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1. 引言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政治决策中,通过多方参与、广泛协商的方式,寻求共识、解决分歧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政权合法性、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化解社会矛盾。
本文将从政治协商的概念、历史渊源以及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2. 政治协商的概念政治协商是指通过各方参与、广泛讨论、共同决策的方式,就政治事务进行协商和对话,以达成共识和解决分歧。
它是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通过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原则,寻求各方合理利益的最大化。
与单一权力决策相比,政治协商更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智慧和力量,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 政治协商的历史渊源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民主政治的实践。
例如,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公民会议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协商方式。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政治协商制度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不断探索和演进。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政治协商也有一定程度的实践,如朝廷议政等制度。
而在现代,政治协商制度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国政治体系中。
4. 政治协商的类型根据形式和参与主体的不同,政治协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政治协商类型包括国家间政治协商、党派内部政治协商、社会各界政治协商等。
国家间政治协商常常发生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国际组织或双边会晤等形式进行,旨在达成共同立场和解决跨国问题。
党派内部政治协商则是指政党内部成员在党内会议或党组织中进行协商,以确定党的政策和方针。
社会各界政治协商是指社会各界代表围绕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包括各种形式的议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5. 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优势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多方参与:政治协商制度能够让各方参与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通过多方参与,可以充分吸纳各方智慧和力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平等对话:政治协商强调各方平等对话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方权利,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 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具
有重要意义。
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系
要点一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 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0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
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要点一
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 的挑战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 着新的挑战,如经济全球化、政治多 元化 题
各政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 些问题,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 度建设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
形式和运作机制
组织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其组织形式包括中国共产党、八个民 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 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 是参政党,两者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 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动科学民主决策
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各民主党派和各界 人士能够提供多种声音和意见,促进政府决策 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合作、协商和互 相尊重,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贡献分析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完善治理结构 、提高治理效能,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作 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 保障。
必修一历史第20课知识点总结

小结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背景:解放军取得重大胜利,中共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筹建新中国。
八大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致公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农工党(农工党)、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九三学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2、形成标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大会内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纲领规定: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性质),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3)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大星是中国共产党,小星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代国歌。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4)确立公元纪年法。
(5)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1954年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3、发展①1954年后,成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②1956后,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四大班子”政府、市委、人大、政协)③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使该制度进一步完善。
4、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舞台。
5、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
我们的政党是大合唱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6、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意义:①结束了帝、官、封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协商、协调和协作等方式,共同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这是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情决定的。
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百年积贫积弱和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深重苦难,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最终取得了1949年的革命胜利。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着庞大的复杂问题,百废待兴,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党和人民亟需一个既能团结各方力量,又能行使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
于是,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主要体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协商中。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也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平台。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着广泛的社会群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他们通过协商、辩论等方式,就国家政策、经济计划、法律法规等重大问题进行充分的、平等互动的讨论,以达成共识和建立决策。
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践中,我国建立了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人民政协等政治协商机构,这些机构由各党派、团体和人士组成,它们通过政治协商和参与国家决策等方式,实现了广泛的多党合作和民主集中制。
这些政治协商机构不仅使各党派、团体和人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民意和建议。
此外,政治协商制度还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与,使我国的国家政权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参与性。
它不仅能够凝聚各方力量,还有助于减轻党的领导负担,促进了多个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政治协商制度需要更加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5张PPT)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 B.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A
C.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李金河说:“……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
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政党和政党制度史上的
伟大创造,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一论述主要是指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政策 ,故选B。
【答案】B
小结设计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C
4.某导演欲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
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中国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发展的新阶段
④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自 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 积极参加政治生活的愿望。它有利于保障少数民 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 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例题展示】“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 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 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以上资料,归纳人民代 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决 定 权
任免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
立 法 权
监 督 权
比一比,看谁认识的民族多?
苗 族 蒙古族
傣族
满族
朝鲜族
维吾尔族
黎族 藏族
瑶族
壮族
回族
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根本政治制度)
A、《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1.背景 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宪法》的内容?原则?性质? 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内容: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 2.创立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时间、地点: 1954年 北京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民主 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5、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一 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 B1954年; C1958年;D1982年
3.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4.建立 5.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 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高考历史(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单元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外交 方面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 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2)评价 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 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b.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 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 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解决所有制问题,即变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例4 (2017山东济宁模拟,31)下图是1952—1957年国民经济结构变化 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C )
A.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B.公有制成分已占据主体地位 C.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分析比较近现代中国的三部宪法(或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
背景 主要 内容
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宪法形 式巩固革命成果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国民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3) 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实 行责任内阁制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 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 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 (3)1947年⑥ 内蒙古 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 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 营之间的激烈对立和斗争。
新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

党 派 进 行 民主 协商 , 使 他 们参 与 决 策和 实施 , 党 同 民主 党派政 治 协商
的 形式 也逐 渐 丰 富 , 有 政协会 议 、 民 主 协商会 、 双 月座 谈 会等, 民主 党派 则 积 极参加社会主 义 改 造 运 动 , 在 土 地 改革 运 动 、 抗 美 援朝 运 动 、 镇 压 反革 命运 动 、 思 想 改 造 运 动 和 “ 三 反”
中, 不是 一 帆 风 顺 的 , 而 是 经 历 了 多次挫 折 和 考验 , 最 终得 到 巩 固和
完 善 。 其 发展 大 体经 历 了 三个 阶段
第一 阶段 进 一 步巩 固 和 顺 利 发展
新 中 国 建 立 后 , 我 国进 入 从 新 民主 主义 向社 会 主义 过 渡 的 新时 期 ,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多党 合 作 也 由 以 前 民 主 党 派 接 受 共产党 领导 , 与 共产
“ 五反 ” 运 动 中 , 各 民主 党 派表 现出 极 大 热 情 他们发 表声 明 , 表明 自 己的 态度 , 支持党 的 决
定 , 召集 专 门 会议 , 组 织 学 习 党在 政治 运 动 中的 政 策 进 而 直 接 投 身于 运 动 。 他们把党 的总
一
任务 当作 自 己的 任务 , 把为社 会主 义服 务作 为 自己 的 政治 路 线 , 提 出了 ‘ 一切 为 了 社 会 主
都强调 要坚 持 这 一 方针 。 这 个方针 是 共产党 与 民主 党 派患 难 与 共 的 反映 , 是 共产党 与 民 主 党
派 合 作 的 基 本方 针 , 也是 多党 合作 经 验 的科 学 总 结 。 它是我党 根 据我 国 实 际 情 况 制 定 的 , 是 对 马 克思 主 义 多党 合作 理 论 的新 发 展 和 新贡 献 , 表 明 多党合作正 在 逐 步完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初步建立
(1)标志: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3)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
家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
③会议还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3.确立
(1)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发展
(1)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