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证据的客观公正性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我国证据法是司法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法律,它规定了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如何举证、举证的方式和标准,以及法院如何依据证据作出判决等一系列内容。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是我们理解和应用证据法的基础,下面我们就对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进行浅论。
一、证据法的基本原则1、权利平等原则权利平等原则是我国证据法的首要原则,它要求在诉讼过程中,所有当事人在举证责任、证据采信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不公正对待。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治社会中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证据合法性原则是指在证据采集和提交过程中,要求当事人举证的证据必须是合法获得的、真实可靠的证据。
所有的证据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且经过程序合法的采集和保存,以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证据公正性原则证据公正性原则是指在证据的采信和审查过程中,要求法院必须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对待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法院还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当事人提供证据获取的便利,确保当事人的证据权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
4、举证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承担举证的责任,即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法院也有义务在证据不足或者有争议的情况下促使当事人提供证据,以保障案件的审理。
证据全面性原则要求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要充分采纳并综合考虑所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不能片面、偏颇地审理案件。
只有依据全面的证据审理案件,才能尽量避免因证据不足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上述的基本原则在我国证据法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我国证据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证据合法性原则和证据公正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证据合法性原则要求证据必须是合法获得的,而证据公正性原则则要求法院在证据采信和审查过程中要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
这两个原则共同约束,可以有效避免违法证据的使用和不公正对待当事人的情况出现。
报告撰写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要求

报告撰写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要求导言报告是用来对特定问题或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向相关方提供具体结论和建议的一种书面形式。
无论是在企业、学术机构还是政府部门,撰写报告都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而在撰写报告时,公正性和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它们能够确保报告的可信度和价值。
一、公正性的重要性公正性是指在撰写报告时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带有任何偏见或偏向。
公正性对于报告发挥作用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报告的可信度公正的报告能够增强读者对报告内容的信任,从而提高报告的可信度。
如果撰写者有偏颇的观点或偏袒特定的立场,读者则会对报告内容产生怀疑,进而质疑报告的可信度。
2. 保护报告发出者的声誉公正性可以保护报告撰写者的声誉,避免因为过多主观色彩而导致的争议和矛盾。
只有保持公正,才能确保报告发出者的专业形象和个人名誉。
3. 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可以确保报告内容不受主观偏见的干扰,使决策者能够根据客观、全面的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
在政府部门或企业中,公正的报告对于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和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客观性的实现方式在报告撰写中,客观性要求撰写者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偏见,以确保报告真实可靠。
1. 理性和客观的语言在撰写报告时,应尽量使用客观、理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含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和说辞。
通过使用准确、中立的语言可以增加报告的客观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报告中的内容。
2. 充分收集和整理信息为了保证报告的客观性,撰写者应该充分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撰写者需要确保所引用的信息来源可靠,并提供必要的引用和注释。
3. 多方意见的呈现为了确保报告的客观性,撰写者应尽量呈现多方的观点和意见,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问题的不同面向。
在收集信息时,可以参考各个相关方的观点,从而避免个人主观偏见对报告的影响。
三、公正性和客观性在企业报告中的重要性在企业报告中,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样非常重要。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我国证据法是指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证据的规定和制度。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证据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规范准则。
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指证据法中各项规则的逻辑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下面将浅论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一、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1. 事实导向原则事实导向原则是最基本的证据法原则之一。
它要求法庭在判决案件时应以事实为依据,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来判决案件。
事实导向原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客观、公正,不能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干扰,不能任意推定和臆测。
这一原则体现了司法公正和审判权威的基本价值。
2. 充分辩证原则充分辩证原则是指在审理案件时,法庭应当对案件的各种证据和事实进行充分的辨析和评估,不得片面、执拗地看待某一方面的证据,要全面地考虑案件的各种相关因素,做到全面客观地审查案件的证据。
充分辩证原则是确保司法裁判客观公正的重要保障。
3. 法定证据原则法定证据原则是指证据的取得、证明和运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法官不得私自调查取证,任意采纳或排除证据。
法定证据原则保障了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保障了证据的真实和合法性。
4. 独立审判原则独立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政治、经济、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外部干扰和影响。
法官应当独立地、客观地审理案件,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法。
5. 公开审理原则公开审理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诉讼,并且法院应当公开审理案件,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公开审理原则是确保司法公正和法治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1. 事实导向原则与充分辩证原则的内在逻辑联系法定证据原则是指证据的取得、证明和运用应当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法官不得私自调查取证,任意采纳或排除证据。
独立审判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外部干扰和影响。
法定证据原则和独立审判原则的内在逻辑联系在于,法定证据原则保障了当事人的证据权利,保障了证据的真实和合法性,而独立审判原则则保证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能够独立地、客观地行使审判权,依法行使审判权,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合法。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浅论我国证据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我国的证据法是司法实践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了在诉讼过程中如何确定事实和证明责任。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对司法裁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们不仅体现了法治精神,还直接影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对于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充分认定、合法取得、真实性和统一性。
这些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证据法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理念。
充分认定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要充分采纳并综合利用各种证据,全面了解案件的真相。
这一原则体现了司法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具有重要作用。
充分认定原则又要求法院对于证据的使用和分析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测和片面认定,以确保案件审理的客观真实性和合法性。
合法取得原则意味着法院只能采纳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证据,对于非法获取的证据则不能加以采信。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治的原则,保护了当事人基本的权利和利益,也避免了滥用职权和滥权行使。
合法取得的证据其真实性更容易得到保障,审判结果也更具有公信力和客观性。
统一性原则要求在法院审理案件时要综合各种证据,确保考虑到案件的全部情况和证据的全部内容,避免片面认定和偏颇的裁判。
这一原则旨在保证判决的全面准确,也避免了因单一证据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导致的错误判决。
统一性原则要求法院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确保最终的判决结果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这些基本原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证据法的基本理念和框架。
充分认定原则为审判提供了充分的事实基础,合法取得原则保障了证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真实性原则要求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统一性原则保证了裁判的全面公正和客观性。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证据法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司法裁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我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法治的原则和司法裁判的客观公正性,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证据法基本原则

证据法基本原则证据法基本原则证据是判决案件的重要依据,因此证据法是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司法程序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障公正、公平的审判结果,需要遵循一系列证据法基本原则。
一、证明责任原则证明责任原则指的是,谁主张什么事实就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在诉讼程序中,原告必须举证自己所主张的权利或者事实;被告必须举证自己辩护的内容或者反驳原告主张的事实。
如果当事人未能履行好举证责任,则其所主张的权利或事实将无法成立。
二、充分性原则充分性原则指的是,在判断一个事实是否成立时,需要考虑该事实所需的所有相关证据,并且这些证据必须充分、可信。
也就是说,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收集所有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和鉴定。
三、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指的是,在收集和使用证据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
比如,在刑事诉讼中,证据必须是合法的、合规的,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在民事诉讼中,证据必须是真实、合法的,不能够违反相关法律规定。
四、排除非法证据原则排除非法证据原则指的是,在审理案件时任何非法获得的证据都应当被排除在外。
比如,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嫌疑人的口供;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得使用假冒伪劣或者盗窃来的物品作为证据。
五、公正性原则公正性原则指的是,在审理案件时需要保障公正、公平。
具体来说,需要确保审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并且对所有当事人一视同仁地进行审理和裁决。
同时还需要保障当事人享有充分防御权利和听取意见权利。
六、自由裁量原则自由裁量原则指的是,在判断证据是否成立时,司法人员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裁量权。
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司法人员可能会对同一份证据作出不同的判断。
七、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指的是,在审理案件时,司法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
具体来说,需要确保司法人员不受政治压力、经济利益或者其他非法因素的影响,并且对所有当事人一视同仁地进行审理和裁决。
报告撰写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要求

报告撰写中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要求在报告撰写中,公正性与客观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求。
公正性是指报告应该客观地对待事实,良好地呈现研究结果,而客观性则是指报告应该以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这两个要求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好的报告来说都是必要的。
本文将分述公正性与客观性在报告撰写中的要求,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
一、公正性的要求公正性是报告撰写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报告中,公正性要求作者对待事实真实客观,不偏不倚地呈现所得的研究结果。
在维护公正性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事实的真实呈现:撰写报告时,应当以事实为基础,准确地记录所得的数据和信息,确保他们真实可靠。
作者不应有意地对事实进行篡改、曲解或掩盖,而应坦诚地将其呈现给读者。
2. 多角度的观点:在撰写报告时,应考虑多个角度来呈现研究结果。
作者不应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应全面客观地呈现各种观点,以使读者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
3. 不受利益驱动:在撰写报告时,作者应摒弃个人利益的考虑,只追求真相和公正。
不应受到利益驱动而为某个团体、组织或个人说话,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分析,呈现一个客观、公正的观点。
二、客观性的要求客观性是报告撰写中的另一重要要求。
它要求作者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呈现。
在追求客观性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数据的准确性:作为报告的基本依据,数据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在撰写报告时,应确保所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任何虚假、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数据都会对报告的客观性产生负面影响。
2. 方法的科学性: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应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
科学的方法能够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并帮助作者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
3. 结论的客观性:在撰写报告的结论时,作者应基于事实和研究结果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避免受主观观点或个人情感的影响,从而保持结论的客观性。
三、公正性与客观性的重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在报告撰写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证据三性指的是什么

证据三性指的是什么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证据对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依法正确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审判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证据和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再现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依据充足的证据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
所谓证据的“三性”,即:第一,客观真实性,这就是指诉讼证据必须就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的、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有的客观事实。
第二,证据的关联性,这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它必须是与案件所要查明的事实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从而能够说明案件事实。
第三,证据的合法性,这就是指证据必须由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提供更多,或由法定机关、法定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调查、搜集和审查。
对于证据的分类,我国的三部诉讼法依据不同情形,分别作出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年3月14日修正)第四十八条规定:“可以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就是证据。
证据包含:(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反驳;(六)鉴别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识、办案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核实有误,就可以做为定案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年8月31日修正)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年11月1日修正)第三十三条规定:“证据包含:(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电子数据;(五)证人证言;(六)当事人的陈述;(七)鉴别意见;(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有误,就可以做为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
鉴定意见客观、真实、准确

鉴定意见客观、真实、准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鉴定意见在司法、医学、科技等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客观、真实、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病情的诊断治疗和科技成果的评价认可。
鉴定意见的客观性是指鉴定过程中不受主观意识、情绪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客观地根据事实和证据做出判断。
真实性是指鉴定结论符合事实的真实情况,不偏袒任何一方。
准确性是指鉴定结论无误,与实际情况相符。
下面将分别介绍鉴定意见客观、真实、准确的重要性。
客观性是制约鉴定意见质量的基本要求。
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决定了其对案件的公正性和公正性的影响。
只有在客观中立的基础上,鉴定意见才能真实、可信,才能在司法审判、医学诊疗、科技评价等领域中发挥作用。
如果鉴定意见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将会严重误导司法判决、医学诊疗和科技研究的方向,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真实性是鉴定意见具有说服力的重要保障。
鉴定意见的真实性是指鉴定结论与事实相符合,不掺杂任何虚假成分。
在司法、医学、科技鉴定中,真实性是鉴定意见有效性的关键,也是鉴定者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如果鉴定意见虚假,将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公正的待遇,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甚至有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准确性是鉴定意见科学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体现。
鉴定意见的准确性是指鉴定结论无误,符合科学规律和技术标准,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建议。
在司法审判、医学诊疗、科技创新中,准确性是鉴定意见得以认可和采纳的先决条件。
如果鉴定意见不准确,将会给相关工作带来后果严重的后果,导致冤假错案、误导治疗、误导创新等严重后果。
鉴定意见的客观、真实、准确是其质量和价值的核心特征,在司法、医学、科技等领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做到客观、真实、准确,才能为当事人和社会提供客观、真实、准确的服务,维护司法公正、守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科技进步。
我们要高度重视鉴定意见的客观、真实、准确性,加强鉴定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鉴定专家的职业素养培训,不断提升鉴定意见的专业水准和社会信誉度,为社会和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证据的客观公正性
发表时间:2018-01-23T11:11:21.08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4期作者:林世玲陈兵兵
[导读] 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明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
漳州市消防支队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无论是消防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在办案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公正收集各类证据,综合运用证据,不能把个人情感夹杂进案件的办理过程,绑架证据,使证据成为自身主观判断所使用的武器。
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一、证据的搜集要全面合理,严禁刑讯逼供。
二、轻口供、重证据,以事实说话。
三、听取当事人对于证据中存在的异议,充分考虑其中的合理成分。
关键字:证据;运用;客观;消防案件
证据,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明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全部诉讼活动实际上都是围绕证据的搜集和应用进行。
我国的法律体系对诉讼证据的形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勘验、检查笔录、鉴定结论、视听资料等。
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大特征。
法律对证据的规定十分详尽,问题是应用的过程中,部分办案人员总是喜欢先入为主,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主,然后围绕自身认识进行证据的搜集工作,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就采纳,与自己观点相违背的就坐视不理。
存在确认偏见,错误辨认和心理暗示,不注重客观事实,一不注意,就造就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实际上,证据作为案件中核心的部件,是十分严肃和重要的。
以个人的意志去干扰证据的法律权威,实际上就是对证据的亵渎。
在日益提倡法治社会的现在,作为一名办案人员,迫切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培养法治思维。
1 证据的搜集要全面合法,严禁刑讯逼供
证据的搜集是我们获取案件信息的过程,关键就是要践行一个词“全面合法”。
对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材料进行分类梳理和筛选,确定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的联系。
证据材料要收集充分,证据与证据之间要能相互印证,有矛盾的证据材料要有相关证据排除矛盾,从而使所有证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证据链条,以确保证据材料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合理性并具备惟一性、排他性和一致性。
不遗漏任何一个细小的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无罪证据”,严禁仅凭有缺陷的证据就主观臆测,致使案件的真实情况无法还原。
然而在实际中,出于主观意愿的误导也好,出于急切的想破案立功受奖升迁的利益驱动也好,办案人员往往倾向于收集有利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意或者无意的让证据向自己的观点靠拢。
以我们火灾调查办案中的心理为例,如果我们刚进火场凭主观感觉认定了某处是起火部位后,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收集能证明我们认定的起火部位的火场痕迹,而忽视了一些能指示真正起火部位的痕迹。
在接下来的询问中,如果当事人说的跟我们想的不一样,就会觉得当事人在撒谎,欺瞒我们,这时有些办案人员就会采取一些过激的措施来对当事人施加压力,迫使其说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此事利益关系不大,当事人顶不住压力或者不想多生是非,可能就承认了办案人员所要的事实。
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办案人员的一种误区——当事人说的跟我想的不一样时用点不正当手段就能使其招认。
于是越来越依赖于采用这种接近于刑讯逼供的灰色手段。
随着现在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以及法律体系愈加完善,如果继续延续旧有的办案方法,就极易造成我们跟群众的矛盾,有损我们消防的声誉。
外不可更改,那只能从我们自身改起,增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执法意识,坚持依法集证,不落人话柄。
2 轻口供、重证据,以事实说话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办案能力有所欠缺,通过询问或者询问获得的证人证言是快速侦破案件的最便捷手段。
然而,就证据的可信度方面来说,口供在可信度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
有时,出于对于包庇、逃罪、报复等心理,人们往往会说出虚假的信息,如果办案人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识虚假的口供的话,就极易被口供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以广东高院2003年公布的案件审理情况为例,2003年之前的4年内宣告无罪203人,检察机关撤诉1335件,这相对于之前的无罪案比例来说极其罕见。
无罪及撤诉案件的剧增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反映出近年来审判制度及执法观念的变革:重证据、轻口供,秉承“疑罪从无”的原则,加强了公民权益的保护。
也反映了法制环境的改善,司法机关依法办事意识的提高,法院依法独立审判权的加强。
强调“被告人不能自证其罪”,更注重人性化的关怀、重视人权。
曾经有人提出零口供办案,虽说有点极端,也可能因此而使有的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但是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人可能更能体现法治的公平,这其中的尺度还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把握,也有待于法制体系的完善。
3 充分听取当事人对于证据中存在的异议,尽可能考虑其中的合理成分
可以说当事人是对案件了解最清楚的人,虽然出于很多原因,当事人常常会隐瞒或编造一些虚假信息。
但是,当事人对我们的调查中所使用的证据提出异议时,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因为以他们掌握的信息来说,他们之所以会提出异议,撇开开脱罪责不说,一般都是确实有问题存在的。
办案人员要根据当事人提出的异议,仔细审核案件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多角度,多层次检查证据使用是否准确,是否合理,合程序,合法,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补救。
即使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在我们看来十分荒谬可笑,我们也应当从中提取合理成分,这既是查明案件所必需的,也是对自己,对当事人负责的一种体现。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的盛行,可以说,对于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办案人员一般都是不屑或懒得理睬的,在心里面一直有刁民才会提出异议的心理在作怪。
公职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摒弃官本位思想,以一名服务者的态度来办案,允许异议,允许申诉,这样才能尽最大限度减少错案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在证据的正确使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消防领域的案件日益增多,我们面临的考验也在增大,如何公正的办理案件,较少的掺杂进个人主观意志是每个消防人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证据是庄严的,不容个人意志的变更与误用。
参考文献
[1]樊崇义,赵培显.论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01.
[2]谭世贵,何叶. 论我国刑事证据审查制度的完善——基于张辉、张高平等错案的分析[J].中国司法.2013(08).
[3]陈瑞华. 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J].法商研究.2012(01).
[4]杨佩正. 证据侦查与证据审查[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
[5]陈瑞华. 关于证据法基本概念的一些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