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_宁宝英

合集下载

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_宁宝英

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_宁宝英

文章编号:1000-694X (2008)06-1180-06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收稿日期:2008-04-17;改回日期:2008-07-0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CXT D -Z2005-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317);玉龙雪山旅游开发管委会地方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宁宝英(1979)),女,山东费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

E mail:ningbaoying@宁宝英1,2,何元庆2,3,和献中2,4,李宗省2(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4.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云南丽江674100)摘 要:作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历来是研究寒区、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的热点地区。

水资源是联系该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更是其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因此,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非常广泛,也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上游产流区的冰雪变化与黑河径流量、黑河出山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径流量的模拟与预测;中下游耗散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对策;同位素、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今后的重点应从流域的宏观尺度,开展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生态水文学和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1 研究区概况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大致介于38b 00c )42b 00c N,98b 00c )101b 30c E,流域面积约113@105km 2,流长821km,流域地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3省区[1]。

黑河流域平均海拔为3600m,相对高差为3000m 左右,生态格局、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可分为高山冰雪冻土带、山区植被带、山前绿洲带和荒漠带[2]。

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张步翀
【期刊名称】《灌溉排水学报》
【年(卷),期】2007(0)S1
【摘要】1 黑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但因该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流经青海、甘肃、内蒙3省(区),全长800 km,流域面积13万km^2。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用水量不断增加,黑河流域部分地表径流逐步与干流失去联系,形成东、中、西3个独立的子水系,其东部水系即为黑河干流水系,包括黑河干流、梨园河及20多条沿山小支流。

其中干流全长821 km,总面积11.6万km^2。

黑河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二岸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对策;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黑河流域
【作者】张步翀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对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初探 [J], 李春喜;白占峰
2.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策略研究 [J], 李苒
3.黑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J], 董红霞;黄海真;刘大庆;王雷;宁亚伟
4.淤泥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J], 闫晓兵
5.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 [J], 王秀珍;谢宝元;王礼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河可行性研究报告

黑河可行性研究报告

黑河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黑河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基地之一,深受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黑河的可行性和潜在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撰写了此份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黑河进行全面、系统的可行性评估,包括水资源供需情况、水质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黑河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三、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问题调研以及专家咨询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黑河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四、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通过对黑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黑河的水资源供需状况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由于城市用水需求的增加以及工业农业用水的过度开发,黑河的水资源供需缺口逐渐扩大。

在未来,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黑河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五、水质状况评估我们对黑河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估,发现黑河的水质普遍较差。

在一些城市污水排放管线较多的地区,水质更是严重受到污染。

这种污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因此,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黑河水质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质状况。

六、生态环境保护建议黑河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为了保护黑河的生态环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河道和湿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旅游和农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黑河的生态环境,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七、可行性研究结论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结论:黑河的可行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水质状况较差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

然而,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黑河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八、建议与展望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增加水资源保护投入,推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质监管,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化是 基础前 提 。
会生态 系统 。中游土 地肥沃 ,是流域 内工农 业经济
最为发 达的地 区和 国家 重要 的粮 、油 、种基 地 ;下
游 形成 了阿拉善 高原 的主要天 然草场 ,是河 西走廊
如 嘉峪关 、酒泉 、张掖等一 些重要 经济 区 的生 态屏 障 ,滋养着 蒙古族 土尔扈特 部落世 代繁衍 生息 。但
收稿 日期 : 0 00 — 9 2 1 — 32 ;修 回 日期 :2 l - 8 1 o o0—2
绪 等 ,1 9 ; 梦熊等 , 0 2 蓝 永超等 ,2 0 ; 98 陈 20 ; 0 2 康
基 金 项 目 :甘肃 省 地 矿 局 水 工 环科 学 基 金 项 目资 助 (08 GH—3 2 0S S) 作者 简 介 :赵 建 忠 (9 5) 16 一 ,男 ,河 南 长垣 人 ,工 程 师 ,1 8 9 7年毕 业 于郑 州 地 质 学 校 水文 地 质 专 业 ,从 事 地 下 水 勘 查 及 地
广 泛 关 注 . 相 继 完 成 并 发 表 了一 批 具 有 较 高 水 平 和学 术 价 值 的科 研 成 果 , 一 步提 高 了干 旱 区 水 资 源 并 进 的 开 发 与保 护 。 仍 存 在 着 水资 源 转 化 关 系 和 转 化规 律 还 缺 乏 流 域 系 统 研究 、 但 中下 游 盆 地 深 层 地 下 水 的 补 给来 源 尚不 能 确定 等方 面 的不 足 ,不 利 于协 调 社 会 经 济 发展 与 生态 环 境 保 护 之 间 的 用 水矛 盾 。 关键 词 :黑 河 流 域 ;地 表 水 与 地 下 水 转 化 ;研 究 进 展 ;水 文 地 质
第4 3卷
第 3期
西 北 地 质
N ( RTH W ESTERN G E0IO G Y )

黑河调水及流域近期治理成效调研报告

黑河调水及流域近期治理成效调研报告

黑河调水及流域近期治理成效调研报告摘要:通过10a的调水情况,分别对黑河水量调度、流域近期治理以及取得的成果和效益做了全面分析,总结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黑河调水;治理成效;调研1 前言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干流全长928km,由南向北流经青海、甘肃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后又称额济纳河,它至狼心山分为东、西河,北流途中又分出19条支流,最后汇入东、西居延海,形成32 000km2的冲积三角洲。

历史上就是在这里,孕育出了水草丰美的居延绿洲和辉煌灿烂的居延文化。

额济纳旗地处北温带超干旱荒漠区,地貌主要由戈壁、沙漠、低山残丘及冲积平原构成。

气候干热多风,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温差极大,沙尘暴等灾害天气频繁。

境内生态系统极其脆弱,赖以维系整个绿洲生命的就是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北麓的黑河水。

额济纳绿洲既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道生态屏障,也是额济纳人民生息繁衍、国防科研和边防建设的重要依托,所处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经过多年的黑河调水和近期治理,流域内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中游生产用水量得到了控制,进入下游水量逐年增加,初步遏制了下游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缓解了地区间的水事矛盾。

特别是近年来,黑河水量调度和流域近期治理都取得了新成效。

2水量调度及流域近期治理工作情况2.1黑河干流水量调度自2000年实施统一调度以来,共计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32次、608d。

2003-2009年是近期治理到位及转入正常调度期,闭口时间和次数逐年增加,每年关键调度期都要实施3次较大规模的集中调水,整个关键调度期的133d,有一半以上时间要采取“闭口”措施。

近5a,还在非关键调度期的4月份,抓住有利时机组织10余天“全线闭口”,同时结合“小均水”、“大均水”,尽可能增加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

10a来,黑河上游莺落峡断面累计来水174.66亿m3,进入下游的正义峡断面累计下泄水量100.07亿m3,狼心山水文断面接收水量52.72亿m3;连续7a 19次调水进入东居延海,累计进水量3.73亿m3,2009年实现了东居延海连续5a不干涸,东居延海水域面积已达42km2,为20世纪50年代有纪录以来的最大值;2003、2007、2008年还3次实现了西河全线过流并输水进入西居延海;正义峡断面以下金塔县鼎新灌区、东风场区均实现了按计划引水。

黑河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黑河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黑河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管理日益成为全球的一个重要问题。

水资源管理的关键之一是科学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黑河是我国北方三大内陆河之一,是中国北方主要的水资源集散地之一。

黑河河流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大量的过度利用,其水环境状况持续恶化。

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模型研究,对于黑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深入探讨黑河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理论和模型。

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1. 水资源管理理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当前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对黑河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 水资源管理模型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模型,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并揭示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模型模拟和预测:利用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探究黑河流域不同管控措施的影响,并制定出可行的管理方案,实现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理论和模型,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主要的预期成果如下:1. 提出可行性的管理建议,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 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型,揭示不同因素的作用机理。

3. 制定可行的管理方案,实现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四、研究计划和安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一个月):文献搜集和综述撰写,研究目标的确立和构思。

2. 第二阶段(三个月):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型,分析和探究不同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第三阶段(两个月):使用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制定出可行的管理方案。

4. 第四阶段(两个月):综合结果并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安排如下:第一周:确定研究方向和构思,分工合作。

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问题阐述:黑河流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地和农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变化日益突出。

同时,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可能会对黄河源区的草原生态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 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会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产生何种影响?3. 如何减缓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二、研究意义和目的: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认识,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2. 探究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可以加深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认识。

3. 提出减缓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的建议,对进一步维护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平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为:1. 通过分析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变化,查明其主要原因。

2. 通过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研究,探讨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3. 从管理和政策上提出减缓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对黄河源区草原生态的影响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整理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黄河源区草原生态和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资料。

2. 案例研究:选取黑河流域和黄河源区的典型案例,对其水资源变化和草原生态进行实地调查和样本分析。

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和黄河源区草原生态进行分析,研究其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而提出减缓影响的建议。

四、预期结果:本文的预期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查明黑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黑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黑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黑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黑河项目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境内,是一项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工程项目。

黑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一条支流,是区域内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也是支持当地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水源。

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逐渐恶化,已经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为了改善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用水,黑龙江省政府计划实施黑河项目。

该项目将通过对黑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当地水资源状况,保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用水。

二、项目内容1. 黑河水库建设在黑河上游选址建设黑河水库,对黑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调控和利用。

水库将用于蓄水、调节流量、发电等功能,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

2. 黑河灌溉工程在黑河中游地区建设灌溉工程,利用水库蓄水进行灌溉,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障农业生产需水。

3. 黑河生态修复工程在黑河下游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当地水体生态系统,改善水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项目投资与收益分析1. 项目投资规模黑河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黑河水库建设、黑河灌溉工程、黑河生态修复工程等多个子项目。

2. 项目收益预测根据初步测算,黑河项目的年均收益约为15亿元人民币,其中主要来自于水库发电、灌溉收益、水资源利用效益等方面。

3. 投资回报分析根据投资回报率测算,黑河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约为10%,属于可行的投资项目。

四、项目风险与对策1. 自然风险黑河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加强防洪治旱能力,确保工程安全进行。

2. 水资源利用效益风险黑河项目的水资源利用效益可能受到环境因素、水价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加强管理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生态环境保护风险黑河项目建设可能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五、项目实施计划1. 前期工作开展黑河项目前期规划设计、环境影响评价、资金筹措等工作,确定项目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694X (2008)06-1180-06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收稿日期:2008-04-17;改回日期:2008-07-0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CXT D -Z2005-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317);玉龙雪山旅游开发管委会地方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宁宝英(1979)),女,山东费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

E mail:ningbaoying@宁宝英1,2,何元庆2,3,和献中2,4,李宗省2(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4.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云南丽江674100)摘 要:作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历来是研究寒区、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的热点地区。

水资源是联系该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更是其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因此,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非常广泛,也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上游产流区的冰雪变化与黑河径流量、黑河出山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径流量的模拟与预测;中下游耗散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对策;同位素、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今后的重点应从流域的宏观尺度,开展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生态水文学和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323.213文献标识码:A1 研究区概况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大致介于38b 00c )42b 00c N,98b 00c )101b 30c E,流域面积约113@105km 2,流长821km,流域地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3省区[1]。

黑河流域平均海拔为3600m,相对高差为3000m 左右,生态格局、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可分为高山冰雪冻土带、山区植被带、山前绿洲带和荒漠带[2]。

上游祁连山区和中游走廊区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00~500mm 和100~250mm,下游额尔济纳旗绿洲为荒漠极端干旱区,降水量不足45mm [3]。

黑河流域包括大小支流30多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173亿m 3,其中出山径流量36183亿m 3[4]。

黑河流域被莺落峡和正义峡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是主要产流区,包括青海祁连县和甘肃肃南县部分地区;莺落峡和正义峡之间为中游,是主要用水区,包括甘肃山丹、民乐、甘洲、临泽、高台等县(区);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是河湖尾闾消失区,包括甘肃金塔鼎新灌区、东风场区和内蒙古额济纳旗。

下游从狼心山断面以下又分额济纳东河和西河,并分别流向东、西居延海[5]。

现拥有耕地2676km 2,农田灌溉面积1929km 2,粮食总产量9914万t[6]。

2 研究现状对黑河流域而言,水资源是贯穿黑河研究的主线和核心,是联系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也是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子[3,7-8]。

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9-13]和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14-16]是研究的热点。

由于水资源在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具有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上游产流区、中游消耗区和下游消失区[17],因此,本文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亦主要分区域详述,多区域存在或跨区域的研究内容另列专题,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更清晰的认知。

2.1 上游产流区黑河上游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的祁连山-青海湖气候区,降水多、蒸发少、气温低、高寒阴湿,是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发源地和产流区[18]。

由于山区汇流区冰川、积雪和冻土等与气温密切相关,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因此,研究全球变暖条件下,黑河流域山区汇流区降水的可能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对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9]。

由于上游是产流区,所以对于上游祁第28卷 第6期2008年11月中 国 沙 漠JO U RN A L O F DESERT R ESEA RCHV ol.28 No.6Nov.2008连山地寒区水文的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冰雪变化与黑河径流量杨针娘[20]认为黑河流域祁连山区发育的冰川年融水量2198亿m3,占河流径流量的8%;冯起等[21]也认同8%的构成比例。

高前兆等[22]通过对黑河上游流量补给成分的分析,认为典型平水年当中地下水的补给量达1/3以上,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在4%左右,两者之和可达40%左右。

关于全球变化对冰雪的影响,杨针娘[20]对我国西部雪线高度(H s)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得到如下经验公式:H s=11343P c-38717Ta c-69186可见气温降低015e与降水量增加144mm是等效的。

故全球范围内的升温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要比降水显著得多[23]。

丁永建等[24]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黑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应用卫星资料监测积雪分布、变化和融雪径流方面的研究。

刘政凯等[25]用NOAA气象卫星的AVH RR影像测量了黑河上游积雪;曾群柱等[26]对黑河上游(莺落峡站)春季径流总量功率谱做了方差周期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径流预报模型。

90年代初,杨针娘等在祁连山黑河上游冰沟流域进行了寒区水文观测实验,对寒区径流形成及产流模式[27]、冻土水文过程[28]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近来王金叶等[29]运用先进的小气候自动记录仪和TDR等技术对黑河上游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观测,并结合常规的观测资料讨论了黑河上游林区冻土的水文功能。

研究表明:黑河上游冻土面积约为6500km2,占流域面积的45%,对水资源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2.1.2黑河出山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随着黑河流域气候变暖,黑河流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研究:蓝永超等[30]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定级分类、滑动平均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莺落峡站)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黑河出山径流目前处于1990年开始的枯水段的上升段,预计21世纪初若干年该流域出山径流变化以平水或平水偏丰为主。

丁永建等[31]对黑河流域气候与径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近40a来黑河流域年降水和气温总体上呈现增加之势,且导致径流量亦呈增加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降水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蓝永超等[19]认为黑河山区汇流区目前处于一种暖湿的气候背景,即伴随着全球气候增温,降水量亦呈增长的趋势,增幅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平均增幅一致。

曹玲等分析了黑河洪峰的历年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2],认为最大洪峰流量与上游洪峰日前三天的降水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好,相关系数为013,黑河上游气温较高时,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较早,而气温较低时,最大洪峰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这说明年最大洪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很好;李林等[18]发现黑河流域雨水对流量的补给在相对减少而积雪融水对流量的补给在相对增加,这也是流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亚军等[33]采用树木年轮资料和1956)1995年莺落峡月平均流量资料重建了黑河230a以来3)6月径流变化,发现在过去的230a,黑河3)6月径流以丰水为主,目前正处于相对枯水阶段。

而康兴成等[34]依据黑河上游流域获取的树木年轮样本和该河上游径流资料,重建了黑河上游近千年来出山径流量,并通过中长周期的变化分析表明: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黑河出山径流正处于一个百年尺度上的丰水期。

为了更好地说明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出山口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多人建立了响应模型。

如康尔泗[35]利用改进的H BV径流模型[36]计算后认为如果黑河上游山区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未来数十年气温升高1e[37],引起的年径流量减少约相当于降水量的13%、丁永建等[28]发现影响黑河流域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年降水,与平均值相比降水的增加使年径流增加了16%,而气温的上升则使径流减少316%。

2.1.3径流量的模拟和预测基于水文过程线的变化是一种非线性过程的特点,对径流特征的描述采用非线性分析可以较好地认识径流的趋势性、周期性和随机波动性。

陈仁升等[38]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黑河出山口径流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河出山口径流的年内分布、年平均径流量的一次峰、谷变化符合单重或双重威布尔分布且具有自相似性质。

认为流量和降水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与气温呈良好的指数关系。

此外,CRNN神经网络水文模型[39-41]、小波变换[41]、灰色预测方法[42]、时间序列分解模型[43]、Kalman滤波方法[44]、概念性水文模型[45]也在模拟和预测黑河流域出山口径流量研究中得到应1181第6期宁宝英: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用,效果较好。

2.2中游消耗区中游地区由张掖、酒泉、山丹盆地组成,土地面积为2156万km2,占全流域22%,耕地占全流域的95%。

本区年均气温为716e,降水量140mm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700mm。

本区是甘肃省的主要产粮基地,以灌溉农业经济为主。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大量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且用水方式粗放,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

/非灌不殖0、/地尽水耕0是本区最显著的特点[46]。

从黑河流域现状用水地区分布看,中游用水占全流域用水的8216%。

从用水结构来看,中游地区的农业仍然是用水的主体,其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5%,其中农田灌溉、林木业用量分别占8712%和717%[46],该地区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粮食基地,仅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年产粮食约80万t,其产量占甘肃省粮食总产量的17%左右,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商品粮的35%[47]。

本区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¹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48],泉水资源衰减[49];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低,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50-51];»部分地区水体矿化度升高[52],局部水体污染加重。

由于中游水资源供需平衡明显受区域过境水量控制,并且随着黑河流域统一调水措施的实行,如何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约束下,在确保中游地区每年9148~11158亿m3最适生态需水量[53]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并使之发挥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成为中游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重点。

张勃等[54]认为要缓解水资源的约束,中游地区必须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之路,并提出了优化的方向。

针对中游地区的用水现状,张凯等[46]提出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和加强流域虚拟水研究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