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方案

合集下载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方案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3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方案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ntinae、小食心虫族Grapholitini、小卷蛾属Cydia,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核桃等仁果类、核果类果树,是此类果树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该虫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成熟前大量脱落或腐烂,严重影响寄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目前,该虫主要发生在我国的新疆、甘肃等省、自治区。

为指导各地开展苹果蠹蛾防治,控制苹果蠹蛾的传播危害,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对策(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指导思想,依法开展检疫,防止苹果蠹蛾的传人和传播扩散。

在适生区内,对寄主植物开展监测,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采取措施开展防治,积极扑灭疫情。

在开展防治过程中,应主要采取诱捕、人工及生物等防治方法,避免使用化学药剂,严禁使用剧毒化学药剂。

(二)规划与设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苹果蠹蛾发生情况,制定苹果蠹蛾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苹果蠹蛾的发生情况、发生规律、环境状况等因素,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施工作业设计应遵循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内容应包括本县级单位的地理状况、发生和危害情况、防治范围和面积、防治方法和措施、施工作业图(表)及施工说明书等等。

二、虫情调查(一)调查范围苹果蠹蛾的适生区为北纬23.2°-48.0°、东经75.1°-132.6°、有效积温在230日度的区域。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该区域,应适时组织开展苹果蠹蛾的虫情调查和监测。

其中人口密集的城镇、大中型水果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周边地区3公里以内的该虫可寄生的果园、国道及主要省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该虫可寄生的果园、新疫情发生地周边15公里范围内该虫可寄生的果园作为重点调查监测区域。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苹果蠹蛾是苹果栽培中普遍存在的危害害虫之一,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在果实内部出现腐烂、结蛹等情况,严重影响苹果的品质与产量。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和农民进行了各自的防治实践和技术研究。

本文将对近年来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相关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 预防措施在苹果蠹蛾预防措施上,常常采用的方法为清理果园,定期修剪,提高果树的通气性和采收及时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例如通过放置诱虫板来吸引蠹蛾,或者使用天敌昆虫等。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苹果蠹蛾防治方法,主要使用针对蠹蛾捕食、传染病毒等的杀虫剂。

例如阿维菌素、伯乐菌素、毒死蜱类杀虫剂等。

3. 农业生态防治农业生态防治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它通过对苹果蠹蛾生态环境的调节,从而减少蠹蛾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常用的方法有种植抗虫苹果品种、放置天敌昆虫和增加苹果树的生态多样性等。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治的方法。

例如使用斑茧蜂、黄姬蜂、豆娘等昆虫天敌,或使用芽孢杆菌、马拉硫磷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苹果蠹蛾,而且对环境以及果实的品质没有太大的影响。

生物、化学联合防治是一种通过结合生物和化学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这种方法能够在不影响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同时,更好地控制苹果蠹蛾。

常用的结合杀虫剂和昆虫天敌的方式进行施用。

综上所述,针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而其他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例如农业生态防治和生物、化学联合防治等。

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生态环境和生态方式防治,增强果树本身的免疫能力,从而更好地在控制苹果蠹蛾的同时,提高果园的生产效益。

苹果蠹蛾阻截监测及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苹果蠹蛾阻截监测及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苹果蠹蛾阻截监测及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一、苹果蠹蛾的危害苹果蠹蛾是果树上重要的蛀果害虫,是国际间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我国将其列为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苹果蠹蛾幼虫钻蛀果实,严重降低品质,且造成大量落果,落果率达50-60%,该虫繁殖力和对坏境适应性均较强,发育历期长,且不整齐,一旦发生,就难以根除。

该虫不仅严重危害苹果、梨等果品产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因其特殊的检疫地位严重制约果品的贸易,一旦我市发生苹果蠹蛾疫情,将对我市苹果的国内外贸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果业是我市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也是我市外向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市地处环X苹果优势产业带上,阻截和防控苹果蠹蛾工作意义巨大。

二、总体思路及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的防控方针,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防控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联防联动”的运行机制,全面落实监测措施,宣传防控技术。

三、防控目标确保对苹果蠹蛾全面监测、防控,一旦发现,及早处置,确保不扩散、不蔓延。

四、苹果蠹蛾监测与防控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防控领导小组苹果蠹蛾等重大植物疫情防控属于政府公共管理范畴,鉴于疫情发生的严峻形势,为确保防控措施到位,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由农业、交通、公安、审计、财政等部门组成。

要加大对防控工作的领导,打好苹果蠹蛾阻截战。

目前要确保疫情不扩散,各单位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将苹果蠹蛾疫情监测、防控列为当前工作重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监测、防控措施的落实。

发现疫情后迅速实行统防统治,确保防治效果。

(二)加大应急资金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苹果蠹蛾监测、防控所需资金的拨付。

各级政府应切实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

(三)加大宣传力度苹果蠹蛾是检疫对象,本地基层科技人员和果农对这种外来传入害虫不熟悉,要通过印发挂图、明白纸,召开工作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使基层科技人员和果农掌握苹果蠹蛾的简易识别方法,掌握防控技术,防止人为传播疫情,阻断传播源。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1. 苹果蠹蛾的概述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一种危害果树的昆虫,以苹果为主要寄主,也能危害其他果树。

成虫外形呈灰褐色,前翅有黑斑;幼虫为白色的蛀虫,多在果实内部活动,严重的会导致果实腐烂、掉落。

苹果蠹蛾的寿命约为20-30天,繁殖力极强,一只雌虫可产下100-200只卵,孵化后成为幼虫进入果实内部生长发育。

成虫主要在5至7月间活动,幼虫主要在6至9月间活动。

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大,苹果蠹蛾的危害程度会逐渐提高。

2.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苹果蠹蛾虫害发生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2.1 叶面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树会出现叶面脱水、病斑、生长不良等现象,若果树枝条上出现红色或褐色的小圆形粘液状物,那么就应当注意果实是否被苹果蠹蛾危害。

2.2 果实观察成虫通过侵入果实并在果实内产卵,产生的果蛹会在果实内成长发育。

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实外皮表面常常会出现口径很小的孔洞,果肉内部被蛀虫侵袭后感染细菌,出现腐烂现象,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和数量。

2.3 蛹室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果实内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生物产物,例如果渣、虫粪等。

在病株上采集初孵化的苹果蠹蛾幼虫,可将果实剖开查看蛹室的建造和大小。

蛹室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是苹果蠹蛾幼虫在果实内部建造的一种小型蛹室,有利于其发育和生存。

3. 苹果蠹蛾的防治措施苹果蠹蛾是一种难以防控的病虫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专业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治。

3.1 防治原则(1)综合措施,防止苹果蠹蛾的发生;(2)保持环境卫生,加强田间管理;(3)选择药剂和防治时间要合适;(4)遵守农药使用标准,不滥用农药。

3.2 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微生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生物控制剂有:苏云金芽胞杆菌、扁桃杆菌、虎皮蛙、二点剑蚜小蜂等。

这些生物控制剂具有安全性高、污染少、环保等优点,在防治苹果蠹蛾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苹果蠹蛾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以及蛹期在苹果果实内发生危害,从而导致果实受损,产量下降,质量降低。

针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技术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下面将就其现状进行分析。

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方法。

目前,已鉴定出多种对苹果蠹蛾有较好控制效果的天敌,如石蛋白蜂、寄生蜂等。

这些天敌能够寄生或捕食苹果蠹蛾幼虫,从而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还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核双孢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也被广泛应用于苹果蠹蛾的生物防治中。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农药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方法。

在苹果蠹蛾的防治中,常用的农药有有机磷农药如乐果、氟氯氰菊酯类农药如敌敌畏等。

这些农药能够通过接触、食入或通过胃毒作用,对苹果蠹蛾产生毒杀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化学防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药害、药残等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风险。

3. 配套措施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提高苹果蠹蛾的综合防治效果,研究者还开展了一些配套措施,如落叶处理、地面覆盖、定时喷洒等。

落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苹果蠹蛾的在果园内的越冬数量,从而减少其发生量。

地面覆盖可以减少捕食天敌对苹果蠹蛾的捕食效果,从而增加害虫的死亡率。

定时喷洒可以在苹果蠹蛾幼虫孵化后的最佳时间内进行喷药,提高喷药效果。

4. 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苹果蠹蛾防治技术。

该技术利用特定波段的光线对苹果蠹蛾产生诱杀作用,从而在果园中建立光源阵列,通过诱杀害虫的方式控制其种群数量。

这种技术无需使用农药,对环境友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光源的布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针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配套措施综合应用和灯光诱杀技术也为苹果蠹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由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苹果蠹蛾的防治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难,未来需要在技术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侵入苹果果实内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治苹果蠹蛾,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将介绍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

一、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剂有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菊酯类杀虫剂。

这些药剂具有快速杀灭作用,但使用过量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风险。

合理使用和控制化学农药的剂量非常重要。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微生物杀灭苹果蠹蛾。

其中最常用的天敌是寄生蜂(Trichogramma spp.)和天牛(Trichogramma spp.)等。

这些天敌可以寄生于苹果蠹蛾的幼虫体内,使其不能发育成完全的成虫。

一些微生物如Bacillus thuringiensis也可以有效杀灭苹果蠹蛾。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无公害的优点。

三、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包括使用粘虫板、陷阱等。

粘虫板可以吸引并捕捉苹果蠹蛾,陷阱可以用来监测和捕捉苹果蠹蛾成虫。

这些技术相对简单易行,并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四、遗传防治技术遗传防治技术是利用遗传方法抗拒苹果蠹蛾。

研究人员通过选育抗虫品种、基因编辑和基因转移等手段,使苹果植株具有抗虫能力。

这种方法具有长期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风险。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生物、物理和遗传四个方面。

化学防治技术目前应用最广泛,但使用过量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而生物、物理和遗传防治技术则具有环保、可持续的优点,但也存在技术难度和风险。

在苹果蠹蛾防治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苹果蠹蛾(Grapholita molesta)是苹果栽培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苹果果实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为了有效控制苹果蠹蛾的危害,目前已经进行了许多防治技术的研究。

一、生物防治技术:1. 天敌引进:通过引进蜂类、蝶类等天敌来控制苹果蠹蛾的繁殖和发展,以减少对苹果树的危害。

如引进蜂蜈蚣、瓢虫等共生天敌,控制苹果蠹蛾的种群数量。

2. 使用性诱剂诱捕:利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制剂(主要成分为(E)-8-十二烯酸己酯),通过诱捕蠹蛾雄蛾来达到防治效果,降低蠹蛾的种群密度。

二、化学防治技术:1. 药物喷洒: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进行药物喷洒,对苹果树进行全面防治,达到杀灭苹果蠹蛾的目的。

2. 网隧喷洒:利用专用设备在果园内设置喷洒装置,将农药喷洒到苹果蠹蛾为害最严重的果园部位,如树冠顶部和果穗内部,以提高防治效果。

三、物理防治技术:1. 黑灯诱捕:使用特定波长的光源,如紫外线灯,吸引苹果蠹蛾成虫,再利用粘板、电网等装置将其捕获,并达到防治作用。

2. 烟熏防治:在果园中点燃烟剂,产生烟雾,通过对苹果蠹蛾成虫的抑制作用,达到防治效果。

四、生态环境调控技术:1. 选择适宜品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苹果品种,降低苹果蠹蛾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2. 适宜栽培措施:加强苹果树的管理,控制树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以提高苹果树的健康程度,减少苹果蠹蛾的侵害。

3. 合理施肥技术:根据果园土壤的养分状况,精确施肥,减少过量肥料的使用,防止苹果树过度生长,减少苹果蠹蛾的取食和繁殖。

目前针对苹果蠹蛾的防治技术不断研究和创新,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以及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对苹果蠹蛾的防治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苹果病虫害防治】种植苹果如何防治苹果蠹蛾?

【苹果病虫害防治】种植苹果如何防治苹果蠹蛾?

【苹果病虫害防治】种植苹果如何防治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对苹果有哪些危害?苹果蠹蛾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种植苹果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苹果蠹蛾?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苹果蠹蛾对苹果的危害苹果蠹蛾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

幼虫多由果实胴部蛀入,如果实质地较硬,多从萼洼蛀入。

幼虫入果后,在果皮下咬成一小室,脱第1次皮,向心室蛀食脱第2次皮,为害种子脱第3次皮。

为害严重时,纵横穿食果肉,成豆沙馅状,并转果为害。

幼虫排出虫粪,堆积在蛀孔外,并有丝缠住。

二、苹果蠹蛾发生规律1、苹果蠹蛾在新疆一年发生2~3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分枝处和各种包装材料上作茧越冬。

2、苹果蠹蛾的幼虫可转果为害。

三、苹果蠹蛾防治方法1、苹果蠹蛾是世界性的重要蛀果害虫,在我国属局部发生。

为了防止幼虫或蛹随蛀果或调运果品的木箱中运出,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经常保持果园清洁,随时收拾地下落果。

作为临时堆果的场地用毕后,应彻底加以清除,将虫果、烂果移出园外,予以处理。

3、在早春花芽膨大前,清除果树支柱裂缝,填补树洞,刮除翘起的老树皮。

刮后必须及时处理所刮下的树皮,再进行树干涂白。

4、利用老熟幼虫潜入树皮下作茧化蛹的习性,可根据树型的具体情况,在主干分枝之下,束一段草带或破布,借以诱集幼虫。

隔10天检查1次,处死其中幼虫或蛹。

5、不同龄期的苹果蠹蛾幼虫,对农药的反应亦各异。

第1次喷药防治初龄幼虫,以氨基甲酸酯类的好年冬较好,第2次防治较大龄期幼虫时,以害极灭3000~5000倍为好。

对早熟品种,喷药2次,中熟者3次,晚熟者需喷4次。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方案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ntinae、小食心虫族Grapholitini、小卷蛾属Cydia,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核桃等仁果类、核果类果树,是此类果树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该虫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成熟前大量脱落或腐烂,严重影响寄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目前,该虫主要发生在我国的新疆、甘肃等省、自治区。

为指导各地开展苹果蠹蛾防治,控制苹果蠹蛾的传播危害,制定本方案。

一、治理对策(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指导思想,依法开展检疫,防止苹果蠹蛾的传人和传播扩散。

在适生区内,对寄主植物开展监测,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采取措施开展防治,积极扑灭疫情。

在开展防治过程中,应主要采取诱捕、人工及生物等防治方法,避免使用化学药剂,严禁使用剧毒化学药剂。

(二)规划与设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苹果蠹蛾发生情况,制定苹果蠹蛾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苹果蠹蛾的发生情况、发生规律、环境状况等因素,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施工作业设计应遵循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内容应包括本县级单位的地理状况、发生和危害情况、防治范围和面积、防治方法和措施、施工作业图(表)及施工说明书等等。

二、虫情调查(一)调查范围苹果蠹蛾的适生区为北纬23.2°-48.0°、东经75.1°-132.6°、有效积温在230日度的区域。

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属于该区域,应适时组织开展苹果蠹蛾的虫情调查和监测。

其中人口密集的城镇、大中型水果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周边地区3公里以内的该虫可寄生的果园、国道及主要省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该虫可寄生的果园、新疫情发生地周边15公里范围内该虫可寄生的果园作为重点调查监测区域。

(二)调查方法1.成虫期调查成虫期调查主要以诱捕器调查为主,即以诱捕到的苹果蠹蛾雄成虫数量来调查该虫的发生状况。

具体方法如下:(1)诱捕器及诱芯的选用一般使用三角胶粘式诱捕器进行诱捕。

诱芯的载体中空,由硅橡胶制成,每个重约0.3-0.5克。

每个诱芯的性信息素含量不低于0.001克,纯度90-97%。

成品诱芯应放置在密闭塑料袋内,保存于冰箱中(冰箱温度控制于1-5℃),保存时间不超过1年。

(2)调查时间一般为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前7-10天)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

(3)调查点的选取应在全面踏查,掌握本地苹果蠹蛾寄主分布和疫情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交通、水果流通渠道等选取调查点。

调查点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

在疫情发生地,应根照苹果蠹蛾危害程度及调查的需要分别选取不同受害程度不同的果园作为调查点,以调查掌握该虫的种群动态;在疫情发生地的外围,应重点选择外围15公里范围内的果园作为调查点,调查掌握该虫的传播扩散情况;在未发生区,应重点选取人口密集的城镇、大中型水果交易市场或集散地周边地区3公里以内或国道及主要省道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果园作为调查点,以掌握该虫的发生情况。

(4)诱捕器安放位置诱捕器应安放于苹果蠹蛾的寄主植物上,若没有寄主植物,也可安放于其他树木上。

三角胶粘式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一般为果树树冠上部1/3处通风较好且稍粗的枝条上,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7米。

(5)悬挂密度每个调查点设置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的调查控制面积不少于1亩。

(6)诱捕器的检查与维护定期检查成虫的诱捕情况,及时清理粘虫板上的昆虫及植物残片。

如在检查中发现诱捕器丢失或损坏,应及时补换。

苹果蠹蛾诱芯每3-4周更换一次,粘虫胶板根据粘虫数量进行更换。

(7)数据记录调查时,工作人员应每3日检查诱捕器的诱捕情况,记录诱捕结果,并填写《苹果蠹蛾疫情调查表》(见附表1)。

2.幼虫期调查幼虫期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即通过抽样方法确定苹果蠹蛾幼虫的蛀果率及危害状况。

(1)调查时间每年进行2次抽样调查,具体时间分别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1代幼虫为害期)及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为害期)。

(2)调查点的选取应结合成虫调查点选取幼虫调查点,宜选在成虫调查点附近,以便使幼虫调查结果能够与成虫诱捕器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并相互补充。

(3)取样方法如所调查的果园面积较大,可采用棋盘式取样,每块样地随机取10个样点;如调查点果树分散,可以在调查点附近随机选取10个样点;若某种果树在调查点区域内数量较少,同样可在调查点附近随机选取10个样点。

在各个样点选取同一类果树的同一品种,用目测检查的方法调查100个果实,对发现的虫果剖果检查,确认是否为苹果蠹蛾幼虫。

记录检查结果,并填写《苹果蠹蛾蛀果情况调查表》(见附表2)。

此外,还可通过对越冬幼虫调查苹果蠹蛾的化蛹和羽化情况。

具体方法为:选取10株树干光滑的果树,于每年8月上旬开始用粗麻布或胡麻草绑缚树干,诱集越冬幼虫。

次年春季取下,统计越冬幼虫的数量,记录越冬幼虫化蛹及羽化的情况。

3.卵期调查卵期调查主要通过调查苹果蠹蛾寄主的果枝确定该虫的产卵情况,一般在寄主阳面和背风处的果枝上产卵量大,调查时应予注意。

具体方法为:每年5月中、下旬随机选取10株果树,在这些果树的树冠上半部分共调查100个果枝,检查这些果枝上的果实表面、叶片表面以及果(叶)簇生的基部雌性苹果蠹蛾产卵的数量,记录成虫的产卵情况。

(三)发生程度划分标准以寄主果实被害率作为发生标准,将受害果树划分为重度发生、中度发生和轻度发生。

三、防治措施(一)信息素防治1.信息素诱杀在苹果蠹蛾成虫期,利用性信息素诱杀雄性成虫。

诱捕器的设置密度一般为2-4个/亩;发生较重的地方,可增加设置诱捕器的数量。

诱捕器内若使用粘虫板,应注意粘虫胶的粘性,以便及时更换粘虫胶;若使用敌敌畏棉球,应每3-5天换一次,以保证薰杀效果。

诱捕器的使用方法参照“成虫期调查”的内容。

2.迷向法防治利用性信息素干扰苹果蠹蛾雌雄间的交配通信联系,减少苹果蠹蛾交配,降低交配率,减少后代繁殖数量,达到防治苹果蠹蛾的效果。

该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苹果蠹蛾发生区的防治。

目前,生产上主要使用双管手挂式迷向信息素进行防治。

(1)防治时间越冬代成虫羽化时开始防治。

手挂式迷向信息素一般持效时间为150-180天,基本涵盖整个发生期,其间不用更换。

因此,成虫的整个发生期均可以使用该方法防治。

(2)迷向信息素悬挂高度及位置悬挂于果树树冠上部1/3处稍粗且通风较好的枝条上,距地面高度不低于1.7米。

此外,还需配套悬挂诱捕器以检查迷向效果,配套数量一般为每5亩挂1个。

(3)迷向信息素悬挂密度无论苹果蠹蛾发生程度如何,迷向信息素使用数量都是相同的,一般每亩挂1-2 个。

(二)人工防治1.清洁果园,加强管理及时摘除树上的虫蛀果和收集地面上的落果,清理下来的虫蛀果应集中堆放并进行深埋。

同时,及时清除果园中的废弃纸箱、废木堆、废弃化肥袋、杂草、灌木丛等所有可能为苹果蠹蛾提供越夏越冬场所的材料和设施。

2.刮老翘皮,清除虫源在冬季果树休眠期及早春发芽之前,刮除果树主干和主枝上的粗皮、翘皮,以消灭越冬虫体。

刮树皮时,要在地面上放置铺垫物,将被刮除的树皮和越冬害虫全面收集,然后集中烧毁或深埋。

刮完树皮后,可用波美5度的石硫合剂涂刷果树主干和主枝,或用生石灰、石硫合剂、食盐、粘土和水,按10∶2∶2∶2∶40的比例混合,再加少量氨戊菊酶制成的涂白剂涂刷果树主干和主枝。

3.束草、布环,诱集幼虫人工营造苹果蠹蛾化蛹和越夏、越冬的场所,诱集老熟幼虫。

每年6月中旬,用胡麻草或粗麻布在果树的主干及主要分枝处绑缚宽15-20厘米的草、布环,诱集苹果蠹蛾老熟幼虫,然后于果实采收之后取下草、布环集中烧毁,杀死老熟幼虫。

防治时,还可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草、布环上喷高浓度杀虫药剂,防治效果会更好。

4.果实套袋,阻止蛀果在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的产卵盛期前,将果实套袋阻止该虫蛀果为害。

进行果实套袋的果树,要精细修剪、适量留花留果。

套袋前要将整捆果实袋放于潮湿处,使之返潮柔韧,以便使用。

套袋时,先撑开袋口,托起袋底,使两底角通气、放水口张开,使袋体膨起,然后手执袋口下2-3厘米处,套住果实后,从中间向两侧依次按折扇方式折叠袋口,于丝口上方从连接点处撕开,将捆扎丝沿袋口扎紧即可。

5.高接换优,停产休园对于危害严重且果实品质较差的果园,可对全园果树实行一次性高接换优,并连续两年内不让果树结果,以阻断苹果蠹蛾生长发育环境,有效防治苹果蠹蛾,提升果品质量。

此外,在果实入窖时应严格挑选,防止幼虫随蛀果越冬。

也可于成虫期在果树上悬挂卫生球,影响成虫交尾产卵,减少种群数量。

(三)化学药剂防治1.可使用的药剂有3%高渗苯氧威2000-3000倍液、25%阿维·灭幼脲2000-3000倍液、胺甲萘(甲萘威、西维因)、虫酰肼(米满、抑虫肼)、氯菊酶(二氯苯醚菊酯)、除虫精、克死命、二嗪磷、亚胺硫磷、硫丹、毒死蜱(氯蜱硫磷)、灭杀菊酯、水胺硫磷、辛硫磷等。

应多选择无公害药剂,同时应根据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残效期选用药剂,此外,还可选用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搭配使用。

2.化学防治的时间每个世代的卵孵化至初龄幼虫蛀果之前。

鉴于第1世代幼虫的发生相对比较整齐,可将第1世代幼虫作为化防的重点。

3.施药方法在每年世代幼虫出现高峰期时集中喷药至少1次。

若喷施毒性小、残效期短的农药,可连续喷施2-3次。

不同杀虫剂的具体施用量、施用方法和药效残存期参见附表3。

化学防治时应尽量在同一生态区统一组织群众进行联合防治。

(四)生物防治积极保护苹果蠹蛾的天敌并促进其种群的增加。

苹果蠹蛾的天敌有:鸟类、蜘蛛、步甲、寄生蜂、真菌、线虫等。

还可通过释放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喷施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和Granulosis virus(GV)颗粒病毒等寄生蜂和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五)检疫检验1.产地检疫苹果蠹蛾适生区范围内的所有地区,均应对辖区内所有苹果蠹蛾的寄主植物及其果实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以防止该虫随果品、寄主植物传播扩散。

苹果蠹蛾的检疫检验方法、步骤及产地检疫相关要求参照《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和《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林护通字[1998]43号)。

2.调运检疫苹果蠹蛾寄主植物及其果实调运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检疫。

林业植物检疫检查站或具有检疫检查职责的木材检查站应依法严格开展检疫检查,一旦发现虫情,及时就地除害处理,防止疫情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