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毕业论文周易与乐记
《乐记》袭《易》考——《乐记》对《周易》思想的继承

A Probe into the Lnher Itance of Yue Ji from Zhou Yi
——The Inheritance of Yue Ji's Ideas and
Methords from Zhou Yi
作者: 黄晓萍[1]
作者机构: [1]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出版物刊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9-16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乐记;周易;礼乐;阴阳;对立统一
摘要:�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
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
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
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揭示了《乐记》把《周易》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周易系列论文

周易系列论文周易系列论文《作者前言》笔者读《易》十余载,早已解开《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机理,也曾多方寻求途径发表论文未果。
这其间既有“人微言轻”的因素,也有人们有意回避各种“揭秘宣言”的心理定势,但更主要的是人们已经拥有两千余年的传统解卦方式,难以接受这“新来的”原本解卦系辞方法。
前段时间,笔者也曾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初步述及《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原理,而且已经涉及解读方式的具体操作,虽有网友表示兴趣,但仍未引起应有的“敏感”反应。
如此言之,《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原理返现世间,再为“大众文学”,似有一个被重新认识的艰难过程。
所幸的是,人们虽然读不懂《周易》,但仍孜孜以求,痴心不改…其实,《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方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神秘、那样难以琢磨,只要把握好解读角度就会迎刃而解。
这个“解读角度”,就是沿着二进制序数的进退轨迹去倚数类象地解经读传。
人们的难点不在于“类象”,而在于“倚数”;“倚数”之难不在于深奥,而在于巧妙,出乎人们预料。
人们早在一千年前就知道《周易》“內涵”二进制数理,但都仅从静态角度用二进制数去排名序卦,没有从动态角度去认识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
这个“序数”运行的“进退方式”是解卦系辞的核心方法,搞懂就入门,仅此一层窗户纸。
当初,笔者就是凭借着对这“倚数”问题的一丝猜想,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逐渐打开了《周易》难开的大门。
但为了谨慎起见,笔者也花了一两年功夫去说文解字,才把《周易》经传文辞一字一词地解读出来,并由此形成了几十万字的正式文稿。
尔后,笔者又陆续解读了一些先秦文献的相关文辞,如《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言论等,弄清楚了其解读方式与《周易》如出一辙,都是同一个“象数思维方式”演绎的人文义理。
因此,笔者有充足的理由与证据来保证:完全解开了古人作易的千古“象数天机”。
笔者将这几年先后写成的几篇论文,稍作调整,以《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的系列论文形式,借助这“网络论坛”一方宝地,将《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理论公之于众。
《乐记》袭《易》考

《乐记》袭《易》考【作者】黄晓萍,湖北通城⼈,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乐学院教授。
【摘要】《乐记》的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这⼀问题可以采⽤⽂献学⽅法进⾏论述,对⼆者⽂献的沿袭进⾏梳理。
《乐记》或秉承《周易》思想,或⽤其词句,甚⾄整段抄袭其段落,并主要通过直接引⽤《周易》的字、词、句、段落的⽅式,因袭《周易》的思想命题来论证⾃⼰的礼乐思想。
《乐记》把《周易》的⾃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事之学,在中国⾳乐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作⽤。
【关键词】乐记;周易;礼乐;阴阳《乐记》是中国儒家⾳乐美学思想的集⼤成者,对后世有很⼤影响。
丘琼荪认为:“历代⾳乐理论,⼜多不出《乐记》⼀书之范畴。
”[①]它的出现并⾮⼀⼈⼀时之作,⽽是在撷取先秦诸⼦⾔乐之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与先秦典籍联系紧密。
正如蔡仲德所⾔:“为提出⼀套完整的⾳乐美学思想,《乐记》必须对诸⼦百家进⾏批判总结,故其于儒、墨、法、道、阴阳、杂各家,或有所批判,或有所吸收,或采⽤其⽂字,或继承其思想,态度各不相同。
”[②]古代典籍中,与《乐记》关联的有《韩⾮⼦》、《吕⽒春秋》、《周易》、《诗经》、《论语》、《尚书》、《左传》、《荀⼦·乐论》、《史记·乐书》以及“三礼”等⼗⼏种。
与《乐记》关系最明显、后世关注最多且疑惑也最多者,则为《诗》、《易传》、《荀⼦·乐论》、《史记·乐书》四部[③],其思想或被《乐记》吸收,或受之影响⽽成。
尤其是《乐记》与《周易》的关系得到众多学者关注,认为《乐记》的形成受《周易》的深刻影响。
本⽂即是对“《乐记》袭《易》”说的梳理与考辨。
《周易》经传在中国学术史上居重要地位,在汉代被称为“群经之⾸”,魏晋时被列为“三⽞”之⾸,其博⼤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艺理论均有很深影响。
故《周易·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悉备。
”《四库全书总⽬提要·经部·易类⼀》也说到《易》对乐律理论的涵盖:“《易》道⼴⼤,⽆所不包,旁及天⽂、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外之炉⽕,皆可援《易》以为说。
《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范文

《论《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发展》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性说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核心议题。
其中,孔子心性说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环,对于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乐记》作为中国古代乐论的重要典籍,也涉及到心性、音乐等问题的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乐记》如何对孔子心性说进行发展,进一步揭示两者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互动关系。
二、孔子心性说的基本内涵孔子心性说以“仁”为核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
孔子认为,人的心性本善,但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往往偏离了本善的轨道。
因此,孔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来达到心性的完善。
这种心性说的核心思想为后世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对《乐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继承与发展(一)继承《乐记》作为儒家乐论的重要典籍,对孔子心性说的基本思想进行了继承。
在《乐记》中,作者认为音乐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与人的心性密切相关。
这表明《乐记》对孔子的心性观念有深刻的认知,并将这一观念融入音乐理论的探讨中。
(二)发展在继承孔子心性说的基础上,《乐记》对之进行了发展。
首先,《乐记》提出了“和乐融融”的观念,强调音乐应与人的内心情感相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一观念在孔子心性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其次,《乐记》还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认为通过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
这表明《乐记》在发展孔子心性说的过程中,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和内涵。
四、《乐记》对孔子心性说的具体应用(一)音乐与道德修养《乐记》认为音乐是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仁爱、礼义等。
这体现了《乐记》在继承和发扬孔子心性说方面的独特见解。
(二)音乐与社会和谐《乐记》强调音乐应与人的内心情感相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的社会氛围。
这一观念在实践层面为古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

《〈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潘世秀;王志明【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1996(000)002【摘要】在《古今文论探胜》出版两年后,我们又向读者呈献出《〈周易〉与中国文学》这本小书,私心庆幸之余,又深感有关课题的探索任务还远未完成,前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继续跋涉。
《周易》作为前科学,是科学和迷信的奇妙组合。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就在科学和迷信的杂糅中赋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周易〉与中国文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规划的立项课题,正是立足于科学地研究《周易》,对《周易》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作一次历史的、全面的清理。
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学者早已把《周易》的精髓用之于现代科技、西方文人早已在《周易》的启迪下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作了彻底的变异进而使其文学、文化的发展在迥异于传统的轨道上迅猛飞腾,从而在现代科技发展的面前毫无馁色之时,我们既感慨西人之善用他山之石,又浩叹国人对《周易》作科学研究之不足。
我们的努力耕耘,正是试图从《周易》的思维特色与中国文学内在机制的关系这一特定侧面对《周易》作科学研究的一项探索。
奉献给读者的,只是这项探索的部分成果。
时机成熟时,我们将继续慷慨解囊,献出更多成果,以回报读者的厚爱。
【总页数】1页(P3-3)【作者】潘世秀;王志明【作者单位】[1]兰州大学;[2]兰州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1【相关文献】1.《周易》、出土《易》学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的书写 [J], 郑晨寅2.编后记:现当代中国文学在海外——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J], 张西平;3.《周易》与中国文学研究综述 [J], 林晟彬4.《周易》之“道”——创造之道《<周易>与中国文学》系列之一 [J], 陈良运5.论《周易》的思维特色——《周易》与中国文学发微之一 [J], 潘世秀;王志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引言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本古老的典籍,周易是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周易为中心,探讨其起源、理论和影响,旨在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这一古代文化的瑰宝。
1. 周易的起源周易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和总结。
据传,周易的作者是伏羲和神农氏,但由于其历史悠久,难以考证。
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已经开始流传并被奉为经典。
经过后来的整理和传承,周易成为了一本内容丰富的经典著作。
2. 周易的基本理论周易的核心理论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理论构建了易学的基本框架。
其中,“太极”代表宇宙的起源和无限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而“两仪”则是太极的二元对立,包括阴阳、动静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四象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最后,八卦则是由三个阴阳和四个象组合而成,代表了八个基本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3. 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被用于预测卜筮和决策,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建筑、农业等领域。
周易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戏剧中,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当代对周易的研究和应用尽管周易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但其思想和理论仍然对现代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研究者将周易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探索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潜力。
例如,一些人将周易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心理学和领导力开发中,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另外,周易的卜筮和命理学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人借助周易的理论和工具,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发展方向。
这种研究和应用形式多样,包括起名字、择日等。
结论周易作为一本古老而深刻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与古代的卜筮和领导力开发相关,也与现代科学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周易》与《乐记》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一.阴阳之道与乐本论《庄子·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周易》以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源与本质的。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1]](https://img.taocdn.com/s3/m/70181d37b90d6c85ec3ac615.png)
感悟《周易》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环境演化发展的结果,是每一个民族深层思维的根。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之源,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键字:周易;传统文化;感悟《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1】。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当我走进《周易》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
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
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周易》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周易》,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周易》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周易》中的人生态度《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乐记》
是的核心,是一个文化形成的思想基础。
《周易》被尊为六 经之
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比的活水源头。
它弥纶群言,笼罩百家,涵古盖今,包裹天地,对的方方面面部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 文、、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 以为说。
”(《四库总目•经部•易类》)从中国古代乐论的角度 看,受《周易》影响最深,援《易》以为说最多的,则为《乐 记》。
它的乐本论、乐象说和乐简观,分别与《周易》阴阳之道、 易象理论和易简学说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乐记》又是中国古 代理论的奠基石,在中国古典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所以,分析 《周易》与《乐记》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周易》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阴阳之道与乐本论
; 《•天下》称;“《易》以道阴阳”。
这句话说出了《周
易》的思想本质。
阴阳为《周易》之本,它是《周易》哲学的总 纲,是贯穿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一部《周易》就是建立 在“一”、“一”两个阴阳符号的基础上,这一断一连的两个阴 阳符号,经过排列组合而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
《易传》又进一 步用阴阳消长之理来解释这两个符号,并以阴阳之道为基石,建 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易传》认为,阴阳是推动宇宙万物 演变的两种元气,在阳气鼓动之下,事物的属性是刚健的,在阴 气支配之下,事物的属性是柔顺的。
自然、 以根据其属性特点,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如天地、水火、雷风、 昼夜等自然现象,男女、
君臣、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都是阴 阳的表现。
诚如朱熹所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 号, 号, 中的万事万物,都可
动一静,
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朱子语类•读易纲领》 以阴
阳之道为宇宙之本,用阴阳范畴概括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关 系,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 阴阳之道为宇宙之本,同时也是 音乐之根。
《周易》阴阳之道的大义表现在宇宙生化与天地谐和 两方面,《乐记》正是循易道之迹,从这两方面来论述音乐的起 源与本质的。
首先,《乐记》本易道阴阳生化之理,阐述音乐的 起源。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渭道”。
道者,太极也。
太极 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喻示天地浑沌未分之时。
阴阳二气,一动 一静,自相交感,变合施受,则出两仪,生天地,化四时,成万 物。
这便是《周易》所展示的阴阳生化之理和宇宙构成模式。
本 此之理,《乐记》论述了音乐的起源问题: ; 凡音之起,由人心 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国古代乐论所谓的“物动心感”说,它强凋音
乐的产生是外界事 物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
源则是宇宙间生生不息的气化运动。
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
” ( 《诗品序》 ) “舞咏”即包含音乐在内的诗、乐、舞的统 一体,也就是《乐记》所说的“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 乐”。
这洋,音乐产生的具体过程便是:气 -物- 心- 声-音-乐。
既然音乐与万物的产物都是阴阳气化的结果,那么,追寻音乐的 本源当然也就要十溯列天地之间的阴阳之道。
所以,《乐记•乐 礼篇》又说: ;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 而化,而乐兴焉。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 天地之间也。
故圣人曰:“礼云乐云”。
这里着眼的正是阴阳间 的动静交合,天地间的生生化化。
这种以阴阳生化为依据,从宇 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角度考察音乐本源问题的思维方式,正源于 《周易》阴阳之道,篇中有一大段文字完全抄录《系辞》则是明 证。
; 其次,《乐记》本易道天地谐和之说,论述音乐的本质。
《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哲学乃是重生的哲 学,故有“生生之渭易”说,然而,万物生化的基本条件是天地 和谐、阴阳调顺。
《乾•彖》:“保合大和,乃利贞”,说的就 是这个意思。
《周) 《周易》
( 《乐本篇》 ) 这就是中
易》以“弥纶天地之道”为己任,追求的是宇宙间的普遍和谐。
这种和谐以天地定位、阴阳相得为基础,在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中追求和谐与流变,以便山川相通、雷风激荡、水火交化,最终形成自然界的普遍和谐运动。
《豫•彖》:“天地以顺动,故口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顺动”即天地和谐运动。
日月运行不过,四时推移不忒,百物兴化有序,均是天地和谐运动的表现。
大自然的和谐乐章孕育了音乐的和谐本质。
者,天地之和也。
”《乐记》受易道天地谐和说的启发,把音乐放到天地之间加以审视,以天地之和为音乐和谐的依据,提出了“大乐与天地同和” (《乐论篇》)的观点。
这一观点诱发于宇宙大干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其本则在《周易》对此,《乐礼篇》作了交待:;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
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两段话完全出自《系辞》,《乐记》引而用之,目的在于从天地运行、四时周转的自然和谐运动中导引出音乐的和谐本质。
有人认为:“这两段内容实际与‘礼乐'无关,中间点到两句,也显得附会。
”其实不然。
阴阳之道,一动一静,这是宇宙间万物生化的无穷力量。
阴阳之道有序和谐的运动正是天地大美之所在,而宇宙的和谐已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实际上也就是音乐之美,所以说:“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样,《乐记》就为音乐的和谐美找到。
了物质基础和本体依据。
这种以阴阳之道为基础,从宇宙生成沦的角度论证音乐的本质问题,正是中国古代乐论的一贯作法。
《乐记》之前的《吕氏春秋•大乐》,乐记》之后的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莫不如此。
; 阴阳之道作为附着在占筮之经《周易》上的,除了具有自然物质性的一面外,尚有鬼神迷信的神秘色彩。
《系辞》曰:“阴阳不测之渭神”,《观•彖》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
”阴阳变化,幽微难测,在其运行过程中,既生出天地山川之丽象,又带来蓍龟河洛之神物,故曰
“神道”。
清人江慎修渭之为,“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河出马图,洛出龟书,天地之大文章也。
” (《河洛精蕴》)这就给阴阳之道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这种神秘色彩又具体表现在天尊地卑、天人合一的观念上。
《周易》哲学具有崇阳抑阴的倾向,它把天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赞美它的德比功能:“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统天”(《乾•彖》)。
天主宰万物,统摄一切,所以囊周易》赋予它人格神的含义,尊之为“上帝” (即天帝)。
大人(有德之君)遵天命以行事,顺天道以施政,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如此,大人也就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文言》)然而,人间的和谐与幸福乃上天所赐,故
“先王作乐崇德,殷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