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临床专业本科修改版
医学影像学临床本科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学》临床本科教学大纲(五年制)一、教学目标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在医疗本科的教学计划中,处于临床基础课程的位置,是医学生从医学基础过渡到临床课程的导向学科之一,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同时,学习和逐步加强临床思维的锻炼,即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综合比较,引出结论,为进入临床课程作好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准备。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1. 了解x线及CT成像原理,理解和熟悉x线影像的密度概念及其组织学基础,掌握人体各器官在荧屏或x线照片上的密度表现。
2. 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解剖的x线及CT表现。
3. 掌握人体个系统器官病变的基本x线及CT表现。
4. 熟悉人体各系统常见病的x线及CT特征,包括肺炎、肺结核、肺和纵隔肿瘤、胸膜病变(增厚、积液、气胸、钙化);风湿性心脏病(包括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疾患、心包积液、先天性空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结肠癌、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胆石和肝癌(影像学表现):各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和关节脱位、化脓性骨、关节炎、骨关节结核、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要点、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尿路结石、肾和膀胱肿瘤、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
(二)能力的培养(1) 阅片能力:通过阅片实习,培养锻炼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要求做到识别正常和异常,不遗漏任何阳性征象。
(2) 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熟悉阅片时观察正常,联系大体解剖,发现病征联系病理学基础,从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入手,对不同病因作系统的分析、比较,最后引导出结论的临床思维方法。
(3)X线诊断报告的书写:通过阅片实习时的观察分析,平时及阶段的考核,锻炼举生阅读、理解X线及CT诊断报告的能力,并初步掌握正规的X线诊断报告的书写规范。
(三)参考学时:医举影像举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及阅片实习两部分,总学时为72学时, 理论讲授和实习的时数比例为1:1。
影像专业本科二版教案

气管 支气管 叶 支 气 管 ------------------------------肺叶 段 支 气 管 ------------------------- 肺 段 亚段支气管及分支 小支气管 细支气管 小叶细支--终末支气管-------肺小叶 呼吸支气管-------------腺泡 肺泡管-----------肺小叶 肺泡囊 肺泡
一、正常 X 线表现
熟悉掌握胸部 X 线影像,了解 CT、MRI 表现。 胸片影像是胸腔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重叠的复合投影,所 以应熟悉胸部解剖与胸片上相对应的正常影像。
(一) 胸廓
胸廓指构成胸腔的胸壁,包括软组织和骨骼所构成的影 像。 1、 骨骼 构成胸壁的骨骼包括肋骨,胸骨和胸椎。 (1) 肋骨: 肋骨的位置、形态、走向、密度、边界、钙化时间、顺序、 形态、对称性。 呼吸时肋骨的运动方向。 肋骨的解剖变异:颈肋、肋骨分叉、融合等。 解剖定位标记: 第六肋前端相当于第十后肋水平高度。 前肋及肋间隙位置作为肺部病变定位描叙标记。 后肋作为胸腔积液定位标记, (2)锁骨: 与第一肋骨前端相交,内端与胸骨柄构成胸 锁关节, 胸片上两侧间隙应对称, 是摄影位置端正对称的标记, 内端下缘处半圆行凹陷,称谓“菱形窝” 。 (3)肩胛骨:在标准后前位胸片上,应投影在胸外,与 肺野不重叠。 (4)胸骨:胸骨角与第二前肋平齐,胸骨柄较宽与肺野 重叠,勿误认为纵隔影增宽。观察胸骨需摄侧位胸片。 (5)胸椎: 胸椎与纵隔重叠,横突突出于肺野,勿误认 为肿块。 2、软组织 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 女性乳房、乳 头。
影像学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医学本科)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甲平台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课程代码:100301课程属性:必修课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各种成像技术显示的人体解剖、生理、生化及病理变化,用以进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内容包括X线成像、CT(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超声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介入放射学等,现代医学影像学源自传统的X线诊断学,随着电子计算机及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影像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其它临床各学科地发展。
学习医学影像学是要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学会使用各种成像技术为临床服务,为学习观察分析各种影像学图像奠定一定基础。
该课程主要内容涵盖临床医生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医学影像知识:X线、超声、CT、MR的成像原理、图像特点和临床应用。
分别描述呼吸、骨骼和肌肉、循环、消化、泌尿、中枢神经与头颈部的正常影像学表现、检查方法、基本病变和常见病变的典型基本影像学诊断。
重点为X线成像。
适当介绍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概念和临床应用。
能够满足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
该平台主要适合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专业。
相应的乙平台,可用于临床相关类专业。
二、教学目标1.掌握临床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及其应用范围,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
2.掌握骨骼和肌肉系统、胸部、腹部及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的正常及基本病变X线、CT表现,掌握几种常见疾病的X线、CT和超声的影像诊断。
3.熟悉X线、超声、CT和MR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诊断价值与限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最新发展动态。
4.了解介入放射学的概念、诊疗方法及主要的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多媒体授课,加学生互动。
2.见习:见习是教师在电脑阅览室指导学生具体操作以及在机房进行演示,学生自己进入图像库按照实习指导进行实际病例图像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对人体器官结构、形态、位置以及各种疾病影像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导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培养出高水平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学科基础课程培养在医学影像学本科培养方案中,首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
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其中包括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
同时,学生还需要系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如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磁共振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二、技术操作实践培养除了理论知识的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学生的技术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影像学专业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技能,并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
因此,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和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技巧,并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与患者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三、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临床实习,学生能够了解各类疾病在医学影像上的表现,并进行病例的分析和报告撰写。
同时,临床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在临床岗位上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专业素养。
四、专业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学术研究动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或者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素质教育的融入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但不限于:医德医风、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
结语: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对于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医学影像学(临床专业含英文班)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使用]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二○一九年七月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总学时:64 学时,理论学时:32 学时,实践学时:32 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学影像学是利用X 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疾病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形态、异常影像和功能的改变,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并判断病变性质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一种特殊诊断方法。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思想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课时分配(理论)五、课程考核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
1、课堂出勤记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0%;2、阶段测试,即期中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3、实验报告或实习病例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0%4、终结性考核,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包括实验用书)主编: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 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7月七、教学内容绪论阐明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形式与发展概况及应用价值第一篇影像诊断学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教学内容】第一节X 线成像一、X 线成像基本原理(一)、X成像基本原理1、X 线特性(1)、穿透性(2)、摄影作用(感光作用)(3)、荧光作用2、X 线成像穿透性、摄影作用(感光作用)、荧光作用、自然对比、人工对比二、X 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一)、传统X 线设备与X 线成像性能(二)、数字化X 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DR 与CR三、X线检查方法自然对比、人工对比(一)、普通检查1 、摄片(radiography)2 、透视(fluoroscopy )(二)、特殊检查软X线摄影(soft ray radiography)(三)、X 线造影检查(人工对比)1、X线造影剂类型及应用2、造影剂引入途径造影方法:1、直接引入法;2、间接引入法(器官排泄法)①口服法②静脉法五、X 线图像特点1、灰阶图像2、组织结构影像的叠加图像第二节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二、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2、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 )三、CT 检查方法1、二维显示技术(1)、薄层面重组(2)、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mation ,MPR)(3)、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2、三维显示技术(1)、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2)、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nIP )(3)、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一)平扫检查(plain scan )(二)对比增强检查1、普通增强检查2 、多期增强检查(三)CT 造影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五、CT图像特点1、灰阶图像2、密度分辨力高3、可行密度量化分析4、断层图像(1)常不能整体显示器官结构和病变(2)、多幅图像不利于快速观察(3)、受到部分容积效应影响第六节对比剂(一)、X线对比剂种类及性能1、硫酸钡2、碘化合物第八节图像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一、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一)图像观察和分析前的准备(二)图像观察和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二、影像诊断原则(一)熟悉正常影像表现(二)辨认异常影像表现(三)异常影像表现的分析和归纳(四)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诊断第九节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二、影像诊断结果报告【教学基本要求】一、掌握医学影像学定义,X线特性,X 线成像原理,自然对比、人工对比;CT图像特点;造影剂种类。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长治医学院医学影像系成立于1995年,是我省首家设置医学影像五年制本科专业,2012年被评为长治医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医学影像系自创建以来,坚持夯实基础,注重特色,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了完善的办学体系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神经影像、骨关节影像、腹部影像具有一定优势。
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中心,以及12所教学医院作为临床实训教实践教学基地。
附属医院拥有具国内一流水平的医学影像设备及PACS系统。
教师团队优秀,现有专业教师89人,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4人。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检查技术等方面工作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潜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珍视生命,愿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加强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实事求是,具有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依法行医,学会用法律保护医、患合法权益;强健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协作共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持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卓越。
(二)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普通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医学、核医学及放射治疗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对常见病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
(三)能力要求:1. 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I、DSA、超声学、核医学等)及PACS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2. 具有应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3. 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个专业分支的新技能和发展动态;4.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5. 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计划.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Medical Imageology(5-year’s schooling)一、培养目标Ⅰ. Educational Objectives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初级医师,这种素质确保其毕业后作为医生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保证他们有适当的基础能够进行终身学习和在医学某一学科领域内进一步深造。
This program aims at cultivating elementary doctors of high quality that guarantees that they can engage in medical practice with effectiveness and security after gradu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nior doctors and that they have proper foundation can go on study through their lives and make advanced study in a certain discipline field of the medical science.二、基本规格要求II.Basic standard required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从事医疗实践工作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为毕业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的态度、知识和技能:Students of this specialty should master basic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medicine needed for medical practice and possess good thought and morals and job attitude so as to lay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ed education after graduation.Graduates should acquire the following morals, knowledge and abilities:态度要求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医学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影像诊断学C(040103Z6)-临床、临床定向、教改、精神医学、麻醉学专业

《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0103Z6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课程性质:必修(考查课)学分:2学分总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16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诊断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免费定向)、教改、精神医学、麻醉学专业用参考教材:白人驹《医学影像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医学影像学作为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超声、X线、CT、MRI等,在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学科讲授是为了使即将成为临床医师、精神医师、麻醉医师的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影像检查的优劣势,可以独立快速做出准确的检查项目;了解正常的影像解剖和异常病变,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
二、课程基本要求(一)基本知识1.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劣势。
2.了解并掌握各系统的正常影像解剖及基本病变。
3.了解各系统的比较影像学。
(二)技能操作1.了解影像报告的书写方法及常用专业术语。
2.了解影像图片的读片方法。
四、考核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2.成绩构成:理论成绩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第一节 X线成像(一)目的要求:1.了解X线诊断学应用原理和概况;2.了解X线诊断的价值、限度和地位;3.掌握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并能在临床工作中正确使用;4.掌握X线诊断的方法和原则。
(二)教学时数:0.4学时(三)教学内容: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2. 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3. X线检查方法;4. X线的图像特点。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五)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幻灯,启发式。
(六)自学内容:X线检查的安全性。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一)目的要求:1.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CT设备及CT成像性能,熟悉CT检查方法;3.了解CT图像特点。
(二)教学时数:0.5学时(三)教学内容:1. CT的成像基本原理;2. CT设备及CT成像性能;3. CT检查方法;4. CT图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依据“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5版修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制定二O O六年七月一、前言[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
按照皖南医学院要求,本大纲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第五版为基础,结合皖南医学院学生培养方向编写,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大纲按54学时编写,教学内容安排为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三部分。
影像诊断学包括X线、CT与MRI,依据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讲授相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并突出其X线、CT、MRI检查诊断的选择和应用价值,超声按系统独立讲解,介入放射学仅作一般性介绍。
本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解医学影像学新知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二、理论内容和要求第一篇总论[目的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现状2、熟悉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3、了解CT、MRI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章 X线成像第一节普通X线成像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1、X线产生2、X线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二)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三)X线成像设备二、X线图象特点三、X线检查技术(一)普通检查1、透视2、摄片(二)特殊检查(三)造影检查1、对比剂2、造影方式3、造影前准备及造影剂反应处理(四)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四、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五、X线检查的防护第二节数字化X线成像一、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DR的临床应用第三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DSA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DSA检查技术三、DSA的临床第二章计算机体层摄影(CT)第一节 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 CT成像基本原理二、设备(一)普通CT扫描(二) 螺旋CT扫描第二节 CT图象特点1、概念:像素、密度、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容积效应、 CT值、横断面、第三节检查技术一、普通CT扫描1、平扫2、对比剂扫描3、造影扫描二、图像后处理技术1、再现技术2、仿真内窥镜技术三、CT灌注成像第四节 CT诊断的临床应用第四章磁共振成像(MRI)第一节 MRI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二、MRI设备第二节 MRI图象特点第三节 MRI检查技术一、序列技术二、对比增强技术三、血管造影技术第四节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五章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及临床应用第一节不同成像的观察分析一、X线成像观察与分析二、CT成像观察与分析三、MRI成像观察与分析第二篇骨骼和肌肉系统[目的与要求]1、掌握骨关节、肌肉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骨、关节正常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3、熟悉外伤、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常见骨肿瘤的影像学主要表现4、了解CT、MRI 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选择[教学内容]第七章骨与软组织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骨的结构与发育1、骨的结构2、骨的发育3、影响骨发育的因素(二)、长骨1、小儿长骨(1)骨干(2)干骺端(3)骺(4)骺板2、骨龄3、成年骨(三)脊柱(四)软组织二、基本病变表现1、骨质疏松2、骨质软化3、骨质破坏4、骨质增生5、骨膜增生6、骨质坏死7、骨骼变形8、软组织病变9、骨骼变形10、周围软组织病变第三节疾病诊断一、骨骼与软组织创伤(一)、骨折1、长骨骨折2、脊柱骨折(二)、椎间盘突出(三)、肌腱与韧带损伤二、骨与软组织感染(一)、化脓性骨髓炎(二)、软组织感染(三)、骨结核三、骨与软组织肿瘤与瘤样病变(一)、良性骨肿瘤1、巨细胞瘤2、骨囊肿。
(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骨肉瘤(三)、转移性骨肿瘤(四)、肿瘤样病变第八章关节第一节检查技术一、 X线检查技术二、 CT检查三、 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关节骨端2、关节间隙3、关节腔二、基本病变表现1、关节肿胀2、关节破坏3、关节退变4、关节强直5、关节脱位第三节疾病诊断一、关节外伤(一)、关节脱位(二)、关节软骨损伤二、关节感染(一)、化脓性关节炎(二)、关节结核三、慢性关节病(一)、退行性骨关节病(二)、类风湿关节炎第三篇胸部第九章肺与纵隔[目的与要求]1、掌握肺与纵隔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选择2、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3、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CT表现特点和优势4、熟悉常见病的X线与CT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检查方法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胸廓2、肺(1)肺野(2)肺门(3)肺纹理(4)肺叶与肺段(5)气管与支气管(6)肺实质与间质、3、纵隔4、横位置、形态、运动、(二)、CT检查1、胸壁2、纵隔3、肺(三)MRI检查1、胸壁2、纵隔二、基本病变表现(一)、肺部病变1、支气管阻塞(1)、肺气肿、(2)、阻塞性肺不张2、肺实变3 空洞与空腔4、结节与肿块5、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6、钙化阴影(二)、胸膜病变1、胸腔积液(1)、游离性积液(2)、局限性积液2、气胸及液气胸3、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三)、纵隔改变1)、纵隔的分区及意义2)、纵隔淋巴结3)、正常纵隔CT图像2、肺野和肺门3、肺叶和肺段第三节疾病诊断一、支气管扩张二、肺炎(一)、大叶性肺炎(二)、小叶性肺炎(三)、间质性肺炎三、肺脓肿四、肺结核五、肺肿瘤(一)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中央性肺癌、2、周围性肺癌、(二)、转移性肺癌六、纵隔原发肿瘤(一)、纵隔肿瘤定位与定性诊断(二)、常见纵隔肿瘤1、胸腺瘤2、畸胎瘤3、胸内甲状腺瘤4、恶性淋巴瘤5、神经源性肿瘤第十章心脏与大血管[目的与要求]1 了解心脏、大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心脏、大血管主要X线表现3、熟悉心脏常见病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与心包一、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超声检查(三)、CT检查(四)、MRI检查(五)、DSA检查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 X线检查(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投影(2)、心脏大血管的形态(3)、心脏大血管大小(二)、基本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1、位置异常2、形态和大小异常3、运动异常4、冠状动脉异常5、血流异常6、心包病变三、疾病诊断(二)、冠心病(三)、房间隔缺损第十一章乳腺[目的与要求1、掌握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价值2、熟悉乳腺正常和基本病变的钼靶表现2、熟悉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的钼靶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超声检查三、MRI检查四、CT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乳头2、乳晕3、皮肤4、皮下脂肪层5、悬吊韧带6、腺体组织7、乳导管8、乳后脂肪线9、血管10、淋巴结二、基本病变征象(一)、x线检查1、肿块2、钙化3、结构扭曲4、局限性不对称致密5、皮肤局限性增厚、回缩6、乳头内陷7、血管增粗、迂曲三、比较影像学第三节疾病诊断一、乳腺纤维腺瘤二、乳腺增生病三、乳腺癌第四篇腹部第十二章急腹症[目的与要求]1、了解X线、CT、MRI 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和限度2、熟悉X线检查在急腹症中的应用3、了解腹部平片的正常及异常X线表现4、熟悉常见急腹症的X线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一)、透视与摄片(二)、造影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一)、X线检查1、X线平片(1)、腹壁与盆壁(2)、实质脏器(3)、空腔脏器二、基本病变表现(一)、X线检查1、X线平片(1)、腹腔积气(2)、腹腔积液(3)、实质脏器增大(4)、管腔扩张与狭窄(5)、腹内肿块影(6)、腹内高密度影(7)、腹壁异常2、造影检查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肠梗阻二、腹部外伤三、胃肠穿孔第十三章食管与胃肠道[目的要求]1、掌握食管、胃、小肠、大肠的X线检查方法2、熟悉食管、胃、小肠、大肠造影的正常X线表现3、熟悉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常见病的X线表现4、了解CT、MRI 在食管与胃肠道影像学检查中的价值和限度[教学内容]第一节食管与胃肠道一、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技术1、食管造影2、胃、十二指肠双重造影3、小肠造影4、结肠双重对比造影(二)、CT与MRI检查二、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食管钡餐表现2、胃气钡双对比表现(二)、基本病变X线表现1、轮廓改变(1)、龛影(2)、憩室(3)、充盈缺损2、粘膜改变(1)、粘膜破坏(2)、粘膜平坦(3)、粘膜增宽迂曲(4)、粘膜纠集(5)、胃小区与小沟异常、3、管腔大小改变(1)、扩张(2)、狭窄4、位置与活动性改变5、功能性改变(1)张力(2)、蠕动(3)、运动(4)、分泌、三、疾病诊断(一)、食道静脉曲张(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三)、食管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第十四章肝、胆、胰、肾、子宫、前列腺[目的与要求]1、掌握、盆部实质性脏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熟悉腹部实质性脏器的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熟悉肝、胆、胰、肾、子宫、前列腺等常见病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I检查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表现(一)、X线(二)、CT检查(三)、MRI检查二、异常影像表现(一)、X线(二)、CT检查1、病灶平扫密度变化(低、等、高、混合)、形态、大小、数目)2、病灶增强密度变化(不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态)(三)、MRI检查1、病灶平扫信号强度变化(低、等、高、混合)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肝脏(一)、原发性肝癌(二)、转移性肝癌二、肝脓肿三、肝海绵状血管瘤四、肝囊肿五、肝硬化六、胆石症七、胆囊炎八、胆管扩张九、胰腺癌十、泌尿系结石十一、肾癌十二、子宫输卵管炎十三、子宫肿瘤十四、前列腺增生十五、前列腺癌第五篇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第十八章中枢神经系统[目的要求]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2、了解中枢神经系统CT、MRI、DSA的应用和价值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典型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X线平片二、DSA三、CT四、MRI第二节影像观察和分析一、正常影像表现1、颅骨平片2、 DSA 脑血管造影3、 CT检查4、 MRI检查二、异常影像表现1、颅骨平片2、脑血管造影3、 CT检查(1)、病灶平扫密度变化(2)、病灶增强扫描变化(3)、脑室系统变化4、 MRI检查(1)水肿(2)、出血(3)、梗死(4)、变性(5)、囊肿(6)、肿块第三节疾病诊断一、脑肿瘤1、胶质瘤2、脑膜瘤3、垂体瘤4、脑转移瘤二、脑外伤1、颅内出血(1)、硬膜外血肿(2)、硬膜下血肿(3)、脑内血肿三、脑血管疾病1、脑出血2、脑梗死(1)缺血性脑梗死(2)、出血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3、动脉瘤与血管畸形第十九章头颈部[目的与要求]1、了解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方法2、了解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选择3、了解眼眶、鼻窦、乳突、鼻咽部影像学观察与分析重点4、了解眼眶、鼻窦、乳突、鼻咽部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学内容]第一节检查技术一、平片二、CT三、MRI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与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一)、眼眶、副鼻窦、乳突1、X线平片2、CT(二)、鼻咽部1、CT2、MRI第三节疾病诊断一、眶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二、中耳乳突炎三、副鼻窦病变四、鼻咽癌第六篇介入放射学[目的要求]1、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概况及前景2、了解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一、介入放射学的的设备和器材二、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一)血管性介入放射学1、重点讲解股动脉穿刺技术2、血管造影术3、药物灌注术4、导管栓塞术5、血管腔内成形术(二)非血管介入技术1、重点讲解经皮穿刺活检术2、经皮穿刺引流术3、食管、气管狭窄成形术4、经皮椎间盘切割术5、经皮穿刺胆道引流、成形术三、介入放射学在各学科的应用发展1、心脏介入放射学2、神经介入放射学3、肿瘤介入放射学4、其他第七篇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目的与要求]1、了解超声诊断学的基础知识2、了解超声检查方法3、了解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一、超声波与超声诊断原理1、超声波的定义及有关物理量2、超声波的方向性3、反射、折射及散射4、吸收衰减特性5、多普勒效应二、人体组织的声学分型三、获得最佳超声信息的基本条件四、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五、超声检查法1、A型(Amplitude mode)2、B型(Brightness mode)3、M型(Motion mode)4、D型(Doppler type)六、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一)超声心动图1、超声心动图的类型和正常的超声心动图(1)、 M型超声心动图(2)、二维超声心动图(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4)、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2、异常超声心动图(1)、心脏瓣膜病(2)、左房粘液瘤(3)、心包积液(4)、心肌病(5)、先天性心脏病(6)、感染性心内膜炎3、心脏超声声学造影(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1)、基本原理(2)、造影剂的种类(3)、造影方法(二)、肝脾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肝脾的超声测量参考值3、病理声像图(1)、肝脓肿(2)、肝内囊性占位性病变(3)肝癌(4)、肝硬化(三)、胆道系统及胰脾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1)、胆囊炎(2)、胆囊与胆道结石(3)、胆囊癌(4)、先天性胆道扩张(5)、胰腺炎(6)、胰腺囊肿(7)、胰腺癌(8)、阻塞性黄疸的超声诊断(四)、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声像图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1)、肾结石(2)、肾积水(3)、肾囊性占位性病变(4)、肾肿瘤(5)、膀胱肿瘤(6)、膀胱结石(7)、前列腺增生症(8)、前列腺炎(9)、前列腺癌(五)、妇产科超声检查1、妇超声检查(1)、正常盆腔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2、产科超声检查(1)、妊娠周数的判断(2)、多胎妊娠(3)、死胎(4)、胎位(5)、胎盘(6)、胎儿畸形(7)、水泡状胎块(葡萄胎)(六)、其它1、颅脑疾病的超声检查(1)、正常声像图(2)、病理声像图2、眼部超声检查(1)、非金属异物的探察及定位(2)、球后病变3、甲状腺超声检查4、乳腺的超声检查5、体腔积液(1)、心包积液(2)、腹腔积液(3)、胸腔积液6、腹部包块的超声检查(1)、包块位置的判断(2)、常见的腹部包块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实验课基本要求(1)熟悉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图像特点(2)正确认识与理解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征象(2)正确认识常见病的影像学主要征象2、实验项目四.学时分配五、参考资料1、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郭启勇主编2、介入放射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李麟荪主编3、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王纯正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