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

合集下载

基本层次理论与原型理论的区别

基本层次理论与原型理论的区别

2. Each category has only one prototype?
Basic level theory = Prototype theory? 原型: 原型:范畴的内部结构 基本层次范畴: 基本层次范畴:范畴与范畴之间
原型理论在认知科学 归类的 原型理论 认知科学中,是一种分级归类 认知科学 归类 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在同一个范畴 同一个范畴中,某 同一个范畴 些项目会比其他项目更为核心。例如,当我 们想到家俱这个概念的时候,椅子会比起板 凳更常常被提起。
最初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被解释为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最初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被解释为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以fruit为例rosch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中心成员包括applepearorange等边缘成员包括tomatowatermelon等
1. Basic level theory = Prototype theory?
为例, 以fruit为例,Rosch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中心 为例 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中心 成员包括apple, pear, orange等,边缘成员 成员包括 等 包括tomato, water melon等。这里的 包括 等 这里的fruit 的原型就可以为apple, pear, orange等三种 的原型就可以为 等三种 水果。 水果。
认知语言学认为,有一个范畴层次在认知上, 认知语言学认为,有一个范畴层次在认知上, 范畴层次在认知上 比其他范畴层次具有更高的显著度 ),人们通常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概 (salience),人们通常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概 ), 念化活动或称呼事物,这个层次就是基本层次。 念化活动或称呼事物,这个层次就是基本层次。 人类认识事物是一个从中心接近“层级“ 人类认识事物是一个从中心接近“层级“的过 程,即从基本层次范畴向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 的扩展。 的扩展。

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罗希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很快便被广泛移用至语言学研究之中,尤其是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领域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型理论试图说明人们形成、掌握和理解概念的心理过程。

结构语义学中的成分分析方法认为,词语的意义由最基本的语义原素组合而成。

各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一套语义原素,如“椅子”可以分解为“坐具”和“带靠背”两个语义原素。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个领域。

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才被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prototype semantics)。

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

随着原型理论在释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肯定,语义学家和许多工作者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1原型理论的提出“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

”[1]“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

”[2]说到原型理论的提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sufficient andnecessary conditions)。

在原型理论之前,经典范畴理论一直占主导地位。

为了弥补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原型理论就被提了出来。

对于原型理论的提出,贡献最大的要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认知心家罗斯(E. Rosch)。

1953年,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的质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12原型理论塑造品牌个性

12原型理论塑造品牌个性

应用品牌12原型理论塑造品牌个性关于“原型”理论的源起、含义和力量“原型”理论的鼻祖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

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

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GustavJung,1875 1961)提出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人的精神世界、心灵)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意识居于人格结构中的表层,“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从无意识系统中呈现出来的,人类“天性的最重要的功能是无意识,而意识不过是它的产物”。

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情结是意识无法控制的心理内涵”,“那都是一些我们不愿记起、更不愿被他人提起的,可是却常很不受欢迎地来临的东西”。

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

所谓原型是“一种从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物,一种每一世纪仅增加极小极小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的回声”,也就是通过人类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保留在人类精神中的“种族记忆”或“原始意象”。

文化人类学家劳泰尔·拉派尔(ClotaireRapaille)著有《文化密码》一书,其中就应用文化密码的方法来进行市场调研,例如关于克莱斯勒吉普车,他通过问被调查者关于吉普车的最早记忆,那些人提供了几百个关于吉普车的故事,从消费者关于吉普车的原始记忆,拉派尔将吉普车的文化密码提炼为“马”,马象征着力量与自由。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2014-09-09 20:15:10)荣格,是⼼理学史上⼀个⾮常有个⼈特⾊的⼼理学家,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医学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更是把视⾓投向⼀些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领域,他对于亚洲、⾮洲、欧洲、美洲的宗教、哲学、神话学、⽂学艺术、考古学、⼈类学等领域进⾏了⼴泛的探讨和研究,从中他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内容。

在提出了集体⽆意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是集体⽆意识的内容,在空间上它超越个体存在于整个种族之中,在时间上它经历了⼈类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遗传代代相传,它是先民不断重复的⽣活经验的遗存。

⼀、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荣格在对其⼤量研究资料的整理中抽象出了⼤量的原型,如出⽣原型、再⽣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童原型、树林原型、太阳原型、⽉亮原型、圆圈原型、武器原型、骗⼦原型、上帝原型、魔⿁原型、智叟原型、⼤地母亲原型等等。

荣格认为有多少种典型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存在,所以说,原型覆盖了我们⽣活的各个⽅⾯,荣格的后半⽣也⼀直在发现、证明众多原型的存在。

其中最主要的,与我们每个⼈的⽣活最为紧密联系的有四个:1、⼈格⾯具(persona)⼈并⾮独⾃存在于世界之中,⽣活中的⼀切都需要与其他个体建⽴联系,在交往中学会投合他⼈期望可以使得交互更加顺利,最重要的是能更加容易地从中获得⾃⼰所需的利益。

这就是⼈格⾯具,“⼀种为了适应环境或个⼈利益⽽存在的功能性情结。

”[1]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有些⼈在社交场合往往容易表现得拘束、焦虑等,那是因为他们的⼈格⾯具并没有获得很好地释放与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交似乎成了⼀件必须的事,⼈们也热衷于如何发展⾃⼰的⼈格⾯具,不过,荣格曾批判过当时欧洲社会⼈们“⼈格⾯具的膨胀”的问题,他指出,⼈格⾯具只是“虚假个性,⼒图使得他⼈与⾃⼰相信⾃⼰是有个性的,⽽事实上正相反,他仅仅是在扮演着⼀个通过他⼤众⼼理得以发⾔的⾓⾊。

”[2]⼈格⾯具并⾮真正的⾃我,如果⼀个⼈过分地沉浸于⾃⼰所扮演的⾓⾊,⾃我认同于⼈格⾯具⽽以⼈格⾯具⾃居,那么⼈格中的其他⽅⾯就会受到压制,从⽽引发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希腊神话原型

希腊神话原型

20世纪:漫游小说,法国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1932) 、美国 索尔•贝娄《奥吉· 玛琪历睑记》(1953)、《雨王亨德森》(1959)。
鲁滨逊漂流记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直接继承了荷马史诗《奥德赛》海上漂流的传 统,描写商人鲁滨逊海上遇险,独自在一个荒 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回到文明社会。 小说突出人与自然的斗争,人通过劳动获 得生存的条件。
希腊神话原型
一、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原型(archetype)又译为“原始模型”或 “民话雏型”,这个词出自希腊文 “archetypos”。“arche”本意为“最初 的”“原始的”,“typos”意为形式。 柏拉图最早使用这个概念来指事物的理念 本原。他认为现实是理念的影子,理念是客观 事物的“原型”。
母子冲突最终爱与恨, 妇女在遭受丈夫轻视,社会地位逐渐丧失的 情况下,遂紧紧抓住儿女,通过控制儿女来 补偿自己丧失的地位、权利、情感和尊严。 归根结底是男女地位不平等,造成了母亲对 子女的情感专制与权威意识。儿子生活在母 亲病态的感情关怀下,由过分亲昵反目成仇, 造成母子冲突。
男性文化视点
两姐弟评价母亲的眼光已是男性文化视点了, 即女子应该恪守妇道,忠于丈夫,不可移情别恋, 放纵情欲。为此,维护男性权威的太阳神阿波罗, 竭力支持俄瑞斯忒斯杀母。他在法庭为俄瑞斯忒斯 辩护说:
“这是我所保护的人,……我来援救他也是应当 的。我来替他作证,并在我姐姐雅典娜所召集的法 庭上保护他。因为正是我劝他杀了他的母亲,并告 诉他,这在诸神看来是一种虔诚的行为,可以博得 他们的欢喜。”
在主持审理俄瑞斯忒斯杀母一案时,她说: “我不是母亲所生的人。我,一个处女,是从 我的父亲宙斯的头里跳出来的。因此我拥护父亲和 儿子的权利,而反对母亲的权利。” 她把杀母无罪的一票,投给了俄瑞斯忒斯。这 关键的一票,宣告了父权制最终战胜了母权制。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

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

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

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

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

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

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

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原型模型理论茹什的例子

原型模型理论茹什的例子

原型模型理论茹什的例子说到原型法,首先应该想到原型模型,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推出一种新的开发模式,弥补了传统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不足,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开发风险,这种开发模型叫作原型模型。

原型模型是先借用已有软件系统作为“样品”,通过向用户提供原型获取用户的反馈,使开发出的软件能够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

同时,原型模型采用逐步求精的方法完善原型,使得原型能够“快速”开发,避免了想瀑布模型一样在冗长的开发过程中难以对用户的反馈作出快速的响应。

相对瀑布模型而言,原型模型更符合用人们开发软件的习惯,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使用软件生存期模型。

原型法以原型模型为基础,在收集用户的基本需求后,首先建立一个功能简单的原型系统,然后将原型系统展示给用户,用户在试用过程中,开发者主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记录用户的反馈,通过对原型系统的反复评价、反复修改,从而逐步求精地确定各种需求的细节和变化,不断扩充完善,最终得到软件系统。

“原型”是指系统早期,开发者经过快速开发,形成一个能反映系统主要功能及特征的简单版本(如软件界面与布局、基本功能等),相当于“软件的样机”,将这样一个“样机”直观地展现给用户,可以第一时间征求到用户意见,在后续开发过程中不断的试用、测试、修改、完善,形成软件产品,清晰地理解用户的需求,最终将原型模型转换成目标系统,提供给用户。

1. 原型法的优点(1)原型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系统开发循序渐进,反复修改,确保较好的用户满意度;(2)开发周期短,费用相对少;(3)由于用户的直接参与,系统更加贴近实际;(4)易学易用,减少用户的培训时间;(5)软件系统应变能力强。

2.原型法的应用2.1快速分析项目需求及设计人员与用户第一时间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沟通,形成沟通记录,并对用户业务需求进行讨论,对于业务需求不是很明确的用户,可以采取提问式的沟通方式,对软件的业务需求进行引导式的收集和归纳,弄清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权威资料]

探析荣格的原型理论荣格在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启示下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并赋予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原型”。

他认为人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广阔的,在个人意识之深层,还有集体无意识的存在,而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则通过原型(原始意象)。

于是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实质以及集体无意识可见的外衣而被赋予新含义。

集体无意识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荣格对原型的论证,首先要对集体无意识进行分析。

荣格承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但是他认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属于“个人无意识”,而在个人无意识的背后,还存在这一个更深的领域――“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体的,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所有一切并非由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由遗传并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技能”。

为了使集体无意识更形象地表达与呈现,荣格提出了“原型”,认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实质。

就如我们许多人都很害怕蛇、害怕黑的地方,但这种害怕并不需要通过人亲身去经历才能获得,当然亲身经历会更加加深这种恐惧感,但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恐惧心理呢?其实人们对蛇、黑暗的这种恐惧大多都是来自“先天的倾向”,即“原始的潜在意象”,是我们的原始祖先遗传下来的,他们对这些类似的恐惧有着千百万年的经验,于是这些经验深深地刻在人的大脑之中并被遗传下来,因此我们会出现这种无意识的恐惧。

荣格的原型本身只是一种天赋的可能性,没有具体内容,是一种心理模式,它不是一个个的具体的“行为图式”,而是一种纯粹的领悟“形式”,是先在的能影响后天行为的一种精神模式,一种对行为起某种引导、规范的心理图式。

原型的结构分析1.原型是类似于本能的原始模式荣格认为人生下来就带有某种潜在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类似于本能,或者说是一种精神的“本能”。

他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也就是“本能行为的模式”。

本能和原型共同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这是他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荣格曾经对于本能(生理本能)和原型(心理原型)有过区分,但他认为本能和原型在形态上有相似性,本能形成了与原型极其相似的形态,相似得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的无意识形象,即本能行为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罗希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很快便被广泛移用至语言学研究之中,尤其是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领域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型理论试图说明人们形成、掌握和理解概念的心理过程。

结构语义学中的成分分析方法认为,词语的意义由最基本的语义原素组合而成。

各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一套语义原素,如“椅子”可以分解为“坐具”和“带靠背”两个语义原素。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个领域。

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才被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prototype semantics)。

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

随着原型理论在释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肯定,语义学家和许多工作者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1原型理论的提出“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

”[1]“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

”[2]说到原型理论的提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sufficient andnecessary conditions)。

在原型理论之前,经典范畴理论一直占主导地位。

为了弥补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原型理论就被提了出来。

对于原型理论的提出,贡献最大的要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认知心家罗斯(E. Rosch)。

1953年,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的质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他认为是一种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关系将一些词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家族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体形、相貌、颜色等等。

到了70年代,罗斯对自然语言的语义概念范畴的大量研究及其意义理论为原型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原型理论罗斯认为,任何一个属性在区别一个范畴时都不是必要的。

“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

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

”[3]简言之,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而原型理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种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的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中其它个体的特征。

一个词语包含的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畴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原型成员。

原型理论的这种区分是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

3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国内对于原型和原型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来,却也有了不少成果。

目前,原型理论的释义功能,在国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原型理论引入词典释义;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审视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英语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将原型应用于翻译实践等。

下面,将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对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原型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个体的特征集也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一个词语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属原型成员;反之,就属非原型成员。

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区分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

“因此,典型的个体就可充当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在释义中非原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区别特征’来表述,通过适当的抽象归纳,用元语言表述出来就可成为语词的释义。

”[2]有些语言学家把原型释义看成是表述语义的最佳方法,但是,作为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和对语义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原型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决语义理论存在的全部问题。

原型释义是完整和准确的,但是其语义分解过于繁琐,语义表达方式等也还远远达不到词典释义的要求,有些操作在词典释义中根本无法实现。

所以,把原型理论真正引入词典释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原型范畴理论与词义的变化语言随着社会的而不断变化。

语言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词义的变化则是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

“‘范畴’一词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个用途很广且含义模糊的术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事物类别的总体。

客观事物固有的类别特征经过认知中介在思维和语言中固定下来,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

”“词的意义就来源于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其范畴化的能力,词义的形成及演变就是不同层面上的范畴化的结果。

”[5]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来解释为什么有的词很难断定其词义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因为,词义的变化除了扩大和缩小外,还有转移、转类、虚化、实化、扬升、贬降等等,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原型构建的范畴,以原型为中心,其成员的范畴隶属度依次递减,直至不明确的边界,继而与其他范畴相互交叉”。

词义的扩大和缩小,“不论是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还是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

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词义变化的问题,但是为研究词义的变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理论基础。

原型范畴理论与词汇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对词义的解释也更为清楚和灵活,从而有助于学习者对词义的理解和学习。

“原型范畴理论能帮助学习者以联系和的观点,将词义记忆活动置于客观世界、人类经验及认知、语言结构和意义中,从而显著提高词义习得效果和记忆效率。

”[6]原型范畴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从认知角度分析与理解语言内在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词义的识记和对词汇记忆的保持。

一个单词,通常是由几个表面上不相关联的意义组成的“多义范畴”,但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

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会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从而能够避免孤立地记忆单词,而且通过使“学习者了解词义的发展,加深理解其演变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词义学习的记忆能力”。

同时,由于原型范畴成员之间“家族相似性”,因此将同一概念范畴的词汇通过等级分类的方式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这样便于在记忆单词时找到联系的线索,并能按照层次次序来记忆和巩固单词。

英语词汇记忆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一个环节,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英语词汇记忆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习者找到单词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达到提高对英语单词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对于“一词多义”,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对单词的每个意义在其特有的语境下进行讲授,或者在初次讲授某个单词时,顺便将它的其它意义一并罗列出来。

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没有性可言,收效甚微。

而事实上单词的多个意义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的。

如果能发现并利用这种联系,那么对于单词多个意义的记忆,必定会事半功倍。

而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的引入,恰好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是以有范畴原型为中心,然后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即一个单词的多个词义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而是以一个原型意义为中心,各个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的特征相互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一词多义’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重点介绍原型义项的同时,有意识地去寻找各义项中家族相似性的联系或‘意义链’来对之进行理据性解释,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

”[3]原型与翻译“仅从语义角度去研究原型是不够的,原型研究必须上升到句法和文本的层次上,才更具魅力”。

[4]原型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译者必须在寻找源语、原型读者的同时,确定译语原型读者。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都要考虑到具体的读者或读者群,译者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确定中心读者,即原型读者,并以原型读者为中心进行翻译;②译者必须从源语语言变体中识别源语原型。

对翻译文本的原型分析,能够帮助译者确定文本的意图性、情景性等特征,从而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创作;③译者必须了解与源语原型相对应的译语原型;④译者必须善于改变译语原型来实现源语变体;⑤译者须善于原型词项与具体词项的转换。

对于原型的了解,有助于对翻译文本的把握,原型理论为译者的翻译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好的认识和再现原文。

原型理论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在释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在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讨论模糊词语限界时,‘原型’这一概念还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的”。

[7]还有的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与义素分析理论进行了联系和比较,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探索了义素分析中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研究义素分析提供了借鉴。

[8]作为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原型理论还面临着不少问题,需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使这种理论在语言学研究融入前沿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吴世雄、陈维振.原型范畴理论的渊源及其对模糊语义研究的意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9)2 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兼评充分必要条件释义局限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3 闻亚兰.语义范畴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3)4 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科技翻译,2003(5)5 姜敏.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J].安徽学院学报,2006(3)6 范建闽.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9)7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何英玉.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五原型理论的局限性1,原型理论能够解决部分语义问题,如语义的模糊性问题等。

但是,世间万物并非全是模糊的,人类对于许多事物的认识是清楚的,因此,反映到语言上,并非所有的语义范畴都是模糊的。

在不模糊的语义范畴的分析上,原型理论并不一定比传统的成分分析法更具优势。

例如,石安石注意到,汉语的词语通常具有多个义项;在这些义项中有些是模糊的,而另外一些则可能是精确的。

他以“义项”为单位对一些汉语常用词语的意义中模糊语义所占的比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所调查的词语中,模糊义项所占比重显著低于精确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