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汉字教学汉字是汉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有机成分,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研究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近年来,不少人主张将汉字文化融入汉字教学之中。

因此,本文就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汉字文化有机地融入汉字教学之中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内涵(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汉字是起源于绘图构形显意的形义文字。

深入到每一个汉字的构成过程中去,就会发现其中都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从中可以窥探当时的社会原形。

在汉字的构形中有一句名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明了先人在以形来象义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近切的形体。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

贝不过是一种贝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

至秦废贝行钱。

”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把“布”、“泉”也作为“货币”使用了。

“布”本来是一种麻布,至周而有货币的功能,并与“泉”有了分工:“其藏日泉,其行日布,取名于水泉”。

但此时,“贝”也仍作为货币的一种,即许慎所言“周始有泉,而不废贝也”。

到了秦代,“贝”就开始不作货币用了,这时开始出现了“钱”。

“钱”的本义是一种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它获得“钱财”又是因假借“泉”之音而成。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这种货币演变清楚地反映在汉字中,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因此,现代表示财富的字大都仍是从“贝”。

汉字就犹如一块块化石,在它们的身上凝聚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

“贝”、“布”、“钱” 及用它们来构成的一串串汉字,无声却有力地告诉我们古代货币的一幕幕演变史。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同时也积淀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演变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一、汉字的演变1.甲骨文时期汉字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这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所刻划的文字,通常用于祭祀、卜辞等领域。

甲骨文看上去通常比较刻板,但它们却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其中有些字形十分精美,如“人”字、“口”字等,令人叹为观止。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汉字演变的重要时期,它们的形体逐渐趋于规范,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字形。

如“今”字,原为“止”字加上“木”字,表示“站在树下”,后来由于“止”字和“木”字的形体相似,就被缩短了,“木”字部分成为现在的“今”字。

此外,还有“感”字,原本是由“心”字和“聿”字组成,意味着“心中有话想要表达”,后来“聿”字部分被改为“手”字,成为了现在的字形。

3.隶书时期隶书是汉字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汉字形式更加规范,规范的程度可以用“一草一书一楷”来形容。

同时,这段时期的汉字也开始注重笔画的变化,注重“横平竖直、结构疏密、气韵生动”。

如“永”字,其隶书的字形由上至下是“丨丶⺼一一一”,其形似藤蔓上的藤条,寓意永不断裂。

二、汉字的文化内涵1.象形深含哲理汉字的象形基础是深刻的,每个字形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哲理。

如“山”字,由于它的形状酷似山峰,因此从图像上来看,它就代表了山的概念。

但从哲学上来说,“山”字也代表着世上最稳定的东西,山巅如尖顶,也代表着顶峰、高峰。

又如“水”字,它的形状表现了水流动的状态,同时也代表着“润泽万物”、“滋养人类”的意义。

2.充满历史沧桑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缩影。

汉字记录了中华文明古代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演化过程。

如“人”字,由甲骨文演化而来,上半部份形似头,下半部份接近两条腿,代表了人的形态特征。

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内涵

何谓“文字”?《说文解字》云:“文”, 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意思是对事物 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 解构;“大象有形”、“象形”;“文”字古文 通“纹”,意味事物的纹理、纹路,引申为万物 的规律、法则以及共同的特征。文以载道,文者, 道之显也。“字”:从宀从子。其义有:“字” 形为房屋下面一个孩子,有修习、传承之意;宀 也有空间之意,寓意要站在宇宙的空间之中,才 能真正认识“字”的内涵。字乃文之载体。 《说文解字》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 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 字乃传承文化与文明的工具。以下举些例子。
“明” “明”为日月并照之会意字。其义为:光曰明, 如日光、月光;昼曰明,日间之称;晓,天亮曰 明;大智曰明,如诸葛亮《前出师表》中“高帝 明并日月”;明了、通晓曰明,如明理、明经; 分辨、区分曰明;明白、清楚曰明;彰明,显示 曰明,如《易书》中“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 之报”。 “明”是日月生辉,光照世界。世界如果没有 日月的照耀,将陷入一片黑暗;人生如果没有智 慧的引导,也会跌入黑暗痛苦。仰望天空,日月 之光古今照耀,带给人类以光明。
能否拥有光明的未来,把持自己言行分 寸与掌握人生方向的智慧关键,就在这个 “明”字。历史一颗仁 德的道心,是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根本,谨守 万变之宗方可在变幻莫测的人世间深谙时变、 事变之理。追随宇宙真理,明辨是非善恶, 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才是明理、智慧 的人生。
“惜” “惜”字,从心、昔声,本义有为之哀痛、哀 伤之意,故从心,又以昔为已往之意,故惜从昔声。 其义有:爱,重视,爱惜,珍惜,如《世说新语》 中“大禹圣人,犹惜寸阴,至于凡俗,当惜分阴”; 舍不得,如惜别;感到遗憾,哀痛,如可惜,惋惜。 惜缘。有缘才能相聚,故应当惜缘。人是随缘 来到世上的,家人、亲戚、朋友、师生、熟人等等, 这都是缘。缘使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得以回报。因此 做人要懂得知恩、报恩、有善念和慈悲心,善解恩 怨。广结善缘是指劝善,慈悲心遍及一切众生,济 世救人,多帮助别人。修道之缘是人向道、向善, 证悟真理的圣洁之缘。人海茫茫,世事纷纭,多少 人真正寻觅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又有多少人错失了 最珍贵的机缘,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一念之间啊。

汉字之美与文化内涵

汉字之美与文化内涵

汉字之美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最传统的书写形式之一。

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文字形式使得汉字编织起了璀璨的人类文明。

汉字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汉字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美”的代表。

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文化中,汉字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都不容忽视。

汉字起源于古代人类为了交流而发明的图画符号,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种复杂而且抽象的语言系统。

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构造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汉字的艺术魅力汉字的美,不仅体现在它的表现力上,更在于它的独特的视觉形态。

每个汉字都像是一个简练的图案,犹如工笔画一般,集中展现了中国书法之美。

汉字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使它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公认为东方艺术之美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汉字中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广泛的人文精神。

例如,“一”字代表了天地之道的单一性和统一性;“道”字表达了人类对于诸事物本质的探索与追求。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远古智慧和文化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宝库。

四、汉字的活用与传承汉字的传承与活用,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继承和创新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汉字的应用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广泛,在新媒体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达形式。

同时,在传承方面,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弘扬和转化,培养和增强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让汉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无法替代和超越的。

汉字中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代表,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更多地研究和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汉字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文字,而是一种承载着中国人智慧和文化传统的符号。

本文将从汉字的形态结构、起源发展和象征意义等方面来探讨汉字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形态结构汉字的形态结构非常独特,它是由横、竖、撇、捺以及一些特殊的偏旁部首组成。

这些笔画的组合形成了各种字形,每个字形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汉字的形态结构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将我们的思维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二、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汉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时期,经过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楷书字体。

汉字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古代文明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在历史长河中,汉字不断吸收外来文字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表象,成为了传承和表达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们通过形状、意义以及与其相关的故事和象征意义来表达。

例如,汉字“爱”以“爪”为旁,表示掌握爱的能力;汉字“福”以“示”为旁,意味着幸福和祝福的展示。

这些字形和构造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汉字成为了一种集艺术、历史和哲学于一体的演绎。

四、汉字的象征意义汉字的象征意义是文化的精髓所在。

它们通过符号与寓意的紧密联系,使得汉字具有更多的含义和表达,超越了简单的文字交流。

例如,汉字“龙”象征着权威和力量;汉字“桃”则象征着爱情和美好。

这些象征意义使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字形和笔画的特点来传达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智慧。

通过深入理解和学习汉字,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和交流。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

这些文字经过漫长的岁月,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汉字的演变历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汉字形态简单,寓意直观,如有关天、地、人、日、月等的象形文字。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汉字逐渐演化为更为复杂的表意和表音符号。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汉字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演变。

当时的汉字仍以象形为主,但已开始出现一些会意和形声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表音性。

到了秦汉时期,汉字进一步发展,并通过简化和规范化的努力,形成了统一的标准字。

这对于统一文字标准、推动社会发展和加强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后来汉字有过一些简化和繁体字的变化,但整体演变趋势相对稳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既具有表面的字形和字义,也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首先,汉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汉字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如“中”字代表中国的中央地位,“道”字代表周易哲学中的理念等。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可以深入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底蕴。

其次,汉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

汉字在形态上追求简洁、对称和美观,如“美”字的优美曲线和对称性。

每一个汉字背后有着深刻的审美理念,通过汉字的书写和欣赏,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美的不懈追求。

此外,汉字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例如,“仁”字代表了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和爱心的价值观。

“忍”字则表达了中国人崇尚忍让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这些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思想精髓。

最后,汉字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汉字中的一些符号、图案和字义与具体事物、情感和象征相联系,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意识。

例如,“春”字代表着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福”字寓意着好运和幸福,在中国文化中经常被用于节庆和吉祥活动。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作为中国人民的日常表达工具,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传承着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

在我们探讨汉字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状与象形思维汉字的形状往往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密切的关联,这体现了汉字的象形思维。

例如,字形“山”就像一个高耸的山峰,通过形象的表达,使人们对山的形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而汉字“木”则是通过笔画的勾勒,将树木的形态和特征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种象形思维赋予了汉字与生俱来的图像性质,使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更为直观和深入。

二、意义与意蕴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意义,这使得汉字拥有了引人深思的哲学思想。

以汉字“道”为例,它既可表示道路,又可代表真理、伦理等,具有广泛的引申意义。

而汉字“仁”则涵盖了旨在人际关系中倡导仁爱和感恩的道德理念。

汉字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表层,更是从多个层面上反映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三、结构与组合汉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既有逻辑性,又蕴含了哲学思想。

通过结构和组合,汉字可以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和意义,使人们产生联想和思考。

例如,由“人”和“心”组成的汉字“情”,通过结构的设计,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和多变。

类似地,汉字“思”由“田”和“心”组合而成,体现了人类思考的本质和过程。

汉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是文化内涵的传达与延伸。

四、书法与艺术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汉字的书写,人们能够感受到墨香和纸张间的交融,领略到独特的审美意境。

书法艺术不仅表现了汉字的形态美,更体现了汉字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家通过笔势的运用,传递出他们对生活、人性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因此,汉字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写字的技艺,更是一门富有哲学内涵的文化艺术。

总结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内涵我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内涵我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汉字的魅力与文化内涵我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汉字的魅力与文化内涵:我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系统最完善的书写系统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智慧。

作为一个对汉字文化充满热爱的人,我一直致力于对汉字的研究和传承。

本文将从汉字的历史渊源、魅力所在、文化内涵以及传承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汉字的历史渊源汉字,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其发展过程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甲骨文时代,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事务。

后来,汉字经历了金文、篆文、隶书等演变阶段,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

二、汉字的魅力所在1. 汉字的形状美:汉字以其独特的线条和笔画组成了各种形状,有的字简洁有力,有的字柔和婉转。

这些独特的形状赋予了汉字一种艺术美感,使之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元素。

2. 汉字的象形意义:汉字多以物象为基础,通过形象的刻画来表达事物的本质,其中不乏生动形象的象形字。

比如“日”,就像太阳的形状;“山”,就像三座山峰。

这种象形意义让汉字更加具有想象力和直观性。

3. 汉字的音韵美:汉字在发音上也有其魅力所在。

形声字是中国汉字中的一大特点,通过字形和字音的结合表达含义,给人以美妙的音韵感受。

举个例子,字母“心”的发音接近于“欣”,这就体现了形声字的独特之处。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历史文化:汉字本身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个字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比如“儒”,传承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佛”,代表了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修行。

2. 文学艺术:汉字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许多文学作品以汉字作为表达工具。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丰富的汉字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空间。

3. 价值观念:汉字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线石
汉字的文化内涵
据目前所见有关汉字的最早资料分析,推断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

汉字是世界上生存寿命最长的文字,因此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表达了古时的生产水平、思想文化及人的精神风貌。

在此列举:鼎、钟;门、户;简析汉字的文化内涵。

“鼎”(象形。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

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盛行于商、周。

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

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高门鼎贵。

——晋?左思《吴都赋》
以上解释可以归纳出:鼎是重要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地位。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那么,为什么鼎有如此的文化内涵呢?在商周时期农作物收获并不稳定时,蒸煮食物的器具和祭祀的器具代表了人民的普遍信仰。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

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鼎因为多是青铜实物,存在时间长而其形象雄浑坚稳则更给人以力量感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类型学中一致的器型不仅表达了古时的生产要祭祀也表达了今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

而古代的用鼎制度:举一例,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

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编~(形声。

左形,右声。

鐘: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
制。

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

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同。

形声。

从金,重声。

本义: 古时盛酒的器皿。

现也称“盅”)。

~鼎(古铜器总称,上面铭刻文字)。

计时的器具:~表(钟和表的总称)。

座~。

~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

喻年届迟幕)。

杯子。

集中,专一:~情(感情专注)。

~爱(特别爱)。

~灵毓秀(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古代器名,一种圆形铜壶。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钟”(标准不一)。

同本义钟,乐钟也。

——《说文》。

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


有上述注解我们不难看出古时的精神生活需求,从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我们至少可以推断音乐在战国时期已成体系,“钟”即属于汉字那么它所以存在一方面为了表达某种物品的存在另一方面钟的引申出来的意思也反映了古人在生活中对钟的一种心理。

中国古代有“礼乐文明”这个词,钟是乐的象征,在某些祭祀和正式的场合常常有撞钟这一礼节,到后来在寺庙等一些地方就有撞钟报时了,钟有了时间的意义。

又由于钟声的声音的雄浑厚实(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则钟又有了美好的意思。

(细钧有乐,钟兑音也。

——《国语?周语》)
那么由“钟鼎之家”这个词从“钟”和“鼎”这两个汉字上推我们就可知到:宴享时列鼎、击钟奏乐的,那么是古代贵族家庭。

那时的风貌就是有一种仪式或称为习惯的富人和贵族在吃饭时也许是家族内的人在一起,列鼎之后一家人就坐后,伴着身后的钟乐之声其乐融融的进食;也许是由一家之主在饭前庄严的祭祀后,按长幼来分食进餐的。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

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本义:屋内,住所
家,居也。

从宀,豭省声。

——《说文》
上地家七人。

——《周礼?小司徒》。

注:“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夙夜浚明有家。

——《书?皋谟》
开国承家。

——《易?师》
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诗?周南?桃夭》注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陶潜《桃花源记》
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家堂(正屋中间的堂屋);家所(家居处所);家堂菩萨(家中供奉的佛祖神灵);家第(家宅;私邸);家间(家里;家中)。

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

如:连长开会去了不在家;所长在家主持工作
家庭,人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


—《墨子?尚同下》
家半三军。

——《国语?晋语》
视吾家所寡有者。

——《战国策?齐策四》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家绘像祀之。

——《明史》
如:养家;持家;安家;家第(对对方家庭的敬称);家数(家族;武艺招数、招式);家庙(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缘(家业,家产);家私(家产);家赀(家私财产);家计(家业,家产)
以上为家的诸多解释的一部分,从家这个汉字我们可知古时生产力低下,猪是财富的象征,房子下有猪就是“家”的概念,这种思想在某中意义上否定了人的血缘关系,有一定的残酷和冷酷性。

同时当时的房屋建筑结构也十分明显了,房屋分为上下两层的结构地面架起下面养猪,上面则住人这种生活方式在现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如西南的某些地区还存在着这种生活方式,一些木制的、竹制的木屋、茅屋还是这种建筑结构。

就像古代的一些口音在现代在南方地区遗留下来,一些方言就可能是当时的普通话。

关于门和户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门(門)字的一半。

汉字部首之一。

从“户”的多与门户有关。

本义:单扇门户,半门曰户。

——《说文》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又在于堂室东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

——《字书》)
(2) 一扇门,门:门~。

窗~。

~枢不蠹。

夜不闭~。

(3) 人家:~口。

~主。

门~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

(4)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头。

开~。

(5) 门第:门当~头。

(6) 姓。

设于户西。

——《仪礼?聘礼》
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礼记?礼器》
木兰当户织。

——《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出户知天下。

——《老子?四七》
蛰虫坏户。

——《礼记?月令》
有上述汉字的解释户是当时对下层社会成员家的称谓。

那么对大家族或是中上层社会成员家的称呼呢?

(門)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门形。

“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双扇门,门)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

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

从二户相对,象形。

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

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在此不作过多引用,只为通过户和门这两个汉字,了解当时封建的门户等级观念。

由汉字的象形意义可知半扇为“户”,两扇的为“门”。

现在存在于北京城内的硕果仅存的一些胡同内还常常能看到地位较为靠上层的家族,门为两扇的,为数在所剩的老房子中也不少了,可见也只有在当时的国都京城中上层阶级才占有较多的比例吧。

而一般两扇门的门前都有下马石之类的使用性的身份象征。

而户这种下层阶级也多数不再胡同内。

门当户对这个词就是由“门”与“户”的概念来表达一种阶级之间的不允许混乱,要求统治稳定的通知要求,和社会上普遍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性。

参考书目:《汉语字典》
《古代文化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