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原子、分子、离子讲义 最新参赛
人教版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讲义

B.液态空气
C.蒸馏水
D. 双氧水
1、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 C )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2、某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固体变为该物质 的液态或气态,主要是由于( D )
A、分子形状发生变化 B、分子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分子和原子都是非 常小的微粒。如氧原子 的直径为1.48×10-10m, 如果把氧原子紧密地排 成 1.48cm长的一列,大 约需要1亿个原子。如果 将氢原子与直径为1cm的 小球相比,相当于将一 个水果与地球相比。
实验与思考2:
从这一现象中你可 以得出哪些结论?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色。
电 解
水分子
水
氧原子 氢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小结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若物质由分子构成,则分子是保持这种物质化学性质的 最小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
分子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或新物质, 而且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 分解 子
原 重新组合 新的分子 子
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
•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 B.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 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 D.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原子---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二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而且原子的种类、数 目和质量都不变化)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金属,稀有气体和部分固态非金属等)
分子和原子(1)-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讲义+分层作业(人教版)(解析版)

3.1.1分子和原子(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品红在水中会扩散,温度越高,品红扩散速度越快。
2.证明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苯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3.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气、氧气、氮气……(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氦气、氖气、氩气、硅、石墨、金刚石……(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二、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步骤1步骤2步骤3在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如5一6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取步骤I得到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烧杯A中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中无变化实验解释水不能使酚酞变色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浓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烧杯A中,使溶液变成红色,烧杯B中没有氨分子进入实验结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微观粒子总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3.分子间存在间隔。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热胀冷缩现象: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分子间隔变小;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精品讲义:3.1 分子和原子(学生版)

3.1 分子和原子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能举例说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来:中*&2.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____提出原子论,阿伏加德罗提出____。
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____和____构成的;分子的____和____的重新组合 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会破裂,而_______ 不会破裂,但可 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水分子的特征:(1)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都很小,如一滴水中约含有个水分子。
(2)分子是_________的,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3)分子之间_________,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液体分子、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小。
3.下面是对微观粒子的一些认识,请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1)不同种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____)(2)分子的体积一定比原子大(____)(3)在物理变化中分子不会变为其他分子(____)(4)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5)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____)(6)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____)(7)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____)知识点一、分子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1)能闻到花香酒香及品红的扩散等现象,充分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已观察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也充分证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保持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二氧化碳分子保持。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讲稿

化学分子和原子课堂讲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初中化学全部讲义

初中化学全部讲义目录1. 原子和分子2. 元素周期表3. 化学方程式4. 反应速率和平衡5. 酸碱和盐6. 材料的性质7. 燃烧和氧化还原8. 溶液和离子9. 金属和非金属10. 能量变化和化学反应1. 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共同连接而成的粒子。
-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显示了所有已知元素及其性质和特征。
- 周期表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 周期表可以用来预测原子性质和化学反应。
3.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化学反应。
-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产生的新物质。
- 反应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则。
4. 反应速率和平衡-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或消耗物的浓度变化。
- 平衡状态指反应物浓度不再变化,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 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5. 酸碱和盐- 酸具有酸性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碱具有碱性质,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 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6. 材料的性质- 材料的性质包括颜色、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 材料可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7. 燃烧和氧化还原-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火焰、光热和气体。
- 氧化还原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能氧化其他物质,还原剂能还原其他物质。
8. 溶液和离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溶液中存在正离子和负离子。
- 溶解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9. 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可塑性等特点。
- 非金属通常是不良导体,易于损坏和断裂。
- 金属和非金属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
10. 能量变化和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放热和吸热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_分子和原子优秀赛课教案-优课件

混合物
不同种物质组成 不同种分子构成
纯净物
一种物质组成 同种分子构成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也 不一定是混合物.
物质、分子、原子的关系
物质
构成
构成
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裂成
原子
构成、在化学变化中重新组合
课堂评估
1、印度博帕杰等多地方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
这说明了( B )
A、分子可再分
板书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种类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
归 纳: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组。
破裂 分子
原子
重组
新分子
P51讨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下图)。试分析在
选项
操作或现象
A 给篮球充气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 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的特性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有质量的
分子是运动的
D 水电解可的得到氢气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 二、分子的构成
自学:P50第三自然段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 的原子
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
溶液为无色
结论
酚酞遇水不变色
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 有什么变化。
现象 结论
溶液为红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实验解析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逐渐变红 溶液不变色
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 A 烧杯
中考化学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讲)课件

第5讲 分子、原子和离子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件
1
分子 最小 粒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 的________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_________ 。 很小
间隔 ,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________ (2)分子间有________ 增大 ,遇冷________ 缩小 ,气态 物质分子间的间隔_________ 最大 。 (3)分子在_______________ ,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__________ 。 越快 不停的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 。 不同 相同 ,不同种物散 (1)酒香不怕巷子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加 压 时 , 6 000 L 氧 气 可 装 入 容 积 为 40 L 的 钢 瓶 中
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 钠离子)、_________( NH4 铵根离子)。 Na
+
②阴离子:由原子或原子团_________ S2 硫离子) 得到 电子形成,带负电,如________(
2- SO4 、____________( 硫酸根离子)。
-
(3)离子结构示意图 如:氧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钠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件 13
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判断与应用 [命题解读]微粒结构示意图的判断与应用是中考的高频考点,主要以选择
化学超人一轮讲义

化学超人一轮讲义(原创版)目录1.化学超人一轮讲义简介2.化学基本概念3.原子和分子4.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5.化学元素周期表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7.化学超人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正文化学超人一轮讲义是一本针对初中生化学学习的辅导书。
本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在化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如物质、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在化学中,原子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核子(质子和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粒子,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
化学反应是物质在原子、离子或分子层面上发生的转化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式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简便方法。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反应条件等信息。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电子排布和元素性质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有助于我们了解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如称量、量取、加热、冷却、过滤等。
此外,还要注意实验安全,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化学超人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化学超人一轮讲义,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化学超人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总之,化学超人一轮讲义是一本对初中生化学学习非常有帮助的辅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原子、分子、离子讲义
最新参赛
知识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是按能量由低到高,离核由近至远的顺序分层排布的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电子能量:逐渐升高
离核距离:逐渐增大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周期表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及化学性质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元素性质金属元素一般<4 易失活泼
非金属元素一般≥4 易得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8或2(He)稳定稳定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