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涪陵黑猪是一种生活在重庆市涪陵区的特色猪种,以其肉质鲜美、滋味独特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涪陵黑猪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涪陵黑猪养殖规模、品种保护、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等方面对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涪陵黑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涪陵黑猪的养殖户数量已经达到了数百家,养殖规模从小规模农户养殖扩大到一些专业养殖场。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涪陵黑猪养殖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一些养殖户也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管理模式,提高了涪陵黑猪养殖的效益和质量。

针对涪陵黑猪品种的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涪陵黑猪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是一种繁育性能好,适应环境强的优良家猪。

为了保护涪陵黑猪的品种,涪陵区政府加强了对其种公猪的管理和繁殖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种猪保护机制,确保了种猪的优良性能和纯种性。

涪陵黑猪产品的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涪陵黑猪肉质肥美、纹理丰富,适合制作各类熟食和肉制品。

为了进一步提高涪陵黑猪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涪陵区政府加大了对黑猪产品加工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了涪陵黑猪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涪陵黑猪产品的市场销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加,涪陵黑猪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高档食品。

目前,涪陵黑猪产品主要销往重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有些产品还远销到其他省市。

而且,涪陵黑猪产品还通过电商平台和农产品展销会等途径拓宽了销售渠道。

涪陵黑猪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保护得到加强,产品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市场销售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未来,涪陵黑猪产业有望在品质和市场影响力上实现更大的突破,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44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23年40卷第8期主题策划F E A T U R E中国生猪饲养量和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生猪养殖业产值占国内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

作为我国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猪肉与民生息息相关,生猪产业也因此被视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我国养猪生产显示出不同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四大区域,这些地区也是粮食主产区,饲料资源相对丰富,具有区位优势。

受非瘟和环保拆迁的影响,近几年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的中大型养殖企业迁往云、贵、川等省发展,促使当地生猪产业迅猛发展。

重庆市近几年生猪产业的发展相对稳定,但由于工业化进程,养殖重点区域由原来的渝西地区逐步向渝东北、渝东南转移。

“生猪供应的核心就在于能繁母猪的存栏,‘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体现的是在调控猪肉价格方面,中央开始向源头进行调控。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廖洪荣 1,朱 燕 2 *(1.重庆市石柱县畜牧产业中心,重庆 石柱 409199; 2.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 401121)基金项目: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号:CQMAITS202312)作者简介:廖洪荣(1976—),副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E-mail:*****************通信作者:朱燕 (1976—),女,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意见》(下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自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关于生猪产业的内容再度被提及。

该文件强调,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涪陵黑猪,是指中国重庆市涪陵区培育的一种黑色肉猪品种,其肉质细嫩、口感独特、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和高饱和脂肪酸含量的特点。

近年来,涪陵黑猪产业在政府扶持和企业投入的共同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

本文将从涪陵黑猪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涪陵黑猪产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扩大涪陵黑猪产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户的积极参与。

据统计,目前涪陵黑猪养殖面积已达到5000亩以上,养殖户达到500户,涪陵黑猪存栏量达到1.5万头以上,产值突破了3亿元人民币。

2. 产业链条完善涪陵黑猪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养殖层面,还延伸至加工、销售等环节。

当地政府和企业纷纷投资兴建了一批涪陵黑猪养殖基地、屠宰加工厂和肉制品加工厂,涪陵黑猪肉制品销售网络也逐渐健全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3. 品牌效应显著涪陵黑猪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逐渐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涪陵黑猪被誉为“天然无抗涪陵黑”,畅销全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一些企业还将涪陵黑猪肉打造成高端礼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二、涪陵黑猪产业存在的问题1. 品种改良不足尽管涪陵黑猪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品种改良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猪只生长速度较慢,繁殖能力低等方面。

2. 养殖环境亟待改善涪陵黑猪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涪陵区的山区和农村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原始设施落后,粪污处理不当等问题亟待解决,养殖环境亟待改善。

3. 行业标准不统一目前,涪陵黑猪产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导致了部分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涪陵黑猪产业未来发展趋势1. 品种改良加快推进为了进一步提升涪陵黑猪的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未来将加大对涪陵黑猪品种的改良力度,不断提升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2. 养殖环境整治提升未来,涪陵黑猪养殖基地将加大对养殖环境的整治力度,投入更多资金改善养殖设施,优化养殖环境,提高生猪养殖的科学化水平,确保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重庆市关于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

2023年重庆市关于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

2023年重庆市关于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一、引言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农业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

为了推动重庆市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制定本文件并作为行动指南。

二、背景重庆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并且农村人口众多。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的不完善、疾病防控不力、生产环节缺乏规范等问题,导致了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三、目标与措施(一)目标1.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种猪和猪肉生产企业,提高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

2.加强生猪疫病预防和控制,提高猪群免疫力,保证生猪科学健康养殖。

3.增加生猪品种和品质的多样性,满足不同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需求。

4.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积极发展有机养殖、低碳养殖等新型猪肉生产模式。

5.优化生猪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二)主要措施1.加强种猪补贴政策,引导农户转变观念,选择规模化养殖。

2.制定生猪疫病防控方案,加强疫苗接种和疾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和处理机制。

3.建立生猪品种改良与培育技术示范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品质管理研究。

4.支持农户开展有机养殖、低碳养殖等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优先给予补贴和扶持。

5.建立市场导向机制,推动生猪产业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附加值。

6.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引导其成为现代生产经营者。

四、政策保障(一)财政支持1.提高对生猪种植企业的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提高生产效益。

2.领导组织市场资源,对市场行情波动幅度较大的时段,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保障生猪养殖企业稳定运行。

(二)政策指引1.相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定期检测生猪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

2.政府成立专门的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解决生猪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五、评估与调整1.每年对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重庆市生猪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重庆市生猪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重庆市生猪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是全国生猪生产大市,养猪业是全市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型骨干支柱产业,生猪生产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生猪业的发展,生猪生产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百万头优质瘦肉猪出口创汇产业化工程为依托,主推“洋三元”和PIC配套系等优质肉猪,狠抓了种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及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了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无公害生产,初步建成了优质、高效、卫生、安全的优质瘦肉猪产业基地,大大提高了生猪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养猪效益,生猪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生猪尤其是优质肉猪存、出栏量稳定增长、猪肉产量及出口量不断增加、生猪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已起步,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生猪业继续作为我市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将继续为加快农业及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村小康进程,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做出新贡献。

现就我市生猪产业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1 生猪业现状1.1 发展现状1.1.1 总体情况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辖40个区(市)县,是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点的直辖市。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3144万人,农村人口占2/3,农村劳动力1345万人。

全市幅员8.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城市,全市农业总产值612.80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23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产业,生猪业又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市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据统计,2004年重庆市生猪出栏达1910.04万头,存栏1609.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41.28万头,猪肉产量133.7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长3.2%、5.9%、7.7%、1.1%,在全国省际间排名列第13位。

綦江区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措施建议

綦江区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措施建议
较多, 虽然 1 2月 猪 价 出现 反 弹 , 但 多
不 愿 承 鲜 肉供 应 ,为 定点 屠 宰 场提 供 活猪 , 近年来, 生猪 市 场 疲 软 , 至 今 年 数 养猪 户惧 怕 生猪 市 场波 动 , 7月 , 生猪 价 格 已持 续 下 滑到 1 4元 / 担 养 殖 风 险 , 因 此对 补 栏 持 观 望 态 畜产 品 深加 工 环 节薄 弱 , 目前 全 区还
1 . 1 存 栏 锐减
据春防统计显示 : 全区养猪总户
是 全 区养 猪 生 产 仍 然 是 干 家 上 , 猪 场 与市 场 不 对称 , 猪 场 弱 势, 分
我 们 发现 不 论 养 数同比减少 4 1 0 2 户、 下降 7 . 0 % , 生猪 万户零星分散养殖为主, 农 民对科技 配 不均 。 在调 研 中 , 存 栏 总数 同 比减 少 4 9 9 9头 、 下 降 的 重 视 程 度 不 够 ,饲 养 规 模 普 遍 较 猪 户盈 亏 与 否 , 屠 商 宰杀 l 头猪 都稳
公斤, 养 殖 效益 锐 减 。近 期 生猪 价 格 度 。 虽 有上 浮 , 但 因饲 料价 格 上 涨 以及 复 杂 猪病 的 困 扰 ,生 猪 生产 形 势严 峻 。 为此, 就 当前我 区生猪 生 产 形 势问 题 2 当前养 猪生 产存 在 的问题
2 . 1 投入 不足
研 究 与 探 讨
綦江区生猪生产形势 分析 及对策措施建议
王 焱 华 ’ / 重庆 市綦 江 区 篆塘 镇 畜 牧 兽 医站 张 晓 霞 / 重庆 市綦 江 区动 物 卫生 监 督 所 重庆 重庆 綦江 4 0 1 4 2 0 綦江 4 0 1 4 2 0
பைடு நூலகம்
綦 江 素有“ 重庆 南 大 门” 之称 , 是 元 /公 斤 , 7月 前 生猪 价 格 从 去 年 下 性 肺 炎 、 猪 伪 狂 犬病 、 猪 圆环 病 毒病 、

多重背景下重庆养殖业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多重背景下重庆养殖业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多重背景下重庆养殖业创新发展路径探讨【摘要】重庆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养殖业在各种多重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多重背景对重庆养殖业的影响,探讨当前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发展路径。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是重庆养殖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重庆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解决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创新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养殖业的效率和品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

重庆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关键词:重庆、养殖业、多重背景、创新发展、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发展趋势、重点、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丘陵地貌的城市。

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养殖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多重背景下,重庆养殖业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努力应对市场需求和政策变化。

政府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养殖企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也成为推动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结合重庆养殖业的现状和问题,从多重背景的角度出发,探讨养殖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通过对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以及科技创新的分析,挖掘出重庆养殖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为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面临着多重背景下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多重背景对重庆养殖业的影响、养殖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创新发展路径,提出相关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探讨科技创新及技术应用等方面,旨在为重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一、涪陵黑猪产业现状1. 品种特点涪陵黑猪,猪种黑猪是在涪陵苦竹乡及郊区自然养殖的猪种,历史悠久。

涪陵地处巴南区与那山、石柱等市县接壤地区之间,四面环水,森林资源丰富,正是养猪的好去处,该地长年以来都是黑猪的根据地。

涪陵黑猪皮黑肉红,脂肪多,口感鲜美,肉质细嫩,适宜红烧、白煮、熏烤等多种烹饪方法,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2. 养殖规模目前,涪陵黑猪产业的养殖规模已经逐渐扩大。

在涪陵地区,有众多的养殖户开始投入到黑猪的养殖行业当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不仅在涪陵地区,也在附近的市县有相应的黑猪养殖基地。

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也为黑猪产品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3. 品牌建设涪陵黑猪产业在近年来也逐渐注重品牌建设。

涪陵黑猪的独特品种和优质品质使得其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加上涪陵黑猪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一些养殖场也开始注重品牌推广,提升黑猪产品的品牌形象,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4.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涪陵黑猪产业也在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

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黑猪的饲养管理水平,保证黑猪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高黑猪的养殖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

二、产业存在的问题1. 品质不稳定涪陵黑猪的品质主要受饲养环境、饲料等因素影响,由于部分养殖户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涪陵黑猪的品质不稳定,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涪陵黑猪产品的市场形象和口碑。

2. 品牌推广不足涪陵黑猪产业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在品牌推广方面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养殖户的品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产品的市场销售。

3. 供应链短板涪陵黑猪产品的供应链短板也需要引起重视。

由于生产环节较为分散,导致供应链的信息不畅、环节不一、成本增高等问题,这也制约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发展前景和建议1. 加强标准化管理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保障,涪陵黑猪产业需要加强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体系、饲料管理体系、标准化生产流程等,对于保障产品品质和安全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左应鸿1邹胜华1黄贵川2刘宗惠1(1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荣昌 402460)(2 重庆市农业局重庆 400015)摘要:养猪业是重庆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分析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养猪业产业化发展是重庆市养猪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研究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对策Solution on the Act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Zuo Y inghong Zou ShenghuaAbstract The pig produc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Chongq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ctuality and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y and study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asure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Key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ctually, Solution1. 前言重庆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典型二元结构直辖市,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猪型经济结构突出,尽管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草食动物,积极发展小家畜家禽”方针,但在当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生猪生产仍然是全市畜牧业中的最大支柱,仍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面临市场相对饱和、外销不畅、效益下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潜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挑战等诸多危机和隐忧。

综合国内国际形势和因素来看,养猪业走产业化道路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2. 产业化现状调查重庆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

从横纵向分析来看,有发展,但发展不快,有力度,但发展不均,有探索,但效果不佳。

2.1 专业经营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够。

2000年,全市养猪专业大户发展到2814户,与1990年同比,增长56 %。

但专业户规模较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见表1表1 1998年重庆与全国生猪规模饲养情况对比表地点年出栏50-99头年出栏100-499头年出栏500-2999头年出栏3000-9999头年出栏1万-5万头年出栏5万头以上户场数年出栏万头户场数年出栏万头户场数年出栏万头户场数年出栏万头户场数年出栏万头户场数年出栏万头重庆4130 26.57 690 11.19 37 3.22 2 0.65北京7044 49.81 3359 57.00 577 80.72 203 85.82 93 93.27 1 5.01湖北33330 217.52 7959 108.22 443 39.39 59 31.59 25 36.34四川9469 72.19 1765 47.93 139 22.93 10 5.44广东35072 247.12 12559 349.45 1636 211.50 302 169.89 111 152.88 3 22.12全国697930 4586.22 156325 3213.37 16069 1733.37 2468 1187.29 614 853.97 11 73.732.2 产业龙头开始崛起,但影响不够。

调查统计,全市共建立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以年出栏500~50000头计),带动农户62000多户,2000年总产值约3亿多元。

但从全市来看,养猪业产业化龙头总量不够。

就现有龙头来看,也还存在竞争力不强、效益不好、影响力不大、牵引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且主要集中在产前、产中,尤其缺乏产品精深加工的规模企业。

2.3 产业体系框架已有雏形,但组织程度较差。

有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西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有国家级重点种猪场——重庆市种畜场和重庆市种猪场,有市品改站、市畜牧兽医站等市级业务管理部门,乡镇场有畜牧兽医站,大多数区、市、县还专设了畜牧局管理机构。

围绕养猪业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监察管理等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已有雏形。

全市确立了21个县(市、区)作为生猪发展主产县或商品猪生产基地县。

各地均有生猪交易专业市场或农业综合市场,一批生猪贩运大户、经济人或信息中介组织也迅速涌现。

但是,尽管产业组织建有框架,组织程度却是很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产、加、销、科研、服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机结合。

已有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单一,联结松散,利益机制不当。

从而导致了养猪业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信息不灵不畅,普遍仍旧存在养猪农户自打天下,逢贱则衰、逢贵就赶,无序竞争,形不成合力,增不了效益。

3. 影响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3.1 普遍认识不够,缺乏规划,缺少措施对养猪业作为产业化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养猪产业化区域布局政策和跨区域间分工与协作的宏观调控政策,地区封锁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在更大范围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二是缺乏促进养猪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的行业、部门配合政策,受行政管理体制分割(管农业的不管加工和流通、管工业和商业的不管农业生产),农、工、贸、科脱节,难以协调,同时受利益分配分割,导致各部门、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争利;三是缺乏推动养猪业产业化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其中主要是缺乏金融、财政、税收配套政策,导致养猪业产业化积极性不高。

3.2 加工业不发达是制约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造成原因:一是思想忽视,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养猪业生产定位为以生产鲜活商品为主的经济部门,规划畜牧业发展时,往往只考虑产前、产中,很少考虑产后。

二是缺乏科学研究支撑,工艺及硬件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食品工业和包装工业均有所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至少比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落后20年。

这些导致了我国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呈萎缩趋势,而国外畜产品加工产品不断挤占我国国内市场。

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均设食品站,县、市建有肉联厂,但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也主要是屠宰活畜或生产白条肉、冻肉。

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些本身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工艺简单、产品低级的站厂,由于自身体制不活,机制不顺,难以适应新形势,已经扼杀其生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或苟延残喘,或搁浅闲置,或转为他用,大部分已经倒闭破产。

新兴的股份制或个体私营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甚小,转化消化力弱。

四是产品缺乏品牌效应,市场拓展不够。

我市猪肉及副产物的加工产品种类稀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真正上档次、上规模、有品牌的几乎没有。

有的产品几十年不变已经跟不上潮流,有的产品纯粹落后应当淘汰,例如猪鬃、皮革加工产品不同程度存在层次低、质量差现象;有的则并未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且不与市场对路;有的散落民间,虽有名气难成大器,例如城口农村的老腊肉味道鲜美,但却没有按照商品理念进行生产、包装和销售;有的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没有采取国际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信息短缺,市场开拓不力,闭门造车,守株待兔。

3.3 专业化、市场化不够是影响我市养猪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化的重要步骤,现代化经营模式的特征之一就是专业化、市场化。

调查表明,我市养猪的基本组织是散养农户。

课题组在荣昌县开展的万人养猪科技问卷表明,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体弱病残者,其文化水平大多为小学或文盲,他们大多连产业化的名词都没有听说过。

这些导致了农户并没有把养猪作为一种专业来思考、学习和生产,专业技能得不到培训和提高,从而使我市养猪专业大户较少和规模化程度不够。

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市场化不够不能诱致养猪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4. 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1 养猪业产业化是我市养猪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养猪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综合配套措施,建立起从良种繁育和饲料供应、动物保健、加工、贮运、销售、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综合服务等相关环节,简单地说就是产、供、销、研一条龙。

养猪业产业化是新世纪前10年我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重庆地区普遍散养与国内、国际大市场接轨,形成主导产业,变无序竞争为组建航母,壮大市场竞争实力;二是解决低层次传统经营模式与现代养猪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有利于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推广应用,从而较快地提升我市养猪业水平;三是解决生猪规模发展与效益低下的矛盾,有利于以养猪生产为主从而带动饲料工业、肉品及副产物加工业等相关行业发展,提高综合效益。

4.2 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可行我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强。

一是基础厚实,富有特色优势。

重庆养猪已是传统,农户将农业生产与养猪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生猪生产快速发展,连续20年丰收,产值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长,超过“一亩一畜”、“一人一畜”水平。

1995年当时尚是计划单列的重庆市12个县有10个列入全国产猪肉百强大县,其中巴南、合川、江津3市(区)还跃居全国产肉百强大县的前1、2、3名。

1998年全市肥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3位。

二是品种资源及品牌优势。

在长期的养猪实践中,经过自然选育,形成了近300年历史的荣昌猪,荣昌猪品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三大地方猪种之一,是世界八大名猪之一。

荣昌猪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品牌。

三是西部大开发及加入WTO的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给予了重庆很多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对于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契机;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有冲击,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可以抓住机遇,引进发达国家养猪高新科技、优良的种、资金,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我市养猪业产业化进程。

5. 重庆市养猪产业化发展思路5.1 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立足国内外市场,调整结构,培植特色产品,形成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养猪大户,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逐步完成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