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_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列出与1、2两课内容有关的大事年表
时间 1917.3 1917.11 1918~1920 1921 1922年底 1928 1936 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三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通过新宪法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 ——邓小平 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
1.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D
2.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 展的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B
3.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 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 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B.1922年苏联成立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1937年农业集体化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D )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1922 1940 年苏联成立 年加入的有 1929年加入的有 1925 年加入的有 俄罗斯联邦 爱沙尼亚 哈萨克 乌兹别克 外高加索联邦 拉脱维亚 塔吉克 乌克兰 土库曼 立陶宛 吉尔吉斯 白俄罗斯 摩尔多瓦
第2课(学案)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学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TRS_AUToADD_1212110881614{mARGIN-ToP:0px;mARGIN-Bo 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0881614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0881614TD{mAR 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121108 81614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 ADD_1212110881614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 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 :"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 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 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 op":"0","margin-bottom":"0"}}--**/【课程导入】右图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两位领导人列宁和斯大林。
第二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以公有制为主体,允 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 经营一些中小企业
允许商品买卖、恢 复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的“工 资制”(按劳分 配)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2.开始时间:1921年 3.根本目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4.内容:
5.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济形式并存,
(2)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 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 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逝世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的巨大成就
(三)、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 模式”的形成
1936年宪法
(1)内容:
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 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 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 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6.作用:(1)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巩固了工 农联盟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二)、苏联的成立
因此,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2、1923年4月,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中国工作
的父亲写信,她在信封的下方写的国名应是( )
A、沙皇俄国 C、苏联
C B、苏维埃俄国(苏俄)
D、俄罗斯
A 3、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
一流工业强国的国家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列宁 D.戈尔巴乔夫
专题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意义?

专题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主要是指从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的历史。
这一段的探索应该说很曲折,几十年之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是有意义的,能够使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来有更深入的理解。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为什么要照搬苏联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
? 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学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越性。
那为什么要探索自己的道路?195 6年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打破了对苏联的迷信。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全盘集体化时期强迫农民入社,对富农采取强制迁徙的做法,以及由于这些政策造成的1932-1933年、1946-1948年两次大饥荒上百万人因饥饿、疾病而死亡;对党内不同意见采取镇压、甚至大规模镇压的手段;排斥市场经济规律,长期把重工业、军事工业置于优先地位,以至影响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固定化,致使社会体制僵化、缺乏活力,等等。
暴露这么多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明白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且也知道要因地制宜的,了解中国国情,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于是就有了六大理论成果:(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了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主要成就: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十年探索(1956—1966):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失误表现: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忽视本国国情;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立足国情,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实事求是; 经济发展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课堂探究「1」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 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 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引起不满。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或:列宁是怎样纠正错误的?)取得什么成效?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
训:
1、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农业和轻工 业的发展 2、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3、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注意提高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4、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 5、政治上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 法制建设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已经 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2、时间、主要内容(或特点): 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 3、作用是什么?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 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第2课知识点总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第2课知识点总结:对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初中频道为您整理了必备的初三下册历史第2课知识点总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
和小编一起期待学期的学习吧,加油哦!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基础巩固1、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战争结束后,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采取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办集体农庄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A.1917年10月 B.1920年10月C.1922年底D.1924年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A.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束B.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C. 农业集体化的成功D. “斯大林模式”形成4、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其主要得益于()A.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农业集体化运动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5.借用经济学家的观点,“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经济特点是()A.市场经济体制.B.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体制C.计划经济体制D.经济体制6.下列选项与“斯大林模式”不吻合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过分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C.国家对农业品定价过低,对工业品定价过高D.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7.于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背离了当时苏联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要求②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病③后来对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阻碍作用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采用此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②③④D. ①④8.今天我们观察俄罗斯的经济情况,农业发展落后、轻工业产品生产不足,造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斯大林模式D. 市场经济政策二.拓展应用9.材料解析:读材料右图回答(1)右图是哪个国家的标志?(2)这个国家成立于什么时候?说出它的全称。
并简介其成立初期的基本情况。
(3)现在此标志该国还用吗?三 .问题探究:10.材料解析: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九年级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孙香玉学习目标:1.掌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国,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重点、作用,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1936年新宪法的内容,斯大林模式。
2.了解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学习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
教材分析重点:1、新经济政策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可以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结合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状况加以说明。
使学生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预习学案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_________________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__________,允许_______并存,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___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_______”。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后来,苏联扩大到______个加盟共和国。
4._______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__。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________国变成强盛的_________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步伐。
5.苏联在_________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______________国家”。
_____________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 己支配
工业 方面
中小型企业国有 化
除大型企业仍为国家管理外, 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 方面
取消自由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 一切生活必须品 和食品。
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二、苏联的成立 1、时间: 1922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加入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扩展到15个)
苏联的标志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①一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④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 ⑤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 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 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 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 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 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 和影响是不同的。
②消极作用: P10:①、②、③、④、⑤(严重弊端)
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 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 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怎样理解 “列宁的思路”和“后来苏联的模式”?
为什么会形成 斯大林模式?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 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 示)呢?
量大为增强。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 系。1940年,工业总产值 超过德、英、法,跃居欧 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苏联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仍落后于欧美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 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 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确立
①背景: 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②确立: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③意义: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 模式的形成。
2、评价:
①适应了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
①积极意义: 济文化落后的国情。
②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
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917年3月 1917年11月 1918-1920年 1921年 1922年底 1928-1937年 1936年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国内战争 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通过新宪法
苏联国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
请注意区别:
三个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 沙俄(1547年—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特点:执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过程: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③成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
2、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工业化进展迅速 ②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③措施: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打击富农。
④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 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 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 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 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 哪有这样的道理。”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86.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概况,了解世界历史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及重大意义。了解列宁在社会主 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①战争使经济遭严重破坏 (1)原因:
②旧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 (2)时间:1921年—1927年 (3)内容:
①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 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