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1.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教学课件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的思想
1、时代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 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 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内部 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2020/12/11
12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 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 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 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 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 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 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 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2020/12/11
5
二是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我国社会主要 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
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论述,斯大林 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 造成严重的后果。
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中心转向建
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处 理社会主义矛盾的问题。
2020/12/11
6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
一是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同样充满着 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 向前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 盾。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_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48张)

1.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D
2.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 展的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B
3.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 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 家的时间和标志是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B.1922年苏联成立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1937年农业集体化
B
7、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 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 内容是( ) A.废除粮食税,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 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 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影响:在艰苦的战争时期,集中了有限的人 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商品的贸易和 流通,间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 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 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进行斗争。
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时间: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②特点:重点发展重工业。
③成果: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 量大为增强。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国内战争 物资缺乏
战
时
共
产
战胜敌人
主 经济发展受影响
义
政
策
新
斯
经
济
大
政 国民经济 林
策 政
恢复发展
模
策
式
列宁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国内战争 物资缺乏
战
时
共
产
战胜敌人
主 经济发展受影响
义
政
策
新
斯
经
济
大
政 国民经济 林 高度集中的
策 政
恢复发展
模
经济政治体制
策
式
列宁
斯大林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6.列宁在什么时间逝世,此后苏联的领导人是谁?这 时苏联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7.阅读教材第8页回答:苏联在什么时间完成第一、 二个五年计划?重点? 8.结合教材第8页蓝色部分及第9页“第聂伯河上的大 坝”回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9.结合教材第9页“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 庄庄园在田间用餐”回答:这是什么现象? 10.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1.结合教材第9页“邓小平论述”阅读“斯大林模式 的评价”。
检测反思
让我们巩固一下本课的学习吧!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 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 上应写的国名是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
2.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 B.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D.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二、课程标准:1.认识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教师: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事物无先例可循,苏俄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从今天的俄罗斯联系到前苏联,观看视频自然过渡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的朗读)教师:同学们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民的追梦史,苏俄人民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九年级下册历史1--2课课件

2、苏联的成立:
时间:1922年底 参加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白俄罗斯 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上:
(1)工业化: 目的: 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措施: 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重点----重工业 作用: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积极: 消极:
第一课
一、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
1、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 2、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出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临时政府掌权 3、1917年4月,列宁回国。制定武装起义的方针
二、经过
时间: 1917年11月6日晚到7日
地点:彼得格勒
领导人:列宁 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四、巩固
1918----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 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新生政权得到巩固
五、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列表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2)农业:农业集体化
2、政治上: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 成。 (2)特征: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3)评价
名称 二月 革命 十月 革命 时间 1917年 3月 1917年 11月 性质 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 命 革命任 务 推翻沙 皇统治 推翻临 时政府 结果 两个政权 并存 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
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参与学习活动
答:一是加强红军建设,二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答: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探索新知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但是,这当中好像出现过一些问题,有没有同学查到?
这样的结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什么是“列宁的思路”、“后来苏联的模式”。
答:1928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五”计划开始于1933年,重点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简述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很好,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斯大林模式”。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斯大林模式” 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在集体化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人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讨论回答:列宁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后来苏联的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课_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优秀课件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 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战时共Leabharlann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
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
实行商业国有化
允许农民和手工艺者 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 到市场上自由买卖, 恢复国内自由贸易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1922年 “苏联”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在地图
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
国?
俄罗斯、白俄罗斯、
15
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
1922年苏联成立
1922年年底, 各族 192俄5年加罗入斯联邦 人民在俄罗自斯愿联邦和平外等高加基索联邦 础上,成立了苏乌维克兰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白联俄罗盟斯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斯大林模式
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936年 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两
个
一二 政
十
战月 权
月
灾革 同 难命 时
革 命
并
存
导读提纲
1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什么政策而言的?找出新经济 政策实施的原因、时间,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比较找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分析影响。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年)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23.13
34.55
44.24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与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相一致,答案B。
例题21921年3月,为缓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共(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规定()
A.实行全民配给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Leabharlann 式D.罗斯福新政1.C解析: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故选C。
2.A解析:表格反映1921—1925年粮食产量在增加,这一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答案A。
3.B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题目所述论断相一致,答案B。
3.“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这一论断强调的是下列哪一经济举措?()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4.“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里评述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二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实施:在 列宁 的领导下, 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 商品经济 。 (3)意义:促进了 国民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2.苏联的成立 (1)时间: 1922 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3)加盟共和国:当时加入的有 俄罗斯联邦 、 外高加索联邦 、 乌克兰 和 白俄罗斯 四个,后来扩大到 15 个。
一
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1924年 列宁 逝世后,苏联人民在 斯大林 的领导下,为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2.成就 (1)经济建设: ①工业: 1928 ~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 展 重工业 ,苏联由传统的 农业 国变成强盛的 工业 国。 ②农业:加快实现农业 集体化 的步伐。 (2)政治建设: 1936 年通过新宪法。 ①背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工业化 和农业 集体化 。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②内容:宣布苏联是“ ”。 ③影响:标志着苏联 高度集中 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 “ 斯大林模式 ”。
【问题1】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联)的经济政 策有何变化? 探究(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收归国 有,颁布《土地法令》。 (2)从1918年开始,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苏俄实 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4)1928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到1937年时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苏联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农、轻、重 比例失调。
【问题2】 有人说,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 的工业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有人说,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对斯大 林的个人崇拜盛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你如何评价这一模式? 探究(1)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 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 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因此,它在一定阶段内 发挥过积极作用。 (2)斯大林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具体表现在三点:①权力过于集 中,民主太少,领导干部容易脱离群众,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机构庞 大和官僚主义滋生,以至难以防止国家机构的官僚化。②地方上被 统得太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效益差。 ③经济上各部门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 的轻工业部门的发展。
一
二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 帝国主义 包围,国内 经济 、 文化 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2)评价: ①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苏联工业化和国 防力量的增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②弊端:第一,优先发展 重工业 ,使 农业 和 轻工业 长期处于 落后状态;第二,在 计划经济 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 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 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农业产量 长期 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 经济效益 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