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甘会馆的建筑形制
浅谈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装饰

浅谈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装饰作者:刘怡燕胡惠娜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6年第03期摘要:开封山陕甘会馆坐落于河南省开封市徐府街中段路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旧称山陕会馆,清光绪末年改为山陕甘会馆,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山陕甘会馆气势雄伟而秀美,工艺精巧而华丽,其建筑规格、装饰标准都是其他同类会馆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成为古代建筑和优秀艺术品的经典宝库。
本文从另一视角研究中轴线以外的次要建筑中的装饰做法,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会馆;装饰;雕刻一、开封山陕甘会馆布局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群从清乾隆四十一年开始建造,同我国古代的建筑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一样,采用的是均衡对称的方式沿中轴线设计。
山陕甘会馆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建有照壁、戏楼、拜殿和牌楼这些主要建筑以及对面的次要建筑,随后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建附属建筑,由南至北为左右翼门、钟楼和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跨院等。
它们之间用檐廊等建筑形式连接起来,沿纵深方向伸展,形成长方形庭院,构成有深度和层次的空间。
起到联系和间隔作用的是戏楼两侧的掖门及东西偏院配置的围墙及垂花门等小建筑。
这些建筑既各自一体,又互相衬托,有机组织在一体,形成了以山陕甘会馆中轴线上建筑群为核心的一组建筑群,创造出一定的艺术气氛,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院内树木扶疏、花鸟莺啼、颇有境意。
1.钟鼓楼钟鼓楼,因在楼内设置钟鼓,按时敲钟长鸣,向城内居民报告时辰而得名钟鼓楼,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所谓“晨钟暮鼓”。
鼓楼的来历最早见于《重修滑县治》:“北魏时,衮州多盗。
李崇为刺史,乃村置一鼓楼,盗发之处,双槌乱击。
四面之村始闻者,挝鼓一通,次复闻者,以二为节次,后闻者以三为节次,各击鼓千槌,诸村闻鼓,皆守要路。
是以俄顷之间,声布万里之内……故后世效之,州县多置鼓楼”。
[2]从此处可以看出鼓楼起初的作用为传递消息,便于擒贼之用,后来演又逐渐变为其它的功能。
开封山陕甘会馆内的钟鼓楼是开封经过战乱水患后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弥足珍贵。
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装饰

白色搭配
除了红色和金色,白色也是会馆 建筑装饰中常用的色彩,白色在 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纯洁、清新和 宁静,如雕刻的花朵、人物的衣
裳等。
装饰工艺
木雕
会馆的建筑装饰大量使用了木 雕工艺,如牌坊、门窗、梁枋 等,木雕工艺精湛,雕刻内容 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石雕
会馆的建筑装饰中也运用了大量的 石雕工艺,如抱鼓石、台阶、柱础 等,石雕工艺粗犷豪放,给人以强 烈的视觉冲击。
旅游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如网络平台、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等 ,加大对开封山陕甘会馆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美 誉度。
文化艺术展览推广
1 2
举办文化艺术展览
在会馆内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如传统书画、 民间工艺品、文物珍品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 魅力。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邀请国内外文化艺术专家、学者、艺术家前来交 流、讲学,提高会馆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历史文化
总结词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建筑装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详细描述
会馆的建筑装饰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传统习俗和神话传说的元素,如历史人物的雕刻、传统故事的绘画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宗教文化
总结词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建筑装饰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
地方特色
会馆的建筑也体现了地方特色,采用了当地传统的 建筑手法和材料,如砖雕、木雕等工艺,以及地方 性的建筑材料如黄泥、青砖等。
建筑布局
中轴线布局
会馆的建筑布局采用了中轴线布局,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突显出主体建 筑的庄重和气势。
四合院结构
会馆内部采用了四合院结构,将主要建筑围绕庭院建设,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 ,增强了建筑的私密性和内向性。
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装饰

会馆的建筑风格结合了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粗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建筑材料
砖石为主
会馆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木材为辅
会馆的建筑材料中还包括了大量的木材,用于支撑和装饰。
建筑细节
010203雕 Nhomakorabea精美会馆的雕刻细节非常精美 ,包括石雕、木雕和砖雕 等。
色彩鲜艳
会馆的建筑细节中使用了 大量的色彩,尤其是红色 和绿色,使得整个会馆显 得非常鲜艳和醒目。
会馆的研究方向
历史背景研究
进一步深入挖掘会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包括商业贸易、文 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建筑风格研究
系统研究会馆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技术,分析其南北传统建筑的融合 特点。
装饰艺术研究
全面研究会馆的装饰艺术,包括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各个方 面的内容,挖掘其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THANKS
化价值。
砖石雕刻
会馆的砖石雕刻技艺非常精湛, 包括石狮、石鼓、石阶等,每个 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雕刻,表
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
装饰的文化内涵
寓意深远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着 深刻的文化内涵,如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和谐与平 衡等。
传统文化的体现
会馆的装饰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儒家 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在建筑装饰中得 到了很好的体现。
山陕甘会馆的创建
据史书记载,该会馆是由山西、陕西 、甘肃三省的商人在清朝乾隆年间共 同筹建的。
会馆的发展历程
初建与扩建
会馆在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建设, 之后不断进行扩建和修缮,形成 了现有的规模。
历史价值
洛阳山陕会馆琉璃照壁的装饰艺术赏析

洛阳山陕会馆琉璃照壁的装饰艺术赏析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市区金谷园内,是中国近代华侨会馆的代表建筑之一。
会馆琉璃照壁装饰艺术是洛阳山陕会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琉璃照壁通过独特的造型设计、精美的装饰和细致的雕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这些琉璃照壁因其形制各异而被分为数种不同类型,如阁楼式、碑刻式、板壁式、门额式等。
根据其所代表的内容不同,装饰图案也不同。
比如,碑刻式的琉璃照壁主要用来表现历史人物、文化名人的生平和事迹,其设计造型优美、繁琐精细,极富艺术价值。
门额式的琉璃照壁则主要用来突显门房的富贵气派和高大尊贵,它们的雕刻和装饰手法则更加精湛,为整个会馆增添了一份庄重威严的气息。
琉璃照壁的装饰元素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和人物形象、民俗艺术图案、文字和金龙等纹饰等。
其中最为精美的要数琉璃窗和琉璃板,它们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经历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琉璃窗上往往刻有各种故事和传说,如《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
而琉璃板则以各种鸟兽虫鱼和花草果实为题材,表现出自然万物的美妙景象,其造型和雕刻都非常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此外,琉璃照壁的装饰还常常与其所在的建筑环境相呼应,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洛阳山陕会馆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貌和特殊的意义。
整个琉璃照壁的装饰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为洛阳山陕会馆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增色添彩,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开封:山陕甘会馆--开封古迹展示厅

开封:山陕甘会馆--开封古迹展示厅到开封没必要去天波杨府,但一定要去山陕甘会馆!开封的山陕甘会馆不仅仅是关帝庙,还是开封古迹展示厅。
这里有位本地志愿者,从心之年的他为您打开开封记忆!七朝古都开封,可观之地甚多。
从大相国寺出来,鱼和先生步行去宋都古城,至鼓楼广场,见2013年复建的鼓楼矗立在迎宾路口。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鼓楼,是以清光绪七年(1881年)所修建鼓楼为蓝本,放大复原的。
开封鼓楼命运,不是一般的多舛。
据专家考证鼓楼建于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景泰元年(1450年)因倾毁重修,却遇久雨成灾未竣;天顺五年(1461年)再修,又因黄河决口停工;直至明嘉靖六年(1527年),由镇守太监吕宪重筑始成;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第三次攻打开封,明军水淹解围,泽国中鼓楼废弃;清康熙元年(1662年),鼓楼复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河南巡抚阎兴邦又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河南巡抚李鹤年对鼓楼进行大修,鼓楼定式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1928年冯玉祥二次主豫,鼓楼被挪为他用并在楼顶中央增建一尖塔式四方楼;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时,鼓楼楼阁部分被炮火焚毁,仅存台基;1976年11月,仅剩的台基被拆除,辟为广场。
至此,开封鼓楼消失。
开封山陕甘会馆位于龙亭区徐府街北,为旅居开封的山陕甘三省富商本着扩大经营、联络情感、保护自身利益筹建的同乡会。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坐落在明代中山王徐达的府址上,为四合院式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戏楼、牌楼、正殿。
东西两侧有左右掖门、垂花门、钟鼓楼、厢房和东西跨院。
会馆的牌楼和三雕艺术,在河南现存古建中享有盛名。
山陕甘会馆照壁临街,两侧有飞檐高耸的东西掖门。
↓照壁为一字形,沿街东西走向,壁体高约九米,长十五米左右,由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组成。
青砖磨砖对缝而成。
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为砖雕,图案有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各种瓶、熏炉、书函、画卷、乐器及算盘。
中国著名会馆——洛阳山陕会馆

中国著名会馆——洛阳山陕会馆洛阳山陕会馆,别称西会馆,位于老城区九都东路,始建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是当时在洛的晋、陕两地商人筹资修建的经商、聚会、社交场所。
馆址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
洛阳山陕会馆中轴线卜有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中轴线左右为对称的东西穿房及配房。
洛阳山陕会馆也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早期建筑群之一。
洛阳地处中原,居水陆之便,邻山西、陕西,南达江淮,东靠齐鲁。
会馆“制称宏丽”。
康熙、雍正年间,洛阳山陕会馆建成,为当时在洛的晋、陕两地商人筹资修建的经商、聚会、社交场所。
嘉庆、道光年间,山陕会馆经历了多次修缮。
新中国成立后,山陕会馆一直由洛阳市第七中学使用,该建筑成为洛阳市七中的校舍,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归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管理,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依托洛阳山陕会馆建成对外开放。
洛阳山陕会馆坐北朝南,布局前密后疏。
有琉璃照壁、山门、舞楼、正殿、拜殿等建筑,门前还有两对石狮。
其中正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
壁高12米、宽13.2米,由青色雕砖砌成,正中用彩色琉璃方砖镶成3块方形壁面,其上雕饰二龙戏珠、花卉、人物等,基座雕饰有图案。
正殿为中心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式顶,琉璃覆瓦,勾连斗拱。
会馆的地势偏低,没有正开的大门,只有东、西两个仪门。
东西仪门中间有照壁,高约12米,宽13米。
正对照壁的是山门,门的正上方刻着“河东夫子”四个字。
这“河东夫子”指的是关公,关公是诚信之师,敬奉他代表商人要以诚信为本。
山门后面是舞楼,楼上的屋脊都是琉璃构件,那二龙相戏的“珠”是蜘蛛,象征商路的四通八达;那条连接整个琉璃屋脊的绳子图案,又有“绳绳相扣,代代相传”的寓意;姿态各异的八仙,自然指商道上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还有白菜,意指“白来财”。
关于聊城山陕会馆的详解

关于聊城山陕会馆的详解一、聊城山陕会馆的基本概况1. 聊城山陕会馆啊,那可是相当有年头、相当有看头的地儿。
它在聊城古城的南部,就那么静静地矗立着,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精神矍铄的老人。
这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也就是1743年呢,经过了好多年才建成,你想啊,这么多年的精雕细琢,那得有多精致啊。
2. 它的规模可不小,占地有3311平方米。
整体建筑啊,那是布局紧凑,错落有致。
从外面看,会馆的大门就特别气派,门楼上的雕刻啊,那真叫一个精美。
每一处花纹,每一个图案,都像是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二、会馆的建筑特色1. 先说这会馆的建筑结构。
它是采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形式,木构架结构为主。
那些大梁啊、柱子啊,可都是粗壮又结实,稳稳地撑起了整个会馆。
而且在建筑的连接部分,采用的榫卯结构,这可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啊。
没有一颗钉子,却能让建筑牢固得很,历经风雨而不倒。
2. 再看这会馆的雕刻艺术。
那可真是绝了,到处都是精美的雕刻。
在会馆的墙壁上、柱子上、房梁上,都刻满了各种图案。
有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就好像随时会从雕刻里飞出来、爬出来一样。
还有人物故事的雕刻,像什么三国故事之类的,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刻画得非常细致,你看着雕刻,就能想象出当时故事里的场景。
3. 会馆的色彩也很有讲究。
它主要采用的是青、绿等冷色调为主,偶尔点缀些金箔等亮色。
这种色彩搭配,让整个会馆看起来既庄重又不失华丽,在阳光下或者月光下,都别有一番风味。
三、会馆的历史意义1. 从商业方面来说,这山陕会馆可是当年山陕商人在聊城的一个重要据点。
当年山陕的商人们,远离家乡,来到聊城这个地方做生意。
他们就集资修建了这个会馆,在这里谈生意、交流信息、联络感情。
会馆就像是他们在异地的一个家,一个商业的俱乐部。
通过这个会馆,山陕商人的商业势力在聊城不断壮大,对当地的商业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 在文化交流方面,山陕会馆也是功不可没。
山陕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当山陕商人来到聊城,他们也把自己家乡的文化带了过来。
山陕甘会馆的建筑形制考略

山陕甘会馆的建筑形制考略
山陕甘会馆是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的一座历史古迹,它是汉代陈更文、朱熹隶书名下的建筑。
山陕甘会馆始建于元至正朝,历史悠久,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是收集当地民间艺术及历史遗存的最佳展示地。
山陕甘会馆由大厅、圆堂、院落、客厅和侧楼组成,这座历史古迹保存的完好,建筑设计新颖,丰富多彩,整体布局紧凑而且讲究。
山陕甘会馆的建筑形制以素白色为主,建筑外观和风格都非常的大气简洁而富有年代感,形制恰到好处,空间尺寸及建筑设计都很完美,有着沉稳大气的艺术特点。
山陕甘会馆建筑外形古朴,坡底天台,十分壮观,气势强大,比一般建筑更有趣。
它的建筑非常有趣,屋顶高低有致,深浅合力,中部石柱上方的灯洞,是古典建筑的特色,使其更加历史悠久,犹如是一座历史性的名胜古迹,让人有种置身古典艺术殿堂之感。
山陕甘会馆的建筑形制有着历史性、艺术感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内部装饰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整座建筑从四面围绕着花园立面,有着雍容恢宏的庭院,中心有着一个大庭院,有着一个大广场,里面有着以古陕西民俗为主题的地毯,上面有着联贯着古陕西民俗生活的图案,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另外,山陕甘会馆的客厅精致,两面墙面上有着彩绘图案,上面刻着特定的文字,周围放着陕西特有的家具,围着地毯,构成一片既熟悉又温馨的家园气息。
山陕甘会馆的建筑形制和装饰在当地及国内都有很高的口碑,经历了800多年的风雨,依旧完好无损,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集
中浓缩古陕西文化的精髓,是每一位来此参观的游客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陕甘会馆建筑形制山陕甘会馆总面积为3870.29㎡,建筑面积为1882.51㎡,主要建筑面积(包括大殿、配殿、钟鼓楼等)为887㎡。
它同我国古代建筑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一样,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进行设计的。
它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建筑主要建筑(照壁和拜殿等),次要建筑(戏楼和牌楼)。
两侧建附属建筑,从南向北,以此为左右翼门,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和东西跨院。
会馆大院共分为五部分,戏楼、牌楼把会馆分为前中后三个庭院,东西跨院又各自成为一个完整封闭性的院落。
地势北高南低,由南向北依次增高4%。
木雕、砖雕、石雕号称“会馆三绝”。
1.照壁照壁位于会馆中轴线南端,对会馆起屏蔽作用。
沿街东西向,长16.45米,厚0.65米,高8.95米,青砖砌成,下有高1.24米的青灰石须弥座,台基上下分为上枋、下枋、束腰、圭角、上枭、下枭等6份。
座上系壁体,两面皆有砖雕牡丹和回字纹花框,背面花框内砌有18条龙纹砖雕。
上部为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
正脊两端置近于方形的大吻,尾端外卷,背上斜插剑把,无背兽。
檐部为仿木结构,砌有砖雕的檐椽和飞檐椽,椽下置檐檩,檩下有雕“寿”字纹的梁头四根,将照壁分为五间。
梁头间置有24根龙形耍头。
平板枋下,每面有16根垂柱,垂柱之间遍嵌砖雕图案。
2.翼门翼门位于照壁两侧,好似照壁两翼故名。
它与照壁高低错落,组成一个“山”字形态体。
翼门高为10.05米,由抱鼓石、实榻大门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其中地面高度为7.8米,地下为2.25米,全部重量通过柱子传导至地下。
总重量约16吨。
屋顶高度为2.20米。
檐下密置十一踩斗拱,层层叠叠,挑出承重,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具有过渡作用。
斗拱下为实榻大门,高2.52米,门分为两扇,安装于翼门柱之间,分为上中下三槛。
在上中槛间置高1.16米的走马板,中槛外侧有外现轮廓呈正方形门簪两个,门扇外观钉有9路7钉的门钉及铺首。
门钉表现了不可侵犯的森严,反映了大门的保卫职能。
翼门下为高1.66米的抱鼓石所擎撑,抱鼓石分为门枕石,柱顶石和夹杆石三部分,夹杆石上部有铁箍,使翼门柱和抱鼓石紧密连成一体,坚固异常,分外壮观。
3.戏楼戏楼,又名歌楼。
位于照壁北部中轴线上。
它坐南面北,面阔三间,9.72米,进深2间,8.2米。
分上下两层,通高9.705米,上层高6.475米,下层高3.23米。
下层有一南北向过道,过道两侧依进深每间设一室,门宽1.1米,有双扇门。
门道南面,有一抱厦建筑,抱厦下有高2.36米,宽2.19米的双扇板门。
即会馆正门(关帝庙之山门)。
戏楼上下两层以楼板分层,在柱间架设承重梁,在柱左右间用间枋,在间枋上架楞木,楞木上铺板,板面进行防水处理。
戏楼还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两者中间以木板屏风隔开。
台前称为“乐床”,后台名“戏房”;前台用作正式演出,后台专供演员化妆。
台前为无正脊的卷棚歇山建筑,前檐7攒,山间4攒,在额枋与平板枋上均施有云纹图案。
后台部分为硬山式建筑,五架梁结构,檐部施三踩单翘斗拱,屋顶灰筒瓦覆盖,周围用绿色琉璃瓦“剪边”,正脊南面立高浮雕三组“二龙戏珠”图。
南檐额枋和平板枋上,分别雕有鹿、葡萄和云龙形图案,两侧立有山墙,山墙侧面嵌无雕刻花纹的戗檐砖。
南面有檐墙,分为槛墙和槛窗两部分。
窗分为三抹头,分为上部格心,下部涤环板两部分。
4.牌楼牌楼位于会馆中轴线的北部,拜殿南面。
牌坊高约10米,下座高出地面约0.30米,东西长10.4米,南北宽5.84米的台基,为一座“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式”建筑。
彩牌楼坐北向南,其平面布局为三柱一组的形式,左右次间的柱、枋、楼与明间轴线成45°角,起支戗作用,而次间的边柱斜出,向前后呈90°角岔开,形成四个次间。
牌坊的承重柱架为六根柱子(两根中柱,四根边柱)和十多根横枋组成,承重框架把上方的主楼、次楼的屋顶荷载依垂直向传递到基地。
明楼正脊系用高浮雕四龙纹组成,大吻置两端吞脊前视,中央饰下有券孔的小桥,桥上立攒尖亭子的脊饰件,垂脊为高浮雕花卉纹,戗脊由筒瓦扣合而成。
次楼正脊花纹和垂脊与明楼不同外,其结构基本相同。
主楼额枋下,施有透雕的雀替,雀替之上为小额枋,上又为大额枋,二者之间为垫板。
宽大的龙凤板中央正面悬挂近2米高的“大义参天”,背悬“流芳千古”匾额。
龙凤板上复置额枋,枋上施斗拱,平身科五攒,皆11踩,象鼻昂,外拽瓜拱,耍头为张口龇牙二龙头,主楼前后共有8根垂柱,垂柱上置平板枋,枋上复置斗拱,柱头科三踩,平身科也为三踩。
次楼的额枋上也为龙凤板,上绘有8幅“三国故事”彩绘画。
枋上置九踩斗拱,平身科三攒。
前后每间3根共12根垂柱;其他如柱头科、瓜柱、厢拱做法及施情况皆同主楼。
牌楼的中柱和边柱均为圆形,柱下置有高0.50米、上为鼓镜下为墩的柱础石,中柱的三面(除去向明间的一面),均制作有须弥座的抱鼓石。
三角形的柱网结构,从力学上讲十分科学。
牌楼的建筑结构、建筑艺术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实为河南现存清代牌楼中的珍品。
5.正殿正殿是山陕甘会馆的主要建筑,位于会馆的最北部,中轴线的顶端。
它由三座不同的殿比连而成,从南而北为拜殿、卷棚和大殿,其平面布局如“凸”字形。
拜殿,坐于东西长16.35米,南北宽8.95米,这一宽大的台基上。
台基周围置有高1.3米的汉白玉清式栏杆,望柱间安装有简单雕刻的石栏板,栏杆上部有支托扶手的雕刻短柱——荷叶净瓶。
卷棚和大殿坐落在同一个台基上,台基宽21.4.米,高出拜殿地幔两个台阶共0.4米。
拜殿面阔三间,12.48米,明间和次间均为4.16米,进深为三间,5.12米。
断面为圆形的梁下用随梁枋,七檩前后廊式、歇山式建筑。
三架梁、五架梁使用叉手,梁之间用驼峰,柱子有柱侧角,上部额枋、平板枋及五架梁头均布满木雕。
平板枋上坐单翘斗拱,每间2攒共10攒。
前翘上部置单翘斗拱。
四周均置七踩斗拱,用假昂,北侧额枋下装饰有倒挂楣子,其他雕刻与结构同于前檐。
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前坡正中施“黄色枋心,正脊用18节透雕云龙和花卉的琉璃脊件,大吻舌脊前视。
山面钉博缝板,中间有悬鱼装饰。
前檐及两山面不砌墙而使用木隔扇门,每间4樘,高3.5米,明间施2朵门簪,门为六抹头,裙板高0.8米,上雕牡丹、菊花、水仙、石榴和梅花等多种花卉。
卷棚面阔五间,20.24米,进深一间,4.85米,为六檩卷棚式建筑,南北面分别建有连接两殿的勾连搭,六架梁下用随梁枋。
前檐施三彩单翘斗拱,里外拽厢拱,正面做出斜条。
随梁枋伸出坐斗成为头翘,卷棚内置有一高0.81米,长2.56米,宽0.87米的供台,南面地面铺有“卍”字纹环绕的垂拜石。
屋顶两边用绿石瓦,被拜殿遮挡部分用灰色筒板瓦。
卷棚后的大殿,面阔五间,明间和次间均为4.16米,梢间3.84米,通面阔20.16米,有前后庑廊,通进深达7.20米,为九檩前后廊式的硬山建筑,均不用角背和叉手。
檐部施斗拱,为三踩单翘,柱头科一攒,平身科三攒,柱头科中挑尖梁,梁头伸出檐下做成麻叶头状。
大殿和卷棚之间用隔扇隔开,隔扇每间开四扇,五抹头,大殿上部用灰色筒板瓦覆盖,周围用绿色琉璃瓦剪边。
正脊高浮雕琉璃行龙,两端大吻,尾外翻卷,背斜插剑把,垂脊端置垂兽。
卷棚和大殿两侧均立有山墙,梁架部分露明,卷棚的山墙砌出阶条石和腰线石,上均有须弥座式的墀头,大殿后有檐墙,且在明间开一宽3.89米的隔扇门,隔扇分为四樘,高3.70米,上有高0.95米的余塞板,门为五抹头,格心高1.95米,内拼方格纹和凌花形纹。
6. 掖门及东西厢房:戏楼原称“歌舞楼”。
戏楼两侧各有与垂花门,垂花门两旁,及钟鼓楼南侧,各有一六檩卷棚式建筑——东西厢房。
由于垂花门在戏楼两侧,故称“掖门”(宫殿正门旁的边门)。
掖门面宽3.50米,通高5.56米,由4根长0.28米的方柱擎撑。
屋顶为悬山式建筑,为三架梁结构,在明间前后又各出一无正脊的卷棚顶。
门南北两面有雕刻仰俯两层莲花的垂柱各6个。
屋顶下的明间为一个高2.20米,宽1.10米的大门两扇。
东西厢房:面宽三间,10.30米,进深一间,4.10米,前廊深1.25米,通进深5.35米。
台基四边有阶条石,四角有角柱石,六檩卷棚式建筑。
檐柱与老檐柱之间用挑尖梁相接,梁头伸出檐下做成麻叶头,每间有单翘平身科2攒,柱头科2攒,共10攒。
两侧山墙雕刻植物花纹的墀(chi)头,(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墀头通常做法从上到下依次为戗檐板-二层盘头-头层盘头-枭砖-炉口-混砖-荷叶墩)前檐分为槛墙和槛窗,明间安槅扇门四樘,为五抹头,将门分为格心,条环板和裙板等四段。
7. 钟鼓楼:位于戏楼北边,中轴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高12.14米,坐落于边长各为6.45米,高0.75米的台基上,基上有一边长各为6.02米,高3.40米的一个高台,青砖砌成,内有楼梯可通到二层。
在中间面向中轴线上各开一高2.13米,宽1.12米的圈形门。
高台外观上部以层叠砌出檐,檐口均用砖雕出椽头,瓦当,滴水等。
钟楼二楼为重檐歇山式,面宽、进深各三间,明间2.50米,次间0.93米,通面阔,通进深5.56米,明间用雀替,次间用骑马雀替。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
)12根檐柱,4根通柱,通柱和檐柱间,有明显侧角现象,二者之间以穿插枋相接。
两层檐下使用假昂,耍头为龙头形,明间各施重昂五彩斗拱三攒,次间一攒。
下层金柱以木板构成面阔进深各为2.50米的个子,东楼阁内悬挂一直径为1.38米,厚0.07米,高1.73米的铁钟;西楼阁内横置一直径1.12米,长1.2米的大鼓。
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正脊为高浮雕的行龙花纹,中央置一大象驮宝葫芦,两侧为鬼判系链,两端为龙头形火吻,尾上翘外卷,背上斜插剑把。
1979年进行过修葺,1988年又进行了彩绘。
8. 东西配殿:东西配殿又称“庑(wu)”,位于钟鼓楼北面,牌楼的东西两侧。
每侧有房屋八间,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五间,北三间,各为整体。
西北三间千前面和后面分为比南五间宽0.15米和1.46米。
二者台基均没有高0.63米的木质坐式红栏杆。
东西配殿,前均建庑廊,西北三间比南五间多建一后庑廊,南五间面阔15.15米,其中明间3.15米,次间3.10米,梢间2.9米,进深4.61米,廊深1.30米。
北三间通面阔10.26米,其中明间3.5米,次间3.38米,进深4.26米,前后廊均深1.40米。
梁结构均为七檩前后廊式,均不用叉手。
庑廊与老檐柱之间,用穿插枋和挑尖梁相接,梁头伸出檐下做成麻叶头,北三间后檐柱与金柱间只用穿插枋,配殿为灰色筒板瓦组成瓦顶。
东西配殿为硬山顶建筑,正脊饰青砖烧制的龙形火吻,垂脊设垂兽、鱼、羊、马、吼、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