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场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雪的形成、雪景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自如地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准确观察雪景的能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表达出雪景的特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诗意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雪景的形成和特点。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一份《第一场雪》的课文2.雪景图片或视频素材3.课堂合作学习训练资料4.学生绘画用纸和笔六、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雪景形成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好奇心。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轮流让学生朗读《第一场雪》的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观察雪景(15分钟)通过雪景图片或者实地考察,让学生准确观察雪景的形成、特点、气氛等。

第四步:小组合作分享(20分钟)将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小组内的分享方式,发现自己在观察雪景时的不同角度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诗化表达能力。

第五步:课文感悟(1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感悟和领悟,提高学生阅读和文化素养。

第六步:画画表达(20分钟)让学生运用诗意的语言和自己的感悟,将雪景的美妙用画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第七步:课后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去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雪景的短文,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出来。

七、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小组分享和个人画画的评价,考核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收获和学习效果。

同时,对学生的课下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估。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

《第一场雪》教案(优秀8篇)《第一场雪》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4.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3.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雪”的视频,一边导入。

)纷纷扬扬的雪总是能带给人清新、浪漫和遐想。

那么雪对于鲁迅来说,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呢?我们一起到他的文章--《雪》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边听泛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三、整体感知:问题讨论:“意象”,就是诗词文章所写的“物”与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总和。

本文所写的“物”主要有哪些?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据此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③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

第二部分(④~⑥段),描写朔方的雪。

四、品味探究(一):(研读第①~③段)1.问题讨论:江南的雪,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

鲁迅也是生活在我们浙江的。

我们看看在先生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

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点拨一:作者在写江南的雪之前,写南国的暖雨,用意是通过其“单调”衬托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欣喜。

点拨二: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话题:《第一场雪》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习和掌握《第一场雪》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2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川河流的情感,感悟家园之美,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故事背景介绍:《第一场雪》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及其儿子为了生存而在大雪中迎来了重逢,表现了山区妇女朴实勤劳、坚强乐观、关爱家庭和赤子之心等优秀品质。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并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通过故事情节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及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课前导入:通过“画面呈现法”来提供铺垫,引起学生的想象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参与愿望。

3.2 课堂教学:通过“现场阅读法”、“语音评估法”、“小组活动法”、“电子白板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口语及写作能力。

3.3 课后作业:通过“课外阅读法”、“书写指导法”等综合性作业,加强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

四、实施方案4.1 课前准备工作:(1)教师精心设计故事背景,准备教学用具和教辅资料等。

(2)学生提前阅读故事,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

4.2 上课流程(1)导入环节:播放故事短片,让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体验小说中的主题内涵,引发兴趣,激发思考。

(2)教学环节:①现场阅读:教师阅读故事,并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感受故事情感。

②语音评估:教师针对学生的英文朗读情况进行批判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语调。

③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入思考故事内涵。

④电子白板引导:结合多媒体教学,把故事中的图片和描写内容在电子白板上呈现,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3)课后环节:①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阅读相关作品或与故事内容相关的网上文章以及实地考察等,更具备专业知识。

《第一场雪》教案15篇

《第一场雪》教案15篇

《第一场雪》教案15篇《第一场雪》教案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场雪》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场雪》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1、首先是我们交流学习成语的时间,这几天,我们交流的成语是与雪有关的,谁第一个来?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

(请两名同学)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

(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一个人去读一读这篇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边读边想:《第一场雪》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

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诉学生如何欣赏雪。

1、阅读全文,看
阅读课文,观察

归整体, 文 章 各 部 分 在 写 法 上 总结,参和集体讨论, 握 课 文
点 明 写 有Βιβλιοθήκη 么特点.(可互相 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整 体 构

讨论)
学习课文写法。 造 , 感
2、集体交流讨论, 点明写法,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知课文 写法.
第一场雪
探究:第一场雪还有什 交 流 讨 论 中 深 化 体

么 特 点 ? 投 影 出 示 要 会雪的及时。
过合作
求:①自读课文,边读
学习,交
边画边想。②小组互相
流讨论,
交流讨论,最终达成共
深化体
识.
会第一
3、检查学习效果,
场雪的
组织交流、讨论。重点
参和集体讨论,

及时,
引导理解课文最后一 在深化理解课文的
论、体会雪的大、美。 受雪的大和美.
住关键
3、自由选择自己
词句深

喜欢的描写雪大、雪美
化体会
住重点,
的句段,感情朗读,深
练读—展示读- 第一场
深化感
化体会景美、语言美。 竞赛读,读中体会, 雪的大
受雪的
4、组织朗读展示, 读中品味,读中进步。和美,促
大和美
互相评判,顺机指导朗
进学生
读。
感悟才
5、投影出示课文
参和交流汇报、
知雪的
感知雪
句做上记号。
讨论,在交流讨论中
特点
的特点.
2、组织交流汇报, 把握课文整体构造。
检查初读效果。
1、再读课文,画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__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__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第一场雪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

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教学设计之四佚名一、教学目标:1.借助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的培养。

2.注意雪中和雪后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并体会作者怎样借写景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3.学习作者有条理地记叙下大雪的情景,并抓住景物特点以及展开联想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2.本文难点是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三、教学难点:本文难点是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心情的方法。

3.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读过课文,说一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对作者所说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学习生字,注意字首、字形、正音。

凛(l!n)冽(li8)彤(t$ng)云骤(zho))然粉妆(zhu1ng)玉砌簌(s) 玉屑(xi8)(2)理解词语。

凛冽:刺骨的寒冷。

彤云;密布的阴云。

玉屑:玉石的粉末。

本课用来比喻雪末儿。

粉妆玉砌:用白粉装饰,玉石砌成,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妆,装饰。

瑞雪兆丰年:及时的好雪预示着丰收年。

瑞,吉祥的意思。

(3)读课文,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在书中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记录疑难问题。

(4)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5)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学生自悟。

(1)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

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场雪》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场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美景。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一场雪》。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雪景图片和字幕: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欣赏美丽的雪景。

看完后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作者是峻青,本文是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写下的著名散文。

1950年冬,作者在胶东半岛欣赏了第一场雪,当时他被那美丽的雪景所陶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再读课文,解决课后思考题。

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场雪是“大雪”?(学生讨论交流。

)(4)默读课文,思考:这场大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体会“瑞雪兆丰年”的含义。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再读课文,品词析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2)指名读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雪景的美。

(3)提问:这场雪美在何处?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来谈体会。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雪景想不想把它读出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雪景的美。

拓展延伸(1)提问:除了课文中描写的雪景之外,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雪景的词语或句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2)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对雪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场雪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场雪
设计、执教者
桂园小学龙素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抓住特点写景物,通过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下雪场景
师生边欣赏画面边背诵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一个晚上,第二天,
天放晴了,当作者推开门的时候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二)教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请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雪后”,(生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把你找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部分学生上台写,其余学生交流)
2、师:粉妆玉砌本来是什么意思?
师:在课文中指用什么装饰,用什么砌成,结合课文内容再解释具体些。

(播放“粉妆玉砌”多媒体。


(学生欣赏图片后,有感情地朗读“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
师:看一看这“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3、品味“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多媒体出示:毛茸茸、亮晶晶、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雪球儿
指名读这些词语,然后请学生点评。

师:怎样才能读出味道来呢?请同学们边观赏录相边读读这些词语,看是不是更有感悟呢?
(播放多媒体,学生边看边读边体会)
4、再用“读——欣赏——感悟”的方法体会“玉屑似的雪末儿”、“五光十色的彩虹”。

5、师:读这一段时,要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这幅美的画面,体会雪景这美。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可大声读,也可默读,可与伙伴读等等)
师:读得不错。

你仿佛站在雪地里,置身于美景之中。

(多媒体出示:嗬,好大的雪啊!
嗬!好大的雪啊! )
师:读读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师:“嗬!”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师:是又惊又喜,发出赞叹。

赞叹什么呢?
(赞叹雪下得大。

赞叹雪景非常美。

还赞叹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师:这一“嗬!”含三赞:一赞雪之大,二赞雪景美,三赞人之欢。

应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范读:嗬!好大的雪啊!)
学生自读自评。

6、(多媒体出示“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让学生朗读)
(再次出现这一片段,“落光了叶子的、毛茸茸、亮晶晶、冬夏常青的、蓬松松、沉甸甸、轻轻地、簌簌地、玉屑似的、五光十色”这些词用红色显示,并提醒学生注意,再次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出示“()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松树和柏树,堆满了()雪球。

一阵风吹来,树枝()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落下来,()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彩虹。

”)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我们写文章,如果用上一些恰当的形容词、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会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7、师:当你“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这时,你最想做什么?
学生想象。

自由发言。

(播放多媒体。


师:是呀,在那白茫茫的世界里,我们自由自在的玩耍嘻戏,打雪仗,堆雪人,拍照片,还有什么不高兴呢?那末,作者
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吗?请自由读课文。

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作者和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是什么写法?(夸张的写法。


师: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现了孩子们玩雪时的欢乐气氛,表达了作者无比欢乐的心情。

师:看到这如画的美景,听着孩子们的叫喊声,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

那么请同学再去朗读这一段。

(三)自学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想像当农民看到这一场“瑞雪”,会是怎样的心情吗?
(3)、假如你是农民的孩子(小丰),请你设计一段小丰与爸爸的对话并写下来。

要求:把你读懂的内容与你的想像结合起来。

让学生充分想像,写下来,可同组同学合作,互相听听,看看,评评,然后指名表演。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了雪后美景。

希望我们
今后每个人都能像今天这样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感受大自然的美,珍惜大自然的美,创造大自然的美。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有,校园里到处都是,你们现在就到校园去找找吧。

(五)作业设计: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资料提供者:龙素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