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及处理

参 考 文 献
[ 黄德珉. 1 ] 如何降低新 生儿窒息 的发生率 、 病死率和致残率[ _ J中华儿 1
本 组 15例 12只眼 ,发 生浅前 房 为 2 3
松脱致愈合不 良等造成浅前房 。③ 脉络膜脱离 , 通常认为系手 术时眼压突然降低 , 脉络膜血管扩张使大量血浆漏 出液聚集到 脉 络膜 上腔 , 此外 术中器械对睫状体 多次触动 , 使睫状体 从巩 膜 突处分离 , 房水流 向后方也可引起脉络膜脱离1 由于其使房 2 1 。 水生成减少或巩膜葡萄膜途径排出增加 , 更可加重低眼压性浅 前房 。 眼底可见棕灰色球形隆起 , 多发生于术后 3 - . 7 ④瞳孔 d d 阻滞和睫状环阻滞 , 瞳孔阻滞发生是 由于虹膜切 口过小 、 积血 、 纤 维素 、 炎症 等导致短暂瞳孔 阻滞 ; 睫状 环阻滞一般 发生于术
①滤 口过大 , 多发生于小梁切 口 > m x 3m 2m 巩膜瓣 的厚度不 足 1 m, / , 3时 临床表现为滤过 泡大 而隆起 , 眼压低 。 ②结膜瓣渗漏 , 多见于结膜瓣在术中撕裂 , 结膜瓣过早
11 一般 资料 .
前 具 有 难 治 性 青 光 眼长 期 高 眼 压 且 术 前 不 宜 控 制 者 。 上 述 因
4 2只眼( 3 0 , 3. %)在浅前房 的病例 中闭角型青光 眼 3 6 5例 , 开 角型青光眼 5 , 例 继发性青光眼 2 。 例 1 浅前房 的分级 . 2 参考张舒心等[ 3 1 的分级方法 , I 浅 级全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
方法:对2000年2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40例(40眼)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生原因:滤过过强32眼,滤过泡渗漏4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眼,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眼。
其中6眼需手术治疗,34眼保守治疗,经对症治疗后,前房均恢复正常。
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较常见,大部分经非手术治疗可恢复正常,及时适当的手术治疗亦是治疗的关键。
标签: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浅前房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29-01现今多应用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疾病进行治疗,但此手术常会出现浅前房的并发症[1-3]。
此并发症如果不及时地进行治疗,会致使患者出现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白内障、虹膜周边前后粘连、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危重疾病,故早期找出发生此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对症治疗,非常重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40眼)术后浅前房患者中,男16例(16眼),女24例(24眼),年龄45~80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5例(35眼),开角型青光眼3例(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2眼)。
术前所有患者均局部或全身用药降眼压,局部滴用消炎眼药水3 d,对患者的眼压进行控制,应控制在<20 mm Hg。
40例患者都实施了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
1.2浅前房分级标准浅前房按Spaeth[4]分类法分为Ⅰ度:周边部虹膜与角膜内皮相触,中央前房存在;Ⅱ度:除瞳孔区外,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相触;Ⅲ度:所有前房均消失,晶状体虹膜全部与角膜内皮紧贴。
1.3方法1.3.1保守治疗常规1%阿托品眼液与美多丽眼液交替滴眼至瞳孔散大,典必殊眼液,瞳孔散不开者,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
高眼压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静滴或醋氮酰胺口服。
滤过过强,结膜渗漏给予上睑放置棉球加压包扎。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与处理

气术 来重建前房 。当出现 较大范 围 的脉 络膜渗 出或脱 离且 药物治疗无好 转时 , 需尽早行前房重建术等 。睫状体脉络膜
脱离经扩瞳、 局部纱枕加压包扎 、 甘露醇 20 35 l 5 ~ 7m 静脉滴
注后 , 分别于术后第 5 l 、3 l 恢复 前房 。巩 膜切 开放 、2 1 、5天 液, 前房穿刺 口注入生理 盐水 后形成 前房 , 此种 方法 尚可多
次至瞳孔散大 , 必要时 使用复方 托 品卡胺滴 眼液 , 前房 恢复
并稳定后逐渐减用 。同时使用抗生素 、 皮质激素及非 甾体 糖
激素滴 眼液 。 Ⅱ度及 Ⅲ度应 用阿 托品 的同时给予 甘露 醇静 脉滴 注, 对高眼压 给予醋甲唑胺 口服。对 滤过过强或结 膜漏
水者加压包扎滤过泡 。对脉络膜脱离者包扎遮盖双眼。
21 0 0 1 月 1
中国民康医学
Me iM o m  ̄ o hn s e pesHe h dc Ju fC ieeP o l Mt
NOV 201 . 0
第2 2卷
下半月
第2 2期
Vo . 2 S 1 2 HM No 2 .2
【 临床研究 】
青 光 眼 术 后 浅 前 房 原 因分 析 与 处 理
级。凡满 足上述 一项且伴 低 眼压者 均为再 手术适 应证 。滤
过过强致浅前房术 后 4 h浅前房无 好转 , l 8 滴 %荧光 素排除 无渗漏 , 如有渗漏需重新 缝合 , 渗漏则 滤过泡 处加压 双眼 无
包扎。1 %阿托品及妥 布霉素 地塞米 松滴 眼液滴 眼扩瞳 、 抗
炎 , O/ , 3 :d 减轻组织 创伤 反应 , 防止虹 膜粘 连 , 促进 滤泡 形 成。本组 3— 6天前 房恢 复正常 。若保 守治疗 不能 见效 , 则 可通过前房 注入 消毒 空气或 透 明质 酸钠重 新恢复 前房 。滤 过作 用过 强除药物治疗外 , 特别强调橄榄形纱枕 压于滤泡 区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

现象 的发生,所 以在治疗 前要进行 刮宫检查 。 总而言 之 ,甲硝唑液官腔 冲洗对 于绝经妇女 宫腔积脓具有显著 的 治疗 作用 ,且操作 简单、安全 ,费用低 , 值得 推广。 参考 文献 [】 吴莉 娟 , 晓健 . 色多 普勒 超 声诊 断 宫腔 积脓 合 并宫 壁穿 孔 1 1 宗 彩
刘红杰 高小敏 李 凯 ( 农安 县人 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吉林 长春 10 0 ) 3 2 0
【 要 】 目的 对 采用青 光 眼滤过 术 治疗 的青光 眼患 者在 手术后 形成 浅前房 的主要 原 因及 相应 的处理 方 法与体 会进 行 总结 分析 方法 抽取 摘 6 7例接 受 青光 眼滤过 术 治疗后 形成 浅前房 的 临床确 诊青 光眼 患者 病例 。结果 导致 该 类患者 在手 术后 出现 浅前房 症状 的主要 原 因 包括脉 络 膜 脱 离、 滤性过 畅、 防水 生长减 少 、瞳孔 阻塞 、脉 络膜 上腔 出血 、恶性 青光 眼 。概括 起 来可 以分 为低 眼压 浅前房和 高 眼压 浅前房 两种 。结 论 对 导致 青 光眼 患者 在接 受滤过 术 治疗后 出现 浅前 房的 原 因进行 系统 的掌握 ,可 以使 保证 临床 对 该类 惠者 在术 后 出现 浅前房 症状 进行 有
治疗过程 中要考虑到 中老年妇女的身体机 制,防止子宫穿孔及破裂 等
两组疗 效对 比 <0 1 . ,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 1 。 O 所示 3讨 论 ,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析与处理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析与处理【关键词】青光眼术后浅前房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措施之一,而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48%~70% [1]。
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导致角膜水肿、周边虹膜前粘连、黄斑囊样水肿、并发性白内障及青光眼手术失败甚至丧失视功能等严重后果。
为了正确掌握和处理浅前房,本次研究结合近5年来的临床资料,总结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原因及处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3 年6月至2008 年6 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175 例青光眼。
其中男性60 例,女性115 例。
年龄23~91岁,平均年龄(53.43±13.50)岁。
共有153 例(196 眼) 施行了抗青光眼手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39 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1眼、开角型青光眼11 眼、继发性青光眼15 眼。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药物基本控制眼压的情况下行显微手术。
166 眼行小梁切除术,其中134 眼为常规小梁切除术、21 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1 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30 眼行周边虹膜切除术。
1.3 浅前房分级标准按Spaeth 分级法[2] 分级: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外,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前房消失,晶状体前囊和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2 结果2.1 浅前房发生情况153 例196眼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51 例69 眼,发生率为35.20%。
51例( 69 眼) 中,浅Ⅰ度40 眼( 57.97%),浅Ⅱ度25 眼(36.23%) ,浅Ⅲ度4眼(5.80%) 。
除1 眼为恶性青光眼,眼压升高外,其余均为低眼压性浅前房。
2.2 浅前房发生原因69 眼浅前房中,60 眼是发生在常规小梁切除术后,9眼术中应用了丝裂霉素C。
房水引流过畅52 眼(75.36%)、脉络膜脱离13 眼(18.84%)、结膜瓣漏3 眼(4.35%) 、恶性青光眼1 眼(1.45%) 。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和处理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和处理  目的寻找并分析抗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的有效措施。
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72例97眼的病例,对34眼术后出现浅前房原因的分析和处理情况,如用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预后观察。
结果做到对原因的正确分析,及时处理。
34眼术后浅前房中,6眼行手术加药物治疗以及其他眼例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均受到明显效果。
结论只要对浅前房发生原因的正确分析加上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治愈,并可以控制浅前房的发生率,是病人少受痛苦。
标签: 青光眼滤过手术浅前房原因处理青光眼滤过手术(小梁切除)后发生的浅前房并发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由它引起的后果,如:晶状体混浊影响术后视力,虹膜前、后粘连、角膜混浊、水肿,甚至是失代偿等等。
认真分析浅前房的原因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将我院两年住院的青光眼72例97眼滤过术后的34眼出现浅前房情况做一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所报告的72例97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病例全为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病人。
年龄42~74岁,平均58岁。
男性32例41眼、女性40例56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8例4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33眼;开角型青光眼9例15眼。
术前眼部情况:所有病例术前均使用单一或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及缩瞳剂,及后、所有病例术前均使用单一或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视眼部病情而定。
其中75眼术前眼压21mmHg以下,22眼为32~35mmHg之间。
瞳孔情况;31眼>5mm,29眼在4~5mm之间,37眼<3mm。
1.2方法所有病例都在手术显微镜行小梁切除术。
其中36例46眼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其余均未使用。
术后每日换药。
在裂隙灯下检查眼部,包括球结膜滤过泡、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眼压及眼底。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及治疗体会

反应。
通过其照射能导致白介素、前列腺素等局部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促进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
在治疗中将二者结合,增强了改善病变部位血供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能减少药物用量及缩短病程,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姚红娜,蒙秉新,严兴福1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例[]1临床皮肤科杂志,,3(5)331[]杨国亮1现代皮肤病学[M]1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61(收稿日期22)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及治疗体会李天绪,万 平(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眼科,四川雅安625000)【中图分类号】R7791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226170(2008)022******* 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999年1月至2006年1月,我科对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患者进行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情况 270例37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26例26眼(占619%),男12例,女14例,年龄47~79岁,中位年龄63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
均在显微镜下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术后浅前房判定:术后5天前房未恢复正常或前房形成后又变浅。
按照S peath分级法:浅Ⅰ度16例,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8例,除瞳孔区的晶体前囊未与角膜内皮相贴外,整个虹膜面都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2例,前房消失,整个虹膜和晶体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其中滤过过强17例,占65%;结膜渗漏4例,占15%;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例,占12%;恶性青光眼2例,占8%。
112 治疗方法 ①非手术治疗:充分散瞳,1%阿托品眼液与美多丽眼液交替点眼,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静脉注射脱水剂,滤区加压,即在眼垫外相当于滤过区加一条状纱布卷,然后用绷带轻轻加压包扎,并包扎双眼制动。
②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1周无明显改善者可手术,滤过过强行前房成形术;结膜渗漏行结膜修补术;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行巩膜切开排液前房成形术;恶性青光眼非手术治疗48小时无效,行晶体囊外摘除,根据情况植入人工晶体。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疗效观察与研究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疗效观察与研究【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078-02【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手术后并发症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特别是眼外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或长期的浅前房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脱离、白内障、虹膜基质平坦、虹膜前后粘连和房角闭和、青光眼手术失败等严重后果。
因此了解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本文对一组青光眼术后的浅前房情况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5年2月~2007年3月在我们医院连续收治的71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13~78岁,平均58岁。
在这些患者中,共有100眼施行青光眼手术,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5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眼,先天性青光眼1眼,继发性青光眼15眼。
1.2 手术方法在100眼中,78眼行小梁切除术,其中62眼为常规小梁切除术,16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16眼行虹膜周切术。
2 结果2.1 浅前房发生情况 100眼中,发生浅前房者32眼,浅前房发生率为32%。
其中房水滤过过强21眼(65.6%),脉络膜睫状体脱离8眼(25%),结膜漏3眼(9.4%)。
2.2 浅前房的分级按Spaeth分级法: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以外,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前房消失晶状体前囊和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本组病例中浅Ⅰ度前房18眼(56.2%),浅Ⅱ度前房13眼(40.6%),浅Ⅲ度前房1眼(3.1%)。
2.3 浅前房发生时间在本组病例中,32眼记录了浅前房发生时间,其中17眼在术后1d出现浅前房(53.1%),9眼发生于术后2d(28.1%),4眼发生于术后3d(12.5%),各有1眼发生于术后4d和术后13d(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广东医学院眼科学教研室魏建初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一、浅前房的分级第一级:周边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或中央部前房比术前浅1/2。
第二级: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但瞳孔区晶状体或人工晶体或玻璃体(无晶状体眼)与角膜内皮之间仍有一定的间隙。
第三级:虹膜、晶状体(或人工晶体)或玻璃体与角膜内皮完全接触,前房消失。
二、浅前房的原因根据眼压水平,浅前房可分为低眼压性浅前房和高眼压性浅前房。
(一)低眼压性浅前房滤过性手术后早期低眼压与浅前房存在密切联系。
术后头3~4天眼压相对不稳定期,短暂的低眼压和轻度浅前房(I 级)比较常见。
其后若眼压持续进行性下降并低于5mmHg,必定同时存在房水引流过畅或/和房水生成减少,甚至睫状体与脉络膜脱离,进一步使前房形成迟缓或浅前房恶化(II 级或III 级)。
术前和术后局部或全身应用房水生成抑制剂会加重低眼压与浅前房情况。
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1、滤过泡房水渗漏:表现为低眼压、滤过泡低或平坦,结膜囊滴1%~2%荧光素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滤过泡区域结膜渗漏处呈绿色溪流冲刷现象。
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2、滤过功能过盛:表现为滤过泡弥散高隆、眼压低。
通常是由于滤口过大、薄而小或边缘对合不良甚至缺损的巩膜瓣、巩膜瓣缝线数目少而松弛甚至没有缝合、过早拆除或松解巩膜瓣缝线、抗代谢药物使用不当、手术指征和手术滤过量判断失误等,以至房水经瘘口或巩膜瓣流出过畅。
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3、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多表现为低眼压、低或平坦滤过泡和II~III级浅前房,眼压检查或B超检查可确诊。
低眼压是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主要原因,葡萄膜炎症和静脉充血也是重要的因素。
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4、房水生成减少(低分泌):表现为低滤过泡、低眼压、和眼部炎症反应较重。
可能的原因是持续性低眼压(<5mmHg)、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体炎症、术前长期应用房水生成抑制剂药物,术中巩膜瓣下应用丝裂霉素也可引起房水生成减少。
5、虹膜睫状体炎:较常见。
多为轻~中度(I~II级)浅前房。
(二)高眼压性浅前房术后早期高眼压性浅前房见于:恶性青光眼术后瞳孔阻滞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1、恶性青光眼(睫状体阻滞性青光眼):表现为滤过泡平坦前房普遍变浅或消失,高眼压,用缩瞳剂治疗无反应或反而使病情恶化,用散瞳睫状肌麻痹剂可缓解病情。
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2、术后瞳孔阻滞:表现为滤过泡低或平坦、眼压高、前房浅(常为I~II 级)。
虹膜周切口缺如或未全层切穿(色素上皮层残留)或周切口后粘或膜闭。
通常为周边虹膜向前膨隆而前房轴深仅呈轻~中度变浅,这是区别于恶性青光眼一致性前房变浅或消失之处。
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常见原因:3、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表现为术后数小时或数天突然发生剧烈眼红痛、头痛、恶心呕吐和视力急剧下降,眼压高,前房变浅或消失,眼底见红棕色球形隆起,轻者局限在周边部,重者呈中央接触性巨大隆起并可累及黄斑部,少数患眼可见玻璃体内或/和前房积血(血流穿破脉络膜和视网膜所致),亦可伴有暂时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可有多种因素同时参与。
二、浅前房的处理(一)处理原则(二)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三)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一)处理原则1、第三级前房:这种情况具有角膜内皮细胞丧失和功能失代偿、白内障形成、滤过泡失败、虹膜广泛前粘连和后粘连的高度危险,故应迅速手术重建前房。
(一)处理原则2、第二级浅前房:可先保守治疗观察,如常规综合保守治疗(眼局部及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全身应用高渗剂、适当加压包扎等)1~2周无效,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
如伴有较重的前葡萄膜炎并有引起早期广泛虹膜周边前粘连倾向,眼压持续性下降、前房进行性变浅和滤过泡变扁平等提示房水生成减少或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者,可用粘弹性物质经前房穿刺口重建前房,以等待睫状体、脉络膜复位和房水生成重新恢复。
(一)处理原则3、第一级浅前房:这种情况多能自然重新恢复。
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和全身应用高渗剂有助于前房的恢复。
(二)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1、滤过泡渗漏(1)保守治疗:①局部或/和全身应用房水生成抑制剂数天,可减少房水经渗漏处流动。
②0.5%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溶液滴眼数天,它们通过局部释放氨基糖苷引起结膜炎症,可促进伤口愈合。
③适当加压包扎1~3天。
④戴大直径(14~24mm)软性接触镜,并保持接触镜完全覆盖渗漏区至少1周,以促进上皮移行修复。
⑤冷冻(温度为-60℃,每点冷冻30秒)或氩激光光凝渗漏处。
⑥其他治疗方法。
(2)手术修复: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若同时存在浅前房III 级或II级,应同时重建前房。
①结膜瓣切口缝合不当或裂开者,应重新缝合。
②结膜瓣裂孔可采用无损伤缝合技术直接缝合(10—0尼龙线或可吸收缝线)。
③若结膜瓣裂孔靠近滤口或巩膜瓣,结膜组织菲薄且估计直接缝合有困难,尤其是孔缘有上皮化的后期变性渗漏的囊样滤过泡,可采用转移结膜筋瓣移植、游离结膜片移植等修复。
(二)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2、滤过泡功能过盛(引流过畅)(1)房水生成抑制剂和散瞳睫状肌麻痹剂的应用。
(2)外加压式绷带包扎——在滤过泡相对应的眼睑皮肤面或眼垫(纱布块)外,加置一榄形小棉球或条状纱布卷,然后用绷带轻加压包扎。
(3)睑球粘连环或simmon罩填压滤过泡。
(4)滤过泡内自家血注射。
(5)手术处理:经上述处理3~5天无效,浅前房未能恢复甚或恶化,应手术修复巩膜瓣(加固缝合或异体巩膜片移植)和重建前房(前房内注空气或粘弹性物质)。
(二)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3、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应用较强的散瞳—睫状肌麻痹剂,如美多丽—P或/和1%阿托品眼水、眼膏。
(2)糖皮质激素眼水滴眼或/和球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
(3)静脉点滴高渗剂(20%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
(4)必要时轻加压包扎患眼。
(5)用粘弹性物质或空气重建前房。
(6)巩膜切开引流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液体和重建前房。
巩膜切开的部位一般选择在鼻下或/和颞下象限,在以角膜缘后3.5~4mm为中点作2~3mm长的放射状巩膜切口或距角膜缘后4~6mm处作2~3mm长的横向巩膜切口。
轻度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或I~II级浅前房,经上述(1)~(4)处理多能于1周内脱离复位或浅前房恢复,若为III级浅前房,或II级浅前房经保守治疗数天无改善、滤过泡平坦、前葡萄膜炎症较重(如瞳孔不易散大等)并有引起广泛虹膜后粘或/和周边前粘倾向者,应增加上述第(5)或第(6)项处理措施。
(三)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1、恶性青光眼(1)药物治疗①散瞳—睫状肌麻痹剂:1%阿托品和2.5%~5%新福林液滴眼,每天4次。
②高渗剂:静滴甘露醇或口服甘油,均为1~1.5g/Kg,1~2次/天。
③碳酸酐酶抑制剂:口服乙酰唑胺,0.25/次,2~4次/天。
④糖皮质激素:局部和全身应用。
经上述治疗有效者——眼压下降至正常、前房逐渐形成和恢复、病情控制,可逐渐减少药物至停药,但阿托品仍需长期甚至终身应用,可根据前房及眼压情况,每天1~2次或隔天1次,或隔2~3天或每周1次。
(2)激光治疗若经药物治疗48小时眼部情况无改善,可试用激光治疗。
①通过虹膜周边切除缺损区用氩激光光凝睫状突,或通过睫状体扁平部切口在眼内窥镜引导下在眼内直接光凝睫状突。
②对于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体眼,可用Nd:YAG激光切开玻璃体前界膜。
(3)手术治疗若经上述治疗24~48小时无效,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①经睫状体扁平部抽吸玻璃体积液及前房重建(注液或注气)。
②晶状体摘除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术或同时施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经①手术后仍不见效者,可考虑施行②手术。
(三)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2、滤过性术后瞳孔阻滞(1)周边虹膜切除:采用Nd:YAG激光或手术补作新的虹膜周切。
若为原虹膜周切未切穿,应首先采用Nd:YAG激光切开残留的色素上皮层。
(2)虹膜周切后前房通常会很快变深,相反应考虑房水受阻位置不是在虹膜水平而是在睫状环水平。
(3)如果房角已存在广泛粘连闭合,即使瞳孔阻滞解除,眼压也不一定能降至正常,其后需继续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或施行滤过性手术。
(三)高眼压性浅前房的处理3、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药物治疗①散瞳—睫状肌麻痹剂:应用作用强的散瞳—睫状肌麻痹剂如美多丽—P(0.5%托品酰胺+0.5%新福林)液或1%阿托品眼水和眼膏。
②应用止血剂。
③应用高渗剂及碳酸酐酶抑制剂降低眼压。
④糖皮质激素:出血停止后,全身及局部应用。
⑤活血化瘀、促吸收类药物的应用:宜于出血停止后应用。
(2)手术治疗睫状体扁平部巩膜切开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和前房重建术。
为防止脉络膜上腔排液后因眼压又一次突然降低而引起新的出血,手术期间应采用恒定的灌注系统经角膜切口注水入前房,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眼压。
症状轻、眼压不太高及前房仍存在的局限性脉络膜出血,经药物治疗出血多能逐渐吸收、症状缓解、前房逐渐恢复。
对于症状显著、持续性高眼压、浅前房恶化或消失、巨大脉络膜出血性脱离或脱离累及黄斑部者,应行巩膜切开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和重建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