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

这一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充满着挑战和困难。

但正是在这些挑战和困难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初步探索的经验1. 坚定信念: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定地信念。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这种坚定的信念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和支撑。

2. 探索创新: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敢于探索创新。

我们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科学规划: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规划。

我们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制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规划,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初步探索的教训1. 国情分析不够充分: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教训。

其中最主要的教训就是国情分析不够充分。

我们在初期对我国的国情和实际了解不够,对一些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一些政策措施的不够到位。

2. 政策措施不够精准: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政策措施不够精准的问题。

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对一些特定情况的考虑不够周全,导致政策效果不佳。

3.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

一些原有的制度体系在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下不够适应,在重大改革和调整时出现了一些难题。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我们要坚定信念,敢于探索创新,注重科学规划,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摘要: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1.政治成果2.经济成果3.文化成果4.社会成果二、伟大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2.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经验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4.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并分析了其伟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成果1.政治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政治成果表现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

我们党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革、国营经济改革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

2.经济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济成果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建设的启动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建立等方面。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我国顺利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亿万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文化成果表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等方面。

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双百”方针,鼓励文艺创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4.社会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社会成果体现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致力于改善民生,全面开展义务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保障。

二、伟大意义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中国要深入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中国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动力。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

在新时代,中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广泛凝聚人民力量,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坚实基础。

五、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和实践所形成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强调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果。

饱受战争和剥削的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

然而,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不得不摸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出发的。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得以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改革,使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注重社会稳定的发展思路。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稳定也得到了有效维护。

这一做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双轮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被视为双轮驱动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使中国能够与国际社会接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而自主创新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之一,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中国才能在实现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实现突破。

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发展的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全面发展的相辅相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所形成的唯一正确道路,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道路探索、发展成就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国家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和人民生活困苦等重大问题。

在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生产力为目标,以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通过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措施,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飞跃。

三、发展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减贫攻坚目标,将近8亿人摆脱了贫困;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些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未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努力,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乘势而上,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道路。

中国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推动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主要成就: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十年探索(1956—1966):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失误表现: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忽视本国国情;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立足国情,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实事求是; 经济发展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课堂探究「1」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 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 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引起不满。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或:列宁是怎样纠正错误的?)取得什么成效?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训:
1、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农业和轻工 业的发展 2、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3、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注意提高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4、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 5、政治上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 法制建设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已经 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2、时间、主要内容(或特点): 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 3、作用是什么?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 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因此,我国首先进行了经济建设,通过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我国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因此,我国积极推进人民民主,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实行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还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支撑。

我国通过扶持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还要注意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对充分发展的社会,但仍然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我国通过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我国还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系列实践经验的总结。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理论。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逐渐确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国情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在经济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着许多独特的问题和困难。

因此,中国必须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更是在中国革命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加以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总结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国在建国初期经历了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确立了人民政权和土地制度的基础。

之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虽然这些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但这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承。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念。

这些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培育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第五,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是习近平同志在治国方略中强调的重点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所突破和变革。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让中国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和国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

这条道路注重经济建设、价值观培育和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复习本单元时注意以下而二条历史线索。

1、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自1958年开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借鉴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模范。

在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

复习本单元应注意以下内容:
1、三项探索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2、三位创业模范:“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二.体系梳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2、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作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
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落实情况: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未能真正实行,但历史的发展证明了他的正确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具体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
观经济规律。

表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价)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危害:是一次严重失误,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对后来中国20年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必须稳步前进,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调整: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提高,是有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建成。

众多新兴
工业发展起来。

取得成就原因:(1)党在该时期虽犯有严重错误,但正确的方针政策占主导地位
(2)党和政府能及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自身错误
(3)开始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
(4)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人民战士雷锋。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原因:国内: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个人崇拜盛行,错误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最大冤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结束标志:1976年,粉碎四人帮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灾难的内乱。

危害:政治上长期动乱;经济上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化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民主与法治遭到严重践踏;拉大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失去了宝贵的发展
机会。

教训: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防止个人崇拜。

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革留给后人最重要启示)
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

要保持安定团结,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3、1956—1976年二十年的建设成就
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和导弹部队的创建增强了国防力量,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4、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中共敢于正视自身的错误,克服自身缺点,并在曲折中取得成就,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伟大政党。

四.重难点剖析
(一)考点解读
1、1956年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
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不利条件:(1)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上认识不足,在实践上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冒进的势头。

(2 )帝国主义在全球掀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

(3)我国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经济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给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2政治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3、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
○1有探索。

中共八大是探索的良好开端;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实行,取得良好效果。

○2有曲折。

1958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是一次严重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受到挫折。

○3有发展。

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取得明显成效。

总之,成就与失误并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艰难前进。

强化练习
材料题(共2题)
11.“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时时刻刻关心着农民,关注着农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党和政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有错必纠。

这样,才使得我国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

请回答以下问题:(10分)
(1)20世纪50年代初,我党在农业上执行的政策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4分)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党在农业上又有着怎样的举措?解决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我党又在农业政策上犯了怎样的错误?有何消极的影
响? (2分)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此政策的出台,是源于什么地方的做法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2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

……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

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材料二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材料三十一届中三全会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

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出现的两个急躁冒进的失误。

(4分)
(2)材料二中“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在1964年,“国防科技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指的是什么?(2分)
(4)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谁?(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