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品赏析1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1宋代: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一】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的绝句。
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不同。
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
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苏诗则无描写具体景点,而是总揽庐山,别具慧眼,生动而形象地从中道出生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作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
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
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
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
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
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赏析二】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MyLastDuchess翻译和赏析(1)

MyLastDuchess翻译和赏析(1)“My Last Duchess”是罗伯特·勃朗宁的一首诗,讲述了一个男人展示他已故妻子油画照片的故事。
通过他对画像的描述和他对过去妻子的言辞,诗人暗示了一个暴力控制和嫉妒的男人。
My Last Duchess翻译我的上一任夫人,你应该知道,叫费拉拉。
她的家族举行了一个明显有钱、又名声显赫的婚礼。
我此刻站在这儿,我的代表正在为我们的下一任用品洽谈隔夜的交易。
虽然这并不是我职责所在——我的表现也不会对——(他在欧洲家族之间拥有声誉)但是,因为我显示出来,我稍稍提到我的上一任夫人——她的油画。
下面这个人的美丽只有画家才能雕刻出来。
她欣赏画及其艺术家,但夫人不止是坐着她被诱惑,当我周围有其他男性。
然后,她有一个被称为Claus of Innsbruck的画家。
婚姻存在问题。
我假装不知道。
我们走进大厅。
他们低声谈论着我的新娘。
我收藏了我的妻子的玩偶。
她地位的象征。
沉默。
在光线下,我点了蜡烛。
我的巷子里的家吗?这个夜晚,我们划着轻轻的碰撞你会对墙有疑问吗?不要停止,只要继续前进,直到她的名字背负阴影。
我的上一任夫人,你应该知道,叫费拉拉她死了。
指控。
未被证实。
我的最后一首诗就在这里结束了。
My Last Duchess赏析罗伯特·勃朗宁的“My Last Duchess”是一首哀悼和批判女性的诗歌。
它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故事,他因为他的控制欲和嫉妒心杀了他的妻子。
这首诗的男性讲述者对他妻子的描述显示出一种掌控的渴望。
费拉拉的油画照片一直挂在男人的大屋里,他随意地向位于他的大厅中间的观众展示照片。
他认为这张照片表达了他妻子的美丽和地位的符号,以及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男性讲述者提到,他妻子被比自己更贫穷的男性吸引,并有婚外情。
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他希望控制和决定她的行动,并永远地保持她在视野内。
当他嫌疑他妻子和一位画家有什么特殊的关系时,他并没有采取行动。
经典翻译赏析(一)——单句篇4

赏析:“a deputy-maternal attitude”实在不好译,而张谷若 先生的“俨然以‘老姐比母’自居”却译得那么轻松自然, 准确得当,让人不由得不叹服。吕叔湘先生也有一译,与此 译有异曲同工之妙:Now and then he turned his eyes from the girl's face to that of the partner, which, in exhilaration of the dance,had taken on a look of impudent ownership.他 时而转移他的目光从女子的脸上到她的舞伴的脸上,那张脸 在跳舞的狂热之中俨然有“佳人属我”的神情。
9. Oh, we are proud! (George Bernard Shaw: Pygmalion)
译文:吓,好大架子。(杨宪益译)
赏析:翻译对话,要生动活泼。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 一些词语、表达方式,大多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翻译中,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有声有色的语言,是一门学问。杨宪益 先生细揣摩说话人的心理,用生动活泼的汉语口语来译原 文,得到的译文“信”、“达”且“切”。
译 她文母:亲她的母病亲已已好经转见,好不,用不她用时她刻时在刻跟在前病伺床候前了伺,候囚了在,病她房 在 里病这房些里 日和子病,人有缠空了出这来么散些散天心,,一她旦当跑然到很外高面兴地了里。,当然 很高兴。(张谷若译)
赏析:先译“her mother’s improvement”,接着译“she was not now required'’,再译“after the confinement of the sick chamber”和“doing it",最后译“she liked”, 翻译顺序是从后依次向前,可谓之倒拆法(“从形式看,[倒 拆]就是按意群把句子拆散,逆着原文的句法排列,逐片往上 倒译”,黄邦杰《译艺谭》,第133页),这样译出来的文 字因是因,果是果,符合汉语的行文顺序。此外,“见好”、 改“译缠:”等词的选择也非常精当。
南中荣橘柚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一份

南中荣橘柚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一份南中荣橘柚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南中荣橘柚[唐代]柳宗元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译文及注释:译文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注释①南中:泛指我国南方。
荣:茂盛。
橘柚:生长于我国南方的两种常绿乔木,花白,树有剌,果实球形或扁圆形,果皮红黄或淡黄,两种树很相似,但又有区别,如柚树叶阔实大等。
古人橘柚连用者,往往仅指橘。
谢玄辉《酬王晋安》:“南中荣橘抽,宁知鸿雁飞。
”此用其中的句子为题。
②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
③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
炎方:南方,此谓永州。
柳宗元元和五年作《祭崔君敏》一文中说:“某顷以罪戾,谪此炎方。
”④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
⑤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⑥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
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⑦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赏析: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十分敬仰,在长期的贬黜生活中,他以屈原为楷模,决心追随前烈。
由于相同的经历,屈原作品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共鸣。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他的.作品常常提到屈原,并善于化用屈赋的词语、典故。
《南中荣橘柚》这首诗就借用了《橘颂》里的典故,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开头两句化用屈原《橘颂》里的诗句:“后皇嘉树,桔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橘柚生长在南方,就适应了这里的水土,不能迁移,像是接受上天的使命;它们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蚕妇》原文及翻译赏析1

《蚕妇》原文及翻译赏析《蚕妇》原文及翻译赏析1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古诗简介《蚕妇》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传世名篇。
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翻译/译文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注释①蚕妇:养蚕的妇女。
蚕,一种昆虫,吐出的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用来纺织绸缎。
②张俞:宋代诗人。
字少愚,号白云先生。
益州郫(今四川省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
屡考进士不中,曾被推荐入朝作官,未应召,从此隐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过着闲适生活。
著有《白云集》。
③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
这里是指卖出蚕丝。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罗绮:丝织品的统称。
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
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
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
赏析/鉴赏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泪满巾”见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
三四句揭示蚕妇伤感的缘由,乃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
作品虽客观叙写,不着评论,但对蚕妇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不公自浸润于诗句中,启人思索。
诗歌结构简截,语言质朴,一针见血。
此诗与李绅“锄禾日当午”首,一咏耕,一咏织,可称为中国咏耕织的代表作。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诗人就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
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
经典翻译赏析(一)——单句篇6

赏析:比较苔丝这句话的译语同上面崇干牧师那句话的译 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双方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的差 别。在一句译语中,就能描摹出说话人的大概,这样的本 事不能不让人佩服。“豁着死了”、“把人臊死”都是极 口语化的语言——口语当然要用口语来译。
赏析:原句先描写他们做了什么,后用从句点出季节、环境; 译文中先用三个短语点明季节、环境,然后再说明他们做了 什么,的顺序铺陈着墨,不用任何连 接词,全凭形象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反映了汉语句式的特点。
另译:寒冷的十一月里,霏霏细雨落在屋顶上,屋里愈显静 谧,他们读了整个下午的书。
2. A good joke - but only a joke, of course.
译文:这个话俏皮——当然,只是说着玩儿罢了。(吕叔 湘译)
赏析:一个“joke”,两种译法,可谓同词异译。前半句 “(这是)一个好笑话”,被化为了“这个话俏皮”,地 道、自然;后半句“但只是个笑话而已”,在译文中变通 成了“只是说着玩儿罢了”,表达方式变了,意思没变, 且更生动、活泼了。翻译界所谓的“已臻‘化境”’,指 的不就是这样的译文吗?
译文:我是薛家的姑娘,怎么能到钟府来做媳妇。 “钟”——我想无非是假“充”的“充”字罢了。(吕叔 湘译)
赏析:“Johns”和“Jones”音、形相似,故有“I suppose that's a camouflage for Jones”一说; 为了在译文中能传达出这一点,同时又让读者领略到 说话人对“Johns”家的鄙视,译者选了“钟”来译 “Jones”,用“充”字译“Jones”,刚好“假充” 相当于“camouflage”,可谓煞费苦心。
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和赏析范文一份

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和赏析范文一份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和赏析 1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说;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诗简介《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翻译/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文风有一个时尚问题, 今天的翻译应适应当代清晰、晓畅的文风,具 有时代感。
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忠实性:翻译不是创 作,不能不顾原文一味臆造。翻译者必需选择 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离开 原文的特征去追求美,如果不是哗众取宠,至 少也是一种虚妄无益的徒劳。
谈话何来副产品?
不如换一种说法:
[改译]很随便地提到这件事,就像是我们谈话 当中顺便说说。
改变字对字翻译的措施之一: 联系上下文,慎重选词 改变字对字翻译的措施之二:
吃透原文字面之后隐含的比喻和 文化意义
改变字对字翻译的措施之二:认 识汉英语言的根本差异,使译文 符合译入语的语言民族特征
严复:信、达、雅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第一 人。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 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课,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Exercise : “不可能的三哩路”
1. The old man’s hip was broken. After his fall, he’d walked three impossible miles with the aid of an improvised crutch before the pain and fatigue halted him.
“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信、达、雅标准的现实指导意义
信是忠实,达是通顺,译文首先要求忠 实,其次要求通顺,使读者能看懂。 “雅”若就本意来说,就是用全国通行 的规范化的语言进行翻译。严复把它解 释成“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译文力求 典雅,这就错了。郭沫若对“雅”字进 行了新的解释:“所谓雅,不是高深或 讲修饰,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 高。”
“我教书,是因为我喜欢向学生提出必须 绞尽脑汁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这个世 界有无穷无尽的正确答案对付拙劣的问 题。何况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想到
一些出色的问题。”
再如,在“Vanity Fair”中有这样一句:
“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The Captain of the jet came back, saluted and, in very good English, said to the President, “To Cairo, Sir?” (Mohamed Hassanein Heikal, The Cairo Documents, New York)
Autumn was already in the air on the late afternoon when she decided to fish near the island. The good little pram purred across the waster, and I settled back on the rock to keep my secret watch, knowing that it was simple a matter a days before I’d have to call Papa.
联系上下文,慎重选词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 的现象。在英汉翻译中,词义选择的目 标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等,翻译之后 让一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同等的感受, 让一文读者感受到原文真正的精神实质 和气氛意境。
Tips:译文反复读几遍,感觉“难受”, 马上查找问题。
Good就是“好”吗?
“我说咱们全都是这样。都是一些赤裸裸的畜牲,
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那么重,为了能够活下
去,可以把自己的邻居活活弄死。”
从good和great 的译例分析我 们可以看到,翻译一个词,必 须先从它在上下文中所处的关 系方面去理解,从它与其他词 的搭配关系方面去分析。孤零 零地离开整体情景,即便是像 good , great 这样的常用词,也 是翻译不好的。
[译文]傍晚时分,天空中已显出几分秋意。她
决定到小岛附近去钓鱼。可爱的小平底船轧轧
地越过湖面。我靠在那块岩石上继续悄悄观望, 心里晓得过不了几天便不能不打电话给爸爸了。
再Janice Keyser Lester的小说“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 (《不肯告 发的女人》)中,作者记述了贝蒂姨婆的 故事。在作者看来,
此后的其他翻译标准论
林语堂:三个责任:忠实,通顺,美 陈西滢:三似,即“形似、意似、神似” 鲁迅:宁信而不顺 金岳霖:“译意”与“译味” 钱钟书:“化境”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 许渊冲: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
辩证的翻译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时必须树立辩 证观点。
翻译的实质: 打破原语界限的二度创造
戴着镣铐的舞蹈
主要要求: 保存原文意义 体现译文之美
原文意义包括:
形式意义 风格意义 语境意义 文化意义
译语之美:与民族思维逻辑特征相符,
与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
美感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千差万别,因此审美体验 不可能人人咸出一辙。但是,不能将审美感受的个性 绝对化,排斥社会性、统一性,原因是:首先,语言 特征建立在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基础之 上,具有稳定统一的特征;
7. 读书,听音乐:这是进入忘我状态的胜利。
8. 现在回想起来,这并不是因为那是第一次见 到一个通过照片已经对他的模样有了很深印象 的人的缘故。
NO MOR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要传达原文的形式意义,很重要的一点 是跳出原语局限,打破表层形式的束缚 而体现深层形式。来看两个例子:
3. 围绕着我和他会见的一切都带有羞愧的色彩。
4. 在这里,为了重现家庭生活和我那难以让人 信服的剩余的童年,我通常假装安静地坐着。
5. 这是战争时期的惯用语,它第一次给了我一 种示范,可以为了有利于更美好的将来而以居 高临下的方式看待目前。
6. 啊,黄金般的年代!它不但是,而且我也知 道它是。
“I mean all of us. A lot of naked animals who attach such great importance to staying alive that they claw their neighbors to death just for the privilege.”
So I popped the fly away from him and he fell back with a great splash…
鱼是怎样落回水里的?
“我抽开蝇饵,大鱼浪花四溅地跌回水里。”
“The Shelter” 的最后一段主人公Stockton的台词 里,道出了人的自私自利的本质。
“Bettie Van Metre had good reason to hate the Civil War.
One of her brothers was killed at Gettysburg, another taken prisoner. Then her young husband, James, a Confederate officer, was captured and sent to an unknown prison camp somewhere.”
[译文]“喷气机机长走过来,敬了个礼, 并用非常漂亮(地道)的英语问总统: ‘先生,去开罗吗?’”
He was told, when complaining that he could not follow Nasser’s moves, that Nasser was a good chess player.
又如,“He once again imparted to us his great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wisdom. ”
“我们又一次领受了他的广博的知识,丰 富的经验和无穷的智慧。”
在Jack Curtis 的小说《大鱼之夏》中,作者有 一段精彩的描述: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u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child, wife
or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其次,语际转换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翻译审美效果 应以社会价值观为调节杠杆。在这一点上,接受美学 理论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视野融合”是值得借 鉴的:只有广大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我们的译文相 融合,才能谈得上译文的美学水准。
第一章
打破原语界限 体现原文意义
固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焉
要求:文句要顺
[改译]他是一个好父亲,虽然也有这样 那样的缺点。
It emerged casually and as a
byproduct of our conversation.
[译文]它偶然地冒了出来,就像我们谈话的副 产品。
Context: 一个农村出来的人,提到了高级岗位。 妻子是个土包子。有人再三劝他与妻子离婚找 个年轻有学问的妻子,他一直下不了决心。每 次见到,对方总要提到这个问题。他苦恼地说 了上面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