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SI金属互连电迁移的噪声检测技术研究
铝铜互连线电迁移失效的研究_陈军

ElectromigrationFailureMechanismsofAl-CuInterconnect
ChenJun, MaoChanghui* (AdvancedElectronicMaterialInstitute, GeneralResearchInstitutefor Non-FerrousMetals, Beijing100088, 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large-scaleinte- andetchingtechnology.Theinfluenceoftemperature gratedcircuits, thefailureofinterconnectbecameone andcurrentdensityontheelectromigrationlifeofin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affectingintegratedcircuit terconnectswasstudiedbyacceleratedlifetimetest. (IC) reliability.Al-Cuinterconnectwascommonly Thethermodynamicprocessofinterconnectelectromiusedtoimproveelectromigrationperformance.Thin grationwasanalyzed.Themedianfailuretime(MTF) filmsweresuccessfullydepositedonSibyDCmagne- ofelectromigrationofAl-Cuinterconnectswasderived tronsputteringwithAlandAl-Cutargets.Intercon- accordingtotheexperimentalresults. nectionwirewaspreparedbyphotolithographicetching
基于低频噪声检测锂亚电池可靠性的研究

(1.Wasion Group LimitedꎬChangsha 410000ꎬChina.2.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ꎬLtdꎬBeijing 100000ꎬChina)
第6期
14 45
王 乐ꎬ张蓬鹤等:基于低频噪声检测锂亚电池可靠性的研究
放( 存在温度循环及阳光辐射) ꎬ从 2016 年 4 月开
噪声功率谱幅值来衡量低频噪声测试情况[9] ꎮ
容量测试ꎮ
品牌锂亚电池在经过正常条件存放 18 个月后ꎬ频谱
始存放ꎬ持续存放 18 个月后ꎬ进行低频噪声测试和
低频噪声测试设备采用深圳量为科技有限公司
第 42 卷 第 6 期
电 子 器 件
2019 年 12 月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 Devices
Vol 42 No 6
Dec. 2019
Research on Reliability of Lithium Battery Based on
Low ̄Frequency Noise Measurements
表 1 锂亚电池的低频噪声频谱值
锂亚电池ꎬ又名锂亚硫酰氯电池ꎬ由于其特殊的
化学特性和钝化效应ꎬ其年自放电电流小于 1%ꎬ储
存寿命长
[1-2]
ꎬ 所 以 广 泛 用 于 仪 器 仪 表 中 做 电 源ꎮ
随着锂亚电池的广泛应用ꎬ其可靠性要求也不断提
高ꎮ 目前检测锂亚电池可靠性的好坏ꎬ仍然是通过
常规的环境试验或寿命试验后ꎬ测量性能参数变化
信号奇异性计算方法在电噪声信号中的应用_赵健 (1)

的典型仿真信号, 它们 的 HÊ lder指 数 h 的值 分别 为 - 0. 5, 0,
0. 5。其中 h 的值为 - 0. 5和 0. 5的 信号就 是通常所 说的白 噪 声和分数布朗运动信号。这 三种信 号可以 利用傅里 叶滤波 法
产生 [ 7] 。对这 三种信 号的 局部 奇异 值进 行计 算, 最后 将各 个
-
h (x0, sl ) = { log( Wf ( sl, t0 ) ) - [ h log(N ) + c] } /
[ log( sl ) - log(N ) ]
( 6)
式 ( 6) 类 似 于 两 点 间 的 斜 率 公 式, 其 斜 率 值 即 为 HÊ lder 指
数值。
为了验证算法与程序的准确性, 分别产生三种奇异值确定
指数也不同 (如尖峰 点其 HÊ lder 指数 值为 0. 5, 阶 跃点 HÊ lder
指数值为 0)。局部 HÊ lder指数可利用 S truzik[5] 提出的计算方
法来确定。其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要确定平均 HÊ lder指数 h的 值。平均 HÊ lde r指数计
收稿日期: 2009-02-06; 修回日期: 2009-03- 22 基金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资 助项目 ( 2006F42, 2007F38 ) ; 中国博士后 科学基 金资助项目 ( 20060401007)
实际电子器件噪声信号几乎处处奇异, 因此它的图谱可以 看做是一段不光滑的曲线, 这种不光滑性可以用奇异性指数的 强度 (大 小 ) 来 度量。通 过 计算 这些 局 部奇 异 点的 奇异 性 强 度, 噪声信号内在的许多 复杂细 节就被 提取出 来, 这 就为进 一 步分析不同噪声信号的不同特点提供依据。
VLSI铜互连可靠性TDDB特性及其寿命评估模型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LSI铜互连可靠性TDDB特性及其寿命评估模型研究姓名:李思言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指导教师:马佩军20090101第三章铜互连可靠性的基本理论电场有关。
界面不可能绝对平整,微观上可能存在一定突出,导致局部电场增强。
介质层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杂质和缺陷,使界面势垒高度降低。
这些因素都使薄弱处首先产生隧穿电流。
在电荷积累模型的基础上,人们根据经验建立了预测互连中TDDB寿命的1/E模型。
也有人根据热化学击穿理论建立了E模型。
这两种模型都被普遍应用在铜互连TDDB寿命的评估中,但是无论哪一种模型,都有着其缺陷而有待完善。
3.5提高铜互连可靠性的方法随着铜互连尺寸的减小,铜互连的可靠性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各种提高铜互连可靠性的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
这些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结构、工艺和材料等方面。
由于铜互连中最快速的扩散通道是金属上层表面,因此改善铜和阻挡层界面的性能可以显著的提高铜互连的可靠性【3·10】。
从结构上讲,目前广泛使用添加金属阻挡层的方法,该方法是在CMP后再铜线上覆盖一层很薄的金属层,该金属层并不覆盖层间介质。
要求该金属层要足够薄,从而保证在不需要额外抛光平坦化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铜离子的输运,从而延长互连线寿命。
C.Guedj等人的研究发现,采用CVD工艺的TiN作为阻挡层之后,低k材料无论在时间相关介质击穿方面都要比高密度介质要好【3‘11】。
而从工艺改进的角度,他们也发现,对于TaN阻挡层,刻蚀之后采用氢气等离子技术可以将击穿电压提高34%,同时,Kensuke等人的研究也显示,用离子溅射法形成的Ta/TaN阻挡层可以显著的提高电迁移和应力迁移特性【3·12J。
从材料上讲,目前研究的阻挡层材料为CoWP,CoSnP,Pd和Cu3Sn。
对覆盖了Pd,CoWP,CoSnP的样品的实验测试发现,未覆盖金属的样品在200小时内就出现电阻剧增的现象,而覆盖金属的样品在2200小时后,电阻只增加了10%,可能CoWP等材料改变了界面处的结合能,从而有效抑制了电迁移沿顶部的扩散,提高了电迁移寿命。
第九期“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与案例”高级研修班

第九期“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与案例”高级研修班开课信息: 课程编号:KC7385开课日期(天数)上课地区费用2014/10/27-28 广东-深圳市1980更多: 无招生对象---------------------------------系统总质量师、产品质量师、设计师、工艺师、研究员,质量可靠性管理和失效分析工程师;【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标准协会培训中心【协办单位】深圳市威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课程内容---------------------------------为了满足广大元器件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方面的要求,我协决定在全国组织召开“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与案例”高级研修班。
研修班将由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丰富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讲解大量实例,帮助学员了解各种主要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机理、失效分析方法和纠正措施。
具体事宜通知如下:培训时间、地点:2天,成都第九期2007年10月27-28日,10月26日报到;培训费用:1980元/人(两天,含培训费、证书费、午餐费)。
请在开班前传真报名或邮寄回执表。
我们将在开班前2天内寄发《报到通知书》,告知详细地点及行车路线。
课程对象:系统总质量师、产品质量师、设计师、工艺师、研究员,质量可靠性管理和失效分析工程师;课程提纲:第一部分电子元器件失效分析技术案例1.失效分析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程序2.失效分析的电测试3.无损失效分析4.模拟失效分析5.制样技术6.形貌像技术7.扫描电镜电压衬度像8.热点检测技术9.聚焦离子束技术10. 微区化学成分分析技术第二部分分立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和案例1.塑料封装失效2.引线键合失效3.水汽和离子沾污4.介质失效 5.过电应力损伤6.闩锁效应7.静电放电损伤8.金属电迁移9.金属电化学腐蚀10.金属-半导体接触退化11.芯片粘结失效第三部分电子元件的失效机理和案例1. 电阻器2. 电容器3. 继电器4.连接器5.印刷电路板和印刷电路板组件第四部分微波半导体器件失效机理和案例第五部分混合集成电路失效机理和案例第六部分其它器件的失效机理和案例讲师介绍---------------------------------费庆宇男,理学硕士,“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机理、失效分析技术和可靠性技术研究。
Sn—Ag—Cu无铅钎料互连焊点的电迁移研究进展

,
I 1 .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 E l e c t r i c A p p a r a t u s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 o . , L t d . , G u a n g z h o u 6 1 0 3 0 0 , C h i n a ; 2 .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h e n z h e n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1 . S h e n z h e n 5 1 8 1 2 9 , C h i n中国 电器科学研究院有 限公 司,广 东 广州 5 1 0 3 0 0 ; 2 . 哈尔滨 工业 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广东 深圳 ,5 1 8 1 2 9)
摘
要 :电迁移 问题作 为影 响焊点可靠性 的关键 问题之一 ,容易导致焊点 出现裂纹 、丘 凸和空洞等焊接缺
陷 。其失效机制有 电流拥 挤效应 、焦耳热效应 、极化效应和金属间化合物失效等 。聚焦s n — A g — c u 系无铅钎料焊
点的 电迁移 问题 ,介绍 了这一领域 电迁移的失效机制 、影响因素和防止措施 的研究现状 ,并展 望了今后的研究发
展趋势 。
关键 词 :S n — A g — C u 无铅钎料 ;电迁移 ;电流拥挤效应 ;焦耳热效应 ;极化效应
A b s t r a c t : A s o n e o f t h e k e y i s s u e s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s o l d e r j o i n t r e l i a b i l i t y , e l e c t r o - m i g r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s c a n c a u s e t h e f a l l u r e i n
集成电路互联金属的电迁移效应研究

集成电路互联金属的电迁移效应研究许燕丽;徐伟龙;李金华【摘要】电迁移效应是因传导电子动量对金属的轰击作用造成金属互连线原子迁移、堆积、断裂的现象,是集成电路损坏的重要原因.本课题用离子束溅射,在介质层上沉积Al,Al- Cu和Cu薄膜,然后对三种薄膜材料进行光刻,得到所需的线条.对经光刻后的各种材质线条通以不同的电流密度,观察电迁移发生的极限电流密度,实验测得Al的极限电流密度为2.706×105 A/cm2,含10%Cu的Al-Cu合金的极限电流密度为1.331×106 A/cm2,通以Al线条45倍电流密度下,Cu没有观察到电迁移现象.由此可以得出结论,Cu有着很好的抗电迁移性能,在Al中掺入10%左右的Cu 可以有效的提高其抗电迁移的能力.%Electro -migration is an atomic transport process which results from momentum transler to the constituent metal atoms due to collisions with the current conduction electrons. As atoms electro-migrate, there is a depletion of material "upstream" and an accumulation "downstream" at sites of flux divergence. Electro-migration is the main reliability issue in modern integrated circuits. This study uses ion beam sputtering to deposit Al, Al-Cu and Cu film on medium layers. The method of lithography to get the required lines of the three film materials was used. Different current density was applied to the three lines to observe the limit current density when the electro-migration occurs. The limit current density of Al is 2. 706×105 A/cm2, Al -Cu was 1. 331 × 106A/cm2. As to Cu, The electro -migration effect was mot observed until the current density was more than 45 times of Al limit current density.Conclusively, Cu has the best anti-electro-migration ability, the Al -Cu alloy containing 10% of Cu could better anti - electro-migration effect.【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3)004【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集成电路;电迁移;互联;离子束溅射【作者】许燕丽;徐伟龙;李金华【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数理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常州大学数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常州大学数理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43;TN47自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发明以来,集成电路产业一直以指数增长率迅猛发展,其作为现代高技术的重要支柱,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是以所加工的最小线条尺寸(特征尺寸)的缩小、硅片尺寸的增加和芯片集成度的增加为标志。
电迁移模拟电路层面

电迁移模拟电路层面概要-----电迁移的主要失效机理在ULSI互联。
对电迁移的理解做广泛的研究工作并且提高互连电磁寿命被提出。
而所有这些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互连的寿命延长,所有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在测试结构,并认为其效果将类似的电路级实现的时候。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可能不是这样的情况,而是需要更多考虑的方法是在电路中实现的水平。
这项工作显示了电路级电迁移的需要建模和执行电路层次的建模方法。
例子显示数字、模拟和射频电路,以及加快模型在复杂电路也提出,使实际实施的方法。
关键字--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射频电路,测试结构,电路结构,网格布局介绍金属连接在一个集成电路(IC)对集成电路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电迁移(EM)是在集成电路中的一个主要失效机理。
自第一EM失败发生在50年代,对新兴市场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我们理解的物理EM建立[1,2]。
不断进步的技术节点,互联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由于需要减少RC时间常数和需求增加允许的最大电流密度(Jmax),长时间和减少EM寿命扩展互连长度被观察到的[3]。
增强他们的生命周期,提出了各种方法和试验。
谭[1]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各种方法多达2009,并进一步提出方法包括使用CoWP作为铜互联的覆盖层(4、5),使用公司控制层[6],使用控制通过底部的衬垫覆盖铜供应到通过从下面的线[7],增加压应力在阴极[8],等等。
与先进的技术节点,晶界扩散是发现重要的铜EM可靠性在90纳米宽,小,在纳米铜互联和颗粒结构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研究铜互联EM今天[9]。
这些微观结构复杂的造型EM作为原子扩散系数变化在互连线需要考虑如图所示的德怀尔[10]。
尽管所有上述研究是重要的解决互连的缩短他们寿命与技术进步,学业完成互连测试结构。
所有这些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提高集成电路互联的他们的生活时间,需要实现这些变化在电路水平为了看到他们的有效性的电路是一个更复杂的结构和其他影响因素可能需要考虑,尽管新兴市场的潜在物理保持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电迁移与噪声评估基础 5 第二章电迁移与噪声评估基础电迁移现象是由于在电流作用下金属中的离子位移所致,是金属互连中的金属原子受到运动的电子作用引起的物质输运现象。
它首先表现为电阻值的线性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金属膜局部亏损而出现空洞,或引起金属膜局部堆积而出现小丘或晶须,最终导致突变失效,严重影响集成电路的寿命。
电迁移问题在1960s集成电路刚刚出现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着VLSI技术的发展,作为电路互连线的金属薄膜的截面积越来越小,其承受的功率密度急剧增加,使得电迁移成为集成电路最主要的失效原因之一,因此,对其进行可靠性评估也愈加显得重要。
§2.1 电迁移简介2.1.1 电迁移现象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上,金属布线层大多采用铝淀积层。
铝淀积膜是使用物理淀积方法(如真空蒸发、溅射、电子束淀积等)形成的。
铝淀积膜与一般导线模式不同,参看图2-1。
图2-1. 淀积层的模式图电迁移现象在一般使用的电线上没问题,但用于半导体器件等的淀积膜上就成问题了,这是因为在如前所述的淀积层上多,而且存在很多晶粒间界,电流密度两者相差大。
如图2-2所示,半导体器件的铝布线上流过的电流密度为104-105A/cm2左右,而一般导线上流过的电流密度为103 A /cm2左右[23]。
(黄211f5.43)图2-2. 普通导线与半导体器件中布线的差别所谓电迁移现象是金属布线中的金属原子与通过布线层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的输运现象。
金属中的金属原子渡越能量势阱,成为自由原子。
可是,在这种自扩散中只是引起随机的金属原子间的重新排列而已。
通过这种自由原子与电子流的相互作用(动量交换)后,金属原子才移动。
金属原子活动起来的力,如图2-3所示,是由与电场同一方6 VLSI金属互连电迁移的噪声检测技术研究向的库仑力(F1)和与电场相反方向的带电载流子(这里是电子)所受的力(F2)决定的。
在铝金属的情况下,已知由电子决定的力比库仑力约大十倍左右。
因此,金属原子沿电子移动的方向输运。
图2-3. 铝原子活动的力在金属原子移动的轨迹上产生原子空位(空隙)。
一产生空位,布线层的断面积便减小,电流密度进一步加大,由焦耳热引起温度升高,空隙生长越来越加速,最后直至断条,另外,在金属移动堆积的地方产生小丘(hillock)[24-25],此小丘便成了临近布线间(多层布线时为层间)所谓短路的故障。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铝布线位多晶结构,即为单晶微粒的集合体,金属原子的扩散如图2-4所示。
有晶格扩散、晶界扩散、表面扩散。
在多晶薄膜上晶界多,晶界上的缺陷数也多。
另外,由于晶界捕捉的金属原子激活能也小,故基于晶界扩散机理的电迁移则占颇大比重。
黄桂生书F5.4.7图2-4. 铝薄膜上的扩散图2-5. 晶界上的动作三个晶界聚集在一个场所的地方(triple point: 三相点),即在图2-5的A点处产生小丘,在B点处产生空隙。
三条路径上输运的金属原子,由于在A点处挤在一条输运路径,故停滞不前。
这个就成了A点的小丘。
在B点处,通过一个路径输运的金属原子第二章 电迁移与噪声评估基础 7分成两条路径急速的“携带出去”,这就成为B 点的空隙。
2.1.2 电迁移寿命的定性式根据线路断线失效模式的研究和实验中的经验分析,有电迁移决定的寿命通常用式(2.1)表示。
)exp(kT EJ A MTF n ∆⋅⋅=- (2—1)式中,MTF :平均失效时间(median time to failure ),A :布线固有常数,J :电流密度(A/cm 2),n :常数2-3,k :玻耳兹曼常数,T :布线部分的绝对温度(K ),∆E :激活能0.5-0.8(ev )。
在ICs 生产的同时,设计者们也会涉及一些专门的测试结构来预测电迁移的失效情况,测试用的金属条一般通过加速寿命实验或电阻变化法来进行测试,即在高温下通以较大的DC 电流,以求提高测试速度。
或当测得电阻相对于初值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测试,目前关于标准的说法有:电阻变化百分之10, 20,40[25]。
2.1.3 电迁移微观机理电迁移是由金属条内有电流通过时引起导体内微观物质的重新分布引起的。
电流在金属条内通过时,电子会引起电子风,微观物质在风力的作用下将发生漂移[26],起风处变得贫瘠,消风处微粒堆积起来,从而形成空洞或小丘、金属须。
如果问题严重,就有可能导致断路或断路,从而引起失效,见图2-6。
只要由电子风存在,就有失效的可能,只不过有时时间漫长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电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电子风是如何使物质重新分布的呢?参看图2-7。
我们考虑A 原子的运动,它要到达空位,就必须先到达阴影原子的中间位置(这个位置叫鞍点,及它原来位置和空位的中间点),同时挣脱它的三个邻居的吸引力,有时分子热运动就能提供这种能量(这个能量叫激活能),一旦原子获得了由热运动提供的激活能,并到达了鞍点,下一步它到达那个位置仍有两种可能,一时继续向前走,到达空位点,再就是回到原来的位置。
同样原子B 也有发生刚才所述过程的可能。
总体来看,经过一段时间后,热运动不会引起微观物质的重构。
而当有电子通过金属条时,就有了电子风的影响,在被激活的原子到达鞍点位置时,电子风就给它一个推力,不管这个推力有多小,原子肯定超空位的方向运动。
图2-7中,A 最有可能到达位置2,B 有可能到达3,这个过程持续不断的发生,就会引起金属条内微观物质的移动和重构。
图2-6. 电迁移的宏观表现8 VLSI 金属互连电迁移的噪声检测技术研究图2-7. 无电流和有电流情况下的原子扩散示意图对一个原子来讲,激活状态是原子移动的关键,任何状态的电迁移率依赖于此刻处于鞍点位置的原子数,获得激活能的原子数正比于exp(-E a /kT),前面叙述中,都是以原子周围有一个空位为前提的,但对于金属线体内的大多数原子来说,可能没有邻近空位,原子要移动,获得激活能,周围有空位,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金属线体内某处有空位的概率正比于exp(-H v /kT)(形成空位的焓),所以,某金属体内某一原子A 要移往别处的概率正比于exp[-(E a +H v )/kT],如式2-2所示,-(E a +H v )值随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电迁移,激活率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因素是由电子风施加到激活原子上的力,这是动量、能量的交换过程,与电流密度大小有关。
])(exp[)exp()exp(kT H E r kT H kT E r V a A Va A +-∝⇒-⋅-∝ (2—2)2.1.4 影响电迁移的因素:电迁移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电流:电流的影响除了前面式2-1中涉及到的电流密度的影响外[27],还涉及各种电流形式的影响,如:脉冲直流、脉冲交流、高频脉冲电流、双向电流或各种随时间变化的非平稳的电流[28-31]。
相关研究表明[32-33]:失效时间明显与脉冲频率有关。
但也有人认为:电迁移对电流变化的频率依赖性不大【34】,电迁移的发生、发展取决于时间平均电流。
关于这个问题,各家说法不一,不过大家都公认交流对减缓电迁移发生有一定作用。
2. 温度:温度的影响除了加快电迁移过程之外,还体现在脉冲电流下电迁移过程中的热容效应【35】。
如果测试时不考虑温度梯度,将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36]。
3. 化学组成:指的是诸如材料密度、原子组分、化学键的强弱等因素。
一般来讲,材料的密度越大、键力越强,越不易发生电迁移。
比如说,Cu 和Al 相比,前者抗电迁移性能好一点[37-38],另外,在不太纯的合金导体中合金元素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39],能有效减缓电迁移的发生,提高系统可靠性,延长ICs 的寿命,如:Al 膜中的Cu 能使Al 的激活能提高[40-41]。
4. 微观结构:晶粒大小、晶粒分布、微观相状况都对电迁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42-43]。
一般来讲,电迁移容易发生在密度小、键力弱的相中,失效点容易发生在相边界处,因为此处存在晶粒的不连续,如:Al/W Al/TiN 界面处。
另一个例子是竹节结构不易失效第二章电迁移与噪声评估基础9[42],单晶不易发生传统意义上的电迁移。
有人报道[44],晶粒大小分布越不均匀,平均粒度越小,越容易发生电迁移,所以可根据金属内的晶粒大小分布来预测起可靠性。
5. 宏观结构: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互连线的尺寸、几何形状、周围介质对电迁移的影响。
研究表明[45-46]:电迁移失效最有可能发生在金属线和介质的界面处,而且和金属线的几何形状,长、宽参数有关,一般来讲,布线长度越短,布线宽度越宽,布线寿命越长。
§2.2 电迁移评估方法在各种各样的电迁移评估方法中,传统方法均十分耗时,且具有破坏性[44][47]。
最初,由于ICs产品质量不高,寿命较短,人们通过常应力寿命试验的方法来确定互连线的平均寿命时间(MTF),尚且能满足要求;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突飞猛进和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ICs产品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寿命大大延长,传统的寿命测试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为了缩短测试时间,随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快速测试技术,如:1985年提出的采用专门的测试结构以使温度梯度最大化的SWEAT(Standard Wafer-level EM Acceleration Test)技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加速测试所需的高温只由自焦耳热提供[48];1987年提出并被Sandia 公司采用的可靠性恒温测试(isothermal test)技术,该技术使用标准的直线测试模式来减小温度梯度效应;Giroux et al.提出的恒定加速因子电迁移测试(Constant Acceleration Factor EM test)技术[49],1999年C. Pennetta, L. Reggiani 等人提出的随机分析(stochastic approach)方法[50]等等。
然而不幸的是,虽然施加高温、大电流进行加速寿命实验,可适当缩短测试时间,但是对比实验发现,普通寿命实验和高应力加速寿命实验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应力加得太大,会导致经验公式--Black公式不适用,而且易引入其他失效因素,测试样品的失效机理有可能发生变化,很难将结果外推至集成电路的正常工作应力情况[51]。
后来,人们通过测量薄膜电阻的增加量,代替传统的观察宏观缺陷,来表征电迁移的强弱,以实现电迁移损伤的早期预测。
但是,由于电迁移早期阶段金属薄膜的电阻变化量不很显著,要做到精确测量,需要专门的测试手段和技术[52],而且测试条件较为苛刻,推广应用有一定困难。
经研究发现,电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金属薄膜中的微观缺陷(如空位、晶粒间界)制约,而金属薄膜的低频噪声正是对这些缺陷极为敏感的参数,因此,可以预见噪声能够用于研究评价电迁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