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_袁红丰

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袁红丰 裴雪涛(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北京100850)摘要 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取材和动员方便,能在体外扩增并能定向分化成功能性内皮细胞,在修复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治疗临床肢体缺血、冠状动脉疾病、脑中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形成能力,定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以及作为基因治疗导向载体和靶细胞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血管再生学科分类号 Q462 尽管心血管医学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心脑血管疾病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
2001年9月1日世界心脏联合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上宣布,目前全世界每死亡3个人,其中就有1个人的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
实验资料表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存在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 ogenitor cells,EPC)。
因为EPC在血管再生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其自发现之日起即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一、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刚分离出来的细胞是圆形小细胞,其中含有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后贴壁形成一层梭形内皮祖细胞,最后才变成成熟的梭形内皮细胞。
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可观察到血管移植物表面CD34+/KDR+内皮祖细胞经历了从球形经过阿米巴样的形态最终变成扁平细胞的过程。
内皮祖细胞与成熟内皮细胞都具有一些相同的表面标志,包括CD34、KDR(即flk-1,又称VE GFR-2)、Tie-1、Tie-2和VE-钙粘素(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所以不能用这些标志来区分这两种细胞。
从循环血中区分开这两种细胞更困难,因为造血干/祖细胞也具有上述表面标志。
CD133,即AC133,是一个新发现的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标志。
实验证实分化成熟的内皮细胞不表达CD133(Peichev.2000)。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邓显何延政施森周翔宇【关键词】糖尿病 ;侧支血管 ;血管新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及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
糖尿病不仅使大血管病变而致严重缺血性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
一般来说,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其侧支形成足以代偿经阻塞动脉丧失的血流,但在糖尿病患者,因其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而使心肌、肢端、视网膜等严重缺血。
因而,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五倍之多[1]。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新生血管形成缺陷的原因尚无定论。
肢体缺血后,低氧和炎症是引起血管新生的主要刺激剂。
血管新生又分为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动脉形成。
卵黄囊部位有一小群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发育形成最原始的血管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血管形成。
在血管床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网,此为血管生成[2]。
缺血组织周围的微小血管在缺血组织的刺激和细因子的作用下,形成有足够管腔直径的血管,这个过程称为动脉形成。
血管新生的主要过程为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连接溶解,内皮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再连接,最后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管腔。
糖尿病则可能对血管新生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导致侧支血管的建立不足。
本文将结合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 内皮功能紊乱2型糖尿病的基本代谢特征是高糖血症、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紊乱。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而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外周血和骨髓,在出生后的血管发育中起重要作用[3]。
DM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降低,内皮细胞 NOS活性下降,NO合成减少,NO活性下降,NO可以介导VEGF的血管生成作用。
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唐欲博;陈孝;黄保丁;冯鑫;彭龙云;彭新生;邹学农【摘要】目的建立人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培养、诱导分化与鉴定的方法,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髂骨骨髓24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瓶,贴壁培养,EGM-2培养基诱导扩增EPCs.Dil-ac-LDL、FITC-UEA-I荧光双标、流式细胞术鉴定EPCs,计算纯度.透射电镜和管腔形成实验鉴定EPCs向血管内皮细胞(ECs)分化的能力.结果培养72 h换液时可见贴壁细胞形成明显细胞克隆集落,第5天集落数增加,1周后细胞融合达80%,至第14天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培养至第7天细胞Dil-ac-LDL、FITC-UEA-I双荧光染色阳性率为(95.1±4.0)%,CD133、CD34、KDR、VE-Cadlaerin标记阳性率分别为(18.5±4.4)%、(45.4±7.8)%、(66.7±7.2)%、(20.5±5.3)%.培养第10天细胞透射电镜显示成熟血管ECs特有的Weibel-Palade小体.管腔形成实验表明,体外ECMatrix上培养7至12d的EPCs 具有较强的管腔形成能力.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的人髂骨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EPCs,纯度较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EPCs培养7至12d,具有良好的管腔形成能力.【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09(001)001【总页数】6页(P56-61)【关键词】内皮细胞;骨髓细胞;细胞;培养的;细胞分离【作者】唐欲博;陈孝;黄保丁;冯鑫;彭龙云;彭新生;邹学农【作者单位】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中山大学药学院;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51008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前体细胞,是一群介于血液-血管细胞与成熟内皮细胞之间的具有较强增殖分化能力、可向血管新生部位趋化并促进血管新生的幼稚细胞[1,2]。
内皮祖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王莉莉;李继梅【摘要】内皮祖细胞(EPCs)是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特性的未成熟细胞,参与内皮细胞修复和血管新生。
血管新生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有重要作用,EPCs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已取得较好成果。
本文就EPCs目前的研究概况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414-417)【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作者】王莉莉;李继梅【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743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使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为部分患者带来了良好的预后,但3~4.5 h的溶栓时间窗严重限制了rt-PA的广泛应用。
大部分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患者除支持和康复治疗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20年,移植外源性干细胞和(或)神经母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前景[1,2],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因其参与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和病理状态下的血管新生成为其中的研究热点[3-5]。
EPCs于1997年从人外周血中首先分离得到,并定义为骨髓来源的具有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特性的未成熟内皮细胞[6]。
EPCs的来源主要有脾、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其中骨髓中EPCs含量丰富,且实验证实其增殖能力更强[7]。
EPCs表面表达造血干细胞的标记物,如CD34和CD133;亦表达内皮细胞表面标记物,如CD31、VEGFR2、vWF、CD144、Tie2、c-kit/CD117及CD62E。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2.内蒙古包钢医院心血管内科包头市 014000摘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主要来源于骨髓,外周血及脐带的成年干细胞,当血管有损伤时,可以看到损伤部位有很多EPCs募集、黏附,然后定向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先对损伤的血管进行修复,再促进血管的新生,对内源性血管损伤修复起着重要作用[1]。
目前普遍认为EPCs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都会导致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EPCs的数量和功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EPCs数量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善,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内皮组细胞;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EPCs在某些特定因子的作用下能够通过动员、增值、迁移、归巢等到达血管损伤部位,首先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然后通过形成新生血管,进而对创伤部位进行修复,血管内皮结构完整、功能完善可以使心血管系统保持稳定状态,EPCs数量的下降和功能紊乱都会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EPCs的来源、动员、归巢、分化、分离、培养、鉴定及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1EPCs的概述1.1EPCs的来源 1977年Asahara等[2]首次提出EPCs的概念,并从成人外周血分离出CD34 + 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2 + ) 均为阳性的单核细胞,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将其命名为EPCs。
多数研究证明EPCs主要来源于骨髓、脐静脉血、胚胎、脾脏、肝脏、脂肪组织,其中骨髓中含量最多。
EPCs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早期EPCs,另一种是晚期EPCs,早期EPCs不仅表达内皮特异性抗原(如CD133、CD34、VEGFR-2)[3],还表达单核—巨噬细胞的相关抗原,但早期EPCs的增值能力和抗凋亡能力差,主要通过分泌血管生长因子参与血管新生的过程,进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增值,减少凋亡;晚期EPCs,主要表达CD31、vWF、VE-钙粘素和eNOS等特征性分子标志[4],晚期EPCs的增值和分化能力明显强于早期EPCs,可能通过分泌一些可溶性因子促进内皮细胞的增值,减少细胞的凋亡,还能通过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5]。
内皮祖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研究进展

内皮祖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研究
进展
刘欢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5(021)023
【摘要】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是促进形成新生骨的先决条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成骨细胞的起源,体外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是组织工程骨常用的种子细胞,但很难解决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问题.内皮祖细胞(EPCs)作为内皮细胞前体细胞,已应用于多种缺血组织模型的血管再生研究.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其引入组织工程骨构建体系,为解决组织工程骨血管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总页数】3页(P4228-4230)
【作者】刘欢
【作者单位】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3.9
【相关文献】
1.自体内皮祖细胞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J], 吴莉;赵娴;柯腾飞;陈泽谷;陆林;魏韩笑;张承磊;刘流
2.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构建组织工程骨中的研究进展 [J], 李琼
3.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生物骨在体内和体外的微血管化能力 [J], 魏韩笑;赵娴;袁瑞红;代晓明;李逸松;赫佳;吴莉;刘流
4.血管内皮祖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细胞膜片的构建 [J], 梁源;隋珂;尚冯青;唐丽;王阿娴;季海宁;丁寅
5.比格犬内皮祖细胞对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和成骨效果 [J], 吴骁伟;尹琎;韦颍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

共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韦惠平;庞芳河【期刊名称】《中国临床新医学》【年(卷),期】2011(004)005【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大鼠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EPCs)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和EP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EPCs组)、C 组(BMSCs成骨诱导组)及D组(BMSCs和EPCs联合培养组).通过观察细胞克隆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EPCs对BMSCs成骨活性及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C 组培养的细胞具有晚期EPCs的特性.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证实共培养的BMSCs和EPCs生长良好,并能够形成与单纯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相似的钙结节.MTT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结果:C、D组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 EPCs和BMSCs联合培养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EPCs能够增强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提高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总页数】6页(P424-429)【作者】韦惠平;庞芳河【作者单位】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530021,南宁,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相关文献】1.共培养下内皮祖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J], 杜公文;杜怡斌;张辉;尹宗生2.共培养体系间充质干细胞对同源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影响 [J], 冯文磊;张猛;徐芳洁;王艳杰;陈雪玲;吴向未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的成骨特性[J], 孙源;吴子征;林红;陈瑜;董健4.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患者CD14++CD16+单核细胞共培养后移植心肌梗死大鼠对血管密度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J], 黄柳;张瑞宁;田小超;郭炳彦;刘素云;李拥军5.干细胞因子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骨髓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 [J], 张建江;易著文;党西强;何小解;吴小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ppt课件

– (3)某些胚胎源细胞的双系分化能力:有人用VE-cadherin从胚胎中分离 到不表达CD45和Ter119的“内皮细胞”,发现该细胞可产生包括T和B 淋巴细胞在内的造血细胞,证明了胚胎期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的同 源性。同时有实验表明,小鼠、鹌鹑、鸡的胚胎干细胞、Flk-1+细胞、 Tie-2+细胞及VE-cadherin+细胞在不同生长因子刺激下可同时产生造血 和内皮系细胞
旁路术后循环中EPC数量的迅速增加,这些事件 都与内源性VEGF水平的增高有关
.
10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离
– EPC可从脐带血及成体外周血、胎肝、骨髓中获 取
– 目前,分离EPC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 (1)根据EPC表型用免疫磁珠法获得。先用Ficoll液密 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然后用标记有相应细胞表 面抗体的免疫磁珠将单个核细胞中的带有特定表面抗原 的EPC筛选出来,一般选用CD34和/或CD133免疫磁珠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吴英锋 谷涌泉 郭连瑞 张建
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
1
1997年Asahara等首先描述了循环于外周血中的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
应用免疫磁珠法首先从外周血分离CD34+细胞,经在纤维 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预衬的培养皿培养,这些细 胞转变成内皮特征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较高的数量和迟发的高增殖潜能
实验证明,外周循环中成熟的EC数量极少,约 2.6±1.6(2-3)个/ml ,而EPC则约500-1000个/ml, 两者比较相差悬殊 成熟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能很快进入增殖期,但 4-6周(8-10代)后增殖活力即逐渐下降。与此相 反,外周血、胎肝、骨髓来源的CD34+细胞在15-20 天后形成迅速生长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层,并能稳 定传代30次以上,其增殖潜能是脐静脉内皮细胞的 10倍。Lin等发现骨髓来源的EPC与EC体外扩增能力 之比为50:1。
结
果
培养48小时,可见长梭形、三 角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贴壁 细胞呈集落样生长 第9~11日,原代细胞汇合成 层,近似单层铺路石状排列
EPCs原代汇合时(×200) 第48小时(×200)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1)胚胎发育上的时空联系:在鼠胚7.5日龄、人胚13日龄胚外造血启动, 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聚集成血岛(blood island)。位于血岛外层的细胞 分化成原始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岛中央的细胞则变成原始的造血细胞。 多个血岛腔隙相互联结成网状结构,形成原始血管床,此过程称之为血 管发生(vasculogenesis) 。 (2)造血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具有众多细胞表面标记:SCL/TAL-1、 CD34、VEGFR-2、GATA-2、PECAM-1、Tie-1、Tie-2和CD133等 。 (3)某些胚胎源细胞的双系分化能力:有人用VE-cadherin从胚胎中分离 到不表达CD45和Ter119的“内皮细胞”,发现该细胞可产生包括T和B 淋巴细胞在内的造血细胞,证明了胚胎期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的同 源性。同时有实验表明,小鼠、鹌鹑、鸡的胚胎干细胞、Flk-1+细胞、 Tie-2+细胞及VE-cadherin+细胞在不同生长因子刺激下可同时产生造血 和内皮系细胞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来源(二) Reyes等人从人及啮齿类动物的骨髓中分离出一种多潜 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 MAPC),细胞表型为CD34-/HLA-DR-/CD133+/VEG FR-2+,同时胚胎干细胞表面标记Oct-4+。这种细胞增殖 80代未见衰老,同时单个MAPC既能分化为中胚叶的肢 芽组织细胞(脂肪细胞、基质细胞、成骨细胞等),又 能分化为中胚叶的内脏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在VEGF 诱导下,能产生CD34+/VE-cadherin+/flk-1+细胞,后者 恰与EPC的表型一致 来源(三) CD45+的单核、巨噬细胞 来源(四) 循环于血液中脱落的内皮细胞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吴英锋 谷涌泉 郭连瑞 张建
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意义:
(1)更正并充实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认识的血管新生机制 (2)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分子标记及生物学特性
骨髓中的早期EPC尚不表达VE-cadherin和vW因子 , 在成体外周血中发现的EPC是较成熟的EPC,基本失 去了CD133抗原但仍保留CD34 和VEGFR-2阳性, 外周血的EPC还以不同强度表达内皮系的其他标志 分子:CD31、CD146、VE-cadherin、vW因子和内 皮型NO合成酶等,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EC)则 高表达VEGFR-2、VE-cadherin和vW因子 CD133抗原的丢失标志着外周循环中的EPC在向着 成熟EC转化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动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同祖系的细胞由骨髓释放到外周血称为动员 许多生长因子、酶、配基及表面受体调节EPC的动 员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化可能是动员的 第一步 其他促使动员的信号尚不清楚,但至少包括来自外 周的促血管生长因素 明显的例子包括肢体缺血、血管损伤、烧伤和冠脉 旁路术后循环中EPC数量的迅速增加,这些事件都 与内源性VEGF水平的增高有关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技术路线
犬颈外静脉 酶法获取EC 2%明胶衬底 DMEM培养 原代汇合 继续培养 犬骨髓10~18ml(n=5) 梯度密度离心 获取单个核细胞(BMMNC) IMDM培养 接种24孔板玻片 原代汇合 继续培养 Fn衬底 EGM-2MV培养 原代汇合(平均10天) 传代,继续培养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分子标记及生物学特性
从形态特征上不能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区别 近年来发现 CD133在EPC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细 胞则无表达 一般认为,早期EPC的三个表面标志性抗原: CD133、CD34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后者在人类称KDR,在鼠类称flk-1
(1)根据EPC表型用免疫磁珠法获得。先用Ficoll液密度 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然后用标记有相应细胞表面 抗体的免疫磁珠将单个核细胞中的带有特定表面抗原的 EPC筛选出来,一般选用CD34和/或CD133免疫磁珠 (2)贴壁法特定培养基分化分离EPC。通过密度梯度离 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后,把这些细胞接种在表面涂有胞外 基质(主要用Fn)培养容器里,使用添加有特殊生长因 子的培养基培养。这些特殊的促生长因子有VEGF、干细 胞生长因子(SCGF)、牛脑提取物以及复加bFGF、IGF、 EGF、ascorbic acid 的混合物
结
2.0
果 * *
原代汇合时,平均每毫 升骨髓可获细胞约 (1.3±0.3)×106 细胞生长曲线
MTT Value
1.5
1.0
第5代,细胞增殖明显 减缓
.5
ECs(n=12) 0.0 1 2 3 4 5 6 7 EPCs(n=12)
day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图1 EPC的来源,AB代表angioblasts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1997年Asahara等首先描述了循环于外周血中 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
应用免疫磁珠法首先从外周血分离CD34+细胞,经在纤 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预衬的培养皿培养,这 些细胞转变成内皮特征细胞。
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L PROGENITOR CELL AND AUTO BONE MARROW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分离
EPC可从脐带血及成体外周血、胎肝、骨髓中获取 目前,分离EPC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