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进1介绍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进1介绍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进1介绍养猪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中的一大支柱产业,对于全球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供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养猪业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畜牧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下面将对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国内养猪业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养猪大国,养猪业发展迅速,养猪户数量众多。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猪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养猪废弃物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另一方面,非洲猪瘟等疾病的爆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

首先,加强养猪业的疫病监测和防治,严格控制疾病的传播。

其次,加大对养猪业的技术创新和支持,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政府还鼓励养猪户进行规模化养殖,推动养猪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国外养猪业的现状也有所不同。

首先,发达国家的养猪业更加注重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

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也更加科学和环保。

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对养猪业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逐步减少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转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

然而,国外养猪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养猪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导致一些小型养猪户退出市场,造成农村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问题;另一方面,养猪业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养猪排放物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监管政策,并加大对养猪业的技术支持。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将养猪废弃物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总的来说,国内外养猪业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疾病防控和规模化发展等。

为了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外政府应加大对养猪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疫病防控和环境保护,推动养猪业向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养猪行业及市场分析

养猪行业及市场分析

养猪行业及市场分析一、行业概述养猪行业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指人类利用猪进行养殖、繁育、屠宰和加工的产业链。

猪肉是全球最主要的肉类食品之一,对于人类的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养猪行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政策环境、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市场规模与趋势1. 全球市场规模:根据国际畜牧发展组织的数据,全球猪肉产量约为1.1亿吨,其中中国占领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2. 中国市场规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家,猪肉消费量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养猪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猪肉产量约为5,000万吨,占领全球市场的45%摆布。

3. 市场趋势:a. 供需关系:近年来,中国养猪业面临着供需失衡的问题。

由于非洲猪瘟等疫情的影响,养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导致市场供应紧张,猪肉价格上涨。

随着疫情的逐渐控制和养殖技术的提升,估计养猪存栏量将逐步恢复,市场供应将逐渐稳定。

b. 消费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和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高品质、绿色、有机的猪肉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利于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c. 外部环境:国家政策对养猪行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包括加大对养殖场的扶持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疫情防控等。

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也将对养猪行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竞争格局与主要企业1. 竞争格局:养猪行业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规模效应:大型养殖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b. 技术创新:在养殖技术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提高猪肉品质和产量,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c. 品牌影响力:知名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信任度,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其产品。

2. 主要企业:a. 新希翼六和:作为中国最大的养猪企业之一,新希翼六和在养殖、屠宰和加工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b. 美菱生物:美菱生物是一家专注于猪肉加工的企业,以其高品质、绿色环保的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畜牧行业概况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畜牧行业概况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畜牧行业概况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畜牧行业概况: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畜牧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畜牧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肉类和乳品的需求,还在许多农村地区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本文将带您了解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全球畜牧行业的现状(不需要再次标注小节标题)1. 畜牧业发展状况畜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16亿头奶牛、11.7亿头猪和20亿只鸡。

其中,中国是畜牧业最大的生产国之一,其养殖规模庞大。

2. 畜牧行业的贡献畜牧行业不仅对食品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畜牧业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

3. 挑战和问题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畜牧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可持续养殖、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等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此外,畜牧业也面临着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挑战。

二、全球畜牧行业的发展趋势(不需要再次标注小节标题)1. 增长潜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肉类和乳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畜牧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2. 技术创新与提升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畜牧行业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与提升的力度。

养殖技术、饲料研发和动物疾病防控等方面将得到更多关注和投资,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畜牧行业将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努力。

生态友好型的畜牧业模式将得到更多推广和应用,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动物福利问题。

4. 增强农民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将继续通过畜牧业来提高自身收入。

政府将加大对农牧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5. 国际贸易和合作全球畜牧行业将更加注重国际贸易和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畜牧业将能够分享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行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刘海良(北京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

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

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

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

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我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FAO)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

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

辽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2024年生猪养殖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生猪养殖市场分析现状

生猪养殖市场分析现状引言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农村扶贫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肉类需求的增加,生猪养殖市场也愈发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生猪养殖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规模、供需情况、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为相关从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市场规模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国家,养殖面积和养殖户数量都居世界前列。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达到XX万头,占全球总养殖规模的XX%。

这一巨大规模不仅保障了国内肉类需求,还为出口提供了可观的数量。

供需情况当前,生猪养殖市场面临着供需失衡的挑战。

由于非洲猪瘟等疫情的影响,我国生猪产能受到了严重冲击,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肉类需求的增长,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供需不平衡,生猪价格居高不下,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挑战与机遇生猪养殖市场在当前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

首先,疫情防控是当前最大的挑战,非洲猪瘟等疫情对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其次,环保要求的提高也是一个挑战,生猪养殖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需要寻找环保友好型养殖模式。

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对出口市场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生猪养殖市场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新型养殖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规模化养殖模式,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养殖业提供了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生猪养殖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养殖业将趋于规模化和集约化,规模养殖将成为主流。

其次,科技的应用将不断提升养殖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三,优质猪种的培育和改良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肉类的需求。

最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是养殖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绿色养殖将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结论生猪养殖市场在当前面临着供需失衡、疫情和环保等多重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猪肉作为一种重要的肉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因此,养猪业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相关的研究一直在不断进行,以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从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来看国内养猪业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国家,养猪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养猪业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

首先是养殖环境的问题,由于养猪业的规模快速扩大,一些地区的养殖环境恶化,导致动物疾病的风险增加。

其次,疫病的爆发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非洲猪瘟等猪病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大量猪只的死亡和养猪业的巨大损失。

此外,养猪业还面临了饲料成本的攀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的养猪业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和创新。

一方面是加强养殖管理,通过改善养猪环境,加强疾病防控措施,提高猪只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是加强科技创新,通过基因改良、育种技术、饲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外,农民合作组织和集约化养殖也在逐渐推进,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提高养猪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而在国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也不同于中国。

例如,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养猪业已经相对成熟,并且有一定程度的化肥化、专业化和集约化。

这些国家注重提高猪只的品质和产品的安全性,通过优质饲料的供应、合理的养殖环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得猪肉的品质更加优良,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涌现出一些创新的养猪模式,如生态养猪、有机养猪等,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养猪业都面临着一些相似和不同的问题,并且都在进行着一系列的研究以应对这些问题。

未来,相关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推动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养猪行业及市场分析

养猪行业及市场分析

养猪行业及市场分析一、行业概述养猪是农业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畜牧业之一。

养猪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养猪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分析进行详细阐述。

二、养猪行业现状1. 养猪规模目前,我国养猪规模居全球第一,养猪户数众多。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养猪户数超过500万户,养猪数量超过5亿头。

养猪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 养殖模式养猪业主要分为规模化养殖和家庭农场两种模式。

规模化养殖以大型养猪场为主,具备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家庭农场则是农民个体养殖,规模较小,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3. 主要品种我国养猪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其中包括瘦肉型猪、肉猪和种猪。

瘦肉型猪主要用于生产猪肉制品,肉猪则是供应生鲜猪肉市场,种猪则是用于繁殖和改良品种。

三、养猪市场分析1. 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量逐年增加。

猪肉是我国主要的肉类消费品,市场需求巨大。

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高品质、绿色、有机的猪肉市场需求也在增加。

2. 市场竞争养猪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体现在价格、品质和品牌上。

规模化养殖企业由于具备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农场也在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 市场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养猪业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市场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化养殖将成为主流,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 绿色、有机养殖将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 养猪业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 科技创新将推动养猪业的发展,如智能化养殖设备、基因编辑技术等。

四、养猪行业发展政策为了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 扶持政策:提供贷款、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扶持措施,鼓励农民参预养猪业。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喂,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养猪业。

说到这个,我可是有话要说,毕竟这关系到咱们餐桌上的肉食安全和环境健康。

先说国内吧,现在养猪的可真不少,特别是那些规模化的养殖场。

你看,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猪圈,就像小山一样,真是壮观啊!不过说实话,这养猪业也不容易,得天天跟猪打交道,还得时刻注意防疫,真是够呛的。

再说国外,那边的养猪业也是搞得风生水起。

比如说德国,他们的养猪技术可是杠杠的,不仅猪长得壮,而且肉质还特别好。

还有美国的养猪业也很发达,他们注重环保,采用了很多先进的养殖技术,让养猪变得更科学、更环保。

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呢?我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养猪业肯定会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

比如,用机器人来喂食、打扫猪舍,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能让猪儿吃得更好、住得更舒服。

我们也不能忘了传统养殖方法的重要性哦。

毕竟,有些地方还是喜欢那种土土的感觉,那种亲手抚摸猪儿的感觉。

对了,你们有没有觉得,现在的猪越来越不像猪了?它们好像也越来越聪明了,有时候还能听懂人的话呢!是不是觉得有点神奇?哈哈,这就是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嘛!
养猪业的未来是光明的,但也充满挑战。

我们要不断创新,提高养殖技术,同时也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让养猪业既能发展起来,又能可持续发展。

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大家要是对养猪业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哦!让我们一起为养猪业的发展出出主意,加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刘海良(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

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

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

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

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我国的猪肉产量与人均占有量(FAO)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

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

、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猪肉供应由1991年以前的每年调入170万头变为自给有余。

、、天津、、福建及浙江等省、市是生猪的主要销区,每年都要调入相当数量的生猪。

截止1998年,全国已建立了480个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其生猪出栏量为22482.9万头,猪肉产量为1620.66万吨,分别为全国总量的45.6%和43.2%。

基地县中涌现了一批生猪生产大县。

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县有41个,占基地县数的8.8%,仅湖南省就有14个出栏生猪超百万的大县,其中湘潭县出栏生猪达185万头。

基地县向外调出生猪10145.44万头,其中二、三元杂交瘦肉型猪9638.2万头,外调量大的省有四川省外调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

三、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几种主要方式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生猪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方式,一般每户饲养1或3-5头,作为家庭的副业,主要利用其家里的剩汤剩饭和一些副产品饲养,较少的利用配合饲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较为粗放。

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75%-80%,生产的猪肉偏脂肪型。

猪肉主要供给广大农村、城镇及中小城市等。

这种方式仍为我国生猪生产的主要方式。

二是专业户养猪,一般每户饲养规模从几十头到上百头,从数百头到上千头不等。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有一定的投入,建造专门的养猪场,有专人负责管理,利用混合或配合饲料饲养,饲养专门化的瘦肉型猪品种或其二元、三元杂交种。

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15%左右,生产的猪肉偏瘦肉型。

主要分布在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等。

生产的猪肉主要供应国内大中城市。

三是工厂化养猪生产,一般每场年出栏几千头到上万头或一万头到几万头。

这种生产方式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要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同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很高,饲养专门的洋二元、三元杂交种或专门化配套系。

其生猪饲养量占全国饲养总量的5%左右,生产的猪肉为瘦肉型。

主要作供港活猪和供国内大城市消费。

相当一部分工厂化养猪场的生产水平已达到养猪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国内外养猪业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国内外养猪业发展的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规模养猪数量增大,依靠规模饲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日本的养猪农户由1965年的70.2万户减少到1995年的1.9万户,户均规模由5.7头扩大到1993年的426.2头和1995年的545.2头。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调查,在1993年度,饲养规模在29头以下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为40201日元,而饲养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农户每头生产成本仅为29990日元,规模经济比较显著。

美国猪的饲养规模也不断扩大。

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100头,到1994年,养猪场减少至20.8万户,平均每户出栏肉猪扩大到458头。

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农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肉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农场占8.9%,出栏的肉猪头数占20%,2000头以上的农场占6.9%,出栏的肉猪占58%。

丹麦的养猪规模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1984年丹麦有5.2万个养猪场,1994年减少到不足2.8万个,1994年,存栏头数在1000以下的养猪场数占全丹麦的79.3%,而其养猪头数占全丹麦的24%。

1000-200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10%,养猪头数占54.3%。

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猪经营规模处于劣势,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规模养猪数量和水平都在增大和提高,但是猪肉的供给主力依然是一家一户饲养2-3头的分散农户。

据1999年统计,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猪场或养猪专业户,年出栏商品猪占全国总出栏猪的21.4%,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1999年我国规模化养猪的基本情况年出栏商品猪的规模(头)50-90 100-499 500-2999 3000-9999 10000-50000 50000以上猪场或养637434 154650 16814.8 2368 629 12猪户(个)年下出栏4336.59 2975.29 1746.33 1085.9 898.81 78.92数(万头)占全国总8.34 5.73 3.36 2.09 1.73 0.15出栏的比例(%)在规模化养猪方面,横向比我国和畜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纵向比每年都有很大的提高。

但是必须注意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客观情况,各地又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发展规模养猪方面千万不可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规模大小,饲养方式,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稳步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规模饲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在确定发展规划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好环境保护,否则会走弯路。

2、养猪的科技含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养猪方法,向高新技术要效益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已被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性。

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及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了大量的实用科学技术,对全国的养猪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优良品种的推广及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科学饲养技术的推广,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改善饲养方式及饲养工艺等等。

为了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高养猪的饲料报酬,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我国为3.9-4.5。

(2)提高母猪的繁殖能力,目前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美国为2.28胎,我国仅有1.7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美国为20头,我国仅16头;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我国仅84%。

(3)提高肉猪出栏率,世界先进水平为160%,我国平均仅125%左右。

(4)人工授精技术(AI)的应用,这项技术具有避免传染疫病,增加优良公猪的利用机会,减少公猪的使用数量等优点,已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致力于新设备的开发与使用。

目前美国大约有50%-70%的养猪场应用此项技术,我国只有部分猪场使用这项技术。

(5)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的应用,其实质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在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后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后,根据本猪群需要根除的疾病,在lO-21天之间进行断乳,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

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隔离开,隔离距离约从250m到10km,具体要根据隔离条件来确定。

这项技术于美国1993年开始试行并逐渐成熟,1994年正式在生产上大量推广,1999年美国已有40%-60%的养猪者采用这种方法。

我国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管理比较好的养猪场也在逐步试行这一技术,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多位点生产(场外生产)技术的使用,这在养猪发达国家的大型养猪联合企业迅速普及,其主要做法是使断奶仔猪与分娩环境相分离、育肥猪与育成环境相分离,这是减少疾病传染及维持猪只较高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

(7)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这项技术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对于猪场各类数据的记录、保存及分析,生产管理,疫病监测,经营决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猪场应用后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减少损失、节约劳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目前我国一些养猪场也在逐步使用这项技术,其软件有国外引进的PigChamp、PigWin和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编制的软件等。

(8)猪的饲养管理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减少疫病的传播途径,降低各个环节猪的死亡率,准确的记录便于科学的管理,减少劳动力及饲料等资源的浪费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猪的生产性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主要包括母猪饲喂自动化,断奶仔猪、生长肥育猪和泌乳母猪的饲喂自动化,种猪性能测定自动化等等。

这项技术在我国养猪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已经逐步应用,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9)养猪的新工艺与猪舍的环境控制技术应用,通过人为的改善工艺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满足猪生长发育对环境需求,使其更大限度的发挥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猪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目前主要使用的有诺廷根养猪系统,地面保温或冷却系统,间歇性淋浴自动控制设施,猪舍环境整体控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