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合集下载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甲午一战,举国震惊。

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

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

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

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

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

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

甲午战争演讲稿

甲午战争演讲稿

甲午战争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纪念甲午战争的历史,这是一段中华民族不可磨
灭的记忆。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甲午战争发生在中国清朝末期,当时的中国国力已经相对削弱,而日本则在近
代化进程中迅速崛起。

在这种背景下,甲午战争爆发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不仅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权,还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给予了日本极大的利益。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导致了中国国力的继续削弱,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
了国家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这场战争的失败,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必要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给我们带来的教训。

我们要以甲午战争为鉴,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增强国家实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我们要铭记甲午战争的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甲午战争的历史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让甲午战争的历史
成为我们坚定信念的力量,让甲午战争的历史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甲午战争,一场百年前的中日交锋,虽然历史久远,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我,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现代人,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试图从中汲取教训,感悟历史。

甲午战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军事的现代化。

当时,清朝政府长期忽视海军建设,导致海军装备陈旧,战斗力低下。

相比之下,日本则积极发展现代海军,最终形成了对清朝的压倒性优势。

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利益的坚实保障。

今天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教训,不断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甲午战争让我们看到,改革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清朝政府当时正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重重。

战争失败后,国家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推出了戊戌变法。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正如胡耀邦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只有不断推进改革,才能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甲午战争让我们明白,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清朝士兵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精神,尤其是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士兵们依然坚守阵地,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这种民族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

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回顾甲午战争,我们不仅要深刻反思历史,更要从中汲取教训,指引我们前进。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重新崛起。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邓小平所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朝对日本的惨败而告终,为中国带来深远的教训与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探讨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影响。

一、军事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前,清朝军队装备落后,战斗力不足,组织操练不严谨。

而日本则借鉴西方军事理论,进行了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素质。

战争开始后,清朝军队在多个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导致长江流域丧失。

这场战争使中国军队深刻认识到军事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促使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

例如,加强武器装备的引进与研发,整顿军纪,提高将领素质,改革军队组织结构等。

这些改革为未来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

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内下令封锁消息,对外投降、割地赔款,导致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独裁腐败的本质,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思。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国内外的压力,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戊戌变法。

虽然改革最终未能成功,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与革命潮流提供了经验教训与推动力。

三、经济教训与影响甲午战争前,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经济实力。

而日本通过近代化的工业和商业建设,增强了自身的经济能力。

这也是日本能够迅速赢得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真切地认识到经济建设与现代化的重要性。

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包括引进西方技术与资本、加强工商业教育、改善税收制度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甲午战争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教训与影响。

军事方面,甲午战争促使中国军队加强改革,为近代化提供了基础。

政治方面,战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反思。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这次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标志着近代中国的开端,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的影响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政治危机空前严重。

这次战争暴露了清政府治下的腐败和软弱无力,使得这个曾经拥有万里江山的帝国一夜之间沦为了列强的走狗。

战败促使清政府进行种种改革,并且着手加强国防力量,以期能够在日后的历史中崛起。

同时,甲午战争也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上的焦点,中国人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国家形象。

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较早的民族意识觉醒。

二、经济方面的影响甲午战争使得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直接瓦解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基础。

条约割地赔款的结果导致了中国的财政危机和经济崩溃。

同时,这也是中国被迫进入现代资本主义阶段的开始阶段,因为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和先进技术。

清政府陆续制定了诸如《官督商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政法规,试图推进中国既有的手工业商业向资本主义工业化转变,以期能够在未来和列强交往中更具竞争力。

三、文化方面的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它标志着中国文化进入了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开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自豪的资本,而这一文化,其实也是中国民族的一种身份认同。

由于中华民族在这场战争中折戟沉沙,为此,中国文化开始了一场以现代化、科技化为目标的思想变革。

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文化的主流,这一拓宽文化板块的并不仅限于语言、服饰、饮食等表面的方面,更是深度的神态变化,如思想、哲学和价值观的变迁,这也为中国文化的兴隆奠定了基础。

总之,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的、深远的,它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开始阶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面临崭新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新的挑战。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演讲稿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演讲稿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演讲稿第一篇: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代表我们小组上来演讲。

我演讲的主题是浅析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

昔日的辉煌随历史而去,万邦来朝的记忆依稀还留在心中,甲午,一场中国命运的决战,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

中日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场失败的战争而今看去仍是满眼伤痛。

然而,习惯了线性思维历史教育的国人真的了解这场战争吗?在伤痛之余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泱泱中华为何会身罹奇祸?道德的谴责,真的能够概括这场战争的胜负缘由吗?历史不允许假设,但却不能妨碍我们对中国的百年屈辱史进行理性的反思。

首先,为何会爆发这场战争,又为什么是中国承受这样的灾难?日本统治阶级一向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并把中国和朝鲜作为主要侵略对象。

明治维新后,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日本政府迫切需要发动对外战争,以确保国外原料产地和市场,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同时转移国内的视线。

而欧美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助纣为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攻朝鲜和中国提供了后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对日本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真可谓“欲渡河而船来”,于是故意揪住不放,趁机出兵朝鲜,不久,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由此开始。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主要是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

1894年8月,援朝清军抵达平壤。

9月初,日军分四路向平壤推进,对平壤清军取包围之势。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

午后,玄武门失守。

入夜后,清军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同一时期,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闯到威海卫和旅顺军港挑战,企图寻机与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

北洋舰队却拘于威海、旅顺之间,将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海军。

之后北洋舰队奉命运兵赴援平壤,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返航,突然与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作文《甲午战争的启示》

作文《甲午战争的启示》

甲午战争的启示唉,说起甲午战争,那可真是老掉牙的话题了,跟你说,就跟我们家那只老花猫似的,年纪一大把,还非得跟小区里的小年轻争地盘,结果呢?还不是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我记得我爷爷以前跟我讲甲午战争的故事,说得绘声绘色,就像他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

他最喜欢讲邓世昌和他的爱犬“太阳”,一人一狗跳海殉国的故事,听得我眼泪汪汪的。

不过现在想想,也挺…怎么说呢,挺悲壮的,但也有点…嗯…一根筋?就说我们家那只老花猫吧,它叫“咪咪”,一身橘黄色的毛,肚子圆滚滚的,看着挺富态。

咪咪年轻的时候,那可是我们小区一霸,哪个猫敢惹它?它三两下就能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

可是咪咪现在老了,爪子不利索了,眼神也不好了,还偏偏看不清自己的处境,非要跟新来的那只狸花猫争夺小区里的“风水宝地”——垃圾桶旁边的那块空地。

那狸花猫年轻力壮,动作敏捷,咪咪哪里是它的对手?每次争斗,咪咪都以失败告终,身上伤痕累累。

我看着都心疼,劝它:“咪咪啊,你都一把年纪了,还跟人家小年轻争什么争?安享晚年不好吗?”咪咪不理我,继续我行我素。

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了它们之间的“巅峰对决”。

那天傍晚,我正准备出门倒垃圾,就看到咪咪和狸花猫对峙着,气氛剑拔弩张。

狸花猫弓着背,发出低沉的吼声,咪咪也不甘示弱,炸毛竖尾,发出嘶嘶的声音。

突然,狸花猫猛地扑向咪咪,咪咪躲闪不及,被狸花猫狠狠地咬了一口,发出一声惨叫。

我赶紧上前把它们分开,咪咪一瘸一拐地逃走了,留下我独自面对趾高气昂的狸花猫。

唉,看着咪咪落魄的背影,我突然想到了甲午战争。

咪咪就像当时的清朝,固步自封,看不清形势,即使拥有“主场优势”(垃圾桶毕竟在我们小区),也最终败给了更强大、更先进的狸花猫(日本)。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难道不是要认清自己,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吗?咪咪的“晚年悲剧”也让我明白,有时候,适时的“妥协”和“退让”并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是为了保存实力,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你想想,要是咪咪不去争那块地,它现在还能舒舒服服地躺在我的怀里晒太阳呢,对吧?所以说啊,历史和生活,有时候还真能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

甲午海战演讲稿

甲午海战演讲稿

甲午海战演讲稿第一篇:甲午海战演讲稿中日甲午海战演讲稿1895年2月10日凌晨,黄海海面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深处威海保卫战中的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围攻,为避免军舰落入敌手,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

当晚,遵循自己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刘步蟾自杀身亡,不久,中国战败,丁汝昌以身殉国。

一时间,名将凋零、龙旗飘落,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遭受到又一次历史的重创……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120圈,当我捧着书本,看着描述这次海战的一个个文字时,内心的思绪依然如120年之前的黄海一样,久久无法平息。

1894——2014,120年已经过去。

在历史的长河里,它只是白驹过隙;在无穷的宇宙中,它只如彗星一现。

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却不可以忘却。

那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那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怎能不让我们永远铭记?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清国征讨策略”让我们感到可笑,区区岛国竟妄想着攻占台湾,吞并朝鲜,进军蒙满,灭亡中国,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但我们泱泱大国竟在第一次中日战争中就全军覆没,这是怎样一种悲哀?这是清政府的悲哀,更是全国人民的悲哀!北洋水师是英勇的,是令万人敬仰的。

他们的技术、才智半点不输于人,他们的爱国情怀更是让人尊重。

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十二名舰长大多英勇杀敌,可悲的是,当权者将制海权拱手相让……作为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全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军舰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么一支顶尖的舰队全军覆没呢? 日本海军因远洋作战,且不熟悉海形,首先退出战斗。

但此后,李鸿章害怕被日军反击,提出所谓“保船制敌”“避敌保船”,将水师全军藏在威海卫的避风港中,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白白送给日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

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

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

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xx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

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

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
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

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

因此,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
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

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

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

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

《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二战结束后,承诺归还所侵占的中国所有国土。

但最近一年里,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中日争议的焦点。

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以及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但不得补
承认,甲午战争给中国历史的影响,到今天依旧没有消除。

透析影响之余,我们还需要有客观深刻的反思,并参悟用血换来的启示。

反思历史事件,不得不从政治、军事、人文三个方面谈起。

1.政治层面,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日本人发现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差别,就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近代工业革命所导致的一系列意识形态和文化制度上,所以日本就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脱亚入欧”。

我们去分析日本整个明治史,就会发现日本人早就把西方的本质看得比较明白了。

中日两国为何会走不同的路,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从1868年开始,日本就开始制度变革,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坚定不移地走了中央和地方分权之路。

另外,日本学西方学得很像,搞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体制,这就带来了和中国很不一样的结果。

日本明治维新才二十几年,民间经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就成长了。

甲午战争的时候,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日本有六千家合乎现代企业规范的企业。

反观中国,虽然国内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但是这场运动并没有对腐朽的国家制度产生任何的影响。

中国由于各种守旧势力地干扰,没有走这条路,因此到18xx甲午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资本全部都在国有企业,全部都在官办企业,我们没有企
业家,只有买办和企业高管,也就是红顶商人。

我们并没有让资本真正地资本化,我们只有资本,但没有资本主义。

中国在那个时候靠国有企业在发展经济,虽然这种国有经济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发展速度确实快,但是清政府在早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统治下,在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蚀之后,已经变得不堪一击、摇摇欲坠,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2.军事层面,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着重提高自身的军事装备,尤其在海军方面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强大的海军力量。

中国海军实力强于日本,但中国采取的是守势。

80年代之后,中国因为国土太大,国防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一个海军就能满足的问题。

而日本发展海军,目标也不仅仅是个朝鲜问题,它是要走向全球的,它的利益在全球。

日本不可能发展强大的陆军,因为没意义,它不做本土防务。

所以,日本的军费都是往海军上投。

但是中国在19世纪
七、八十年代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沙俄入侵,那么中国的军事投入就要有相当一部分被迫分到了西部防务。

所以,在1880年前后,中国海军快要发展成型的时候,经费却遇到了问题。

同时由于国库的空虚和海军军费的任意挪用,许多先进的战舰引进之后得不到好的保养,慢慢地失去原有的战斗力。

军队又疏于管理,士兵待遇差导致士气不振,训练效果不佳。

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来发展海、陆军。

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补充造船费用。

举国上下士
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

18xx日军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的扩军计划,日本军队的实力逐渐超过了北洋海军。

3.人文层面,当时的中国,软弱无能,胆小懦弱,只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在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上风。

人民已经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几十年,不仅要面对列强的掠夺,还要面对朝廷的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对很多事情甚至都已麻木。

在中国百姓的眼里,甲午战争并不是一个全民的战争,与自身没有太大关联。

这和日本武士道对国家的那种效忠有很大差别。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化文明,普及教育,天皇对战争的重视程度使得日本举国上下士气高昂。

一个是蒸蒸日上的帝国,一个是蛮族统治并压制的腐朽部落,或许在一开始这场战争就已分胜负。

于是便有黄海的炮响,于是就有血红的火光,于是就有了再次委屈的求和,于是就有了打上民族耻辱烙印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曾经自诩天朝之国、物产丰富的大清,曾经封闭国门腐败堕落的王朝,终于无奈地敞开国门,迎接一场场太过于残酷的变革。

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只会带来梦幻般的满足与所谓的自信,带来愚昧无知和自欺欺人。

没有了学习,何来体质的革新与进步;没有了交流,又何来对他国的敬畏和赶超。

闭关锁国,带来的恐怕只是对科学的蔑视,对技术的无知,对皇权的盲从,对民族的厌恶,对那个年代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的漠视。

沉溺在自我的狭小圈子里,与世隔绝,那么一个王朝只会如静水般腐烂,最终被历史淘汰。

甲午之战留给我们太多的记忆和伤痛。

或许我们不能全部怪罪于
祖辈的无能和懦弱,因为我们身上可能也还残留着陈旧的观念,还有亟需改进的性格。

以史为镜,我们不一定要能做到明晰今朝的得与失,但我们要能看到在历史长河中自我的投影,是否端正,是否符合一个当代大学生的准则。

甲午一战已悄然走过120年的风云,学习历史,学会的更多是对史实的敬重,对先者的仰望;是对今日和平生活的珍惜,对我们的后代地保护和承诺。

勿忘甲午,是为了不再上演甲午,与史相伴,一路走下去,且行且珍惜。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部分节选自xx《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理解甲午战争》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