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的《怦然心动》

合集下载

影片《怦然心动》的叙事分析

影片《怦然心动》的叙事分析

影片《怦然心动》的叙事分析《怦然心动》是一部由美国导演罗伯·莱纳执导,基于温迪·马斯的小说《怦然心动》改编而来的电影。

影片于2010年上映,延续着小说中自然、真实的风格,讲述了两个年龄相差四岁的孩子之间的初恋故事。

影片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而不失温馨的童年世界,展现了初恋纯真美好的一面,让人感慨回归童年的美好。

首先,影片采用了叙述者的方式。

在影片的一开始,女主角朱莉和男主角布莱斯分别向观众介绍了自己,以及他们在年龄较小的时候的生活、家庭、价值观等等。

此时,朱莉和布莱斯都还只是普通的小学生,对于初恋的概念他们并不太清楚,但是凭借着童真的直觉和朴素的感情,他们早早地陷入了对方的爱意之中。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两位主角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成长历程,也更好地抒发出影片的主题:纯真的童心和爱的初恋情感。

其次,影片还采用了闪回和倒叙的手法,将时间和空间进行了跳跃,让影片的叙事更加有层次感和戏剧性。

在影片的中段部分,朱莉和布莱斯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布莱斯开始与朱莉的闺蜜一起玩耍,朱莉感到非常受伤。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段情节的背景,影片进行了一次闪回,重现了朱莉和好友之间的童年时光,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朱莉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更能理解朱莉对于布莱斯这位初恋对象的纠结和爱恨交加的心情。

同时,在影片的结尾处,也采用了回忆的手法,展现了朱莉和布莱斯在未来的命运将会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样一来,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两个年轻人爱恋的过程,也能够看到他们成长和命运的变化。

最后,影片还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让观众能够真正身临其境,置身于影片中,感受到角色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整个影片中,我们都是和朱莉以及布莱斯一起成长的,我们可以瞬间回到那个充满梦想和无忧无虑的年代,一起经历满满的回忆和生活的点滴。

这种叙事手法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现场感和亲和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们的人物特点,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从电影叙事学角度浅析《怦然心动》

从电影叙事学角度浅析《怦然心动》

从电影叙事学角度浅析《怦然心动》摘要:本文从电影叙事学角度出发,解读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怦然心动》中文本的叙事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怦然心动》复杂的叙事结构、多元的叙事视角以及隐喻的叙事意象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进而实现对电影文本的深层解读,发掘整部电影在叙述过程中体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叙事现代性与创新性。

关键词:《怦然心动》;电影叙事学;回环式套层结构;多元视角;隐喻意象引言上映于2010年的美国电影《怦然心动》,讲述了少年布莱斯和少女茱莉的初恋故事。

故事从童年茱莉对布莱斯的单向暗恋开始,通过对两人青春期情愫与摩擦的刻画,塑造了一场青葱懵懂的青春之役。

其中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手法与叙事技巧,脱离于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在影片文本的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意象等多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创新性作用,也为这部小成本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获成功提供了强大坚实的基础。

一、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回环套层为主回环式套层结构,在电影学中指的是以叙述上的多层叙述线索为叙事动力、以时间方向上的“回环往复”为主导的结构模式。

事件本身的进程在这里退于次要地位,而对事件的不同‘讲述’成为本文结构的重心。

由于其“环状”情节结构上的叠加性质,该类型的影片通常强调对某一事件多层次、多视点的呈现和描述,层层相套来表现完整的故事全貌。

《怦然心动》中以八组场景作为段落划分,每组将故事以男主角布莱斯和女主角茱莉的不同视角分为两部分。

先以布莱斯的视角叙述,后以茱莉“与前者截然不同”的叙述,展现少男少女二人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在对比中更具戏剧性的讲述每个场景中出现的高潮与冲突,进而向观众展示了主人公隐秘的内心情感世界。

以二人的初见为例,童年的布莱斯一家驱车搬来茱莉家的对面,从小布莱斯的视角之中,热情主动地茱莉难免让他窘迫,无意中握住的手更令他羞怯难安,于是他狂奔到母亲的背后,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对方。

但在小茱莉的视角之中,牵住的手是命中注定般开始的初恋,布莱斯的躲闪更是两人之间“怦然心动”的证明。

电影《怦然心动》的叙事学分析

电影《怦然心动》的叙事学分析

电影《怦然心动》的叙事学分析作者:林刚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17期《怦然心动》是2010年10月9日在美国上映的一部小成本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小镇男孩布莱斯和朱莉的初恋故事。

在中产阶级家庭出生的布莱斯搬到小镇的那天,邻家女孩朱莉对他一见钟情,并开始对他热情的追求,但是布莱斯却避之不及。

朱莉一家经济拮据,但家庭整体氛围温馨,家人之间相互关爱。

而布莱斯的父亲却鄙视朱莉一家,认为她家脏乱的庭院使整个小区蒙羞。

布莱斯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对朱莉更是逃避,直到他外公的出现。

他外公认为朱莉在精神上很像他过世的妻子,在他的不断启发下,布莱斯抛开多年的偏见,开始了解并最终爱上朱莉。

另一方面,朱莉在他父亲母亲的启发下,体悟着亲情、家庭、成就、情感的真谛。

在经过一连串的事件之后,她渐渐质疑现实中的布莱斯,并最终认定他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人。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布莱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真心向朱莉道歉,二人和解。

两个家庭也在不断的接触之中消除了芥蒂。

这部电影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成绩与那些商业大片相比并不好,但在IMDB的评分达到7.5,可见这部电影还是得到了专业工作人员和普通影迷的好评。

笔者认为,该片的成功并不在于主题的新颖或是宏大的场面,而是得益于电影叙事的线索、层次、视角以及结构方面的精心设计与创新。

一、叙事线索:显隐交织三线推进电影和文学作品一样,创作者往往借着文字或视听语言向读者或观众讲述一个个故事,而何谓故事?“詹姆斯·莫纳科认为: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

故事表明着叙事讲‘什么’,情节则关系到‘怎样讲’和讲‘哪些’。

”(《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李显杰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28页)也就是在安排电影的叙事结构时,除了关注“说什么”,还要考虑“怎么说”的问题,因为“电影不是一些元素的简单任意堆凑,它是所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所形成整体系统。

泰国言情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泰国言情电视剧的叙事艺术

泰国言情电视剧的叙事艺术摘要泰剧大多数是关于爱情的题材,并且很大一部分是由言情小说改编得来,剧情千回百转,很多看来是很不合理以及荒诞的,为了凸显剧情的曲折和冲突而制造出许多情节,并且不同的剧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的成分,可谓“千剧一面”,文本将通过引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对这种电视类型进行结构上的分析,从而揭示这类电视剧的叙事特色、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受众的接受心理。

关键词泰剧格雷马斯叙事结构审美特色一、泰国言情电视剧的叙事结构通过对近几年央视和地方卫视频道引进的泰剧所表达的题材和内容上来看,泰国电视剧大部分是讲述爱情的,或爱情是其故事展开的一个主要线索,而泰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属其“虐恋”题材,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常常掺杂着其它诸如家族仇恨、感情纠葛、误会矛盾的因素,因此他们的相处模式突破了以往我们在韩剧中看到的爱得死去活来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表现方式,在泰剧中男主角常常通过“虐待”或者“绑架”女主角的方式来传达他的感情,以下将引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来分析这一类电视剧的叙事结构上的特征。

(一)格雷马斯叙事语法叙事学是对文学文本尤其是叙述文本进行结构和语法分析的研究模式。

叙事学成功地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叙事结构,它告诉我们故事的形成机制;二是叙事主体,它告诉了我们在媒介故事中谁在说话? [1]通过解析文本的叙事结构,我们可以知晓那些看似不同的故事文本其组成规律和相似点。

格雷马斯在普洛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而又全面地研究了叙事语法,提出了完整的既可用于文学叙事文又可用于社会叙事文的符号学理论。

他以二元对立为原则区分出三组角色,即主体和客体、发送者和接受者、辅助者和反对者;把故事的表层结构,即语义素层上的行动模态划分为四个: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和得到奖赏,这四个阶段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其中实现目标是它们的核心。

[2](二)泰剧言情的格雷马斯叙事分析以下将以一部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被爱好泰剧的网友们评为“泰剧入门必看”的经典剧集作为案例,运用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从而展现这类电视剧的人物设置和叙事脉络方面的结构特征。

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的《怦然心动》

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的《怦然心动》

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的《怦然心动》宿 卿(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600)【摘 要】本文运用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解读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怦然心动》中文本的表层与深层结构,通过剖析男女主人公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探讨当代美国社会世俗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发掘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格雷马斯;叙事语法;《怦然心动》;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77-05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说改编,2010年上映的电影《怦然心动》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的初恋故事,影片不仅让观众重温了青葱岁月的美好,且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迥异的个性及其根源也值得反思。

本文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Greimas’Actants)和“符号矩阵”(Greimas’ Matrix)理论,解析《怦然心动》影视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探讨故事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进一步发掘出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一、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格雷马斯理论主要是以研究意义问题出发,将语义关系形式化进而推演出文本的意义系统,从而建立一套叙事语法。

他认为叙事文本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深层结构在逻辑上先于文本,是叙事最初表达形式,在组合过程中生成表层结构,进而表现为各式各样的文本。

叙事深层结构类似于句法结构,其中叙事结构中的“行为”对应于句法谓语,按照“二元对立”的思想及其组织关系,格雷马斯分别建立起“行动元模式”和“符号学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根据普罗普对童话故事叙事程序的研究,分为四个结构阶段: 产生欲望或愿望阶段、具备实现欲望的能力阶段、实现目标阶段以及得到奖赏阶段。

这四个叙事程序构成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型’理论分析的基础”(刘小妍,2003)。

格雷马斯扩展了“行动元”这一概念,行动元是结构单位,具有多种功能,可以解释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等的相互关系。

格雷马斯叙事语法行动模式与文学作品情节构思

格雷马斯叙事语法行动模式与文学作品情节构思

格雷马斯叙事语法行动模式与文学作品情节构思
唐洁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故事情节是童话作品的灵魂。

通过解析3个经典童话样本,提出运用格雷马斯叙事语法行动模式4阶段构思童话故事情节:参照“产生欲望”阶段构思童话故事情节的开端,参照“具备能力阶段”构思情节的发展,参照“实现目标”阶段构思情节的高潮,参照“获得奖赏阶段”构思情节的尾声和结局。

格雷马斯叙事语法行动模式4阶段为童话故事情节构思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总页数】2页(P81-82)
【作者】唐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南京 21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格雷马斯叙事语法中的女性人物——以电视剧《红高粱》为例 [J], 杨由之
2.从格雷马斯叙事语法分析电影《暴裂无声》 [J], 李新蕾
3.拉波夫叙事结构模式下的读后续写情节构思 [J], 涂美媚
4.从格雷马斯叙事语法分析电影《暴裂无声》 [J], 李新蕾
5.在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及符号矩阵理论为视角下看《望江亭》的叙事学解读 [J], 刘涵[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012I文"解读I文本解读叙事结构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章桂周章桂周,%徽'舒城中学教-。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中学语文一块重要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解读文章如过江之鲫,但多是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传统要素入手,多为文本细读,争论一词一物之胜。

即使少数论文引进了西方的叙事学理论,也多是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角度来谈,而鲜见谈论叙事结构的。

叙事结构是指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原则,是整个叙事学的重镇,也可以说是叙事学追的。

,以教山神庙》(以下简称《林教》)为,从叙事结构的角谈谈小说文本解读。

一、叙事模式:二元对立叙事学的理是过一本的叙事结构来视的故事,从一故事中结构,一的叙事结构,即后的本的故事。

叙事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的(Propp)叙事语,叙事:”学说。

故事学》一中,体一体的间故事中时一具体文本的基本结构。

他从上百个俄国民间故事中了31种,故事的「时间中情节方。

进一结种的基本叙事(H—1)^任(M—N)、(的故事)、不包括战斗功能又不包括任务功能的故事。

教》来说,故事情节张弛致、曲折跌宕,是一'波未平一'波起,如果我们舍去作品的细枝末节,会内的深层结构二元。

其实,二元仅存于神话结构中,也存于各类叙事作品中。

如同的叙事,表与的和战胜对头。

小说中,林冲和陆谦由自幼相交的朋友变成而今的生死。

冲代表的是失路的英雄,陆谦代表的是邪恶的权贵,陆谦谋杀前,冲反杀。

陆谦背后的主使是高俅和高衙内,了夺妻杀夫,一计成又生一计。

这次陆谦千里迢迢赶到沧州,是为了追杀冲。

事先买通了管营和差拨,共密谋火烧草料场,要烧死冲,抑或烧伤之再杀,即使林冲I文本解读I!"#$%&'(上/202I/&'013侥幸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死罪,官府自可名正言顺地出面抓捕诛杀。

陆谦作为高俅的鹰犬帮凶,先是献计设局陷害林冲,后又一路追杀林冲,必欲死之而后快。

格雷马斯视域下《爱情神话》的叙事结构分析

格雷马斯视域下《爱情神话》的叙事结构分析

格雷马斯视域下《爱情神话》的叙事结构分析格雷马斯视域下《爱情神话》的叙事结构分析引言加布瑞埃尔·格雷马斯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爱情神话》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复杂的叙事结构而闻名。

本文将从格雷马斯的视角出发,对《爱情神话》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其中隐藏的意义和艺术表达。

一、主题与情节《爱情神话》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它通过七个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来展现爱情的不同面向。

小说中的情节非线性交织,通过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将多个时间段和情节交织在一起。

格雷马斯巧妙地将主题和情节融合在一起,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揭示了爱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叙述者的视角在《爱情神话》中,格雷马斯选择了多个叙述者。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也使读者能够从不同视角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叙述者的视角,格雷马斯成功地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多元而立体的世界。

三、时空结构《爱情神话》中的叙事时空结构是其整体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雷马斯通过将不同时间段的情节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正如格雷马斯所言:“时间是多维度的,我们的回忆、梦境和现实相互交错。

”因此,小说中的叙事结构旨在模拟这种多维度的时间感。

四、符号与象征格雷马斯在《爱情神话》中大量运用符号和象征的手法,为小说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鸽子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平和。

而时钟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爱情的短暂。

这些符号与象征的使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故事的深度。

五、故事线索尽管《爱情神话》的叙述方式复杂多样,但故事线索依然清晰可辨。

格雷马斯在小说中巧妙地设计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时间段和情节之间。

通过主线,格雷马斯将不同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并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失落。

六、情感表达《爱情神话》是一部浸透着情感的小说。

格雷马斯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入的人物描写,深入探讨了爱情的复杂性和起伏。

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真实而深刻,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喜怒哀乐,进而与人物产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视域下的《怦然心动》作者:***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2期【摘要】本文运用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解读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怦然心动》中文本的表层与深层结构,通过剖析男女主人公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探讨当代美国社会世俗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发掘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格雷马斯;叙事语法;《怦然心动》;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中图分类号:J90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77-05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说改编,2010年上映的电影《怦然心动》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的初恋故事,影片不仅让观众重温了青葱岁月的美好,且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迥异的个性及其根源也值得反思。

本文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Greimas’ Actants)和“符号矩阵”(Greimas’ Matrix)理论,解析《怦然心动》影视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探讨故事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进一步发掘出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一、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格雷马斯理论主要是以研究意义问题出发,将语义关系形式化进而推演出文本的意义系统,从而建立一套叙事语法。

他认为叙事文本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深层结构在逻辑上先于文本,是叙事最初表达形式,在组合过程中生成表层结构,进而表现为各式各样的文本。

叙事深层结构类似于句法结构,其中叙事结构中的“行为”对应于句法谓语,按照“二元对立”的思想及其组织关系,格雷马斯分别建立起“行动元模式”和“符号学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根据普罗普对童话故事叙事程序的研究,分为四个结构阶段:产生欲望或愿望阶段、具备实现欲望的能力阶段、实现目标阶段以及得到奖赏阶段。

这四个叙事程序构成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型’理论分析的基础”(刘小妍,2003)。

格雷马斯扩展了“行动元”这一概念,行动元是结构单位,具有多种功能,可以解释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等的相互关系。

格雷马斯提出 6 组 3 对相对立的行动范畴: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辅助者与反对者。

“这三组‘行动元’组成了 3 对对立的关系:欲望与追求(主体与客体),交流(发送者与接受者),帮助或阻碍(辅助者与反对者)” (格雷马斯,1989)。

这就是“行动元模式”,这六个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下:具体分析,三组行动元关系如下:(1)主体和客体:在格雷马斯三组行动元关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主体是事件的塑造者,是渴望占有客体的欲望者,客体指的是被主体追求的对象。

(2)发送者和接收者:发出者是引起和传送主体的欲望、激励主体追求目标的一种力量,而接收者通常指发送者所发送信息的对象。

(3)辅助者和反对者:格雷马斯称,“辅助者与反对者有两类功能:第一类是有助于主体欲望的实现,它利于交流;另一类反之,它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它妨碍交流”(格雷马斯,2001.),“辅助者和反对者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有了這两种力量,文本的叙事就会变得复杂起来,意蕴也更加丰富起来”(格雷马斯,2001)。

三组行动元概念可以运用于分析叙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抽象品质之间的关系。

“在意义抽象层次上,格雷马斯应用符号学矩阵解决了意义基本结构的表征问题。

该矩阵标志着格雷马斯的符号学首次进入了它所致力于达到的抽象理论王国”。

(叶起昌,2012)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矩阵”是格雷马斯最富独创性和应用性的理论,其主要意义在于有助于读者把握叙事作品的整体结构,掌握故事的主要矛盾及关系,进而发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思想。

在格雷马斯看来,所有角色功能中暗含许多逻辑正反的关系。

话语的深层意义是以二元对立的形式生发出来并不断向周围辐射,形成一个意义的连续统,即符号学矩阵。

如图所示:“图中的S1和S2、~S2和~S1之间是对立关系,S1和~S1之间、S2和~S2之间是矛盾关系,S1和~S2之间以及S2和~S1之间是互补或者蕴含的关系”(格雷马斯,2011)在格雷马斯看来,S1与S2之间的对立是故事的起源,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S2和~S1就是在故事进程中引入的新的因素,当所有的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

在此符号学矩阵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和蕴含关系则为辅助关系。

正是凭借这几个功能项(或者说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变换,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二、《怦然心动》的叙事过程及表层结构在《怦然心动》的事件阶段中,可以分为三个叙事程序:第一部分:爱之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七岁的女孩朱莉对新邻居布莱斯一见钟情,并深信男孩也喜欢自己,认定自己的初吻是一定属于这个拥有一双迷人蓝眼睛的同龄男孩,于是展开了追求;而布莱斯心中很反感这个他眼中毫不起眼、热情过度、行为怪异的女孩,他不断逃避、疏远、反抗着朱莉的爱情。

第二部分:爱的风波——理智与情感。

在父亲的引导下,朱莉学会了理性辩证地看待事物,重新审视和布莱斯的关系,经过一系列事件与风波,朱莉对布莱斯彻底失望。

而此时的布莱斯却在外公的启发下,逐渐发现了朱莉的美好并被深深吸引,情根深种。

第三部分:爱的醒悟——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在朱莉决定彻底放弃布莱斯时,布莱斯却深深爱上了她,在学校众目睽睽之下要吻朱莉,朱莉被吓懵,躲在家闭门不出,布莱斯急于登门或电话致歉,却无果,最终在朱莉家的庭院,布莱斯种下一颗她挚爱的无花果树苗,此举终于打动朱莉,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下为《怦然心动》的表层结构分析:(一)产生欲望。

主体产生了实现某一目标的欲望,而目标的出现需要有推动者。

影片中朱莉第一次见到布莱斯,就被他的蓝色双眼吸引,并产生从布莱斯获得初吻及爱情的强烈愿望。

主体欲望的产生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是其他三个阶段发生的前提。

(二)具备能力。

主体为使状态发生转换,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人工孵化小鸡的成功令朱莉感叹于生命之美,承担养殖孵化出的小鸡之举表现了朱莉的善良和尊重生命的品格;“鸡蛋风波”中布莱斯带有偏见的话语没有令朱莉消沉,反而激发她将自家庭院修葺一新,表现了其独立自强的能力;爬上无花果树的朱莉,震撼于眼前的美景、领悟了父亲的话语,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视角,具备了辩证思维能力;“叔叔事件”使朱莉坚定了承担家庭责任的勇气,折射出朱莉具备的人性美。

正是朱莉这些美好品格和能力打动了布莱斯,令布莱斯摒弃了其原有的偏见,渐渐爱上朱莉。

因此综上所述的种种美德都使主体具备了赢得客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三)实现目标。

指主体的状态由于一个行动而发生了转换,此转换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是四个阶段中的核心,分为两种类型及从拥有到失去或者从不具有到拥有。

用函数形式表现为: F(S)=[ [S > O]→[S> O]或 F(S)=[S> O]→[S >O]。

此公式中,S 是主体,F为采取的行动,O 是失去的或者之后拥有的东西,影片中朱莉(S)通过一个行动(F),即在“篮子男孩”午餐竞拍时,朱莉出于同情“拍”下了无人问津的男孩艾迪,并按规定与艾迪约会共进午餐。

正是由于这个行动(F),使布莱斯误认为朱莉不再喜欢他,冲动之下,径直拉起正约会的朱莉,并欲亲吻。

至此,朱莉拥有了期待已久的来自布莱斯的初吻和爱情(O)。

(四)获得奖赏。

本阶段是确认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真实性,判断最后状态,即目标是否达成,最终结局如何。

影片中,布莱斯为朱莉种下了她最珍视的无花果树,两人牵手相视而笑。

朱莉最后获得了最初渴望的爱情,进入了获得嘉奖阶段,在这一阶段,行动主体达到了其在第一阶段中所产生的目标,实现了对爱情从无到有的转变。

三、《怦然心动》的行动元以及结构图《怦然心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可以用3 组行动元范畴的对立关系概括进来,具有很强的价值与功能。

下面我们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来分析和解读《怦然心动》中的人物关系。

(一)《怦然心动》的6个行动元:主体:朱莉客体:布莱斯发送者:布莱斯接收者:朱莉辅助者:朱莉父亲,布莱斯外公反对者:布莱斯父亲,布莱斯朋友主体朱莉追求客体布莱斯的过程构成了影片《怦然心动》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框架。

故事主要讲述了朱莉从对布莱斯初吻和爱情的执着和狂热转为理性思考而最终获得了布莱斯爱情的故事。

因此,主体是朱莉,客体是布莱斯,朱莉对布莱斯的关系是“欲望”和“追求”关系,是整个文本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组关系,其他的行动元和关系都是围绕着这组行动元产生关系的。

发送者布莱斯与接受者朱莉的关系是提供和接受之间的关系主体朱莉追求客体布莱斯,就存在给她提供目标和对象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布莱斯,力量的获得对象是朱莉,就是行动的接受者。

影片中布莱斯的那对蓝眼睛让朱莉沦陷,从此布莱斯牵动着朱莉的心,童年时热情拥抱布莱斯,少年时情不自禁嗅布莱斯并主动送鸡蛋,看到布莱斯和别的女孩约会时的那种失落,布莱斯是朱莉年少时期爱情世界的全部。

布莱斯引起了朱莉追求他的欲望,因此,布莱斯是发送者,朱莉是接收者。

辅助者之一朱莉父亲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观点点醒了痴恋于布莱斯的朱莉,她开始辩证全面地审视和布莱斯的关系,逐渐发现布莱斯迷人的外表下那颗怯懦、寡断的心,进而犹豫是否放弃这段单相思,虽然如此看来朱莉父亲似乎阻碍了主体朱莉实现目标。

恰恰相反,父亲之言让朱莉对布莱斯之爱蜕去稚嫩、走向成熟,最后,在朱莉已经拒绝布莱斯时,父亲仍允许布莱斯在自家庭院为女儿栽种了一棵无花果树,而最终促使两人恋情圆满。

知女莫若父,朱莉父亲深知女儿对布莱斯情根深种,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女儿学会全面成熟地对待爱情,在关键时刻他辅助朱莉接受了布莱斯的歉意和心意,促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此,朱莉父亲是辅助者之一。

布莱斯外公是一位睿智且眼光独到的老人,他欣赏执着勇敢的朱莉,给予其精神和行动上的支持,且引导感情上晚熟迷惘的布莱斯正视自己的内心、发现朱莉的魅力、弥补过失、终获朱莉的芳心。

外公的行为都是在协助男女主人公从分歧走向和解。

因此,布莱斯外公也是主体实现欲望的辅助者之一。

布莱斯母亲虽曾附和丈夫对朱莉家經济状态予以嘲讽,但当知道朱莉家的贫穷是源于其父母倾尽所有积蓄照顾朱莉的弱智叔叔后,对朱莉家刮目相看,且诚邀朱莉一家共进晚宴。

正是这顿晚宴消除了两家由于“鸡蛋风波”产生的芥蒂,也令布莱斯质疑、反思父亲一直以来对朱莉家的偏见,并意识到自己和父亲一样的怯懦,进而彻底走出父亲对他的负面影响,放下了偏见,勇敢地追求爱情,可以说“家庭晚宴”也是布莱斯和朱莉爱情的“催化剂”。

因此,布莱斯母亲也是辅助者之一。

布莱斯父亲从影片第一幕就表现出对朱莉的反感,以及一直以来对朱莉家庭经济状态的嘲弄,父亲的态度是年幼时的布莱斯对朱莉有偏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导致了朱莉频频主动地示好,而被拒绝的情景,所以布莱斯父亲是反对者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