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雪的形成、雪景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自如地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准确观察雪景的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表达出雪景的特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诗意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雪景的形成和特点。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一份《第一场雪》的课文2.雪景图片或视频素材3.课堂合作学习训练资料4.学生绘画用纸和笔六、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雪景形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好奇心。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轮流让学生朗读《第一场雪》的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观察雪景(15分钟)通过雪景图片或者实地考察,让学生准确观察雪景的形成、特点、气氛等。

第四步:小组合作分享(20分钟)将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内的分享方式,发现自己在观察雪景时的不同角度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诗化表达能力。

第五步:课文感悟(1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和领悟,提高学生阅读和文化素养。

第六步:画画表达(20分钟)让学生运用诗意的语言和自己的感悟,将雪景的美妙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七步:课后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去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雪景的短文,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出来。

七、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小组分享和个人画画的评价,考核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和学习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课下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第一场雪》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4.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雪”的视频,一边导入。

)纷纷扬扬的雪总是能带给人清新、浪漫和遐想。

那么雪对于鲁迅来说,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呢?我们一起到他的文章--《雪》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边听泛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三、整体感知:问题讨论:“意象”,就是诗词文章所写的“物”与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总和。

本文所写的“物”主要有哪些?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据此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写朔方的雪。

四、品味探究(一):(研读第①~③段)1.问题讨论:江南的雪,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

鲁迅也是生活在我们浙江的。

我们看看在先生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

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点拨一:作者在写江南的雪之前,写南国的暖雨,用意是通过其“单调”衬托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欣喜。

点拨二: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第一场雪》教案15篇

《第一场雪》教案15篇

《第一场雪》教案15篇《第一场雪》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场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场雪》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

(请两名同学)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

(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

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场雪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1一、设计理念二、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观察景物的方法;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重点:让学生感受第一场雪的美丽壮观的景象。

四、难点:让学生学习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录音、光碟。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情景:同学们,有位朋友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想知道她是谁吗?听完这首歌曲你们就知道了(播放歌曲《小雪花》)。

你们知道这位朋友是谁了吗?(雪)你们喜欢她吗?(喜欢)昨天咱们这也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让我们感受到了冬的脚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场雪》。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向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地方的第一场雪?下面同学们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给学生阅读的自由]2、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1、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2、把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注重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3、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朗读时教师适当地作一下指导]4、这些语句写的这么美,课后同学们可以把它们背诵下来。

[积累语言](四)、课文延伸1、雪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为冬天带来了色彩,下雪还能带来哪些好处呢?2、理解“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话。

3、你们还知道那些谚语和俗语?4、课下同学们可以去搜集一些谚语和俗语。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五)、和本文对话我们的雪花朋友真是太美了,你们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六)、口头习作练习作者把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写的是如此的美丽壮观,谁能为大家描述一下我们昨天下的第一场雪呢?[做到读、说、写结合](七)、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来欣赏塞北的雪。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4)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4)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和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2、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重难点、关键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这场雪的“大”。

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写作顺序,感受下雪前、下雪中的景象。

教具准备雪后风景的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雪后风景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领略过美丽的雪景吗?请看,一场大雪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欣喜和欢乐呀!(板书:第一场雪)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1962年,正值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到暂时困难。

人们盼望有一个好收成。

这年冬天,作者峻青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场大雪,心情十分激动,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个同学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毛茸茸”读“máo róng róng ”“沉甸甸”读“chén di ān diān ”,“玉屑”读“yùxi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凛冽:刺骨的寒冷。

彤云:下雪前密布的阴云。

粉妆玉砌:用白粉装饰,用玉石砌成。

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玉屑:玉石的粉末,本课用来比喻雪。

3、课文围绕第一场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课文按“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作者的联想”的顺序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冷,刮起了寒风。

(2)下雪时鹅毛大雪飘落,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3)雪后天晴,万里江山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4)联想到大雪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

三、学习作者怎样写下雪前的景象(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下雪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2、小组讨论交流。

最新整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场雪

最新整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场雪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场雪师: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生:(自由读)师:读了这一段,你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象怎样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感到雪后的景象非常美。

生:我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瑞雪图,非常迷人,使我感到轻松愉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

师: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雪后是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给我们以美感。

再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生: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从粉妆玉砌这个词品味出美。

师:什么是粉妆玉砌生:粉妆玉砌是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的意思,形容一片白色世界。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生:在这里是指用白雪装饰,用白雪砌成,形容雪后世界一片白色。

师:还可以说成是怎样的世界呢生:银白色的世界。

生:洁白的银色世界。

生:洁白晶莹的世界。

师:很好。

这晶莹世界给了你美感。

还从哪些词语品味出美生:我从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品味出美。

这些词语写出了雪落在树上以后,树枝的样子和色彩,使我仿佛看到了那银条儿和雪球儿。

师:说得非常好。

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四个叠词,紧扣特点,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雪球儿的形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雪落枝头的美景,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美。

生:我从玉屑似的雪末儿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美。

师:玉屑似的雪末儿怎么使你感受到美呢生:玉屑似的雪末儿是说雪末儿像玉石的粉末,在阳光照射下,十分美丽。

师:是啊,玉石既美又珍贵,用它来形容雪,当然让人感到美了。

生:五光十色的彩虹使我感到美。

雪本来是晶莹透明的,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现出五光十色,像七色彩虹一般,所以很美。

师:理解得好。

我也仿佛看到了这彩虹。

生:我从簌簌地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两个地方体会到美。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第一场雪》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北方冬季的寒冷和严寒,学会描写冬天的词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中的情节和含义,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冬天的感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冬天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熟练运用冬天的词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意义,表达对冬天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1.教材:《第一场雪》课文,课本、笔记本。

2.多媒体设备:显示器、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冬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冬天的寒冷气息。

2. 新课呈现(10分钟)1.出示课文标题《第一场雪》,向学生介绍这是一篇描写冬天的课文。

2.通过发问,了解学生对冬天的感受和认知。

3. 教学活动(30分钟)1.分段逐段阅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并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解读课文。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绘冬天。

3.综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词汇整理。

对学生提出的形容词进行分类,如寒冷的、凄凉的、美丽的等。

4.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汇写一段关于冬天的小短文,交流彼此的作品,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冬天的感受。

4. 引导思考(10分钟)1.提问学生,为什么冬天会有第一场雪?2.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动物和植物对于第一场雪有特殊的反应或变化?3.鼓励学生畅想自己的第一场雪,并表达出来。

5. 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习到的冬天的词汇。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冬天的感受和心情。

五、课堂作业1.完成《第一场雪》课后练习题。

2.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第一场雪的短文,字数不少于150字。

六、板书设计关于冬天的形容词•寒冷的•凄凉的•美丽的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第一场雪》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北方冬季的寒冷和严寒。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__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__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

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下雪前气候变化和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2.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看雪景、审题引入。

1.“一场雪”和“第一场雪”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按你的想法,“第一场雪”应抓哪些特点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听边想。

作者写“第一场雪”抓住哪些特点写的(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栏--问题3)
2.生讨论后,师。

(单击答案)
四.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

1.查字典自学字词。

2.按“下雪”“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1.拼写词语。

(单击巩固练习拼写词语)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单击课前预习--字词学习栏)2.讨论分段。

(1)、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讨论分段依据。

(2)、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1(生讨论回答,师)六.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言。

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前天--气象台预报寒流即将南下。

(寒流未到)
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布满彤云。

(寒流初到)
昨天中午--刮起凛冽寒风。

(寒流到来)
昨天黄昏--下起雪来。

这是按时间顺序把寒流来时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出来,语言简明,特点突出。

七.讲读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4)
这段也是按时间发展顺序写的,用看到的和听到的把下雪的情况写出来了,有形、有声、有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

2.议论。

(1)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雪大、雪美、人欢)
(2)“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怎样写雪大进一步理解词语“罩”“粉妆玉砌”。

(3)柳树上的雪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松树和柏树上的雪是“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了解原因后,指出这里写的是静景。

(4)一阵风吹来,树上的精致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树枝轻轻地摇晃”到“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指出这里写的是动景。

(5)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
(6)“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目的是什么、(突出“人欢”)
(7)概括段意。

三.讲读第四段。

1.读读想想,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瑞雪兆丰年”)“瑞”“兆”是什么意思“瑞雪兆丰年”是什么意思
2.“瑞雪兆丰年”的依据是什么
3.作者对第一场雪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栏--问题2)
4.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单击课前预习--内容理解--问题5)
5.概括段意。

6.小结。

“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叫谚语。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劳动经验的,是客观规律的,含有道理。

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预见到来年小麦将会丰收,表达了作者对这场大雪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谈话。

1.复述全文内容。

2.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第一场雪雪景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预见到小麦丰收的喜悦之情。

3.学习写作方法。

(1)文章叙述顺序: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大的按雪前、雪中、雪后的顺序写,小的雪前和雪中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后两段是按景和情、理和情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寒流来时各个阶段的特点非常清楚,雪后落叶的柳树和不落叶的松柏不同的特点表现的非常准确。

(3)景中含情: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悦之情通过具体语言表现出来,把“严寒”写得很美,透过美显示爱,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练习。

(单击巩固练习--字义解释--词语判断栏)
七.布置作业:背诵二.三.四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前:冷--云--风
第一场雪中:大片大片一会儿就白了
后:雪大景美人欢
瑞雪兆丰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