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疗法,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已经形成完整的临床应用体系,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药的药效研究和质量控制一直是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智慧。
本文章将从中药的成分分析、药效评价以及质量管理几个方面来介绍中药化学分析和药效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中药的成分分析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成分性是中药研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因为中药中含有数百种的成分,其中很多成分的结构和药理活性都不清楚。
近年来,高精度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代谢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系统化解析生物体代谢组的方法,通过对生物体内产生代谢物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发现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代谢关系与代谢途径及代谢反应的调节机制。
中药材作为复杂的天然药物,代谢产物的多样,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质谱成像技术质谱成像技术是将质谱成像技术和组织学技术结合的方法,能够以药物的分布、含量和生物反应为基础在组织层面上对药物进行三维成像。
质谱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到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物,还可以结合药效测试和组织学特征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影响机制。
3、成分组学技术成分组学是通过多重技术组合手段,通过分离、定量与鉴定,确定各种成分及其结构,研究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挥作用的机理与生物学效应,研究成分模式,找寻引导特异性治疗的有效成分。
成分组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二、中药的药效评价众所周知,中药多成分,疗效多面,中药药效评定是中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在当前中药检出率高而疗效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何评估中药疗效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从临床、分子、细胞和动物实验等层面分别开展了多种评价中药疗效的方法。
1、体内评价法体内评价法是通过对药物在作用器官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评估中药的疗效。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新生药科大学1999年8月30日大会主席的热情介绍。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 中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观状及发展前景" 。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于1993年1月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从那一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化合物专利,并且将不再允许任何仿制受专利权保护的药物。
但是统计资料表明,当时中国合成药品的97%为仿制药品。
对于象中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民医疗保健所需要的医药品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如这幻灯片所示,当时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例如:生产其他国家已经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从国外进口药品或购买国外专利许可证等;并特别提到发展和使用传统中药制剂。
众所周知,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繁衍昌盛、绵延不断,靠的就是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
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一般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药产品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以,新药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这幻灯片说明大陆政府从公布实行化合物专利起,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和激励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措施,诸如;成立国家新药研究领导小组;成立新药研究常务专家委β会;向国外派出代表团或邀请国外从事新药研究及管理的专家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以便学习发达国家进行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经验;制定一系列旨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发明的政策和法令;以及激励研究人β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奖励政策等等。
由于迄今仅有五年时间,这些措施一时还难以取得巨大成效。
这里展示了中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情况。
在中国,天然药物有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
而且,中药多不单用,绝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规律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传到近邻日本,则称为“汉方药”。
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我国天然药物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参考内容
引言
海洋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领域,占地球表面的71%。在这片广袤的蓝色领域 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天然产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 步,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具有重 要价值的物质。本次演示将回顾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研究的历史,分析当前 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2、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随着中药资源的日益枯竭,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研究人员将更加注重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养殖技术研发,提高中药材的产 量和质量。同时,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理念和技术,实现中药资源的 绿色生产。
3、国际化与标准化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开放和交流的加强,中药的国际化与标准化已成为必然 趋势。未来,中国将积极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和标准化进程。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 的交流与合作,将中药的理念、技术和产品传播到全球市场。同时,制定更加严 格的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将有助于提升中药的 国际竞争力,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3、研发成果显著:近年来,我国在天然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中药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中药经过现代化工艺改进后,疗效得到了 显著提升。
4、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天然药物的认可和需 求不断增长。这为我国天然药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我国天然药物研究的未来趋 势
3、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
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在中药质量 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制定中药材质量标准、建立中药材指纹图谱等手 段,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中国天然药物资源的发展趋 势
1、天然药物研发的创新与突破
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综述

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综述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综述引言: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临床应用经验。
在近几十年的科技创新和医学研究中,中药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热爱和追捧。
本文将对中药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的发展现状1. 药材资源的挖掘和保护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药材资源。
近年来,为了保护药材资源,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大力加强了对药材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通过种植、采集以及有效合理利用,药材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2. 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中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研究人员借助现代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从传统的汤剂制作到现代的中药注射剂、胶囊剂等剂型的研发,中药在科技创新中得到了新的突破和应用。
3. 国际认可度的提高中药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药材的出口量逐年增长,中药注射剂等新型剂型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
国际认可度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中药的发展。
二、中药的前景展望1. 个性化治疗的趋势随着基因检测和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中药有望在个性化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信息调整中药的配方,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2.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药与西药的结合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中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缓解西药的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中药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3. 国际化的进一步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是中药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继续加强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并积极推动中药国际认证和标准的制定,以增强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结语: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医药市场观察,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焕发生机

医药市场观察: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焕发生机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或已经取代了以往的传染性疾病,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化学药物由于毒副作用大、产生抗药性等,很难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
在全世界药品市场上,由天然物质制成的药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药与天然药物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药学研究新药用资源的开发扩大了生药研究的范围。
针对生物资源的保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出了“核心种质”的概念。
核心种质是保存种质资源的一个核心子集,以最少数量的遗传资源最大限度地保存整个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代表了整个群体的地理分布。
核心种质的研究不仅可以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而且为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问题提供一条出路。
我国在药用植物的人工种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参、黄连、杜仲、天麻、黄芪等12种药用植物实现了人工栽培,川贝母、肉苁蓉等已达到中试规模。
稀缺重要资源的人工培养有大量的报道,对人参、灵芝、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的人工培养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日本和韩国已经在人参悬浮细胞和不定根培养的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成功。
我国已经有通过人参愈伤组织培养开发的产品。
韩国、巴西和我国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在灵芝多糖的产量与人工培养液的组成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重庆中药研究院已经在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在真菌的制种与繁殖技术,寄主昆虫的繁殖与饲养技术,菌虫结合(接种)技术,感菌幼虫饲养、生长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四个环节解决了冬虫夏草的人工繁育难题。
该研究组繁育的人工冬虫夏草经过生药学、真菌学、植物化学、药效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与天然冬虫夏草在形态、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无差异。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中药鉴定技术出现了跳跃式的进步,色谱指纹图谱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及其成药的品种鉴别和质量控制。
天然产物药物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天然产物药物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自古以来,天然产物一直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和治疗。
从中药到现代药物的发现,天然产物在医学领域的作用和价值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围绕天然产物药物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展开讨论。
现状天然产物药物研究是一个广泛和多样化的领域。
现有的天然产物药物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在经过系统的分离和提取后,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和测试,最终可以用于药物治疗。
最成功的天然产物药物之一是阿司匹林,其主要成分来自于柳树皮,已在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而中药材中的多种草药也被证明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如决明子、白鲜皮、三七等。
另一方面,在微生物方面,发酵和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也为天然产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带来了新的可能。
例如链霉素和青霉素等两种非常著名的药物,都是通过培养被称为“青霉菌”的微生物而发现的。
尽管天然产物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例如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持久等优势,但其开发成本较高,且因为原料来源和生产成本的限制,天然产物药物的实际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展望天然产物药物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一直受到认可和肯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天然产物的理解加深,其未来仍然将是令人期待的。
发酵和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发展,使得天然产物药物的开发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为新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在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维生素P”的新药物,它是通过发酵菜花玉米的混合物得到的,可用于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与此同时,天然产物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也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
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和化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人们有望更深入地理解天然产物药物的原理和机制,进一步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总结天然产物药物具有很高的药物作用和治疗效果,天然界中的各种草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可能潜藏着宝贵的药物资源。
虽然存在着其开发成本较高等局限性,但天然产物药物在将来依然具有令人兴奋的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1.回归传统: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中药的疗效和安
全性。
中医药逐渐被重新认可,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科学研究与创新:现代科技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现代化的科学研
究和技术手段,可以对中药进行深入的成分分析、药效评价和机制研究,以及开发新的中药制剂和提取工艺等。
3.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中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中
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工作,包括建立中药的质量评价指标、制定标准药材和提取工艺规范,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4.个体化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概念的兴起,中药也将朝着个体化的方向发展。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方法,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药治疗方案。
5.国际化发展:中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和采用
中药,中药产品的出口和国际交流日益增多。
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总体而言,中药的发展趋势是回归传统、科学研究与创新、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个体化治疗以及国际化发展。
这些趋势将进一步推动中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并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和效益。
中药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趋势

中药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趋势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与需求的增加,中药行业的研究与开发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趋势,并分析其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中药现状及市场需求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模式和文化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作为中医药的核心,具有独特的药理效应和治疗方法,逐渐受到西方医学界和普通民众的重视。
在当前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人们对于传统草药的需求逐渐增加,因为中药疗效独特、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优势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同时,中药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药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中药研究的现状中药研究是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一翼。
目前,中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资源研究: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中药研究的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对中药植物的系统分类、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药效评价等手段,不断挖掘中药资源的潜力。
2.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中药质量控制主要以传统的色、味、形、质等观察标准为主,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方法来检测中药的成分和质量也成为中药研究的热点领域。
3. 中药药理研究: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的药效机制、临床应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
4. 中药临床研究:中药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研究成为中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中药的疗效、适用病种、用药规律等方面,为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中药行业的研发趋势1. 中药现代化研发: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现代研发已成为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
传统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其研发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因此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分子生物学、化学合成等来加速中药研发的过程。
2. 中药挖掘潜力:中国是中药资源的宝库,但目前仍有很多中草药尚未被充分利用和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姚新生沈阳药科大学1999年8月30日谢谢大会主席的热情介绍。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 中国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观状及发展前景" 。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于1993年1月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从那一年起,中国开始实行化合物专利,并且将不再允许任何仿制受专利权保护的药物。
但是统计资料表明,当时中国合成药品的97%为仿制药品。
对于象中国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民医疗保健所需要的医药品如何才能得到保障呢?如这张幻灯片所示,当时人们提出了种种设想。
例如:生产其他国家已经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从国外进口药品或购买国外专利许可证等;并特别提到发展和使用传统中药制剂。
众所周知,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繁衍昌盛、绵延不断,靠的就是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
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质量监控亟待改进,特别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使一般西方人难以理解,成为中药产品在全世界进一步推广发展的严重障碍。
所以,新药研究与开发成为当今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这张幻灯片说明大陆政府从公布实行化合物专利起,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和激励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措施,诸如;成立国家新药研究领导小组;成立新药研究常务专家委β会;向国外派出代表团或邀请国外从事新药研究及管理的专家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以便学习发达国家进行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经验;制定一系列旨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发明的政策和法令;以及激励研究人β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奖励政策等等。
由于迄今仅有五年时间,这些措施一时还难以取得巨大成效。
这里展示了中国的天然药物资源情况。
在中国,天然药物有中药、草药、民族药物及民间药、地方习惯用药等。
而且,中药多不单用,绝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组方规律配伍应用,构成复方(或方剂),传到近邻日本,则称为“汉方药”。
同样的药材,由于组方配伍不同,在疗效及副作用方面都会有所差别。
实际上。
这也就构成了不同的药物。
这一点可以说是中药最大的特点。
如这张幻灯片所示,现在有据可查的中药总数有6000余种(实际常用中药仅300余种),但由之构成的中药复方(方剂)数量则大约是它的十倍。
中药及方剂的入药方式有饮片、提取物及有效单体等等。
饮片是中医传统的药用方式,局限于医院或家庭应用,特点是容易贯彻辨证论治、因病因人而异的中医哲学思想,但不宜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提取物及其制剂多为工业化生产方式。
经过简单加工提取而成,适宜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工艺过程不特别复杂,但质量监控难度较大。
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会成为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如国内外市场目前应用的各种银杏叶制剂以及大陆目前十分畅销、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地奥心血康”药品等;至于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如吗啡、阿托品、长春新碱类等,实际上已经进入了现代药物的范畴,成了所谓的“西药”。
特点是均为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工艺难度较大,但质量监控均有保障。
这是由Otto Sticher教授提出的用以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的基本设想。
显然,新药的研究开发可以在不同水平上进行。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天然植物资源的药用历史背景,采用一些有效的活性筛选体系,对天然资源进行活性筛选。
这种筛选可以是有选择性的靶向筛选,也可以是随机筛选,以便得到植物活性提取物(active plantextract)或者总活性部位(total active principles)。
然后,进行工艺、质量监控和标准化,并进行药效、毒性、临床试验。
由此研究开发出的新药曲当于中国国内的二类新药)可以用作植物疗法(phytotherapy)。
典型实例如:国际市场目前十分畅销的银杏叶标准提取物及其制剂,以及大陆地区十分畅销的“地奥心血康”药品等。
另外,也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从活性提取物出发,进一步采用生物活性跟踪分离方法(bioactivity一guided isolation)追踪分离到活性成分单体并测定其结构。
所得到的活性成分单体进行进一步的药效、毒性、质量监控研究之后,或直接开发成新药,或进行结构修饰后开发成新药,或只作为先导化合物(leading compounds)进行结构改造后制成新药。
这样做成的新药可以用作药物疗法(pharmacotherapy)。
典型实例如:morphine、taxol等。
当然,这一阶段的工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从天然资源中得到尽可能多的新的活性化合物。
没有新的活性化合物,新药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呢?这里简单概括了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
对中国来说,从已有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中药出发去寻找新的活性成分将会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在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时,灵敏、可靠、微量的生物活性筛选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展示的是一种建立在稻瘟霉孢子及菌丝变形基础上的活性测试体系,用于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筛选追踪抗癌、抗真菌活性成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该筛选体系最初由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研究所岩崎成夫教授等建立,用于从微生物二次代谢产物中寻找抗癌及抗真菌活性成分。
这是稻瘟霉孢子经过16小时培养后的正常生长情况。
这是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vincristin、rhizoxin、ansamytosin等三种已知的抗癌活性化合物后引起孢子及菌丝变形的情况。
我们首次将该活性筛选体系应用于中药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
首先,我们对247种中医经典著作中记载或民间报道用于抗癌治疗的药材进行了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其中10种药材具有较强的活性。
随后,对其中活性最强的三种中药或民间药进行了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
这是中药粉背萆解(Dioscorea collettii var.hypoglauca的根茎)乙醇提取物引起稻瘟霉孢子及菌丝变形的情况,结果显示明显的量效关系。
粉背萆解收载于中国药典1985.1990和1995版,民间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癌症。
采用稻瘟活性筛选体系进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从该药材中共分离得到14种活性成分。
经现代光谱解析技术并配合经典的化学方法,我们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其中,两种为新的结构,6种为从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这是上述活性化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测试结果。
经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采用的人癌9个瘤系共60个瘤株进行筛选,其中7个化合物通过了体外活性筛选试验(in vitro),5个化合物经NCI生物活性评价委β会的严格评审后,建议进一步进行体内6个实体瘤共12个瘤株的活性测试(in vivo),显示了良好的研究开发前景。
以上实例提示,在中国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时,应当充分注意利用中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以及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
但这里,研究工作的思路事实上与西方没有什么差别,中药或民间药也只是作为普通的植物材料对待,谈不上真正借鉴中医药学的独特理论和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介绍如何借鉴中医药学理论进行活性化合物研究的体会。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由心脑血管障碍引起的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不断上升。
研究防治此类新药一直是我们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按照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均由所谓“血瘀”所引起。
如这张幻灯片所示,所谓“血瘀”症的意思是:血液离开了正常的通道「离经之血」;血液受到了污染[恶血、留血、污秽之血];以及血液凝聚或固化[积血、血脉凝泣]。
由此引起的疾病均谓之“血瘀”症。
根据中西医结合开展的现代病理学研究,上述血瘀症的概念可以理解为;血液循环不良;局部缺血;瘀血:血栓形成)。
因此,血瘀症可以说是许多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炎症以及肿瘤的一种共同症候。
另外,当人们进入老年后,皮肤粗糙、色素沉着)老年斑、白内障等经常出现。
所有这些,中医也认为是由血瘀症所引起的。
当血瘀进一步加深,将会出现下列所谓的老年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脑中风、老年性痴呆等等。
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将会走向死亡。
因此,关于衰老的成因,中医有所谓的“气虚血瘀说”。
根据中医理论,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减缓衰老过程的原则是激活血液循环系统以及消除血瘀现象,故谓之“活血化瘀”。
这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
据统计,在古书《要药方剂》中记载了420种中药,其中1/4以上是活血化瘀类药物。
而在另一本古书《医方集解》中包括了795中药复方,其中的123种(l /7)左右的方剂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
为了搞清这些传统中药及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以及它们的作用机理,我们进行了下列研究工作。
首先,我们对中医文献记载有活血化瘀作用的100种中药以及20种方剂,进行了抗血凝活性的系统筛选试验。
所用的体外活性测试体系有:血小板聚集抑制活性;血液粘度比;复钙时间;纤维蛋白酶溶解活性。
这些是用于评价抗凝活性的指标。
这些是抗凝活性的筛选结果。
在这100种中药中,其中一半以上具有中等强度或较强的抗凝活性。
某些中药加人参、甘草、独活等均为《本草》中记载的上品,自古以来用作保健中药。
在20种方剂中,12种具有中等强度或较强的抗凝活性。
其中的有些方剂,如抵当场、补阳还五场等,已经开发成为临床应用的抗血栓药物,流通于中国的药品市场。
在上述活性筛选结果基础上,我们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体系作为检测方法,进行了生物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迄今已经对10种具有较强抗凝活性的中药进行了活性成分研究。
作为其中一个实例,我们将介绍中药薤白(葱属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的鳞茎)的研究工作。
薤白收载于中国药典1990版。
中医临床主治“胸痹”、“心痛彻背”等症,相当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
迄今为止,由汉代著名中医张仲景提出的著名方剂中均含有薤白,如“瓜萎、薤白白酒汤”、“瓜萎、薤白、半夏汤”以及“枳实、薤白、桂枝汤”等。
在上述抗凝活性筛选过程中,薤白提取物示有较强的活性。
大家知道,中医有所谓“医食同源”之说,即一些中药既可用作药品。
又可用作食物。
这里展示一张由中国政府正式公布的既可用作药品、又可用作食品的清单,薤白也在其中。
这个事实说明:薤白是一味十分安全的中药。
鉴于大量的文献报道,口服葱属植物的汁液或挥发油有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肌梗塞之功效。
此外,并有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因此,作为第一步,我们首先对薤白(A.macrostemon)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新鲜题白中得到挥发油,收率为0.1%。
通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19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为对称或不对称的烷基取代的二硫及三硫化合物。
为了确认上述鉴定结果,同时也为了测定上述化合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活性,我们合成了其中的15种链式含硫化合物。
如这张幻灯片所示,与阳性对照药aspirin比较,某些对称的三硫化合物显示出更强的抑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