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研究

se rc a i . n o d rt s e ti e o t m o a e o df r t e S l c h r ce z t n o l df d c c u C - ta i c d I r e o a c r n t p i a h mu d s g f mo i e .I U a e c aa tr ai ft e mo i e a i m a i l  ̄ i o l i l r o ae w si e t ae y me u f l b o pi a e a t t n e a d vs o i E p r na s l s o e tt b n t a v s g t d b a so i a s r t n v u , ciain i d x。 n ic st . x e me tl e u t h w d t a e n i o o l v o y i r h h
行业 得到前 所未有 的发展 。
匀分散, 与高聚物之 间没有结合力 , 易造成 界面缺
陷 , 造成 高 聚物 的某 些 性 能 降 低 , 会 特别 是 过 量 填
1 实验
1 1 实验 原料 .
米碳酸钙直接应用于有机介质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 题: 一是 颗粒表 面 能高 , 于热 力 学非 稳 定状 态 , 处 极
易聚集成 团 , 而影 响 了纳 米碳 酸 钙 的实 际应 用 效 从 果; 二是碳 酸钙表 面亲水 疏油 , 有机介质 中难 于均 在
步 深入 , 米碳 酸钙 的更 多 优异 性 能 将被 发 现 和应 纳 用 , 必将 使 中国的 纳米 碳 酸钙 工 业及 相 关 的许 多 这
于纳米碳酸钙 与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差 ,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 。本文控制改性温度为 9 o℃ , 改性 时间为 3 r n采用硬脂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湿法表面 改性处理 。通过 吸油值 、 0 i。 a 活化指数 、 黏度对改性 前后的纳米碳 酸钙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用途

一、纳米碳酸钙的制备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碳化法、复分解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其中, 碳化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气体 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具体制备过程包括配料、搅拌、碳化、过 滤、干燥和表面处理等步骤。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纳米碳酸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用途
目录
01 一、纳米碳酸钙的制 备
02
二、纳米碳酸钙的用 途
03
三、纳米碳酸钙的市 场现状和前景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纳米 碳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本次演示将 详细介绍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用途及市场发展情况,以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 纳米材料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功能性纳米碳酸钙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橡胶、塑料、涂料、化 妆品和生物医学等。由于其良好的分散性和高透明度,它可以作为塑料的增强填 料和透明剂。此外,纳米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如抗癌药物和疫苗的载体。
五、结论
功能性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其制备方法的改 进和性质的优化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提高其使用性能。对其磁学性质和生 物相容性的进一步研究也将为纳米碳酸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带来新的可能。
摘要纳米碳酸钙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无机纳米材料,在橡胶、塑料、 涂料、油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次演示总结了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及改性应用 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引言纳米碳酸钙是一种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无机纳米粒子,具有轻 质、高比表面积、吸油性等特性。制备纳米碳酸钙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气 相水解法、界面沉淀法等。纳米碳酸钙经过改性处理后,可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性 能,如表面改性技术、插层改性技术等。
纳米碳酸钙改性技术研究进展及代表性应用综述

纳米碳酸钙改性技术研究进展及代表性应用综述吕津辉/文【摘要】碳酸钙是一种重要的无机粉体填充材料,由于其原料来源丰富且成本低,生产方法简单,性能比较稳定,被广泛的应用于橡胶、涂料、胶黏剂、造纸、塑料、食品等行业。
按照生产方法的不同,碳酸钙可分为重质碳酸钙和轻质碳酸钙。
而活性碳酸钙,又称改性碳酸钙,是通过加入表面处理剂对重钙或轻钙进行表面改性制得[1]。
【关键词】纳米碳酸钙;改性剂;改性技术;纳米碳酸钙应用;填加纳米碳酸钙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超细固体粉末材料,其粒度介于0.001~0.1um(即1~100nm)之间等。
由于纳米碳酸钙粒子的超细化,其晶体结构和表面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普通碳酸钙所不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效应[1]。
为了使具有良好性能的纳米碳酸钙发挥优良性能,使用者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多功能性的补强填充改性材料。
改性后的碳酸钙表面吸油值明显降低,凝聚粒子的粒径减小,粒子分散性增强,作为填料用于生产后的制品塑化时间缩短,塑化温度下降,溶体流动指数上升,流动性得到显著改善[2]。
1.表面改性的理论1.1 化学键理论偶联剂一方面可以与纳米碳酸钙表面质子形成化学键,另一方面要与高聚物有较强的结合界面,进而提高纳米粒子的力学性能[1]。
1.2 表面浸润理论因为复合材料的性能受高分子物质对纳米填料浸润能力的影响,若填料能完全被浸润,那么树脂对高能表面的物理吸附将提供高于有机树脂内聚强度的粘结强度[1]。
1.3 可变形层理论吸附树脂会优先选择偶联剂改性填料的表面作配合剂,一个范围的固化不均会生成变形层,变形层是一个比偶联剂在聚合物和填料之间的单分子层厚得多的柔树脂层,它能防止界面裂缝的扩图1流化床造粒工艺流程展,松弛界面应力,加强界面的结合强度[1]。
1.4 约束层理论模量在高模量粉体和低模量粉体之间时,传递应该是最均匀的[1]。
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般 需采 用 惰 性 溶剂 [ 如液 体 石 蜡 ( 白油 ) 石 油 醚 、 、
提 高 , 耐 酸性 和 阻燃 性 的 改善也 有 较好 的效果 . 对 除 了用 作 硬质 聚氯 乙烯 的功 能 填料 外 .还 广泛 用 作胶 黏剂 、 墨 、 油 涂料 等 的填料 和颜 料 。
1 . 硼 酸 酯 4
Re e r h pr g e si ur ac s a c o r s n s f e mod fc to t c o og fna m e e a c um a bo i a i n e hn l y o no i t rc l i c r nat e
Y n i in Y nX n ag e a ,a i T j
的纳米 效 应 纳米 碳 酸钙 改性 的作 用机 理 为表 面物
理 作用 ( 括表 面包 覆 和表 面 吸附 ) 包 和表 面化 学作 用 ( 括 表面 取代 、 合 和接枝 等 )表 面改 性 方法 又可 包 聚 。 分 为 干法 表 面改性 工 艺和湿 法 表 面改性 工艺
的来 源 问题 果碳 酸钙 中水 分含 量较 高 . 如 则偶联 剂
c a a tr t s f t o e u fc a t w r e i w d Va o s e s r c mo i c t n e h oo is i cu i g su f g , h r ce si o h s s ra t n s e e r v e e . r u n w n f e i c i a d f ai tc n lg e , ld n tf n s i o n i c mp st o p i g g n ,e ci e mo o r a t e ma r moe u e , oy r , ls s a d u e ip r a t t. w r o o i c u l a e t r a t n me , c i c o lc ls p l me s p a ma , n s p r d s e s n s ec , e e e n v v
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机颜料作为涂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提升和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其中,表面纳米包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改性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通过在有机颜料表面引入纳米级别的无机材料,形成一层或多层包覆层,从而改变颜料的表面性质,提高其稳定性、分散性、耐候性和耐腐蚀性等。
本文旨在探讨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技术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分析改性前后的颜料性能变化,为涂料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有机颜料的基本性质和应用现状,阐述表面纳米包覆改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接着,通过具体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探讨不同纳米包覆材料对有机颜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纳米包覆层在涂料中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对表面纳米包覆改性后的有机颜料在涂料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评估其在不同涂料体系中的表现,为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技术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为提升涂料性能和拓展有机颜料的应用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有机颜料表面纳米包覆改性的原理与方法有机颜料的表面纳米包覆改性是一种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在颜料表面形成一层纳米级的包覆层,以改善其性能并扩大其应用范围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基于纳米包覆层对有机颜料表面的覆盖和保护,以及由此产生的表面效应和界面性质的改变。
纳米包覆改性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纳米颗粒对有机颜料表面的覆盖和包裹,形成一层阻隔层,保护颜料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二是纳米颗粒与有机颜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化学键合、物理吸附等,从而改变颜料的表面性质,如润湿性、分散性、光稳定性等。
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混合法、超声波法、球磨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力将纳米颗粒与有机颜料混合在一起,形成包覆层。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包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纳米颗粒与颜料之间的结合力较弱。
纳米碳酸钙的改性及其在硅酮胶中的应用

纳米碳酸钙的改性及其在硅酮胶中的应用采用微孔分散碳化法合成了微纳米碳酸钙(CaCO3),通过添加油酸对纳米CaCO3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纳米CaCO3对硅酮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适量的油酸可以降低颗粒粒径,并能改善分散性,过量的油酸虽然能够降低颗粒粒径,但会使粉体的分散性变差;与添加普通纳米CaCO3相比,当添加油酸质量分数为1.5%时,改性纳米CaCO3不仅减小了所制硅酮胶的表干时间,其固化性能、拉伸伸长性能和粘接性能也得到极大改善,且纳米CaCO3的相对最佳添加量为35%。
标签:纳米碳酸钙;硅酮胶;油酸;微孔分散碳化法CaCO3作为无机填料在橡胶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填料既可降低橡胶制品的成本,又能提高其性能。
在橡胶制品中添加纳米CaCO3作为无机填料时,制品的抗撕裂性能、耐屈挠性能、压缩变形以及硫化胶伸长率等都比添加普通CaCO3时要提高很多。
但是CaCO3颗粒的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其在橡胶中的分散也就越困难,尤其是当颗粒的粒径在0.1 μm以下时,由于表面能增大,在与橡胶共混时容易因生热而引起粘混。
本试验采用微孔分散法合成了微纳米CaCO3,通过添加油酸对CaCO3进行表面改性,以减小纳米CaCO3的表面自由能,提高其分散性,进而改善纳米CaCO3在硅酮胶中的共混效果。
1 实验部分1.1 主要原材料氢氧化钙[Ca(OH)2],工业级,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油酸(C17H33COOH),工业级,北京化工厂;室温硫化硅橡胶,工业级,苏州恒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助剂为工业级,市售。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试验所用主要仪器如表1所示。
1.3 改性纳米碳酸钙及硅酮密封胶的生产流程改性纳米CaCO3及硅酮密封胶的生产流程如图1、图2所示。
1.4 表面改性纳米碳酸钙的制备将油酸溶于无水乙醇中制备成浓度为0.1 mol/L的油酸乙醇溶液;将Ca(OH)2加入到适量蒸馏水中溶解制取Ca(OH)2悬浊液,并加入适量的油酸乙醇溶液,迅速搅拌均匀;安装好微孔分散器后打开CO2储气罐阀门,调节流量为100 mL/min,通气一段时间,将仪器内的杂质气体排尽;用制备好的Ca(OH)2悬浊液加入到微孔反应器中,开始碳化反应,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且用pH计实时测量溶液的pH值,当pH下降到7时停止通入CO2,反应结束。
碳酸钙表面改性常用改性剂有哪些

碳酸钙表面改性常用改性剂有哪些?在实际生产中,碳酸钙的表面处理主要分为干法改性和湿法改性。
对于重钙、部分低档次轻钙等普通产品,可采用干法处理,对于纳米碳酸钙、专用碳酸钙等中高档次的产品则需采用湿法处理。
1、碳酸钙干法改性常用改性剂干法改性是将表面处理剂与碳酸钙粉末直接混合,通过高速旋转、喷淋等方式,使改性剂一端的基团与碳酸钙表面形成强化学键,另一端与高分子材料发生反应或物理缠绕,从而实现对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干法改性的工艺原理简单,设备要求也不高,但此法缺点也很明显,无法达到非常均匀的包覆效果,总有部分碳酸钙无法被包覆,这将导致产品在应用时使制品出现缺陷。
故干法改性一般适用于对性能要求不太高的产品。
干法改性工艺使用的表面处理剂主要有:钛酸酯类:主要分为单烷氧型,螯合型和配位型三大类。
单烷氧型因含有功能性基团,比较适合干法改性;螯合型因含有乙二醇基,比较适合湿法改性工艺;而配位型一般难溶于水,不与酯发生反应,适合干法改性。
铝酸酯类:常温下为白色蜡状固体,热分解温度高、约300℃,具有反应活性强,无毒、味弱、价格较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但因为易水解,钛酸酯只适合于干法改性工艺。
由于铝酸酯对PVC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润滑性,其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钙表面处理及塑料产品的加工中。
硼酸酯类:常温下为白色粉状或块状固体,由于具有优异的抗水解性和热稳定性,硼酸酯不仅可以应用于干法改性,湿法改性也同样适合。
磷酸酯类:表面处理时,可以与碳酸钙表面钙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磷酸钙包覆在碳酸钙表面,从而达到表面改性功能。
用磷酸酯处理过的碳酸钙在应用时可提高材料的加工、机械性能,同时也可改善制品的阻燃性和耐腐蚀性。
2、碳酸钙湿法改性常用改性剂湿法改性是将表面处理剂溶于水,加入到碳酸钙水溶液中,通过控制加入速度,溶液温度,包覆时间来进行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相较于干法改性,湿法改性的包覆效果明显更好,包覆的更加均匀,得到的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纳米碳酸钙改性技术进展和应用现状

纳米碳酸钙改性技术进展和应用现状目前用于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的方法重要有:局部化学反应改性、表面包覆改性、微乳液改性、机械改性及高能表面改性。
1纳米碳酸钙表面改性技术优缺点对比局部化学反应改性方法重要通过纳米碳酸钙表面官能团与改性剂间发生化学反应来达到改性目的,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工艺。
将碳酸钙粉和表面改性剂同时投放到捏合机中进行高速捏合的方法称为干法改性。
此法操作简单,出料便于运输且可直接包装。
干法改性所得产品表面不均匀,适合低档碳酸钙粉末的生产,但因操作工艺简单而被广泛采纳。
适合干法改性的改性剂重要有钛酸脂、铝酸脂、磷酸脂等偶联剂。
湿法改性是将碳酸钙和改性剂在液相中共混,通过改性剂在碳酸钙表面包覆形成双膜结构来进行改性的,湿法改性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工艺较为多而杂。
水溶性的表面活性剂较适合湿法改性工艺,这类水溶性表面活性剂重要有高级脂肪酸及其盐等。
表面包覆改性方法是指表面改性剂和纳米碳酸钙表面之间仅依靠范德瓦耳斯力或物理方法连接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改性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同时在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达到制备和改性同步进行的目的,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碳酸钙分散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微乳液改性方法又称胶囊化改性,这种方法是通过在纳米碳酸钙表面包上一层其他物质的膜,更改粒子表面固有特性来进行改性的。
此法虽然和表面包覆改性方法仿佛,但是这种方法改性后包在纳米碳酸钙表面的一层膜相对表面包覆改性的较为均匀。
机械化学改性方法是利用猛烈机械力作用有目的的激活粒子表面,使分子晶格发生位移,来更改其物理化学结构和表面晶体结构,提高粒子与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反应活性的改性方法。
对于大颗粒的碳酸钙这种改性方法特别有效,就纳米级碳酸钙来说,由于其本身粒径很小,通过机械粉碎、研磨的机械化学改性方法就不再能发挥出优异的改性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化学改性方法虽不能单独见效,但因其能显著加添纳米碳酸钙的活性基团与表面活性点,因此结合其他改性方法协同作用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随着碳酸钙粒子的专用化和纳米化,其本身也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CaCO3粒子粒径越小,表面上的原子数越多,则表面能越高,吸附作用越强,根据能量最小原理,各个粒子间要相互团聚,无法在聚合物基体中很好的分散;二是CaCO3作为一种无机填料,粒子表面亲水疏油,与聚合物界面结合力较弱,受外力冲击时,易造成界面缺陷,导致材料性能下降。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纳米碳酸钙的纳米效应提高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增强与有机体的亲和力,改进纳米碳酸钙填充复合材料的性能,必须采用有效的改性工艺及表面改性方法对其表面改性,进而扩拓宽其应用领域。
改性剂一方面可以定向吸附在纳米碳酸钙表面,使其表面具有电荷特性,物理与化学吸附共存,形成的吸附层较稳定。
由于同种电荷的排斥性,纳米碳酸钙不易聚合,从而提高其润湿性、分散性和稳定性,可以创造颗粒间的互相排斥作用,起到很好的分散效果。
另一方面可以增大纳米碳酸钙与有机体的界面相容性及亲和性,从而提高其与橡胶或塑料等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
目前改性剂根据其结构与特性可以分为表面活性剂、偶联剂、聚合物和无机物。
一、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种类多,生产能力大,价格低廉。
目前,表面活性剂改性纳米碳酸钙技术较成熟,是工业上碳酸钙表面改性常用的修饰剂。
表面活性剂主要可分为脂肪酸(盐)类、磷酸酯类等。
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的碳酸钙可以经常用于塑料、橡胶中,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提高被填充物的加工性能。
脂肪酸(盐)类改性剂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一端长链烷基结构和高分子结构类似,与高分子基料有较好相容性;另一端为羟基等极性基团,可与碳酸钙表面发生物理或化学吸附。
用于碳酸钙表面活化处理的脂肪酸主要是含有羟基、氨基的脂肪酸。
目前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脂肪酸(盐)。
通过此种活化剂活化的碳酸钙吸油值小,疏水率高,pH值适中,粘度小。
活化方法如下:将一定固含量的碳酸钙浆料加热到80~90℃,取碳酸钙质量2%的硬脂酸,如果是纳米钙硬脂酸的量还应该适当增加。
称取硬脂酸量16%的NaOH,溶解后加热到80℃,然后加入硬脂酸,待硬脂酸皂化完全后,加入到碳酸钙浆料中,继续加热搅拌1h,抽滤,烘干即得活性碳酸钙产品。
硬脂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钛酸酯、聚乙二醇、乙烯酸相配合使用,效果也很好。
另外常用的还有松香酸(盐)、丙烯酸、椰子油、棕榈酸(盐)、磺化油、太古油等。
二、偶联剂
偶联剂是使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界面上起着分子桥偶联作用的一种独特的化工材料,用偶联剂对CaCO3粉末进行表面处理可制造功能CaCO3粉末,国外处理CaCO3的偶联剂有几十种。
1、钛酸酯偶联剂
目前,钛酸酯偶联剂的品种已超过七十种,根据其分子结构,与填料偶联类型,主要分为单烷氧基型、单烷氧焦磷酸酯型、螯合型和配位型四大类。
钛酸酯偶联剂中烷基容易水解,也容易与无机物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从而把偶联剂与无机物连接在一起,表面覆盖一层钛酸酯偶联剂层而得到了活化,表面张力变化,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较容易分散到树脂或橡胶中去。
钛酸酯偶联剂的大致用量为碳酸钙的0.5%~3%之间,被处理的碳酸钙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所需要的钛酸酯偶联剂的用量也就越大。
螯合型的钛酸酯耐水性较好,用作湿法活化处理碳酸钙时不易溶于水,一般采用下述:种方法使之分散于水中:①使用高速分散机使之分散于水中;②使用乳化剂将它乳化于水中;
③含有磷酸基、焦磷酸基和磺酸基的螯合型钛酸酯可以用胺类试剂使之季铵盐化后溶解于水。
2、铝酸酯偶联剂
铝酸酯偶联剂与钛酸酯偶联剂的机理类似,碳酸钙表面的羟基可与铝酸酯偶联剂的亲无机端发生健合反应,形成表面改性的碳酸钙粒子。
经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的碳酸钙具有低吸湿性,低吸油量,平均粒较小,在有机介质中易分散,活性高的特点,且常温下为固体,颜色浅,无毒、味小、热分解温度高。
经铝酸酯改性后碳酸钙要比经钛酸酯改性的碳钙成本低,热稳定性好。
3、硅烷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是开发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类偶联剂。
对CaCO3粉末表面处理较为有效的是一种多组分硅烷偶联剂,它能使CaCO3粉末表面硅烷化。
实践证明,对于表面不含游离酸的物质效果欠佳。
选择硅烷偶联剂对碳酸钙进行改性一定要考虑聚合物基料的种类,也即一定要根据表面活化后产品的应用对象和目的来选择硅烷偶联剂。
用于CaCO3粉末表面处理的其他偶联剂还有锆铝酸酯偶联剂、锌酸酯偶联剂、铬酸酯偶联剂等。
三、聚合物
水溶性聚合物又称为水溶性高分子,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解形成溶液或分散液。
聚合物可定向地吸附在碳酸钙的表面,使碳酸钙具有电荷特性,并在其表面形成物理和化学吸附层,阻止碳酸钙粒子团聚结块,改善分散性。
一般认为,聚合物包覆碳酸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把聚合单体吸附在碳酸钙表面,然后引发其聚合,从而在其表面形成极薄的聚合物膜;另一类是将聚合物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再加入碳酸钙,当聚合物逐渐吸附在碳酸钙表面时排除溶剂形成包膜。
现在利用聚合物的这种分散作用已经合成了一些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的纳米微粒。
聚合物PMMA包裹处理纳米碳酸钙后可达到纳米分散级,对PP 起到增韧、增强作用。
此外,用烷氧基苯乙烯-苯乙烯磺酸共聚物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处理,也能提高纳米碳酸钙的分散性。
聚烯烃低聚物对纳米碳酸钙等无机填料有较好的浸润、粘合作用。
这类化合物有无规聚丙烯、聚乙烯蜡等(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5000),它们可与纳米碳酸钙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后,通过密炼、开炼、造粒工艺过程便可制成新型母粒填料,产品能够较好地用于编织袋、聚乙烯中空制品、聚烯烃注射器等。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的聚丙烯、聚丙烯酸(盐)、烷氧基苯乙烯、聚乙二醇及反应性纤维素等均能较好地改善纳米碳酸钙的润湿特性,这类极性低聚物可以定向地吸附在纳米碳酸钙的表面,使其具有电荷特性并形成吸附层,阻止团聚现象,从而提高其分散性。
四、无机物
无机电解质分散剂在纳米碳酸钙表面吸附,一方面可以显著提高纳米碳酸钙表面电位的绝对值,从而产生较强的双电层静电排斥作用;另一方面,吸附层可诱发很强的空间排斥效应。
同时无机电解质也可增强纳米碳酸钙表面对水的润湿程度,从而有效地防止纳米碳酸钙在水中的团聚这类无机物有缩合磷酸、铝酸钠、硅酸钠、明矾等。
由于纳米碳酸钙存在耐酸性差、表面pH值大等缺点,限制了其使用范围的扩大。
采用缩合磷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处理,在其表面形成缩合磷酸的包裹层,从而提高其耐酸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橡胶、塑料制品、造纸、涂料、油墨等工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必须提高碳酸钙的晶位和档次,特别是生产高级铜板纸、高档油墨、汽车专用漆(底盘聚酯漆、汽车面漆)所用纳米级超细碳酸钙需求日益增多。
我国纳米级超细碳酸钙的产量不高,且产品单一,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高档纳米级碳酸钙仍然依赖进口。
因此,我国必需加强开发新型、高效,价廉的活化剂,改进活化设备和工艺,以生产高档专用碳酸钙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