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论》113方方剂二

《伤寒论》113方方剂二6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35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62黄连汤方:173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
昼三夜二。
63旋复代赭汤方:161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64四逆汤方:29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65通脉四逆汤方:317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6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390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
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67干姜附子汤方:61干姜一两附子一覆盖,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8四逆加人参汤方:385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9茯苓四逆汤方:69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四逆加人参汤方:385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71附子汤方:304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组成,功效主治,临床运用医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组成,功效主治,临床运用医案【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组成】干姜10g 黄芩10g 黄连10g 人参10g【煎服】水浸20分钟,煎30分钟,约300ml,少量多次,频频饮服。
【主治】饮食入口即吐。
【禁忌】1. 无口苦喜冷者,忌之。
2.食久方吐者,忌之。
【类方】1.大黄甘草汤:同可治食入即吐。
不同者,大黄甘草汤证纯为火盛,腑气不通,应有口苦、口臭、大便干秘等实热之症。
2.理中汤:同可治呕吐。
然理中汤证为脾胃虚寒,吐势缓慢,多呈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且有畏寒腹满而痛之症状。
3.连理汤:同可治呕吐,但连理汤证属虚寒呕吐,服热药格拒不受而热因寒用也。
【临床运用】1.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
(《伤寒附翼》)2.慢性胃肠炎、胃肠弛缓症、胃扩张、神经性呕吐。
(《古方临床之运用》)3. 呕吐。
兼口苦舌绛,苔微黄,口不渴,胸腹痞胀,小便清利。
(《治验回忆录》)【浅议】此为清上温下,补虚开格,寒因热用之方。
临床使用以饮食入口即吐,口苦思冷,脉象虚弱,不受冷药为目标。
寒格,系上热与下寒相互格拒,致饮食入口即吐。
寒热格拒,多为中气虚弱,下焦虚寒,胃腑热盛,复经误吐、下所致。
临床所见,亦有未经误治而格拒者,故当以食入即吐为靶,误治与否,可有可无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王太仆亦云:“食入即吐,是有火也。
”然单纯用黄芩黄连清降胃火,反格拒不受,故用辛温之干姜开格,复因呕吐剧烈,胃气损伤,是以用人参补中益气。
陆渊雷云:“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胃热故用芩连。
本方证,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与干姜并用,以其上热下寒。
”临床除食人即吐外,心下痞满,嗳逆,心烦,口苦,思冷,舌尖边红赤,苔薄黄,及腹胀便溏,腹部畏凉,腹无压痛亦为应有症状。
本方除开格止吐外,复可治胃肠寒热不调、热胜于寒者,与寒胜于热之黄连汤证迥然有别,与三泻心汤证亦不相同。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减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今天我们学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我们来看一下方药的组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看一下条文:330。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宋359)“伤寒",是有表证存在。
“本自寒下",说明病人原来就有里虚寒的太阴下利。
伤寒的表邪,还没有内陷,并且病人原来就有太阴的下利,但是医生给用了攻下法和吐法,更虚其里。
里面中下焦寒饮更盛,导致邪热内陷,和本来的太阴水饮相互格拒,出现“寒格”。
就是说,下焦虚寒水饮泛滥上逆,阻隔上焦阳气邪热,阴阳不相沟通,吐下逆反厉害,上吐下泻的现象突出,甚至食入后就吐,胃不接纳饮食了。
食入口则吐,下利也会很严重。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在类方是属于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但是从方剂加减化裁的角度看,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发生了转变。
把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放在半夏泻心汤的类方当中,是从痞证这个角度来说的,其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对治阳痞的,与半夏泻心汤有着正反的区别了。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下“痞证”的话题了.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畅,证属少阳、厥阴。
是本寒热也.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畅,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我们综合上边的描述概括一下,痞证病机,就是寒热错杂,这是核心。
至于病位,痞证则是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的。
那么,这就有了一个极其扼要的把握点,面对患者的时候,如果患者有寒热错杂的情况,你就有了思考痞证的可能了,再进一步,分一下寒热的多少,这就有了阴痞、阳痞的把握了。
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是阴痞;热多寒少的就是阳痞。
你看简单不?对治阴痞的方剂,你就在阳旦类方中挑选,对治阳痞的方剂你就在阴旦类方中挑选,汉传中医怎么推进中医的标准化、规范化?你看看这种规范的对治方式,你会明白一些的。
【伤寒名医验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名医验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各9克)【煎服】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8)【解说】本证为脾胃虚弱,寒热格拒之上热下寒证。
上热则胃气不降,而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寒则脾气不升,而下利。
但其辨证着眼点在于“食入即吐”。
用本方辛开苦降,寒温并调,睥升胃降,则吐利自止。
征之临床,中虚胃热之呕吐,用本方确有良效。
【运用】一、呕利痞俞长荣医案:白叶乡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
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_二日两三次,脉虚数。
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处方:横纹潞15克,北干姜9克,黄芩6克,黄连,4.5克,水煎;煎后待稍凉时分四次服。
服1剂后,呕恶泄泻均愈。
因病者中寒为本,上热为标;现标已愈,应扶其本。
乃仿照《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嘱病者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
取生姜辛热散寒和胃气,大枣甘温健脾补中,置米上蒸熟,是取得谷气而养中土。
服一疗程(即尽两斤姜枣)后,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
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按语:本证属上热下寒,如单用苦寒,必致下泄更甚;单用辛热'必致口燥、呕吐增剧。
因此只宜寒热、苦辛并用,调和其上下阴阳。
又因素来胃虚,且脉虚弱,故以潞党参甘温为君,扶其中气。
药液不冷不热分作四次服,是含“少少以和之”之意。
因胸间痞闷热格,如果顿服,虑药被拒不入。
二、吐血黄德厚医案:曾某某,男,37岁,1982年4月诊。
患者素有胃痛病史,曾经钡餐检查:胃小弯有蚕豆大小之溃疡面。
近半年来疼痛较频繁,两天前因陪客畅饮白酒及食香燥物较多,2时许疼痛剧烈'旋即吐血,家人急延西医治疗,药用葡萄糖、止血剂等无效,即转诊于余。
仝小林教授应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胰岛素抵抗验案举隅

仝小林教授应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胰岛素抵抗验案举隅金末淑【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ried Ginger Scutellaria Coptis and Ginseng Decoction insulin梤esistance. [Method] Take the said decoction to 2 cases, revising the formula with symptoms, bserve indexes changes. [Result] 2 cases were relieved the symptoms, all indexes were improved to different extents. [Conclusion] The decoction above can decreas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crease insulin sensitivity, having marked effect on insuiin resistance.%[目的]探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胰岛素抵抗疗效.[方法]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治疗胰岛素抵抗(insu lin resistance,IR)验案2则,并按症状改变情况随症加减,治疗后观察各指标变化.[结果]2则案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减轻,各指标不同程度显示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结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可降低IR,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对治疗IR有明显疗效.【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6)008【总页数】2页(P887-888)【关键词】IR;2型糖尿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医疗法【作者】金末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胰岛素抵抗(insu 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正常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常与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并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
【医方赏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医方赏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伤寒,医不分表里、寒热、虚实,而误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者,寒其里也。
虽有通身疼痛之表未除,但下利清谷不止,里寒已盛,法当急救其里;俟便利自调,仍身疼痛不止,再救其表可也。
救里宜四逆汤,温中胜寒;救表宜桂枝汤,调荣和卫也。
【集注】王三阳曰:此证当照顾协热利,须审其利之色何如?与势之缓急,不可轻投四逆、桂枝也。
喻昌曰:攻里必须先表后里,始无倒行逆施之患。
惟在里之阴寒极盛,不得不急救其里,俟里证稍定,仍救其表,盖谓救里后再行救表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注】此详上条不先救里而发其表,以明太阴、少阴同病之证也。
下利清谷,太阴寒邪已传少阴,即有身痛不可攻表。
若误攻其表,即使汗出,太阳表解而太阴寒凝,必胀满矣。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此承上条互发其证,以明先里后表之治也。
下利腹胀满者,里寒邪也;身体疼痛者,表寒邪也。
凡表里寒邪之证同见,总以温里为急。
故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集注】方有执曰:里虚表实,惟其虚也,故必先之,惟其实也,故可后焉。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注】发汗后表已解而腹满者,太阴里虚之胀满也。
故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消胀散满,补中降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吐后胀满,与下后胀满,皆为实者,言邪气乘虚入里而为实也。
发汗后则外已解,腹胀满知非里实,由太阴不足,脾气不通,故壅而为满也。
与此汤和脾胃而降逆气宜矣。
汪琥曰:此条乃汗后气虚腹胀满,其人虽作胀满而内无实形,所以用人参、炙甘草等甘温补药无疑也。
张锡驹曰:此言发汗而伤其脾气也。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临床评价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临床评价摘要】:目的:研究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临床评价。
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接收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用简单数学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西医治疗,观察组使用传统西医治疗+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观察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各项数据积分要比对照组低,其结果是P<0.05。
结论:对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在临床上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前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疾病发病率也在随之增加,很多老年病也在年轻化,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新陈代谢疾病,而2型糖尿病是一种成人型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这几年发病率越发升高,很多降低血糖的治疗方式治疗2型糖尿病已经远远不够,还会存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与不良反应[1]。
本次实验是对2型糖尿病使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进行治疗,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报告如下:正文1 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从本院收治的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12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时间是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用简单随机分配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60例,使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高血压病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2例,其他疾病39例。
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是37:23例,年龄上限是69岁,下限是35岁,其平均值为(57.19±4.01)岁,病程上限是15年,下限是0.9年,平均病程是(5.09±1.1)年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是31:29例,年龄上限是68岁,下限是34岁,其平均值为(58.12±4.05)岁,病程上限是17年,下限是1.2年,平均病程是(5.21±1.13)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其结果p>0.05。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

刘渡舟医案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医案:姜x x,男,17岁。
入夏以来腹痛下利,每日六七次,下利虽急但排泄不爽,用力努责,仅有少许脓血粘液。
伴见口渴思饮.六脉弦滑而数,舌苔厚腻。
此属厥阴湿热下利,即唐容川所说“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之证。
白头翁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枚滑石18克白芍12克枳实6克桔梗6克。
服二剂后,大便次数减少,后重下坠已除.又服二剂,脓血粘液止。
但腹中有时ﻭ作痛,转川芎药汤二剂而愈。
湿热利案刘渡舟医案:某妇,自诉下利腹痛,脐腹部有冷气感。
初辨为下焦有寒,气血不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之,服药后腹痛反剧,以致于疼痛不可忍耐。
里急后重,小便短少黄赤,舌红苔腻,脉弦数。
乃知此为厥阴湿热下利.湿热内蕴,热被湿裹,气郁不伸,所以脐腹部位有冷气感。
先令服六一散10克再服白头翁汤,一剂即愈。
【解说】白头翁汤为治疗厥阴病热利口渴下重而设。
厥阴热利,病位在肝。
由于厥阴邪气从阳化热,加以肝失琉泄,而致气滞湿聚,热与湿合,则成湿热互蕴之变。
湿热下迫肠中,津被热伤,血被热腐,则下利脓血而口渴欲饮;气机被壅而不畅,则里急后重而反难通。
所以,白头翁汤证得辨证要点就是下利后重,便脓血,口渴欲饮。
本方既能清热燥湿,又能凉血舒肝,临床上用以治疗菌痢,毒痢,或阿米巴痢疾,只要辨证属于厥阴湿热下利,无论病程长短,都能取得效果。
白头翁加阿胶汤证久利伤阴案刘渡舟医案:胡x x,女,73岁.患下利赤白,腹痛后重已半年多。
大便每日三四次,有红白粘液,伴口干渴,两目干涩。
脉弦,舌质红而少苔。
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阿胶15克白芍15克、前后共服九剂而安.【解说】白头翁加阿胶汤,原为“产后下利极虚”而设。
因为产后失血伤阴,治疗时可加阿胶养血滋阴之药。
同样,湿热下利日久而伤阴血,也需要加阿胶以调之,如本案已见两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伤表现,但湿热病变仍在,所以用白头翁加阿胶汤既清湿热以止痢,又补阴血以益虚。
当归四逆汤证腰痛案刘渡舟医案:郭x x,男,28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干姜9g 黄芩9g 黄连9g 人参9g4 味,以水1200mi ,煮取400ml ,去滓,分2 次温(功效]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主治)主证: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证:或胸膈痞闷,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临证加减) 1。
本方之剂量:原方四味为各等份。
但在临证应用时,病情之寒热虚实而异。
如病急,不下利但呕,脉证热重寒轻,重用黄芩、黄连;如为慢性,又脾虚者,脉证热轻寒重,则重用人参、干姜。
方中黄连不应小于3g ,急性胃肠炎者用10~15g .2.患本方证,若汤水不得人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许许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3.干姜黄苓人参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药用干姜、 黄连各9g ,黄苓12g ,党参30g ,砂仁6g ,广木香、炙甘草各lOg 。
热重于寒干姜减量;寒重于热黄苓、黄连减量。
每 工剂, 文火煎 3 次,取汁 400ml ,分 3 次服。
[四川中医, 1974 , cls ,: zs]中张仲景对呕吐的治疗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创造了一些现 在仍 然行之有效的方剂。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 行为 顺,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张仲景对呕吐辨证 以寒 热为纲,其中关于胃寒呕吐的尤多。
张仲景对呕吐的辨证论 治可 归纳如下。
( 1 )胃寒饮停:呕吐多为清水痰涎, 脘闷不食, 头晕目眩, 心悸,苔白腻,脉滑。
治宜温化寒饮,和胃降逆。
方用小半 夏汤El 4.浅谈《伤寒杂病论》 中关于呕吐的治疗: 《伤寒杂病论》或五苓散。
(2) 肝胃虚寒:食谷欲呕或干呕,吐涎沫,冷,烦躁,舌淡胖,苔白或白腻滑,脉沉迟而弱。
治宜:温 中散 寒,降逆止呕。
方用吴茱萸汤。
(3) 脾胃虚寒。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下,甚者心痞硬,大便燥结,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浮涩。
治宜: 补虚 润燥,和胃降逆。
方用大半夏汤。
(4) 胃肠实热:食人于胃,旋即尽吐而出,胃脘胀痛,便(5) 寒热互结:呕吐,胃脘痞满,按之濡软不痛,肠鸣下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濡数, 或脉缓弱。
治宜: 结除痞,和胃降逆。
方用半夏泻心汤。
(6) 上热下寒:胸中烦热, 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 舌淡红,苔黄白相兼, 脉弦数。
治宜:清上温下, 和胃调中。
用黄连汤。
(7) 寒热互格:呕吐频作,或食人即吐,下利,舌淡,苔 秘, 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滑有力.治宜:通腑泄热,和胃 呕。
方用大黄甘草汤。
利,黄,脉缓弱或虚数。
治宜: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方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L 箱中医,1997 ,c2 ,:56-57~5.本方加半夏、甘草、大枣。
治湿热夹杂之痞证,名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6.本方加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治寒热夹杂之痞证兼有和胃之功,名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7.本方去干姜、人参,加大黄。
治热痞,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理中丸(汤)(别名:人参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制丸剂:上4 味工。
倍量,共为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重9g ,每日2 次,每次1 丸。
汤法:上4 味,以水1600ml 煮取600ml ,去滓,温取200ml ,每日3 次口服。
(功效)温中祛寒,健脾益气。
(主治]主证:腹胀满饮食不下,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清稀,口中淡不渴,多涎唾,舌质淡苔白润,脉沉无力.副证:或便溏,或舌质湿嫩光滑,舌苔灰黑而滑,脉缓弱。
(临证加减)1.理中汤之君药辨略:本方之味何者为君? 有以下三种同见解。
一是成无己认为以人参为君,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之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君。
”二是李东垣认为当以干姜为君,“理中治腹痛者,以水来侮土,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
”三是汪琥认为寒多者以干姜君,虚多者则以人参为君,当根据证情而定.以上三种说法,有一定之理。
但从本方的立方宗旨来看,是“予中焦之阳也”,干姜以温补脾阳之要药,故当为君药;又以本方之主治症来看,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之腹痛,喜温喜按,泄泻呕吐等症。
此证多因脾阳素虚,过食生冷,寒湿困脾,中阳失运所致。
故治疗在温运中焦,君以干姜温中散寒,以恢复脾阳较为适当;再者,本方为温中散寒之代表方剂,自当以温里药干姜为君。
[中医方剂题解.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痛:痛甚加元胡、高良姜;腹胀加莱菔子、枳实、槟榔、木香、厚朴、佛手;嗳气恶心呕吐加竹茹、半夏、旋覆花、代赭石;寒甚加高良姜、肉桂;脾虚湿重加茯苓、草蔻、大枣、佩兰;食欲不振加砂仁、木香、神曲、谷麦芽、山楂.[新医药学杂志,1977 ,t7,:30]3.理中汤(丸)的临床应用:总结本方临证应用的主要脉证有六: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
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谷痞满。
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④四肢倦怠力,或四末欠温。
⑤舌质淡,苔薄白或腻。
⑥脉沉细或濡缓。
中口淡,舌质淡,苔白为必备之证。
[山东医药,1979,cll,:25]4.理中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予附子lO--~20g ,党参20g ,白术12g,干姜、没药各6g,煅牡蛎30g,茯苓、沙参各15g ,白芨15---20g ,三棱10~12g ,黄连6—8g ,陈皮、甘草各lOg。
视证加减,每日1 剂,15 日为1 个疗程。
[陕西中医,1990 ,c2,:62)5 。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方含乌附片(先煎)、干姜、人参、炙甘草、焦白术各12g,柴胡8g,炙升八、、6g,诃子20g。
发热,腹痛,苔黄腻,脉滑数去干姜、附片,白头翁、黄柏;纳差腹胀加焦三仙;五更泻合四神丸。
每日剂,水煎服。
6。
附子理中汤为主治疗自家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本方含熟附子、当归各lOg,党参、炙北芪各30g,白术、紫河车各15g,干姜6g 。
出血选加艾叶、侧柏叶、三七、丹参。
,每日1 剂,煎服,25 El 为工个疗程,疗程间隔5 日.辅助饮食疗法:椎骨500g ,炙北芪60g ,红枣20g 。
水煎服,2—3 日工次。
酎隋输血。
[江苏中医,1997,《12,:ls]7.连理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腹痛或腹胀(排后减轻)、腹泻(每日大便4—6 次),大便带黏液或稀水为主证,大多伴有里急后重,口干不欲饮,恶寒及手足不温等兼证。
均经大便常规及培养、结肠镜检查排除了炎症性肠病和痢疾(阿米巴)等引起的腹痛腹泻。
诊断参照Manning 提出的4 大症状Fielding提出的4个体征。
基本方为黄连6g,党参15g,白15g,干姜8g,甘草6g,茯苓15g。
粪便中黏液多(便脓)兼急后重者加当归、赤芍和木香、槟榔各log ;下痢日久加乌lOgl 口子不欲饮加煨葛根15g ;恶寒手足不温加补骨脂、山萸各lOg 。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疗程最短8 天,最长31 天,平均14 天。
[中医杂志,1991 ,c12 ,;20]8。
理中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疮:所有患者均经维生素B2、冰硼散等药治疗,见效甚微或无效。
治疗基本方为党参、白术、抱姜、炙甘草.脾虚甚者,以红参易党参;有寒象者加肉桂;热象者,加黄连。
按:口疮一病,缘于脾胃呆滞,申阳不振,蒸腾运化无力,口腔得不到充足营养.因而治疗该病选用理中汤,温申健脾。
甚者加肉桂,使申阳得振,脾气得运,则精微物质上荣,溃疡自然愈合。
若口腔与舌面俱见溃疡,溃疡面周围红肿痛甚,属脾虚胃热,寒热错杂所致,当佐以清泻胃火之品,在理中汤中加入黄连,取振奋脾阳并清泻胃中邪热之义,使邪热去中阳复,则口舌溃疡俱愈。
[浙江中医杂志,1992 ,(10 ,:474]9.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名治史汤。
[千金方]lO 。
已产讫,可服本方,新生脏虚,此所以养脏气也,即本方名四顺理中丸。
[千金方]11.治小儿躯啼,脾胃伤风冷,心下虚痞,腹中疼痛,胸胁逆满;治风人腹,心腹疗痛,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隔寒不通,本方名白术丸。
12。
本方加桂枝。
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名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13 。
本方加附子。
治阳虚较甚,下利不止,手足不温,脉微等症,名附子理中丸。
[和剂局方]14.本方加黄连、茯苓。
治内伤生冷,外感暑热,上热寒,上见呕吐酸苦,下有自利清稀者,名连理汤。
[张氏医通]15。
本方加枳实、茯苓。
治素体脾胃虚寒,痰饮并结于胸,胸膈满痛者。
又治小儿疳积,便溏纳减,腹胀,人虚,有蛔虫,服驱虫药无效者,名枳实理中汤。
[和剂局方]16.本方合五苓散。
治脾虚纳呆,便溏,小便不利,喘胀水肿者,名理苓汤。
[张氏医通]17.本方加茯苓、半夏、苏子。
治痰盛汗自流,名理中降痰荡。
18。
本方加乌梅、川椒。
治胃寒蛔动之脘腹疼痛,名理中安蚘汤。
19.本方加丁香10 粒治中脘停寒,喜辛物,人口即吐或哕者.若兼痛者,丁香可加至 3 —6g ,名理中加丁香汤。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9)[原文]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359)乾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1)寒格:寒邪阻格。
[提要]寒邪阻格而致上热下寒吐利证治。
[释义]伤寒原有寒性下利,医者反用吐下之法,使吐更加严重,其下利属虚寒无疑。
其呕吐若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者,则为胃寒气逆,因寒性凝滞,故见隔时而吐。
但今见食入口即吐,则应属胃热气逆所致,因火性急迫,故见随吃随吐。
此上热下寒之证,皆因寒邪阻格,使阴阳寒热不得交通所致。
[选注]&It;医宗金鉴):&It;经)曰,格则吐逆。
格者,吐逆之病名也。
朝食暮吐,脾寒格也;食入即吐,胃热格也。
本自寒格,谓其人本自有朝食暮吐寒格之病也。
今病伤寒,见可吐可下之证,遂执成法复行吐下,是寒格更逆于吐下也,当以理中汤温其太阴,加丁香降其寒逆可也。
若食入口即吐,则非寒格,乃热格也,当用干姜、人参安胃,黄连、黄芩降胃火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
太阴全篇))尤在泾:伤寒本自寒下,盖即太阴腹满自利之证。
医不知而复吐下之,里气遂虚,阴寒益甚。
胃中之阳,被格而上逆;脾中之阴,被抑而下注,得不倍增吐下乎?至食入VI 即吐,则逆之甚矣。
若从寒治逆,则寒下转增,或仅投温剂,则必格拒而不入。
故以芩连之苦以通寒格,参姜之温以复正气而逐阴邪也。
贯珠集.厥阴温法))陆渊雷:此条寒下字、寒格更逆字,皆不可解,必有讷夺。
唯食入H 即吐一句,为本方之证候。
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
胃热故用芩连。
本方证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与干姜并用。
以其上热下寒,故人之厥阴篇。
(&It;伤寒论今释.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评述]历代医家皆将本条辨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