋人工孵化技术一、技术背景近年来,随着鹅肉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鹅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传统的孵化方法容易造成蛋的损失率较高,孵化效率较低。
而人工孵化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困境,提高孵化效率和成功率,实现鹅蛋规模化生产。
二、人工孵化技术的分类根据孵化过程的不同,目前主要的人工孵化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最常见的人工孵化技术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孵化箱等设备,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等参数,模拟孵化环境,从而使鹅蛋在人工环境下孵化出幼鸟。
2. 转卵器孵化法转卵器孵化法可以说是温度控制法的一种变形,它把孵化箱变成了一台自动转动的转卵器,可以保持鹅蛋的均匀受热,提高孵化效率和成功率。
3. 需氧发酵法需氧发酵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人工孵化技术,它利用生物发酵的原理,将鹅蛋放入预先培养好的微生物菌群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和产热作用,使鹅蛋在人工环境下孵化出幼鸟。
4. 水浴加湿法水浴加湿法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人工孵化技术,它利用一定温度的水浴来保持孵化环境的湿度,从而提高鹅蛋的孵化成功率。
三、人工孵化技术的步骤无论采用哪种人工孵化技术,整个孵化过程都大致相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蛋首先需要选取形状完整、表面光滑、大小适中、壳膜完整、无裂纹、无异味的蛋进行孵化,提高蛋的素质是保障孵化成功的重要条件。
2. 消毒将选好的鹅蛋进行消毒处理,一般采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的过氧化氢溶液,消毒时间约为15-20分钟。
3. 孵化环境准备根据所采用的人工孵化技术,准备好相应的孵化设备,保证孵化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都符合适宜孵化的标准。
4. 鹅蛋入盘将经过消毒处理的鹅蛋摆放在孵化盘上,注意蛋的朝向和排列方式,保证孵化过程中鹅蛋能够均匀受热。
5. 孵化过程根据所采用的人工孵化技术,控制孵化环境的参数并保持匀称,定时观察孵化进程,及时调整参数。
6. 孵化成功孵化成功后,要及时将孵出的幼鸟转移到指定的育雏箱中,给予适当的饲料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三、鹅的孵化技术鹅蛋的胚胎发育和外形特征。
一、鹅的胚胎发育:鹅作为卵生动物,胚胎发育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一)胚胎在蛋形成过程中的发育卵细胞成熟后从卵巢脱落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的喇叭部受精后,开始胚胎的早期生长发育,由于输卵管内温度事宜,受精卵在峡部开始细胞分裂,由卵裂经囊胚期,知道原肠期形成外胚层和内胚层,当受精蛋产出体外时,由于外界气温较低,胚胎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发育停止,显然胚胎在蛋形成过程中的发育时间较短,发育仅是初步的。
(二)孵化期中的胚胎发育在适宜的孵化条件下,基本停止发育的胚胎又开始发育。
到发育成雏鹅出壳为止的时间叫孵化期,鹅蛋的孵化期为31天,在孵化过程中,胚胎主要依靠胚膜吸收蛋内的营养物质,并通过胚膜,气室和蛋壳的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通过不断的新陈代谢,完成其发育过程。
鹅胚在孵化器内的发育,大致分为4个阶段。
1、内部器官发育阶段在鹅蛋孵化的第1—6天,现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很快形成中胚层,此后由这3个胚层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外胚层形成皮肤和羽毛,嘴,趾,眼,耳,神经系统以及口腔和泄殖腔的上皮等,内胚层形成消化道贺呼吸器官的上皮以及内分泌腺体等,中胚层形成肌肉,生殖系统,排泄器官。
循环系统结缔组织等。
2、外部器官形成阶段在鹅蛋孵化的第7—8天,胚胎脖颈伸长,翼,嘴明显,四肢形成,腹部愈合,全身覆盖有绒毛,趾出现鳞片。
3、鹅胚逐渐生长阶段在孵化的第19—29天,由于蛋白全部被吸收利用,胚胎逐渐长大,肺血管形成,尿囊及羊膜萎缩,卵黄囊吸入腹腔,呼吸转为肺呼吸,并出现琢壳。
4、出壳阶段鹅孵化的第30—31天,雏鹅纷纷破壳而出。
二、胚胎发育的主要外形特征第一天胚盘明显扩大,明区呈梨型或圆形,器官原基出现,胚盘出现原条,第二天出现血管,心脏形成并开始搏动。
第三天羊膜覆盖胚胎头部,可见到卵黄囊血管区,似樱桃状第四天头部明显向左侧方向弯曲,与身体垂直,尾芽形成第五天嘴、四肢、内脏和尿囊原基出现第六天肉眼可见到尿囊出现第七天胚体极度弯曲,初具鸟形第八天眼球大量沉积黑色素第九天出现口腔,尿囊明显增大第十天羽毛原基遍及头、背、胸、腹等部,尾部明显。
胚胎的肋骨、肝、肺、胃明显,四肢成形,趾间有蹼。
第十一天胸腔愈合第十二天背部出现绒毛,嘴形成第十三天嘴开始角质化第十四天尿囊在锐端合拢第十五天前肢形成翼,外耳道形成第十六天腹腔愈合第十八天全身覆盖绒毛,但头部尚不明显第二十天眼睑合闭,头开始移向右下翼第二十三天蛋白基本吞食完毕第二十五天蛋黄开始吸入腹腔,开始睁眼第二十八天蛋黄吸收完毕,开始琢壳第二十九天开始出雏第三十天大量出雏第三十一天出雏完毕三、胚膜的功能及胚胎的物质代谢羊膜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胚胎的营养和呼吸主要是靠胚膜完成,胚膜的发育对胚胎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胚膜包括以下4种(一)羊膜:羊膜在孵化的第2天开始形成,先覆盖胚胎头部,逐渐伸向胚体,然后包围整个胚胎,形成一个囊腔叫羊膜腔,羊膜内充满透明的羊水,羊水给胚胎早期发育提供水分,起着保护胚胎,防止胚胎粘连,免受外界损伤和促进胚胎的运动等作用,羊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酶,能把蛋白分解成氨基酸,为蛋白进入胚体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在孵化末期,羊水减少,羊膜贴覆于胚上,出壳后残留在壳膜上(二)卵黄囊膜:卵黄囊膜是最早形成的胚膜,在孵化的第2天开始形成,到第10天几乎包围整个卵黄,卵黄囊膜上分布很多血管,形成卵黄囊血液循环,胚胎通过卵黄囊膜血管吸收卵黄的营养物质,并在早期经卵黄血管进行气体交换,雏鹅出壳前两天,卵黄囊膜随同未利用完的卵黄仪器被吸入腹腔,为出壳后的雏鹅的生长发育提供部分营养,在卵黄被利用完以后,卵黄囊膜收缩变小,最后在空肠和回肠的交界处留下一小突起。
(三)浆膜:浆膜也叫绒毛膜,紧贴在羊膜和卵黄囊膜的外面,浆膜和羊膜同时形成,孵化前期相互紧贴,由于尿囊膜的发育,把浆膜和羊膜、卵黄囊膜分离,并贴到蛋壳膜上与尿囊外层膜合在一起,浆膜透明,无血管,故难以见到单独的浆膜,浆膜可通过蛋壳膜为胚胎提供氧气,具有协助胚胎呼吸的功能。
(四)尿囊膜:鸟囊膜位于羊膜、卵黄囊膜之间,在孵化的第三天开始出现,以后迅速增大,至第15天时包围整个胚蛋的内容物,在尿囊膜接触蛋壳内壁继续发育的同时,与浆膜结合成尿囊绒毛膜贴于蛋壳,尿囊膜上有丰富的血管网,胚胎通过尿囊血液循环吸收蛋白的营养物质和蛋壳的矿物质,并通过气室和气孔进行气体交换,尿囊以尿囊柄与肠道连接,把胚胎的排泄物蓄积起来,因此,尿囊既是胚胎的营养和排泄器官,又是胚胎的呼吸器官,尿囊内充满尿囊液,使胚胎与壳膜分离,具有保护胚胎和润滑的作用,尿囊到孵化末期逐渐干枯,内储有黄白色含氨排出物,出壳后残留在蛋壳内,胚胎的物质代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在孵化的头两天,胚膜尚未形成,胚胎主要通过渗透方式直接利用蛋黄的葡萄糖,所需的氧气从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物质代谢极为简单,卵黄囊血液循环形成后,到第7天时,胚胎主要靠卵黄囊血管吸收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在孵化的第9—28天时,胚胎代谢旺盛,增重迅速,靠卵黄囊血管继续吸收蛋黄中的营养物质和尿囊血管吸收蛋白的营养物质以及蛋壳中的钙,胚胎对蛋白的利用日趋完全,分解产生尿素和尿酸,蛋白和蛋黄中的蛋白质大量减少,大部分转化为胚胎组织,器官的主要成分,尿囊在蛋的锐端合拢后,胚胎大量利用脂肪并沉积体内脂肪,胚胎骨化日益旺盛,蛋壳的矿物质大部分被利用,由于物质代谢不断增强、胚胎产生大量体热,在孵化的28—29天时,蛋白用尽,尿囊枯萎,开始肺呼吸,胚胎靠卵黄囊吸收蛋黄的营养物质,这是脂肪代谢达到顶峰,胚胎产生的体热更多。
鹅蛋的孵化条件一、温度温度是鹅胚胎发育最主要的因素,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对于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适宜的孵化温度是鹅胚胎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正确掌握和运用孵化温度是提高孵化率的首要条件,孵化过程中给温标准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在给温范围内灵活掌握运用,小型鹅种给温应稍低于中,大型鹅中,夏季室温较高时,孵化温度应低于冬,春季节等,虽然胚胎发育对孵化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超过给温范围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因为鹅胚对稍高于或低于适宜的范围是敏感的。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高温对胚胎的致死界限较窄,危险性较大,如果胚蛋温度达到42℃,经2—3小时就可以造成胚胎的全部死亡,低温对胚胎的致死界限较宽,危险性相对较小。
由于鹅蛋的脂肪含量和热量水平比鸡蛋,鸭蛋高,所以孵化温度应比鸡蛋,鸭蛋低,孵化初期,胚胎的物质代谢处于初级阶段,产热较少,又五体温调节能力,需要比较稳定和稍高的温度,以刺激糖类代谢,促进胚胎发育,温度过高,易使心脏和血管过度疲劳而出血,出现死亡现象,孵化中期,随着胚胎的发育,体内产热逐渐增加,孵化温度应适当降低,孵化后期,胚胎产生大量体热,这时可以利用胚胎的自温进行摊床孵化,如果在出雏前部降低孵化温度,就会妨碍体热的散发,聚积有害的代谢产物,致使胚胎死亡,孵化期内孵化温度总的要求是前高后低,在孵化的中,后期严防超温,立体孵化器常采用以下两种施温方案(一)恒温孵化(分批孵化)通常孵化期内有3—4批种蛋,充分利用胚胎的代谢作为热源,以满足不同胚龄种蛋对温度的需要,即可减少自温超温,又可节约能源,采取恒温孵化时,新老蛋的位置交错放置,这样老蛋多余的代谢热被新蛋吸收,解决了同一温度条件下新蛋温度偏低,老蛋温度偏高的矛盾,从而提高了孵化率,一般机内空气温度控制在37℃,这是在种蛋来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的孵化方法。
(二)变温孵化(整批入孵)适用于种蛋来单充足的情况下所采用的孵化方法,由于鹅蛋较大,蛋内脂肪含量较高,在孵化的14—15天后,代谢热上升较快,如下调整孵化机内的温度,会出现机内局部超温而引起胚胎死亡,变温孵化时根据不同胚龄胚胎发育的情况,采取适宜的孵化温度,孵化第一天温度为39—39.5℃,第二天38.5—39℃,第三天38—38.5℃,第4—21天为37.8℃,22天以后转入摊床孵化。
二、湿度孵化器内,湿度对胚胎发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适宜的湿度可调节蛋内水分的蒸发,并与胚胎物质代谢有关(2)适宜的湿度可使胚蛋受热均匀(3)在出壳时湿度使蛋壳中的碳酸钙变为碳酸氢钙,蛋壳变脆,有利于雏鹅啄壳,破壳。
在孵化的不同阶段对湿度的要求不同,湿度控制的原则是两头高,中间低。
鹅蛋孵化的第1—9天胚胎要形成羊水,尿囊液,相对湿度可控制在60—65%,第10—26天为50—55%,第27—31天为使雏鹅出壳正常,防止绒毛与壳膜粘连,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5—70%K,若采用分批孵化。
孵化期内有不同胚龄的胚蛋,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出雏期间增加到65—70%,在孵化期间,无论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胚胎衰弱,孵化率下降和雏鹅品质差等不良后果,湿度过高,蛋内水分不能正常蒸发,雏鹅腹部容积较大,湿度低,胚蛋水分蒸发过快,个体干小,同事还容易引起绒毛与壳膜粘连,出壳困难,孵化期内适宜的湿度能使胚蛋受热均匀,后期则有利于胚胎的散热,出雏期则有利于正常出壳。
三、通风换气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孵化过程中通风换气,可以不断提供胚胎需要的氧气,及时排出二氧化碳,还可以起到均匀机器温度,驱散余热等作用,早期的胚胎主要通过卵黄囊血管利用卵黄中的氧气,胚胎发育到中期,气体代谢是依靠尿囊,通过气孔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孵化后期,胚胎开始肺呼吸,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大量增加,若孵化机内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孵化率下降15%,如不及时改善通风换气,,畸形,死胚会急剧增加,在实践中,孵化期通风装置提供的新鲜空气远比实际需要量多,只要通风系统运转正常,正确控制进出气孔,一般不会发生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问题,若采用整批孵化,在孵化前期可以不开或烧开通气孔,随着胚胎日龄的增加,再逐步加大或全部打开通气孔,通风与温度,湿度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湿度增大,温度不均匀,通风量过大,温度,湿度又不易保持,因此,应合理的调节通风换气量。
四、翻蛋在孵化期间,定时翻蛋可使胚胎受热均匀,防止胚胎与壳膜粘连,有利于胚胎发育,促进胚胎的运动,保持胎位正常,有利于出雏,机器孵化翻蛋的角度以达到90度为好,每2小时翻蛋1次,平箱孵化等传统的孵化方法没有转蛋装置,因种蛋平放,可用手工翻蛋,翻蛋角度为180度,同时应调整蛋筛的位置,可每天翻蛋6—8次,至少应达到4次。
五、凉蛋鹅蛋比鸡蛋大,在其单位重量的表面积相对较厚,其散热能力比鸡蛋低,加上鹅蛋脂肪含量高,孵化16—17天以后脂肪代谢能力增强,因此,产生的生理代谢热较多,在孵化后期必须采取凉蛋措施,才有助于胚胎及时散热,通常每天凉蛋2次,每次30—40分钟,少则15—20分钟,凉蛋时往往把蛋盘端出机器外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