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临床专业本科修改版教材
《医学影像学(第8版 本科临床 配增值)》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医学
图像
医学影像
改革
基本原理
体系
疾病
第版
教材
医学教育 影像
设备
本科
技术
系统
检查
病变
成像
应用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 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63号文),加快构建规 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 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 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 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 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一、图像存档和传输 系统
二、信息放射学 中枢神经系统
一、X线检查
第一节检查技术
二、CT检查
1
三、HRI检查
2
第二节正常影 像表现
3
一、颅脑正常 表现
4
二、脊髓正常 表现
5
第三节基本病 变表现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医学影像学》本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教 [ 2 0 0 2 1 1 0号文件《 教育部 、 卫 生部关 于举办 高等医学 教 育 的若干意见》 规定 , 2 0 0 2年 以后 医学成人 教育招生对象 只能是
际临床工作 中应用 , 学 生学 习兴趣不 高。
2 解 决教 学问题的对策。
2 . 1 加 强课 程 前 期 调 查 分 析
I j 8 i l 固
c 2 0 1 3 N 。 0 , 。 . ; 2 。 5 。 。 . , 。 。
管理与教育
临床医学成人教育《 医学影像学》 本科教学 的问题 与 对策 分析
张德 清 依 巴努 ・ 阿不都 热合 曼 姜春晖 高丽娟 王 俭
新疆 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 院 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 新疆乌鲁木齐
通过课程学 习来解 疑答惑 。了解学生 的这些基本情 况 , 在教学大
现行《 医学影 像学》 临床 专业 教学 目的主要 为培养 临床医生
的影像思 维及对 疾病 的影像诊 断 , 强调基本 理论 、 基本 知识 、 基 本 技能的学习口 。成人临床 医学本科 学生学前大 多数 为 中专 、 高
很必 要 , 一方 面学生学 习为 了得到学位 、 毕业证 书 : 另一方 面希
专业学 生来说 , 对 作为辅助课程 的《 医学影像学 》 重视 程度不够 ,
学 习兴趣不 高 ; 多数为学历而学 习。
1 . 2 教 学设 计与实际脱钩
望提 高临床技能 , 大部分能来上课 的学 生多属于此类 , 他们 希望
种课 程设计与安排缺少 对成人I 临床 医学生 的针对性及教 学 的差 异性 。成人临床医学生有较 扎实的理论基础 、较为丰 富临床经
不 断发展 的科学 , 影像检查是 临床医生 的“ 眼睛” ; 《 医学影像 学》 是 临床医学的最重要的支撑学科 。 临床医学 成人教育《 医学影像 学》 课程有其 特殊 性 , 如何优 化教学 过程 , 使学生 更好地 掌握 这
《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代码:221703003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时: 36(讲课:36)总学分:2考核方式:随堂考试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他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检查方法有:X线、CT、磁共振、超声和介入放射。
其中X线、CT和磁共振检查方法主要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的主体部分。
医学影像学,主要讲述了正常人体和人体常见疾病的X线、CT、磁共振的影像表现和影像诊断。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观察和分析医学影像学图像的基本的技能,从而了解病情,对常见疾病作出影像诊断。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篇总论第一章 X线成像教学内容第一节X线的产生与性质1.X线的产生2.X线的性质第二节X线成像原理1.X线的穿透能力和被照射物对X线的衰减作用是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X线成像设备及检查技术1.X线发生装置2.X线接收装置及检查技术第四节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1.与其他电离辐射一样,X线也具有生物学效应,可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作用,其中有的损伤与剂量有关。
2.X线监察室要有足够大的面积,其墙壁要有足够的厚度或覆重晶沙等防护材料。
学生预期学习成果:学生熟知并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重点:掌握X线的成像原理。
熟悉X线的性、X线检查的安全性和防护知识难点: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技术。
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成像(CT)教学内容:第一节CT的基本知识1.CT的基本结构由扫描机架、扫描床、计算机及显示器。
存储器和照相机(打印机)几个部分组成。
2.适当的窗宽,窗位是显示CT图像的必要条件。
3.CT的成像原理与X线的成像基础相似。
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

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是医学院校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对于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包括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学习医学影像学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如X线、CT、MRI等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通过对这些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对医学影像学的整体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介绍了各种常见病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因此,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常见病症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特点,以及诊断这些病症的关键要点。
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病症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其诊断能力。
此外,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还介绍了医学影像学在不同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通过介绍医学影像学在放射科、影像科、外科、内科等不同临床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医学影像学在不同临床情境下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在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全面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成为优秀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的编撰和更新,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最新的医学发展趋势和临床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
通过不断优化医学影像学本科教材,可以更好地促进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最终实现医学影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医学影像学(临床专业含英文班)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使用]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二○一九年七月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总学时:64 学时,理论学时:32 学时,实践学时:32 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学影像学是利用X 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疾病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形态、异常影像和功能的改变,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并判断病变性质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一种特殊诊断方法。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思想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课时分配(理论)五、课程考核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
1、课堂出勤记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0%;2、阶段测试,即期中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3、实验报告或实习病例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0%4、终结性考核,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包括实验用书)主编: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 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7月七、教学内容绪论阐明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形式与发展概况及应用价值第一篇影像诊断学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教学内容】第一节X 线成像一、X 线成像基本原理(一)、X成像基本原理1、X 线特性(1)、穿透性(2)、摄影作用(感光作用)(3)、荧光作用2、X 线成像穿透性、摄影作用(感光作用)、荧光作用、自然对比、人工对比二、X 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一)、传统X 线设备与X 线成像性能(二)、数字化X 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DR 与CR三、X线检查方法自然对比、人工对比(一)、普通检查1 、摄片(radiography)2 、透视(fluoroscopy )(二)、特殊检查软X线摄影(soft ray radiography)(三)、X 线造影检查(人工对比)1、X线造影剂类型及应用2、造影剂引入途径造影方法:1、直接引入法;2、间接引入法(器官排泄法)①口服法②静脉法五、X 线图像特点1、灰阶图像2、组织结构影像的叠加图像第二节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二、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2、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三、CT 检查方法1、二维显示技术(1)、薄层面重组(2)、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mation ,MPR)(3)、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2、三维显示技术(1)、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2)、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nIP )(3)、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一)平扫检查(plain scan )(二)对比增强检查1、普通增强检查2 、多期增强检查(三)CT 造影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五、CT图像特点1、灰阶图像2、密度分辨力高3、可行密度量化分析4、断层图像(1)常不能整体显示器官结构和病变(2)、多幅图像不利于快速观察(3)、受到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第六节对比剂(一)、X线对比剂种类及性能1、硫酸钡2、碘化合物第八节图像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一、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一)图像观察和分析前的准备(二)图像观察和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二、影像诊断原则(一)熟悉正常影像表现(二)辨认异常影像表现(三)异常影像表现的分析和归纳(四)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第九节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二、影像诊断结果报告【教学基本要求】一、掌握医学影像学定义,X线特性,X 线成像原理,自然对比、人工对比;CT图像特点;造影剂种类。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小课教学最优化多种教学模式比较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小课教学最优化多种教学模
式比较
晋瑞;杨全新;陈欣;孙泓泓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6(034)013
【摘要】通过对比3种实习小课教学模式,总结分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结果显示,主动探讨型学习及传统教学结合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教学模式,是本科临床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小课值得提倡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晋瑞;杨全新;陈欣;孙泓泓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4
【相关文献】
1.医学影像学实习小课教学最优化中多种教学模式的探讨 [J], 李其
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三周满负荷综合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 [J], 宋晓琴;吴少平;刘亚斌;刘书林;白琛;唐曦;黄昊
3.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J], 史中兴;徐伟;王宏亮;崔立明;曹海利;白彬
4.CBS、PBL、C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J], 邢丽;贾西贝;马静;刘睿婵;隋满姝
5.CBS、PBL、C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J], 邢丽; 贾西贝; 马静; 刘睿婵; 隋满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本科-《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前言《医学影像学》第五版教材反映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要求。
面对本学科的迅猛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问世和普及应用,《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新版教材内容丰富,以系统和病种为中心编写,各种疾病的诊断均涉及X线、CT、USG、MRI等。
本次修订力求在有限的规定学时内,反应本学科结构的系统性和学科发展的趋势,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启发式教学,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教学要求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学时数的限制,应适当删减。
CT诊断日益普及,应加大教学的比重。
MRI发展很快,可作必要介绍。
USG我校单独开课,可在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中进行简要比较评价。
二、教学内容总论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学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楚知识。
对近年来发展的信息放射学作适当介绍。
由于成像技术的发展,总论的大课时数作相应增加。
各论重点介绍骨骼系统与关节、肺与纵隔、心脏与大血管、食道与胃肠道、肝胆胰脾、中枢神经几个系统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并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其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X线和CT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各论中急腹症、泌尿系统与肾上腺、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统、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头颅部等内容作为自学内容。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很快,应作为专题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医学影像学不仅是诊断,而且可以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多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医学影像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imaging)课程编号:111046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总学分: 3 理论课:2.5 实验:0.5总学时:72 理论课:42 实验:30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性质和特点: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使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2.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以讲授X线、CT及超声诊断为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模式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影像学知识;教学内容上特别在本学科与临床和病理知识的结合点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基本技能、思维和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2)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3)了解CT、MRI 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
重点学习各系统的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介绍一般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
本课程教材选用《医学影像学》(全国高校医学规划教材),高教出版社,2004,8 孟悛非主编。
3.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II 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5学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放射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
(2)了解放射诊断学的价值、限度和地位。
(3)了解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
(4)了解放射诊断学的方法和原则。
(5)了解CT、DSA、USG、MRI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和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依据“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5版修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制定二O O六年七月一、前言[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
按照皖南医学院要求,本大纲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第五版为基础,结合皖南医学院学生培养方向编写,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大纲按54学时编写,教学内容安排为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三部分。
影像诊断学包括X线、CT与MRI,依据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讲授相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并突出其X线、CT、MRI检查诊断的选择和应用价值,超声按系统独立讲解,介入放射学仅作一般性介绍。
本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解医学影像学新知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篇总论[目的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现状2、熟悉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3、了解CT、MRI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章 X线成像第一节普通X线成像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1、X线产生2、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二)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三)X线成像设备二、X线图象特点三、X线检查技术(一)普通检查1、透视2、摄片(二)特殊检查(三)造影检查1、对比剂2、造影方式3、造影前准备及造影剂反应处理(四)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四、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五、X线检查的防护第二节数字化X线成像一、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DR的临床应用第三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DSA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DSA检查技术三、DSA的临床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摄影(CT)第一节 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 CT成像基本原理二、设备(一)普通CT扫描(二) 螺旋CT扫描第二节 CT图象特点1、概念:像素、密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容积效应、 CT值、横断面、第三节检查技术一、普通CT扫描1、平扫2、对比剂扫描3、造影扫描二、图像后处理技术1、再现技术2、仿真内窥镜技术三、CT灌注成像第四节 CT诊断的临床应用第四章磁共振成像(MRI)第一节 MRI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二、MRI设备第二节 MRI图象特点第三节 MRI检查技术一、序列技术二、对比增强技术三、血管造影技术第四节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五章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及临床应用第一节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一、X线成像观察与分析二、CT成像观察与分析三、MRI成像观察与分析第二篇骨骼和肌肉系统[目的与要求]1、掌握骨关节、肌肉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骨、关节正常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3、熟悉外伤、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常见骨肿瘤的影像学主要表现4、了解CT、MRI 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选择[教学内容]第七章骨与软组织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骨的结构与发育1、骨的结构2、骨的发育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二)、长骨1、小儿长骨(1)骨干(2)干骺端(3)骺(4)骺板2、骨龄3、成年骨(三)脊柱(四)软组织二、基本病变表现1、骨质疏松2、骨质软化3、骨质破坏4、骨质增生5、骨膜增生6、骨质坏死7、骨骼变形8、软组织病变9、骨骼变形10、周围软组织病变第三节疾病诊断一、骨骼与软组织创伤(一)、骨折1、长骨骨折2、脊柱骨折(二)、椎间盘突出(三)、肌腱与韧带损伤二、骨与软组织感染(一)、化脓性骨髓炎(二)、软组织感染(三)、骨结核三、骨与软组织肿瘤与瘤样病变(一)、良性骨肿瘤1、巨细胞瘤2、骨囊肿。
(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骨肉瘤(三)、转移性骨肿瘤(四)、肿瘤样病变第八章关节第一节检查技术一、 X线检查技术二、 CT检查三、 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关节骨端2、关节间隙3、关节腔二、基本病变表现1、关节肿胀2、关节破坏3、关节退变4、关节强直5、关节脱位第三节疾病诊断一、关节外伤(一)、关节脱位(二)、关节软骨损伤二、关节感染(一)、化脓性关节炎(二)、关节结核三、慢性关节病(一)、退行性骨关节病(二)、类风湿关节炎第三篇胸部第九章肺与纵隔[目的与要求]1、掌握肺与纵隔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选择2、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3、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CT表现特点和优势4、熟悉常见病的X线与CT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检查方法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胸廓2、肺(1)肺野(2)肺门(3)肺纹理(4)肺叶与肺段(5)气管与支气管(6)肺实质与间质、3、纵隔4、横位置、形态、运动、(二)、CT检查1、胸壁2、纵隔3、肺(三)MRI检查1、胸壁2、纵隔二、基本病变表现(一)、肺部病变1、支气管阻塞(1)、肺气肿、(2)、阻塞性肺不张2、肺实变3 空洞与空腔4、结节与肿块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6、钙化阴影(二)、胸膜病变1、胸腔积液(1)、游离性积液(2)、局限性积液2、气胸及液气胸3、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三)、纵隔改变1)、纵隔的分区及意义2)、纵隔淋巴结3)、正常纵隔CT图像2、肺野和肺门3、肺叶和肺段第三节疾病诊断一、支气管扩张二、肺炎(一)、大叶性肺炎(二)、小叶性肺炎(三)、间质性肺炎三、肺脓肿四、肺结核五、肺肿瘤(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中央性肺癌、2、周围性肺癌、(二)、转移性肺癌六、纵隔原发肿瘤(一)、纵隔肿瘤定位与定性诊断(二)、常见纵隔肿瘤1、胸腺瘤2、畸胎瘤3、胸内甲状腺瘤4、恶性淋巴瘤5、神经源性肿瘤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目的与要求]1 了解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心脏、大血管主要X线表现3、熟悉心脏常见病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与心包一、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超声检查(三)、CT检查(四)、MRI检查(五)、DSA检查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 X线检查(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2)、心脏大血管的形态(3)、心脏大血管大小(二)、基本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1、位置异常2、形态和大小异常3、运动异常4、冠状动脉异常5、血流异常6、心包病变三、疾病诊断(二)、冠心病(三)、房间隔缺损第十一章乳腺[目的与要求1、掌握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价值2、熟悉乳腺正常和基本病变的钼靶表现2、熟悉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的钼靶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超声检查三、MRI检查四、CT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乳头2、乳晕3、皮肤4、皮下脂肪层5、悬吊韧带6、腺体组织7、乳导管8、乳后脂肪线9、血管10、淋巴结二、基本病变征象(一)、x线检查1、肿块2、钙化3、结构扭曲4、局限性不对称致密5、皮肤局限性增厚、回缩6、乳头内陷7、血管增粗、迂曲三、比较影像学第三节疾病诊断一、乳腺纤维腺瘤二、乳腺增生病三、乳腺癌第四篇腹部第十二章急腹症[目的与要求]1、了解X线、CT、MRI 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2、熟悉X线检查在急腹症中的应用3、了解腹部平片的正常及异常X线表现4、熟悉常见急腹症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一)、透视与摄片(二)、造影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X线平片(1)、腹壁与盆壁(2)、实质脏器(3)、空腔脏器二、基本病变表现(一)、X线检查1、X线平片(1)、腹腔积气(2)、腹腔积液(3)、实质脏器增大(4)、管腔扩张与狭窄(5)、腹内肿块影(6)、腹内高密度影(7)、腹壁异常2、造影检查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肠梗阻二、腹部外伤三、胃肠穿孔第十三章食管与胃肠道[目的要求]1、掌握食管、胃、小肠、大肠的X线检查方法2、熟悉食管、胃、小肠、大肠造影的正常X线表现3、熟悉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常见病的X线表现4、了解CT、MRI 在食管与胃肠道影像学检查中的价值和限度[教学内容]第一节食管与胃肠道一、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技术1、食管造影2、胃、十二指肠双重造影3、小肠造影4、结肠双重对比造影(二)、CT与MRI检查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食管钡餐表现2、胃气钡双对比表现(二)、基本病变X线表现1、轮廓改变(1)、龛影(2)、憩室(3)、充盈缺损2、粘膜改变(1)、粘膜破坏(2)、粘膜平坦(3)、粘膜增宽迂曲(4)、粘膜纠集(5)、胃小区与小沟异常、3、管腔大小改变(1)、扩张(2)、狭窄4、位置与活动性改变5、功能性改变(1)张力(2)、蠕动(3)、运动(4)、分泌、三、疾病诊断(一)、食道静脉曲张(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三)、食管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第十四章肝、胆、胰、肾、子宫、前列腺[目的与要求]1、掌握、盆部实质性脏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腹部实质性脏器的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熟悉肝、胆、胰、肾、子宫、前列腺等常见病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表现(一)、X线(二)、CT检查(三)、MRI检查二、异常影像表现(一)、X线(二)、CT检查1、病灶平扫密度变化(低、等、高、混合)、形态、大小、数目)2、病灶增强密度变化(不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态)(三)、MRI检查1、病灶平扫信号强度变化(低、等、高、混合)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肝脏(一)、原发性肝癌(二)、转移性肝癌二、肝脓肿三、肝海绵状血管瘤四、肝囊肿五、肝硬化六、胆石症七、胆囊炎八、胆管扩张九、胰腺癌十、泌尿系结石十一、肾癌十二、子宫输卵管炎十三、子宫肿瘤十四、前列腺增生十五、前列腺癌第五篇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目的要求]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2、了解中枢神经系统CT、MRI、DSA的应用和价值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平片二、DSA三、CT四、MRI第二节影像观察和分析一、正常影像表现1、颅骨平片2、 DSA 脑血管造影3、 CT检查4、 MRI检查二、异常影像表现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 CT检查(1)、病灶平扫密度变化(2)、病灶增强扫描变化(3)、脑室系统变化4、 MRI检查(1)水肿(2)、出血(3)、梗死(4)、变性(5)、囊肿(6)、肿块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脑肿瘤1、胶质瘤2、脑膜瘤3、垂体瘤4、脑转移瘤二、脑外伤1、颅内出血(1)、硬膜外血肿(2)、硬膜下血肿(3)、脑内血肿三、脑血管疾病1、脑出血2、脑梗死(1)缺血性脑梗死(2)、出血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3、动脉瘤与血管畸形第十九章头颈部[目的与要求]1、了解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方法2、了解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选择3、了解眼眶、鼻窦、乳突、鼻咽部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了解眼眶、鼻窦、乳突、鼻咽部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平片二、CT三、MRI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一)、眼眶、副鼻窦、乳突1、X线平片2、CT(二)、鼻咽部1、CT2、MRI第三节疾病诊断一、眶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二、中耳乳突炎三、副鼻窦病变四、鼻咽癌第六篇介入放射学[目的要求]1、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概况及前景2、了解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一、介入放射学的的设备和器材二、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一)血管性介入放射学1、重点讲解股动脉穿刺技术2、血管造影术3、药物灌注术4、导管栓塞术5、血管腔内成形术(二)非血管介入技术1、重点讲解经皮穿刺活检术2、经皮穿刺引流术3、食管、气管狭窄成形术4、经皮椎间盘切割术5、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成形术三、介入放射学在各学科的应用发展1、心脏介入放射学2、神经介入放射学3、肿瘤介入放射学4、其他第七篇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目的与要求]1、了解超声诊断学的基础知识2、了解超声检查方法3、了解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一、超声波与超声诊断原理1、超声波的定义及有关物理量2、超声波的方向性3、反射、折射及散射4、吸收衰减特性5、多普勒效应二、人体组织的声学分型三、获得最佳超声信息的基本条件四、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五、超声检查法1、A型(Amplitude mode)2、B型(Brightness mode)3、M型(Motion mode)4、D型(Doppler type)六、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一)超声心动图1、超声心动图的类型和正常的超声心动图(1)、 M型超声心动图(2)、二维超声心动图(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4)、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2、异常超声心动图(1)、心脏瓣膜病(2)、左房粘液瘤(3)、心包积液(4)、心肌病(5)、先天性心脏病(6)、感染性心内膜炎3、心脏超声声学造影(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1)、基本原理(2)、造影剂的种类(3)、造影方法(二)、肝脾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肝脾的超声测量参考值3、病理声像图(1)、肝脓肿(2)、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3)肝癌(4)、肝硬化(三)、胆道系统及胰脾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1)、胆囊炎(2)、胆囊与胆道结石(3)、胆囊癌(4)、先天性胆道扩张(5)、胰腺炎(6)、胰腺囊肿(7)、胰腺癌(8)、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诊断(四)、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1)、肾结石(2)、肾积水(3)、肾囊性占位性病变(4)、肾肿瘤(5)、膀胱肿瘤(6)、膀胱结石(7)、前列腺增生症(8)、前列腺炎(9)、前列腺癌(五)、妇产科超声检查1、妇超声检查(1)、正常盆腔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2、产科超声检查(1)、妊娠周数的判断(2)、多胎妊娠(3)、死胎(4)、胎位(5)、胎盘(6)、胎儿畸形(7)、水泡状胎块(葡萄胎)(六)、其它1、颅脑疾病的超声检查(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2、眼部超声检查(1)、非金属异物的探察及定位(2)、球后病变3、甲状腺超声检查4、乳腺的超声检查5、体腔积液(1)、心包积液(2)、腹腔积液(3)、胸腔积液6、腹部包块的超声检查(1)、包块位置的判断(2)、常见的腹部包块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实验课基本要求(1)熟悉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图像特点(2)正确认识与理解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征象(2)正确认识常见病的影像学主要征象2、实验项目四.学时分配五、参考资料1、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郭启勇主编2、介入放射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李麟荪主编3、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王纯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