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喷泉实验”的设计及浓度计算

摘要: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历年的高考中偶有出现。本文主要是讲解喷泉的实验原理和相关的考察习题。关键词:喷泉浓度计算

喷泉实验具有趣味性、效果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的设计屡有创新。本文就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和试题考查方式进行归纳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探究喷泉实验的形成原理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瓶内外存在压强差。当烧瓶内气体溶于液体或与之反应时,瓶内气体大量减少,压强降低,外界的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内,形成美丽的喷泉。

见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红色的喷泉。

原因分析: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瞬

间变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入烧瓶,

形成红色喷泉(氨水呈碱性,遇酚酞变红)。

(必修一实验)

二、分析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

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

②气体要充满烧瓶;

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三、形成喷泉的组合:

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

②酸性气体(HCl、CO2、SO2、NO2、H2S等)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

③有机气体与其他物质反应也可形成喷泉。

四、阐释形成喷泉的方式

1、负压型(减小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低于大气压,而喷起液体容器与大气相

通,通常是烧瓶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烧瓶内的气体与溶

液反应,使烧瓶内的压强低于大气压。

2、正压型(增大压强):接纳喷泉的空间与大气相通,而喷起液体容器压强大于

大气压。通常是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酸、

浓氨水、酒精等)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

例如: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在图甲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HCl和H2O B.Cl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烧碱溶液

(2)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硫酸 D.NH4HCO3与稀盐酸

(3)在图乙的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铵 D.烧碱

加入该物质能产生喷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比较图甲和图乙的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让烧瓶中(图甲)收集到的气体大量溶于水或让气体与接触到的溶液发生反应,引起烧瓶内的压强急剧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通过带有尖嘴的玻璃管喷入烧瓶,形成喷泉。

(2)将锥形瓶(图乙)设计成一个密闭容器,通过该密闭容器中液体的挥发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该密闭容器中压强迅速升高,将密闭容器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像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喷雾器喷雾以及火山爆发的原理均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答案】(1)B (2)D (3)A D 浓硫酸、烧碱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使锥形瓶内酒精挥发加快,,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喷泉。(4)图甲装置利用了减少烧瓶内压强,图乙装置利用了增大锥形瓶内压强。

五、各式各样的喷泉

1、颜色各异的喷泉

(2008年上海高考)

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

种溶液。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试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解析】CO2溶于水可发生以下反应:CO2+H2O H2CO3H++ HCO3-

由平衡移动原理可知,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H2S + Cu2+= CuS ↓ + 2H+,CuS为黑色沉淀,故形成黑色喷泉。D项中的Cl-与Ag+结合生成白色沉淀AgCl。

【答案】A

2、双喷泉实验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NH

和HCl的

3

有关性质.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

(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现象,烧瓶Ⅱ中不产生“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4)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2)烧瓶Ⅱ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4)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打开b活塞。

若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可在烧瓶I、Ⅱ中分别看到壮观的红蓝的双色喷泉。

3、有机喷泉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如左图所示。

打开止水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

入空气,把一部分溴水压入烧瓶,夹紧止水夹A。振荡

烧瓶,观察到溴水褪色,有油状物生成,使烧瓶形成负

压。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去,

说明烧瓶中的乙烯已完全反应。此时,打开止水夹B,

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原理:利用乙烯易发生加成反应,使之与Br2反应,生成油状液体,降低烧瓶内的压强而形成喷泉。CH2=CH2+Br2 CH2BrCH2B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