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导游词3篇.doc
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

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1洛阳桥,和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就坐落在我们魅力泉州的洛阳江出海口。
泉州有句俗语: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
可见洛阳桥在泉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洛阳桥是在忠惠蔡襄公任泉州太守时期建成的。
关于这座千年古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因洛阳江江面波涛汹涌,乘船危险四伏,更何况要建一座1200米的桥梁。
蔡襄公等冥思苦想,终于有人提议让人给龙王送信,请龙王退几天潮水。
他便问:“何人下得海?重重有赏!”正巧人群中有一个叫夏德海的应道:“小人夏德海。
”将错就错,蔡太守就将任务交给夏德海。
可夏德海不知如何是好,拿着信札呆坐海边借酒浇愁。
第二天醒来后发现信札变了颜色,他认为是龙王回信了,便把信交给蔡太守。
蔡襄打开一看,信纸上只写了一个“醋”字。
这是什么意思呢?蔡太守想了一下,应是龙王同意“廿月二十一日酉时退潮”。
工程就在当日当时顺利开工了。
由于台风频繁,洛阳桥也曾被海浪冲毁部分,经历了多次修缮,后又在抗战中被日本的飞机炸断。
虽然重建了,但已不复原来的`模样,只有桥基因古人的智慧——“牡蛎养基”而千年不垮。
希望洛阳古桥像她另外一个名字“万安桥”一样,万古安澜。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躺着像洛阳桥”一样历经磨难仍紧密团结、越挫越勇!洛阳桥介绍文化遗产作文三百字2我的家乡在泉州。
泉州的文化博大精深:梨园戏、高甲戏、南音……名胜古迹也是数不胜数:九仙山、开元寺、洛阳桥……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洛阳桥吧。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合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这天,我和妈妈一起到洛阳桥游玩。
说是桥,其实更像一条玉带飘在江上。
走上桥面,一股清凉的海风迎面扑来。
桥十分古老,脚下的石条又粗又长,中间有一些缝隙,但还是十分稳固。
看着它,我好想看到了闽南人那憨厚的面容,那面容有的苍老,有的憔悴,但都带着浓浓的'笑意,令后人敬佩。
2023年福建洛阳桥的导游词

2023年福建洛阳桥的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福建省的洛阳桥。
洛阳桥是福建省的重要大桥之一,它连接着福州和厦门,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座横跨滨海大道的拱桥。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洛阳桥的历史。
洛阳桥建成于1996年,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跨度桥梁之一。
它的拱形设计和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受到了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福建省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桥也逐渐成为福建省的一张名片。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洛阳桥的建筑结构。
洛阳桥总桥长5700米,桥面宽28.5米,桥梁全长3627.44米,其中主桥全长1146米,共有七个跨度,中央跨度为180米。
洛阳桥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中西结合,典雅华贵”,整个桥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底蕴,不仅是一道实用的桥梁,更是一件艺术品。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洛阳桥的旅游价值。
洛阳桥的建筑设计和历史背景都为它带来了不少旅游者。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海天一色的美景。
同时,您还可以参观一些历史遗迹,例如传统的石板铺地、古建筑等,感受到福建省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洛阳桥是福建省的一张名片,它是一道充满历史底蕴和旅游价值的拱桥。
在这里,您可以欣赏美景,感受传统文化,也可以学习到福建省的历史和发展。
如果您有机会来
福建省旅游,记得来一下洛阳桥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和温暖。
谢谢大家!。
三年级说明文介绍洛阳桥

介绍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现在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伐形基础的开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有时候,洛阳桥非常美,夕阳夕下,晚上灯火辉煌的时候。
还有在龙眼熟透的金秋季节,水波潋滟的洛阳江有如纤尘不染的明镜,淡淡的烟霞笼罩下的洛阳古镇,好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一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磷光,远望一条银龙横卧碧波一条银练飘向大海。
现桥长73.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护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石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碑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
洛阳桥建成使洛阳天堑变通速,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洛阳导游词(精选3篇)

洛阳导游词(精选3篇)洛阳导游词(精选3篇)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
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导游词(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洛阳导游词1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它东扼虎牢,西据崤函,北依邙山,南对伊阙,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的美誉。
如此险固的地理形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历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
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验证先后曾经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立国,时间长达1500多年。
此外,又有8个朝代将其作为陪都。
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
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很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有许多重要人物活动都在这里。
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国,那你必须来看洛阳。
即使在今天经过历史的冲刷,洛阳依然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名胜古迹。
中国最早的一座寺院:白马寺,以及中国四大石窟之首的――龙门石窟还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关林也在洛阳。
洛阳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也是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业与科技实力和外贸出口在河南省也是首屈一指。
有第一拖拉机场,轴承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和研究所;洛阳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还有全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市场----关林商贸城以及享誉中外的历史名酒杜康酒。
说到洛阳呢不得不讲的就是洛阳三宝:这第一宝呢就是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参观一下。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

泉州桥文化介绍洛阳桥作文《洛阳桥:泉州桥文化的璀璨明珠》篇一《洛阳桥之初印象》在泉州,要是没听说过洛阳桥,那就好比去了北京不知道故宫一样。
这座桥可算是相当有名了。
第一次去洛阳桥的时候,那经历可真是难忘。
我是挑了个大晴天去的,天蓝蓝的,太阳明晃晃的。
刚到那附近,就看到一座长长的桥横在江面上。
那桥的样子和我平常在城市里见到的桥不太一样。
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霓虹灯,但看着就是有一种古朴的味道。
它的桥墩特别粗,一块一块石头就那样堆积在那,感觉能抵抗住很大的冲击力。
我沿着桥走,脚下的石板虽然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是还是很结实。
我看到桥两边有好多石狮子,形态各异。
有的张着大口,好像在对着江水怒吼;有的眯着眼,就像是在打瞌睡。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一个一个去看,还时不时地去摸摸。
有一个石狮子看着特别威武,我就站在那跟它合了个影。
当时我想,这石狮子在这桥上站了多少年了,看过多少人从桥上走过啊。
走着走着我就看到一些修缮桥的痕迹,有新的石块和旧的石块结合在一起。
我想这应该就是它能经历那么多年风雨还能使用的原因吧,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对它进行维护。
桥上还有一些雕刻,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已经模糊了,但还能看出来之前的精美。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本古老的书,虽然有一些字迹已经不清楚了,但是依然能猜到大概的故事。
这洛阳桥啊,就像一个默默讲述着历史的老人。
篇二《洛阳桥背后的故事》越了解洛阳桥就越觉得它有魅力。
这座桥为啥叫洛阳桥呢?原来这里很多人的祖先都是从河南洛阳南迁过来的。
他们到了这地方之后,特别想念家乡,就把这桥取名为洛阳桥,也算是一种思乡之情的寄托吧。
我听说建这座桥的时候那可费劲了。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技术,什么起重机升降机之类的都没有。
工人们得靠着自己的力气,一块一块石头搬运,一块一块地磨合。
我当时就想,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啊。
而且江水那么湍急,怎么才能让桥墩站稳呢?后来我了解到,古代的工匠们真的很聪明,他们用筏型基础,就是先在江底铺上很多石头,像一个船筏一样分散压力,然后在上面建桥墩。
有关洛阳桥的说明文

有关洛阳桥的说明文在洛阳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阳桥。
古桥是用石头砌垒起来的,而新桥是用水泥和钢筋造成的,架在江上,犹如彩虹卧波,十分壮观。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洛阳桥的说明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洛阳桥的说明文篇1要说我家乡——泉州,最让人引以为傲的地方,那肯定是被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历时六年建成。
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
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安静的白龙,横卧在宽阔的江面上。
然而只要你略微仔细端详,就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来。
洛阳桥因建桥处水潮湍急,工程非常艰巨。
为此先民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水下长堤。
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形成了“船”形桥墩,不但颇具特色,而且利于分水。
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州人才开始采用。
这还不够,为了巩固桥基,他们还在桥下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其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牢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才智。
为了纪念洛阳桥——这一伟大的桥的建造者——蔡襄,桥上还刻有他的雕像云云。
说到蔡襄,妈妈还给我讲了一个关于他建这座桥的传说,请听我娓娓道来。
传说从前,江底住着很多妖魔鬼怪。
一日,有一巨船过此,江底的龟、蛇掀风起浪,眼看巨船就要翻了,船中旅客吓成一团。
突然,空中传来人语:“船上有蔡姓贵人,不可作怪”。
话音刚落,江上风浪骤停,平静如初。
事后人们知道,船上果然蔡氏夫人,正有孕在身。
这夫人感谢神灵,拜天许愿:“儿如长大,必建桥江上,以利行旅。
”后来这小儿,便是赫赫有名的状元蔡襄。
他从小就聪明,当母亲把这事告诉他时,他就默志不望,发誓若有显贵之日,必尝还母亲心愿。
这一传说为洛阳桥增添神秘色彩。
啊!古人用智慧和心血缔造起来的特色洛阳桥被赞为“状元”,真是实至名归!我相信有这一天!洛阳桥的说明文篇2唐代诗人李益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2023年介绍洛阳桥 洛阳栾川重渡沟导游词介绍质

2023年介绍洛阳桥洛阳栾川重渡沟导游词介绍质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力量。
写范文的时候需要留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留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共享阅读。
介绍洛阳桥篇一飞虹瀑布是重渡沟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落差40余米。
分两级组成,上部分像抻开的白绫。
“白绫”下面是深达3米的革面潭。
下部分像舞动的银练。
雨过天晴会从瀑底潭中飞起一条彩虹直向云天,有虹飞千山、练舞万壑的气概,瀑布便因此而名。
金鸡河景区位于重渡沟西南部,景区全长3公里,景区入口距河水发源处相对高差340米,金鸡河是由喷涌而出的剑插泉、象吐泉、铸链泉、天井泉等汇合而成的一条常年性河流。
滴翠河景区位于重渡沟西北部,全长5。
5公里,有天女植竹,竹翠欲滴,碧水清流在竹林中穿行而得名。
景区内有竹林千亩,铺天盖地遮天蔽日得竹海绘成了滴翠河景区得主画面。
农耕村位于重渡沟景区滴翠河终点处。
进入重渡沟农耕村,扑面而来的是绿色的长廊,爬满青藤的土墙茅屋,穿着土布的山民,各种手工作坊、民间艺术表演场;扑鼻而来的是酒香油香。
主要景点有水打磨、狮子上绳表演场、魔术表演场、陶器作坊、油作坊、酒作坊、旋木作坊、传统饮食区、纺织院、竹编院、千斤拍、山神庙、杏花咀、自耕区、菜园子等。
游客不但可观、而且可以亲自操作演示。
农耕村里还有中原第一炮,那声音震得仿佛能把山都震碎,假如不捂耳朵,真能把人都给震聋呢!是呀,“既有重渡沟,何须下江南?”介绍洛阳桥篇二这井筒里每响一声,便激起丈把高的水柱,震天雷也由此而名。
每遇大旱,当地老百姓只要听到这瀑底有放炮的声音,便知道立刻要下雨了。
龙曳磨游客伴侣,欢迎您来到龙曳磨景点处。
龙曳磨其实是以水为动力的粮食加工设备。
因水与龙密不行分,有的地方水也就成了龙的代名词,龙曳磨又名水打磨。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了水的落差可以转化为动力为其服务的阅历,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福建泉州洛阳桥导游词

--------------------------------------------------------------- 示范文章的最新介绍------------------------------------------------------福建泉州洛阳桥导游大家好!第一,我欢迎你来泉州。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假名城,有着悠长的历史1700多年了。
早在唐宋期间在此期间,泉州被称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在东方。
这也是一个商人,学者和商人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列传作家所以,泉州留下了很多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文物和古典文物建筑。
泉州有七种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等,这些都极为罕有在世界上,所以他们是特别罕有的泉州被称为宗教博物馆,泉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泉州港经济发达,经济发展快速社会繁华。
我们今日的第一站洛阳桥是泉州一座伟大的古建筑。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
位于13公里处泉州城东,是中国要点文物保护单位企业。
与北京卢沟桥、北京赵州桥齐名河北广济桥在广东,它被称为古桥在中国四座有名的桥。
这是粤闽两省进入国都的必经之路那一次。
在这一点上,可能会有所不一样有旅客会问:洛阳桥应当在洛阳,河南省。
为何叫洛阳桥?据相关记录,早在唐代从前宋朝,泉州有越人,唐代初年,因为社会动乱,战乱不停时时迸发,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矛盾迁往泉州和闽南的人大多是当地人河南、河河、洛水此刻泉州以致整个南方都使用了这个语系福建地域叫河洛语,此刻叫河洛语言说闽南话,这些来自中原的人带来了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中原科技他们来泉州看看1/ 8这里的山川地形与北京特别相像古都洛阳,故名洛阳,故名洛阳桥它就是以此命名的。
此刻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河旁的洛阳桥。
这座桥我们眼前的是有名遐迩的洛阳桥。
在那个时候洛阳河“五里宽,波浪滔滔”。
人们回去了来往返回我们只好依赖渡轮来过渡。
当有一个狂风和潮水,我们常常把船开进河里人,所以主人为了乞求安全过渡,这艘渡轮被称为“万安”渡轮“,乔野所以,它被称为“万安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桥导游词3篇洛阳桥,历史上指洛阳的天津桥,连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龙门大道,是洛河上第一座现代桥。
下面是带来的洛阳桥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洛阳桥导游词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
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
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
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
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
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
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
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
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
洛阳桥原长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
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
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
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
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
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
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
"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
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
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
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
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
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
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
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
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
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
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
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
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
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 "三绝"碑。
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
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
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
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
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
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
"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
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
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
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篇二:洛阳桥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洛阳桥连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龙门大道。
现代老洛阳桥,就是如今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洛阳桥,于1955年月底建成通车,是滔滔洛水上的第一座现代大型桥梁。
他见证了洛阳新中国成立后的飞速发展,在洛阳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前期,她都是洛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她已经成为洛阳人心目中的功勋桥和圣桥。
这座大桥之所以被洛阳人称作"老洛阳桥",就是相对于在老洛阳桥东侧建成的"新洛阳桥"而言。
新桥于1982年建成,新大桥对开四车道,比老洛阳桥威风得多了。
新桥自竣工通车以来,接替退居二线的老洛阳桥,为促进洛河南北两岸的交流融通和经济发展继续做着贡献,也使洛河上出现了双桥飞虹的景象。
篇三:洛阳桥导游词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