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诗意与解释-5068儿童网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诗意与解释 - 5068儿童网王观(1035--1100),字通叟,生于如皋(今江苏如皋),北宋著名词人。
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他得中科举及第。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中进士。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
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衷心祝福好友,望好友能与春光同住。
原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诗意: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之名人篇-苏轼故事

6.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8.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出人头地成语故事概括

成语典故——出人头地▌典故由来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礼部主持科举考试,欧阳修以翰林院学士的身份出任主考。
二十岁的大文学家苏轼及弟弟苏辙跟着父亲苏洵,从千里迢迢的四川省眉山县赶到汴梁,参加进士考试。
他虽没有名头,但文思泉涌、踌躇满志,下笔如有神,完成了《刑赏忠厚之至论》。
当欧阳修审卷时,他有意识地将追求时髦的华丽文章摒弃不取,留心内容充实,语言简捷流畅,气势生动的考卷。
当读到《刑赏忠厚之至论》时,他一口气读完,觉得此文章气势咄咄逼人,语言生动流畅,立论雄辩,不容驳诘,连呼妙哉。
但是,由于宋朝的礼部试的考卷上名字是密封的,欧阳修便开始猜测,这个人究竟是谁?有如此才气。
想来想去,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欧阳修忍痛割爱,把这一篇策论评为了第二名。
苏轼顺利通过了这次考试,取中进士。
按当时的规矩,考中的学生都要去拜谢主考官。
当第二名考生来到欧阳修的面前时,欧阳修大吃一惊,原来不是曾巩,而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苏轼,欧阳修这才知道自己闹了乌龙。
当苏轼拜见欧阳修时,又呈送几篇文章。
欧阳修看了这些文章,更加地欣赏称赞苏轼的才华。
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觉得这种愉快必须分享给好友,便立即给好友梅尧臣写信,吐露欣赏锦绣文章的喜悦。
他在《与梅圣俞书》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关知识•出人头地:德才超众、成就突出。
•“三真”:宋仁宗任韩琦当宰相,包拯任御史中丞、欧阳修任翰林院学士。
历史上评论这次任命时认为是真宰相、真学士、真御史,简称“三真”。
▌阅读随笔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即使不能出人头地,也要有所作为,不要落后太多。
《六国论》省优质课一等奖

诗四:
❖六国叹
始皇一统天下雄,吾观绝非兵刃锋。 六国缘何皆惨败,理由尽在赂秦中。 韩魏割地致国丧,燕赵御敌未始终。 若使六国共协作,七国归一一场空。
诗五:
第四段------ 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第五段------
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 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 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 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故事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 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 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 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 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 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 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哪样菜,哪样菜就 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 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证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赂者灭 亡的道理
本段除了突出以对比论证为主,还用了哪 些论证手法?
引证法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比喻形象生动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秦论
16.2《六国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数、理:天数,命运。 易:轻易。 当:通“倘”,假如。量:判断。 或:或许。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与秦国 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 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 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 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 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 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为 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 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 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 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起初韩、 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 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 命运,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 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 强有力的支援,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 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
祖先 积极开辟土地 对 子孙 视土地如草芥 照
土地有限 (对照)
贪得无厌
割地赂秦的危害 引用、比喻
论证方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对照论证、引用 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小邑 大城
六国论公开课

燕国( yān )
? 胜负之数shù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2、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如
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
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
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诸侯)奉之弥繁,
(秦)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厥:相当“其”
祖父:祖辈和父辈
? 暴:暴露,动词 举:全,副词
学生质疑 集体讨论
1、注意词语的意义 赂lù:贿赂。 厥jué:其,他的,他们的。 暴pù:暴露。 草芥jiè:喻细小而无价值的东西。 厌:满足。 与yǔ:亲附、亲近。 洎jì :等到……的时候。 谗chán诛:受诬陷被杀。 数shù:天数,命运。 劫jié:挟持。
?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道:原因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
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
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
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 嬴政并吞六国 )
战国七雄
秦—强 楚—大 齐—富
2024年《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译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译文1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枕头仁宗嘉v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元v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好。方,刚刚,副词。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亦:也。
奇:奇妙。
《六国论》精华版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 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 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 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 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 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 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 自《嘉祐集· 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 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议论文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 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包括引用论证)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 “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 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 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 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 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 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至 于 颠 覆
小邑
大城
对
得百倍
大欲
失百倍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比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 实际情况。 实际上) (它,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A、其实 其实百倍 A、其实百倍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B、思厥先 思厥先祖父 B、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至于 至于颠覆 C、至于颠覆 地步、 连词) (到……地步、结局。今:连词) 地步 结局。 灭亡,今指推翻政府) (灭亡,今指推翻政府) D、至于 至于颠覆 D、至于颠覆 E、可谓 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 E、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诸葛亮隆中种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 轼开口了: 各位,该我行酒令了! 他说出了六个字, 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 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 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 兄台, 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人。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人。 1873年 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生。1901年任绍兴府学 1901年任绍兴府学 堂教师,后升副监督。 1907年 堂教师,后升副监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 )7月 光复会领导的首次安庆起义爆发。 年)7月6日,光复会领导的首次安庆起义爆发。 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 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本年7 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本年7月8日乘巡警 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 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 武大官,占领安庆, 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 共同攻打南京。 共同攻打南京。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
年赵将赵奢击秦,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 年赵将赵奢击秦 大破之。 年魏信陵君 救赵秦兵解去。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 年秦攻赤丽、 年秦攻赤丽 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年秦攻 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 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终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 么呢?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齐国 也不能幸免了。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 够坚守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 虽然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实行战争的功效啊。等 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 来临。赵国曾经五次与秦作战,二次失败而三次胜利。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杀,国都邯郸成为了(秦国的)一 个郡,惋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况且燕 国赵国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 说是智谋和力量孤弱、穷竭,作战失败而灭亡,确实是 不得已的。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 地,齐人不归附秦国,刺客不到秦去,优秀将领(李牧) 仍然健在,那么胜负的定数,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 互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判断。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年 年 魏割南阳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2)、秦灭六国时间表 )、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 年灭韩 年灭魏 年灭楚 年灭赵、 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年灭齐
以荆卿为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国者无使为-----为国者无使为-----作为, 作为,动词 成为,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 治理,动词
• 以地事秦 以地事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故曰“弊在赂秦也” 弊在赂秦也” •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六国破亡之故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 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 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 节的事情。) 节的事情。)
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Pù 暴露,显露,动词 暴露,显露, Bào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
秦国除了攻战夺取的土地之外,小的就获得邑镇, 大的就得到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和 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要多百倍;诸侯 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争失败失去的土地相比, 它的实际数目也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得到的东西, 诸侯最担心的东西,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想想他们 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 (他们的)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 如同抛弃一根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 让十座城池,这样以后才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起来 看看四周的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既然这样那么 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 的,奉送(秦国)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所以不须作战,强大弱小胜利失败已经确定了。到了 灭亡的地步,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始
起初,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燕赵之君, 才,副词 始速祸焉
得
较秦之所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 诚不得已
得到,获得,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能够,
•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所亡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苏轼二十岁,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年),苏轼二十岁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 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 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 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 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 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 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 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 武北海牧羊” 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 都卖肉” 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 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豆腐” 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总
分
(5、6) 、 ) 提供借鉴
六国破败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打 仗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 就使国力亏损,这是亡国的途径啊。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因 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的 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没有贿赂 的国家)由于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够 单独保全自己。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啊!”
史论
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某一史 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某一史 立场观点出发 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 结论的一种文体 料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
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并思考: 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并思考:苏洵 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欲
暴秦之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 欲望,名词 想要,追求, 想要,追求,动词
பைடு நூலகம்
灭
六国破灭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薪不尽,火不灭
灭亡, 灭亡,动词 熄灭, 熄灭,动词
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 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的?(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 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的?(自由朗读)
六国互丧 sàng 赂秦 lù 暴霜露 pù
殆尽 下咽
dài yān
胜负之数 shù 抱薪救火 xīn
Hán dān
或未易量 liàng
邯郸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弊在赂秦。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 60余次 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20万两 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 30万匹 向西夏纳银10万两, 10万匹 万匹; 10万两 万匹, 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 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 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 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 六国论》 写《六国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