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整理】

合集下载

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实行实物配给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允 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 经营一些中小企业
允许商品买卖、恢 复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的“工 资制”(按劳分 配)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开始时间:1921年 3.根本目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4.内容:
5.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济形式并存,
(2)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 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 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逝世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的巨大成就
(三)、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 模式”的形成
1936年宪法
(1)内容:
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 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 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 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6.作用:(1)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巩固了工 农联盟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二)、苏联的成立
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1923年4月,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中国工作
的父亲写信,她在信封的下方写的国名应是( )
A、沙皇俄国 C、苏联
C B、苏维埃俄国(苏俄)
D、俄罗斯
A 3、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
一流工业强国的国家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列宁 D.戈尔巴乔夫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前言苏联作为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驱,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阐述苏联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建国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新型经济体制和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这是苏联政府制定的五年内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规划方案,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斯大林时期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将全国资本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后,苏联政府制定的五年计划,让苏联在战后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苏联的经济建设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例如农村集体化、国有化等,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在重工业方面实现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钢铁、煤炭、原材料等基础工业领域。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消费品生产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等。

然而,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府提出了用先进技术代替人工,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在1961年至1970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开始进入自动化时代,使得苏联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苏联的文化建设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在苏联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被称为主流。

在文艺方面,苏联推崇的是社会意义和英雄主义。

许多文学作品、电影、绘画作品等都以表现英雄和工人、农民为主题。

例如,莫斯科陷落的电影《保卫莫斯科》、以争夺空气门为主题的电影《风起云涌》等作品,都表现了苏联人民在二战中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英勇事迹。

在建筑艺术方面,苏联也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措施,如重视群众需要,推崇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

苏联社会主义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探索

苏联(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年
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自由支配;工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商业: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贸易。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工农业生产恢复,人民生活改善,政权得到巩固,是苏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是从国情出发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工业化(重点在发展重工业):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单一的公有制,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机制作用;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利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日益僵化,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②二月革命(1917.3)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取得胜利,揭开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序幕。

(阿芙乐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主席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联盟的共和国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1937年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与此同时,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

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主宰。

12,主要内容:(1)领土:(2)军事:(3)政治:(4)赔款:(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瓜分(这一条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3、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

41919-1920年,协约国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合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1(内容①英法日美《四国条约》,②英法日美意《五国条约》。

③《九国公约》:1922年,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

实质:是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目的)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乌、俄、白、外高加索—15个)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革命准备 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领导人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主要参加者 工人和革命士兵
地点 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时间 2021/3/101917年11月6-7授日课:(XXX俄历10月)
3
结果 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

民主革命 专制统治 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 无产阶级 推翻临时 建立社会

革命
政府统治 主义制度
2021/3/10
授课:XXX
5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时期的探索
(一) 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⑵苏维
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 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 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 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 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2021/3/10
授课:XXX
2
俄国十月革命
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2、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革命
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临时政府掌握主要
权力。
3、①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
内的革命火焰。②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
彼得格勒。
革命后的政局 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 义务制 (平均主义)
实行工资制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 (按劳取酬) 积极性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例题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主要 “新”在 ( )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2
课 堂 小 结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内忧外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 粮 收 集 制
工 业 国 有 化 取 消 自 由 贸 易 实 物 配 给 制
经济危机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固 定 粮 食 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实 行 自 由 贸 易 按 劳 取 酬 工 资 制
巩固政权 但激化了矛盾 直接进入失败
贸易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 让制、租借制)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 理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 益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中计划经济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10
【探究】你认为苏联能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吗?
提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
延伸: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事例也违 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原理的?
提示:太平天国运动;人民公社化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A、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B、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 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探究活动二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十月革命的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3.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目的:为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结果:苏维埃政权镇压了国内的反革命叛乱,粉碎了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保卫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

三、新经济政策1.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2.影响:(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1.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前两个“五年计划”都只用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便提前完成。

2.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932年, 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并为以后粉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1)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

(2)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

(3)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对应练习1一、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A.法国B.英国C.德国D.俄国2.人类历史中,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发表B.巴黎公社成立C.俄国十月革命胜利D.苏联的建立3.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因为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最先进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C.主动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进行革命夺权D.是新旧阶级所进行的第一次伟大搏斗4.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实行过一系列非常措施,被称为A.战时政策B.临时政策 C. 非常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全国基本 完成农业集体化,参 加集体农庄的农户, 占全国农户的93%, 耕地面积达99%,从 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 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 中占有绝对优势。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年新宪法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因为这些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 故称为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
对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探 索
列宁的探索 政治上: 成立苏联
经济上 斯大林的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2、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 形成斯大林模式
请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1936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分配
按劳分配,多种形式报 酬制
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 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三:政治探索:苏联的成立
______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后来共有____个加盟国。
1922年年底,各族人民在自愿 和平等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 俄罗斯联邦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再见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___________________ (1)农业:________________ 禁止商品贸易 2. 主要内容: (3)商贸:______________ (4)分配形式: 平均主义配给制 (1)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保障军事上的胜利 (直接(首要)目的)
作用
1、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内容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部分私营或外资开发,扩 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经济
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和商品买卖 普通义务劳动,实 物配给。
——《大国崛起》
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
1、社会主义工业化 重点发展重工业。 ①特点: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②过程: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1937年工业 ③成果: 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 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
①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②措施: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③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经济方面
合作探究2: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 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 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1)“列宁的思路”指什么? 新经济政策 (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模式”的实质?
3. 目的
(2)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根本目的)
一方面:保证了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生政 4. 对“战时共产主义” 权;另一方面: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工农群众 的评价 的不满在不断加剧。
这样才能摆脱困境,才能打退国内外敌人可能的挑战, 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
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 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形成(斯大林模式)。
(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5)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及弊端?
合作探究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① 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要协调: ② 经济建设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 成 ③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 农民的利益; ⑤要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 经济效益等; ⑥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 法制。
2.首要任务: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3.开始时间:1921年
(1)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新”) (特点) 4.内容 (2)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联经济得到了 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 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 了!” 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1)确立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 ①背景: 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②确立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评价:
①积极作用: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弊端:
(书本①②③④)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特 点
政治方面
课文p9页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A
1922 年苏联成立 1940 年加入的有 1929年加入的有 俄罗斯联邦 1925 年加入的有 爱沙尼亚 哈萨克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兹别克 拉脱维亚 塔吉克 乌克兰 土库曼 立陶宛 白俄罗斯 吉尔吉斯 摩尔多瓦
1940年苏联 有15个加盟 共和国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注意区分三个不同的名称
• 沙俄(1547年—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合作探究:请你总结出20世纪20、30年代苏 俄、苏联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经济政策发生 了哪两次重大转折?由此说明了社会主义探 索有什么样的特点?
列宁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特点:开创性、曲折、艰难、复杂性。
课堂小结
经济上: 实施新经济政策
请你用简单的语言概 括列宁的贡献。
领导十月革命,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推行新经济政策,
成立苏联;
恢复和发展苏联经济。
列宁墓
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 他们的经济建设。
扶木犁的穷国
此时的苏联……
•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 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 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 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斯大林的愿望 •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 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 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 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