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中国文化
酒代表了什么解读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会象征

酒代表了什么解读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会象征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在中国社会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饮品,酒不仅代表了世代相传的酿酒技艺,更是中国人情感、礼仪和社交活动的重要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读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会象征,以揭示酒在中国社会中所代表的深层意义。
一、酒与传统价值观的连系中国酒文化渗透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
酒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例如,尊酒,即敬酒的仪式,体现了尊重长辈、敬重友人的传统美德。
同时,中国文化中推崇的“和谐”和“团结”也通过酒这个媒介得以传承。
人们在喝酒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倾诉、对酒言欢,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和友谊。
二、酒与人际关系的交融中国有句古话:“饭不怕晚,酒不怕贵。
”这凸显了中国人对酒这种饮品的重视。
中国酒文化中的每一种酒都带有独特的社交属性。
酒宴、宴请、商务酒局无处不见。
酒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可促进商业往来。
一杯酒可以化解误会,也可以表达真情。
三、酒与中国人情感的沟通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国家,酒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喜庆还是悲伤,中国人往往会用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喜庆场合中,酒席上的举杯祝福代表了大家对幸福和美满生活的祝愿;而在悲伤场合中,人们通常会借着酒精的作用来排解内心的痛苦。
酒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坦诚和情感的流露,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媒介。
四、酒与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中国社会中,酒也被用来体现身份和地位。
自古以来,清代官员手中常常抓着的是酒杯而不是签字笔。
酒的享用和懂得酒的文化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修养和卓越的标志。
在商务场合中,饭局上的人们通常通过喝酒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而高档酒品更是成为知识分子和富裕人群名利攸关的象征。
五、酒与中华文化的精髓相融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精髓相辅相成。
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之中。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既是矗立的文化符号,也是社交交际的媒介。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从酒的起源、酒的分类、酒的礼仪以及酒的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的酒文化。
一、酒的起源和酒的分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和使用酒的国家之一。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中国的酿酒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中国人将酒视为神圣的礼品,用于祭祀神灵以及表达人们的敬意和情感。
中国的酒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其中,黄酒是最为知名的一种。
黄酒以稻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过糖化、发酵、蒸馏等工艺制作而成。
黄酒色泽金黄,香气芬芳,味道醇厚。
白酒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种传统酒类。
白酒采用高粱、糯米、大米等为原料,经过蒸煮、发酵、蒸馏等工艺制作而成。
白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醇厚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二、酒的礼仪和文化内涵中国人讲究以酒会友,酒文化在中国社交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宴会上,主人往往会以酒为媒介来表达友好和欢迎。
而饮酒的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宴会上,人们饮酒常常要遵循着一系列的礼仪。
例如,敬酒时,应该用双手捧杯,将酒杯朝对方端正而高高举起,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酒杯中的酒最好喝一口不余,以表示诚意和友好。
而人们还常常会用酒来祭拜祖先或者神灵,以表达对祖先或者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除了礼仪,中国的酒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会以酒为伴,以酒激发灵感和创造力。
许多中国的文学名著中,都描绘了酒与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紧密结合。
酒也成为了中国文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酒成为了表达友谊、爱情和深情的重要意象。
三、当代的酒文化传承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酒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的酒文化更加注重健康和品味。
人们逐渐关注于酒的质量和口感,对于酒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酒与中国饮食文化酒在餐桌上的地位

酒与中国饮食文化酒在餐桌上的地位酒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酒一直在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社交、交往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在餐桌上的独特作用。
酒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酒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餐桌上,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仪式和交际的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酒常常被用作庆祝节日、招待客人以及表达情感的媒介。
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商务宴会,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酒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喜欢举杯祝酒,将酒作为表达友好、祝福和尊重的方式。
在重大的庆典和聚会上,人们经常以酒杯举高,互相敬酒,这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礼节。
酒不仅仅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增添了饮食文化的仪式感和庄重感。
其次,酒在餐桌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酒能够烘托出食物的香气和口感,提升餐食的美味。
中国菜肴众多,口味丰富,而酒能够为这样的食物带来更好的味觉体验。
酒也常常与特定的菜品搭配,如清汤配细酌,红酒配红烧肉等。
这种搭配不仅仅是为了口味上的协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饮食审美。
此外,酒还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体现着社交的重要性。
在商务宴请中,酒是沟通和交流的有效媒介。
人们常常利用酒来拉近距离,加深感情,建立商业伙伴关系。
相互敬酒和分享酒杯的过程,使人们更加亲近,也更加容易达成商业协议。
同时,酒还能够在社交场合中凸显主人的慷慨好客和尊重之意。
尽管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也要注意饮酒的适量与文明。
酒的确能够为餐桌增添乐趣、加深情谊,但过量饮酒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享用美食和美酒,尊重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感受。
总结起来,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的纽带。
酒在餐桌上具有丰富的作用,可以烘托食物的香气和口感,提升餐食的美味。
同时,酒也是社交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酒与中国文化传统

酒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自古就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酒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探讨酒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酒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酒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饮料,也是一种文化象征。
从古代开始,酒就成为了人们社交、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场合,如婚礼、寿宴、团圆等都少不了酒。
酒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情感,促进交流。
二、酒与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酒的参与。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在家中设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庆祝,并在饭桌上倾斟美酒,共饮欢乐。
在端午节,人们会饮用艾草酒,带有驱邪、保平安的寓意。
这些传统节日中的酒俗不仅代表了人们的喜庆心情,更代表了对美好祝愿的表达。
三、酒与文化传承酒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传统的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酿酒技艺源远流长,许多酿酒工艺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在继续发扬光大。
如陈酒的酿制、配制、储藏等环节都需要精心雕琢,这些技艺繁杂而精湛,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对酒的重视和执着。
四、酒与文学作品酒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无论是古代诗词还是现代小说中,酒都是表达情感、展现人物性格的有力工具。
苏轼、杜甫等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常常有饮酒赋诗的场景。
这些作品中的酒,既代表了作家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内涵。
五、酒与文化交流酒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白酒、黄酒等特色酒类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
同时,世界各国的酒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总结:酒与中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它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种饮料,酒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连结;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酒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学作品等各个方面;同时,酒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中的桥梁。
酒与文化的相伴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深厚渊源

酒与文化的相伴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深厚渊源酒与文化的相伴: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深厚渊源中国酒文化悠久而独特,与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
酒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紧密联系。
一、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造和饮用酒的国家之一,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代。
最早的酿酒器具出土于中国北方的遗址中,显示了早期人类对酿酒的探索和研究。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酒视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的生产、饮用和礼仪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二、酒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与酒文化息息相关。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举办宴席,亲友聚首,喝下一杯又一杯的美酒,共同庆祝佳节。
清明节则有扫墓的习惯,人们会在墓前祭奠祖先,并饮下一杯敬神的美酒。
中国节日中的酒文化,不仅是对传统的承继,也是增进亲情和友谊的纽带。
三、酒文化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中广泛出现的酒文化,成为了表达情感和展示人物形象的精妙手法。
诗歌、散文、小说中常常描绘了酒席上的场景与酒的美好,通过对酒的描写,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以豪情壮志和豪饮为主题,将人生的苦短和豪放不羁的个性融于其中。
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书》中,也用饮酒作为表达情感和友谊的绝佳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文学中的酒文化,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酒文化与中国绘画中国绘画在表现技法和意境上与酒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中经常出现以酒为主题的作品。
酒的色彩和质感成为绘画中的素材之一,不仅增添了画作的趣味性,更是对酒文化和生活的再现。
例如宋代画家郭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中,画家巧妙地利用了酒的色彩,表现出了江南地区春日的生机和闲适。
酒文化与绘画的结合,使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酒与文化中国酒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

酒与文化中国酒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酒与文化:中国酒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酒,作为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饮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
在中国,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它既是社交交往的媒介,也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方式。
通过酒,中国人传承和弘扬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酒与“和谐”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与“和谐”密切相连。
中国古代有着“酒浇愁,酒解忧”的说法,意味着酒可借助其中的醉意来舒缓情绪,化解烦忧。
中国人常常以酒会友,通过共饮来增进情感交流,加强社交关系。
酒桌上的对话和互动,以及微醺的境界成为人们相互沟通、增进友谊,增添人际和谐的桥梁。
二、酒与“敬亲尊老”价值观中国人敬酒的传统源远流长,体现了尊重长辈和敬爱亲人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宴会中,长辈或尊贵的客人往往被赋予敬酒的特权。
年轻一辈在敬酒时,常常会通过饮酒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长辈或尊贵的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种行为不仅强调了家族观念的传承,也传递了尊老爱幼的价值观。
三、酒与“勇于担当”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常以诗酒歌咏为乐,而其中的价值观念常聚焦于勇于担当。
宋代文人苏轼在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表达了自我挑战、勇于担当的豪情壮志。
这种价值观通过酒的陶冶,激发了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姿态,将酒的醇厚与人生的勇气相互影射。
四、酒与“节俭自律”价值观中国人坚持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观在酒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在中国古代,宴会中的斟满酒杯,会有“粗茶淡饭”的寓意,车轮滚滚,千里如一日地行驶。
这种节约和自律的生活方式告诫人们不要浪费,要从饮食上保持适度,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精神状态的清醒。
总而言之,酒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相互交织,无处不在。
通过酒,人们传承着“和谐”、“敬亲尊老”、“勇于担当”和“节俭自律”等众多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志之一。
传统文化的酒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的酒文化传统酒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人们的情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凝聚和传承情谊的象征,与丰富多样的礼仪、文学艺术以及哲学思想相互交融,成为独特的酒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酒的历史渊源、酒的礼仪与文学艺术、酒的哲学思想。
一、酒的历史渊源酒作为人类最早的饮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并饮用酒。
酒的制作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万物之感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酒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仪式、社交交往的象征。
无论是古代的祭祀活动还是现代的宴会聚会,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酒的礼仪与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酒文化传统中,礼仪与文学艺术占据重要地位。
在古代的酒宴上,人们通常会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斟酒、敬酒等礼仪活动,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好。
这些酒宴礼仪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人际关系处世之道,更是酒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的诗词、歌谣和戏曲中常常描绘了酒的情景,使用了大量与酒相关的意象和比喻。
诸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名篇伟作中,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美感。
同时,酒也成为戏曲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酒的喜怒哀乐,歌唱出人物的复杂心情和命运的转折。
三、酒的哲学思想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各种思想流派,都对酒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诠释。
儒家强调酒的节制与克己,酒成为了培养自律和修养内在品质的一种手段;道家则将酒看作是与自然相合的载体,通过酒的醉意来追求超脱尘俗的境界;佛教视酒为慾望的象征之一,强调要超越欲望的束缚以达到内心的宁静。
综上所述,酒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酒的历史渊源、酒的礼仪与文学艺术、酒的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酒文化传统的多个方面。
中国酒文化世界最古老的饮酒传统

中国酒文化世界最古老的饮酒传统中国酒文化:世界最古老的饮酒传统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饮酒传统之一,中国酒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礼仪以及传承方式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以历史背景、传统价值观、酒仪礼俗等内容为主线,详细介绍中国酒文化的深厚积淀。
一、历史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造酒的国家之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使用石器进行酿酒的证据。
而在商周时期,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酒也逐渐成为重要的礼仪之一。
二、传统价值观中国酒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其中,尊老、尊师、尊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酒宴上,年长者往往会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年轻人需要向长辈敬酒,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此外,中国的酒文化还强调团结和互助。
酒宴上,互相敬酒和共同品尝美食可以增进感情,加深人们之间的友谊。
这种互助精神也体现在中国的酒文化中,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可以通过共享美酒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三、酒仪礼俗中国酒文化以其独特的酒仪礼俗而著名。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人们常常会使用酒来进行祭祀和庆贺。
比如在春节期间,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酒,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中国的酒宴上,敬酒是一项重要的仪式。
主人会以敬酒为礼,向客人表达敬意。
而客人则会回敬主人,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
这种互敬酒的仪式有助于加深亲友之间的感情,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待客之道。
此外,中国的酒文化还包含许多独特的酒器和饮酒方式。
例如,在古代,人们常使用青铜酒器来盛装美酒,并采用竹筒或象牙杯进行饮酒。
这些传统酒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意义。
四、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酒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艺术品以及民间传说中,酒往往被描绘为人们喜爱的话题之一。
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也常常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文化”一词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西汉刘向(公元前77~前6年)《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哲(?—公元300年以后)亦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补亡诗,由仪》)这里所说“文化”皆于“武功”相对而言,意谓文治教化,后人所言“文韬武略”由此衍生而来。
在这里,“文”与“化”成为一个偏正词组,以“文”为“化”,“文”是手段,“化”是目的。
这也许是我们祖先对于“文化”一词内涵的最原始的理解,显然偏于狭隘。
中华民族对“文化”一词的开拓和演绎则是在近代之后,这中间包含有两个因素:一是我们对“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容通过历史实践过程的不断发展而有了深入的理解;二是受到西方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启蒙主义的重大影响。
拉丁文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主要含义是“文明”、“教养”,此外也包含有“耕耘”、“劳作”之意;可见,欧洲人在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上更为广泛、深入,他们将人类历史中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溶化在一起,构成了“文化”。
正是受到这方面的重大影响,在现代,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新民主主义论》)由此推理,于是人们把各类社会现象,包括饮食起居、生产劳动、人类繁衍、社会发展等等统统都纳入文化范畴之中。
这一倾向在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以来的十余年中发展得尤为明显,以至于有人将“文化”讥之为“大箩筐”,成为什么现象都可以和文化联姻的、包罗万象的万花筒。
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固然应该防止,然而文化既然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精神与物质的结晶,把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过程现象与之联系在一起当亦无可厚非。
事实上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诸如此类的文化现象的提法已经不仅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也已经见诸报端书刊。
饮食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这类提法都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在这中间,酒文化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内涵日益引起关注和研究。
众所周知,酒乃是一种以粮食(大米、高梁、麦子)或水果(葡萄、苹果)为原料经发酵后酿制而成的饮料,饮后对人的大脑具有兴奋提神的作用,故在各种喜庆场合或是宴请亲友、欢迎宾客的用餐过程中少不了它的存在。
虽则饮酒过量会造成酒精中毒对人体有害,但人们普遍的共识是:适量的饮酒对人体益大于害。
因而,饮酒不同于吸烟,饮酒是一种情趣、快乐的宣泄,是一种令人愉快的行为,它与饮食、饮茶可以并列为人类在吃喝方面的三大类别。
由此推论,酒文化与食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一样,是人类在维持机体生存过程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要对酒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似乎是困难的,但也不是完全无章可循,笔者在主编的《当代中国词库》(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一书中曾尝试着为酒文化的内容进行归纳,撰写了下面一段文字:酒文化,一种以酿酒、饮酒、品酒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
它的产生与酒的产地的历史、风俗、地理环境以及酒的制作工艺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同品种的酒就包含有不同的酒文化的内容,例如贵州茅台镇以茅台酒为核心的酒文化,山西杏花村以汾酒为核心的酒文化,浙江绍兴以绍兴黄酒为核心的酒文化,都各具有自己的特色,一种酒文化也可以看成是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交叉的产物。
我们现在说的酒文化,一般是指以中国名酒为代表的总体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各地具体的酒文化的综合反映。
现在看来,这一提法似乎还片面了点,因为酒文化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应该是全世界的,不仅局限于中国,当然中国的酒文化有其特殊的内容,正象法国的香槟酒、俄国的伏特加、日本的清酒绝不同于中国的茅台酒、黄酒一样,然而饮酒之风人类共有。
因此准确地说:酒文化乃是人类整体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酿酒、饮酒、品酒过程的总结。
二、二、鲁迅笔下的中国酒文化文学于酒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文人中凡有成就者大多嗜酒,酒在文学作品中亦占居着重要地位,因而在诗、文、戏以至来中都随处可见酒的踪迹、酒的影子、酒的芳香。
虽然不能说没有酒就没有文学,但缺少了酒却真的会使文学黯然失色。
李白(701年~762年)的所谓“斗酒诗百篇”之说不正是两者之间相得益彰的写照么?鲁迅(1881年~1936年)作为现代中国作家、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固然不可能具有象李白拥有的那种酒仙诗情,也不可能对中国的酒进行全面的研究阐述,但他确实以深刻的理解和深邃的洞察,在小说中、杂文中把酒与人物、环境、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编织出一幅酒文化的世俗图,这中间起重要作用的便是鲁迅的故乡绍兴所拥有的悠久的酿酒历史、饮酒风俗、品酒风俗、品酒领悟以及由这一切林林总总综合而成的绍兴酒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绍兴的鲁迅,在故土山水的培育下,无疑对于驰名世界的绍兴酒在绍兴的乡民、乡风、乡俗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影响具有清醒的认识。
假如说,在1898年赴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之前,年仅18岁的周树人还只能在朦胧的理解中产生对包括绍兴酒在内的故乡的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情,那么,到本世纪20年代,已经完成从进化论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过渡的鲁迅,在心目中对故乡特有的酒的情感是复杂而矛盾的。
让我们先引一段他写的有关绍兴酒乡风情的描写文字:“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几十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进店隔壁的屋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众所周知,以上这段中国读者(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的读者)十分熟悉的文字是鲁迅写于1919年的短篇小说《孔乙己》的开头。
《孔乙己》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一个未能考中秀才的读书人落魄至死的故事,作者着重批判地提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表达了对于造成这种社会基础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强烈谴责。
也许读者会产生疑问:既然写一个穷书生的落魄故事却为何以绍兴的酒店、酒风、酒俗为内容的大段白描开头呢?答案只能从作品本身去寻找。
孔乙己穷困落魄却依然不肯脱下身上的长衫,他无以为生以乞讨度日,但一旦有了几文钱便必到咸亨酒店喝上一碗酒,即使是身无分文也厚着脸皮以赊账为借口向店主讨得几口。
不错,这是一出旧中国封建教育毒害下小知识分子慢性自杀的悲剧,而作者却以一幅充满酒乡特有的温馨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领略到的首先是绍兴里巷酒肆、人人自醉的情调,以轻松开始到沉重结束,以喜剧衬托悲剧,在强烈的反差中体现出作品凝重的主题,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意图。
当然,鲁迅无意于将孔乙己的死归咎于故乡的酒,孔乙己即使在偷书被人打断了腿后仍以手代脚匍伏着来到咸亨酒店柜台前,“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可以丢弃一切甚至是知识分子最看重的脸面,但他丢弃不了酒,因为酒便是他的生命,没有了酒他的生命也便要完结了。
这就是鲁迅心目中故乡的酒的崇高地位。
在鲁迅笔下,《孔乙己》中的描写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在他的小说中对于酒的描写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笔下的酒与故乡的山山水水村要桥桥一样的具有灵魂,是活的、有生命的、须臾离不开的精灵,每当鲁迅需要在作品中体现出故乡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竭力渲染传统文化氛围时,被他信手捡来作衬托的便是家乡的酒。
请看下列片断描写:“……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晚,大家便都关门睡觉。
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明天》)“……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
”(《风波》)“……阿Q自然都答应了,可惜没有钱。
幸而已经春天,棉被可以无用,便质了两千大钱,履行条约。
赤膊磕头以后,居然还剩几文,他也不再赎毡帽,统统喝了酒了。
”(《阿Q正传》)“……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地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训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不远。
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
其实也无非想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以买醉。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馆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在酒楼上》)这类描写文字在鲁迅的小说中为数不少,他或以酒写人写事,或以人以事写酒,将酒以及与酒有关的人文景观(酒店、酒客、酒菜等)融入作品之中,呈现出人物与环境的广阔天地。
翻开鲁迅的小说,只要见到“鲁镇”、“S城”、“故乡”这些地名那就必定是以绍兴为描写对象,而且也必定少不了对绍兴酒的描写。
这类描写几乎又都是以他惯用的白描手法而出现的,淡淡的几笔勾勒呈现出一幅鲜明形象的酒乡风情。
假如我们以此为依据而得出结论说鲁迅在写小说时是如何如何地表现出全面而完整的绍兴酒文化却是一种武断和牵强。
事实上,他在写作的当时未必是有意地却宣扬绍兴酒的魅力——套用现代流行的话来说,他并非是为绍兴酒作义务广告——但他既是表现绍兴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物角色,便决不可能离开绍兴的酒和一切与酒有关的东西,否则便失之于真实,因为所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是与那儿的酒生死相依息息相关的。
那么,鲁迅在写作时有意识地表现酒的内容的情况是否有呢?回答是肯定的,证据便是那篇著名的1927年9月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收集于1928年出版之《而已集》)。
鲁迅首先从曹操(155~220年)说起。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操拥兵称侯成一方之主,他始而不拘一格搜罗人才,孔融(153~208年)等为他效劳,既而又借孔融宣扬不孝而将他杀掉,而真正的原因则是孔融名气太大且专喜和他捣乱,还常常对他讥讽:“……孔融的文章现在传的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
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
曹操问他的出典,他说,以今例古,大概媾也是这样的。
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又反问他,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