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ppt课件
合集下载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课件

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
02
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
其他
03
如年老体弱、恶病质等。
特殊情况下的考虑因素
年龄
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 需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
和承受能力。
合并症
患者存在其他慢性疾病 ,需综合考虑治疗的利
弊。
供体选择
在选择供体时,需考虑 供体的健康状况、免疫
学特征等。
预处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案 ,以降低排斥反应和感
内分泌异常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 能减退等。
生育问题
由于生殖系统受到损伤,患者 可能面临生育困难或不孕不育
的风险。
风险与并发症的管理与预防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微生物监 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源。
出血性膀胱炎的预防和处理
多饮水、碱化尿液,必要时使用药物进行预 防和治疗。
早期识别和干预GVHD
THANKS
感谢观看
相容。
预处理
对受体进行化疗或放疗,以清 除其自身的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输注
将供体的造血干细胞输注给受 体。
植入与监测
观察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情况, 确保新细胞在体内正常生长和
分化。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成功因素
供体与受体的匹配程度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供体与受体之间的基因匹配程度越高 ,移植成功率越高。
及时预防和处理感染、移植物抗宿主 病等并发症,能够提高移植成功率。
免疫治疗与干细胞移植的结合
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提供 了新的思路,未来可能通过免疫治疗与干细胞移植的结合来 提高治疗效果。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自体CD细胞移植PPT课件

• 自身免疫疾病 • 抗原诱导型 • 自发型(自身抗原)
第6页/共19页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免疫疾病
• 免疫系统所有细胞均来源于干细胞,理论上,只要子代免疫细胞的异常,移 植治疗有效
• 抗原诱导型 • 免疫重建后,无抗原(病毒)作用,达到治愈目的
• 自发型 • 免疫系统重新识别自身抗原,有可能产生免疫耐受
早期造血祖细胞
• 体内不断增殖分化 • 消耗 • 移植后短期恢复造血
• 分化 • 髓系祖细胞 • 淋巴系祖细胞
第3页/共19页
干祖细胞同时移植
• 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干细胞或相关基因有缺陷的疾病(肿瘤、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 • 造血祖细胞移植:短期重建造血及免疫功能,使病人安全度过一时的全血细胞缺乏及免疫衰竭的危险期
第15页/共19页
病人预处理
• 评估、术前准备 • 化疗
• 根据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 • 强度
• 清髓性 • 非清髓性
第16页/共19页
干细胞回输
• 解冻 • 床旁、42度水浴中复温
• 解冻后,立即用无滤网的输液器回输,5~10分钟输完 • 干细胞归巢,造血、免疫功能恢复 • 术后感染、GVHD(异体干细胞移植)
第11页/共19页
无菌处理
• 肠道 • 庆大霉素8万uBid、氟哌酸0.2Tid、氟康唑0.2Qd、TMP 1片Bid
• 庆大霉素眼药水滴眼Tid • 金霉素眼药涂耳、鼻Tid • 1:2000洗必太漱口Tid • 1:2000洗必太坐浴Qn • 备皮、剪指甲
第12页/共19页
干细胞动员
• 干细胞多处于G0期,对化疗不敏感 • 亚致死剂量化疗后,10~14天后体内有造血干细胞释放高峰,配合使用G-
第6页/共19页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免疫疾病
• 免疫系统所有细胞均来源于干细胞,理论上,只要子代免疫细胞的异常,移 植治疗有效
• 抗原诱导型 • 免疫重建后,无抗原(病毒)作用,达到治愈目的
• 自发型 • 免疫系统重新识别自身抗原,有可能产生免疫耐受
早期造血祖细胞
• 体内不断增殖分化 • 消耗 • 移植后短期恢复造血
• 分化 • 髓系祖细胞 • 淋巴系祖细胞
第3页/共19页
干祖细胞同时移植
• 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干细胞或相关基因有缺陷的疾病(肿瘤、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 • 造血祖细胞移植:短期重建造血及免疫功能,使病人安全度过一时的全血细胞缺乏及免疫衰竭的危险期
第15页/共19页
病人预处理
• 评估、术前准备 • 化疗
• 根据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 • 强度
• 清髓性 • 非清髓性
第16页/共19页
干细胞回输
• 解冻 • 床旁、42度水浴中复温
• 解冻后,立即用无滤网的输液器回输,5~10分钟输完 • 干细胞归巢,造血、免疫功能恢复 • 术后感染、GVHD(异体干细胞移植)
第11页/共19页
无菌处理
• 肠道 • 庆大霉素8万uBid、氟哌酸0.2Tid、氟康唑0.2Qd、TMP 1片Bid
• 庆大霉素眼药水滴眼Tid • 金霉素眼药涂耳、鼻Tid • 1:2000洗必太漱口Tid • 1:2000洗必太坐浴Qn • 备皮、剪指甲
第12页/共19页
干细胞动员
• 干细胞多处于G0期,对化疗不敏感 • 亚致死剂量化疗后,10~14天后体内有造血干细胞释放高峰,配合使用G-
《造血干细胞移植》课件

造血干细胞移植PPT 课件大纲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造血干细胞移植概 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过程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疗效和风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未来发展
结论
添加章节标题
造血干细胞移植概 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等。
供体筛选:通过血液检测、体检等确定 供体
供体准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
供体采集:进行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采 集
供体干细胞处理:进行干细胞分离、纯 化、冷冻等
供体干细胞运输:确保干细胞在运输过 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体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移植 药物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抗感染药物等,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风险 饮食调整:保持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心理准备:了解移植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心理准备
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通过骨髓穿刺或外周血采集 造血干细胞的处理:分离、纯化、保存 造血干细胞的输注: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 输注后的观察和护理:监测患者反应,预防并发症
定期复查:监测血常规、骨髓象等指标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感染、抗排异等药物 生活管理:注意饮食、休息、运动等生活习惯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适应移植后的生活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未来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技术在造血干细 胞移植中的应用
细胞治疗技术:CART细胞治疗等细胞治 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 移植中的应用
免疫调节技术:免疫 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 调节技术在造血干细 胞移植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3D 打印技术在造血干 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如打印人造器官等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造血干细胞移植概 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过程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疗效和风险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未来发展
结论
添加章节标题
造血干细胞移植概 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等。
供体筛选:通过血液检测、体检等确定 供体
供体准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
供体采集:进行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采 集
供体干细胞处理:进行干细胞分离、纯 化、冷冻等
供体干细胞运输:确保干细胞在运输过 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体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身体状况适合移植 药物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抗感染药物等,降低移植后并发症的风险 饮食调整:保持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心理准备:了解移植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心理准备
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通过骨髓穿刺或外周血采集 造血干细胞的处理:分离、纯化、保存 造血干细胞的输注: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 输注后的观察和护理:监测患者反应,预防并发症
定期复查:监测血常规、骨髓象等指标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使用抗感染、抗排异等药物 生活管理:注意饮食、休息、运动等生活习惯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适应移植后的生活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未来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技术在造血干细 胞移植中的应用
细胞治疗技术:CART细胞治疗等细胞治 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 移植中的应用
免疫调节技术:免疫 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 调节技术在造血干细 胞移植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3D 打印技术在造血干 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如打印人造器官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PPT幻灯片

高剂量化疗杀伤肿瘤细胞 移植物抗肿瘤作用(GVT)
5
造血干细胞来源
骨髓 外周血 脐血
6
干细胞的特性 自我维持 多向分化
7
8
造血干细胞(HST)标识
人
鼠
CD34+
Ly6A(Sca-1)+
Thy-1+
Thy-1
C-Kit +
C-Kit
Lineage
Lineage
HLA-DR
Sca-2 +
2
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三十多年来,随着实验和临床血液学及其相 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使HSCT的技术逐渐成熟并 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 遗传性及免疫性疾病的可靠方法。
3
发 展 历史
1939年
有记载的首例骨髓移植但植入失败
18
植活证据
从BMT日起,中性粒细胞(N)多在4周内回升至> 0.5×109/L,而血小板(PLT)回升至≥ 50×109/L的时间多长于4周。
应用G-CSF5μg/(kg.d) ,可缩短N >0.5×109/L 的时间5-8天。
19
预处理
根据预处理强度,又分为传统的清髓性和非清髓 性预处理。后者称为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 (nonmyeloablativ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NST)或小移植(minitransplantation)。
造血干细胞移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吴德沛
1
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5
造血干细胞来源
骨髓 外周血 脐血
6
干细胞的特性 自我维持 多向分化
7
8
造血干细胞(HST)标识
人
鼠
CD34+
Ly6A(Sca-1)+
Thy-1+
Thy-1
C-Kit +
C-Kit
Lineage
Lineage
HLA-DR
Sca-2 +
2
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三十多年来,随着实验和临床血液学及其相 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使HSCT的技术逐渐成熟并 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治愈某些恶性血液病、 遗传性及免疫性疾病的可靠方法。
3
发 展 历史
1939年
有记载的首例骨髓移植但植入失败
18
植活证据
从BMT日起,中性粒细胞(N)多在4周内回升至> 0.5×109/L,而血小板(PLT)回升至≥ 50×109/L的时间多长于4周。
应用G-CSF5μg/(kg.d) ,可缩短N >0.5×109/L 的时间5-8天。
19
预处理
根据预处理强度,又分为传统的清髓性和非清髓 性预处理。后者称为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 (nonmyeloablativ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NST)或小移植(minitransplantation)。
造血干细胞移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吴德沛
1
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造血干细胞移植 ppt课件

–骨髓采集的手术担心;外周血采集的疾病 担心 –解释和疏导
• BMT的意义 • BMT每个入无菌层流室的护理
–无菌层流室的准备:
• 100级空气层流洁净室 • 严格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 空气细菌学检测达标
ppt课件
12
护理
• 病人入无菌层流室的护理
–病人的准备
–轻度GVHD:无病生存率 –重度GVHD:无病生存率
• 病人年龄及一般情况
–年龄欲小,疗效愈好
• 预处理方案
ppt课件
6
方法
• 供体的选择
–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和程度 –血缘关系:同基因、异基因 –非血缘关系:HLA相和个数;年轻、男性、 ABO血型相和、CMV阴性
• 供者的准备:
–采集量、采集方法留观 or 住院
• 心理准备
–评估 –帮助提前熟悉环境 –提供相应指导
• 身体准备
–相关检查:组织配型、ABO血型、脏器功能、巨细胞病毒等 –清除潜在感染灶:皮肤粘膜、口腔、五官、肺部等 –肠道和皮肤准备:入室前3天-口服肠道抗生素;入室前1天 -修建指(趾)头、毛发、肚脐;入室当天洗必泰沐浴,穿 无菌衣裤,皮肤细菌培养 –灭菌饮食
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ppt课件
1
教学目标
• 掌握
–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并发症预防和应对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准备,无菌层流室的护理,输 注的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 ppt课件
•
熟悉
– –
•
了解
– –
2
定义
•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 通过对受体进行预处理(照射、化疗、 免疫抑制剂),将正常供体或自体造血 干细胞经血管输注给受体,使之重建正 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 BMT的意义 • BMT每个入无菌层流室的护理
–无菌层流室的准备:
• 100级空气层流洁净室 • 严格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 空气细菌学检测达标
ppt课件
12
护理
• 病人入无菌层流室的护理
–病人的准备
–轻度GVHD:无病生存率 –重度GVHD:无病生存率
• 病人年龄及一般情况
–年龄欲小,疗效愈好
• 预处理方案
ppt课件
6
方法
• 供体的选择
–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和程度 –血缘关系:同基因、异基因 –非血缘关系:HLA相和个数;年轻、男性、 ABO血型相和、CMV阴性
• 供者的准备:
–采集量、采集方法留观 or 住院
• 心理准备
–评估 –帮助提前熟悉环境 –提供相应指导
• 身体准备
–相关检查:组织配型、ABO血型、脏器功能、巨细胞病毒等 –清除潜在感染灶:皮肤粘膜、口腔、五官、肺部等 –肠道和皮肤准备:入室前3天-口服肠道抗生素;入室前1天 -修建指(趾)头、毛发、肚脐;入室当天洗必泰沐浴,穿 无菌衣裤,皮肤细菌培养 –灭菌饮食
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ppt课件
1
教学目标
• 掌握
–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并发症预防和应对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分类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准备,无菌层流室的护理,输 注的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适应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 ppt课件
•
熟悉
– –
•
了解
– –
2
定义
•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 通过对受体进行预处理(照射、化疗、 免疫抑制剂),将正常供体或自体造血 干细胞经血管输注给受体,使之重建正 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
骨髓干细胞移植-27页PPT精选文档

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
160
血氨
120
80 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
术前 术后4周 术后8周 术后12周
立项依据
疗效确切,技术成熟,国内开展多年 医疗安全: 不良反应少;无潜在感染
威胁 “看得见,摸得着”,易动员,患者
好接受,依从性好 无伦理问题 无排斥问题
立项依据
我科优势 我院向临床开放的中心实验室 我院放射科介入技术成熟
Bone marrow
♂
♀
♀
Y chromosome
Liver transplant
L21-6(-)
L21-6(+)
L21-6(+)
2000年 Theise ND发现 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肝细胞
Bone marrow
man
Woman
Woman man Liver transplant
Y chromos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治疗组
对照组
合计
n/N (%)
n/N (%)
n/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级
0/ 21 ( 0.0)
0/ 12 ( 0.0)
0/ 33 ( 0.0)
B级
4/ 41 ( 9.8)
2/ 21 ( 9.5)
6/ 62 ( 9.7)
C级
23/ 69 ( 33.4) 15/ 37 ( 40.5)
内科学 课件 [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进展--刘竞ppt课件

2、HLA配型 血清学配型(粗配):相合者中有30%基因位点不
合. 分子生物学配型(细配):A、B、DRB1、DQ、DP、
C 、 Cw.
45
3、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性受体(KIR) 抑制性KIR受抑制,活化NK细胞的活化性KIR ——
—促进重建,预防GVHD,增强GVL,避免复发.
46
4、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RIC) 应用不多,主要用于CML慢性期.
31
④改进对真菌感染的诊治:斯皮仁偌、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⑤HLA配型技术的改进. ⑥正确的风险评估、移植方案的选择.
32
2.成人ALL缓解后治疗 适应症: ①对没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标危组CR1期:不作为
一线巩固治疗方案(但有不同观点). ②高危组CR1期:有助于改善预后. ③Ph染色体阳性ALL患者:首选allo-HSCT.
预处理研究重点: ①在预处理中加入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抗CD33单抗、
放射标记的单抗。 ②在预处理中加入中、大剂量马法兰、赛替哌、马
利兰、氟达拉滨
30
支持治疗的改进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①加强GVHD的预防和治疗:西罗莫司、霉酚酸酯
的预防性应用. ②增加造血干细胞的输入量. ③加强CMV、EBV的检测和感染的预防.
42
2) G-CSF体内诱导供者免疫耐受+强免疫抑制剂 (含ATG)诱导受体免疫耐受:
HLA1~3个位点不合HSCT200多例(其中80%为 2~3个位点不合),结果:1例出现短暂植入后 迅速排斥,移植5个月后出现自体恢复,其余 所有病例均获稳定持久异体植入.
43
预处理方案:Arac4g/m2×2d,Bu12mg/kg ×2d , Cy1.8g/m2 ×2d.
38
合. 分子生物学配型(细配):A、B、DRB1、DQ、DP、
C 、 Cw.
45
3、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性受体(KIR) 抑制性KIR受抑制,活化NK细胞的活化性KIR ——
—促进重建,预防GVHD,增强GVL,避免复发.
46
4、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RIC) 应用不多,主要用于CML慢性期.
31
④改进对真菌感染的诊治:斯皮仁偌、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⑤HLA配型技术的改进. ⑥正确的风险评估、移植方案的选择.
32
2.成人ALL缓解后治疗 适应症: ①对没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标危组CR1期:不作为
一线巩固治疗方案(但有不同观点). ②高危组CR1期:有助于改善预后. ③Ph染色体阳性ALL患者:首选allo-HSCT.
预处理研究重点: ①在预处理中加入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抗CD33单抗、
放射标记的单抗。 ②在预处理中加入中、大剂量马法兰、赛替哌、马
利兰、氟达拉滨
30
支持治疗的改进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①加强GVHD的预防和治疗:西罗莫司、霉酚酸酯
的预防性应用. ②增加造血干细胞的输入量. ③加强CMV、EBV的检测和感染的预防.
42
2) G-CSF体内诱导供者免疫耐受+强免疫抑制剂 (含ATG)诱导受体免疫耐受:
HLA1~3个位点不合HSCT200多例(其中80%为 2~3个位点不合),结果:1例出现短暂植入后 迅速排斥,移植5个月后出现自体恢复,其余 所有病例均获稳定持久异体植入.
43
预处理方案:Arac4g/m2×2d,Bu12mg/kg ×2d , Cy1.8g/m2 ×2d.
38
《骨髓干细胞移植》课件

《骨髓干细胞移植》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骨髓干细胞移植概述 • 骨髓干细胞的来源与采集 •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与技术 •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风险 •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未来展望
01
骨髓干细胞移植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移植 骨髓中的干细胞来治疗某些疾病 的方法。
混合液。
分离干细胞
将采集的骨髓混合液分离出干 细胞,通常使用密度梯度离心
法进行分离。
输注干细胞
将分离出的干细胞输注到患者 体内,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完
成输注。
监测与观察
在输注过程中及输注后,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 确保移植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护理
免疫抑制治疗
为了防止排斥反应,患者需要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使用
供体选择
选择合适的供体,可以是同卵双 胞胎、兄弟姐妹或无关供体。进 行严格的匹配度检测,确保供体
和患者的基因型相匹配。
预处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预处理方案,包括化疗、放 疗等,以清除患者的免疫系统并
减少潜在的排斥反应。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过程
01
02
03
04
采集骨髓
从供体体内采集骨髓,通过注 射麻醉和局部麻醉,采集骨髓
遗传性疾病
如先天性代谢缺陷等,通 过移植健康的干细胞来替 代病变细胞。
免疫系统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通过移植 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来 调节免疫反应。
02
骨髓干细胞的来源与采集
骨髓干细胞的来源
骨髓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 的一种,主要来源于骨髓 腔中的造血干细胞。
contents
目录
• 骨髓干细胞移植概述 • 骨髓干细胞的来源与采集 •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与技术 •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疗效与风险 •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未来展望
01
骨髓干细胞移植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移植 骨髓中的干细胞来治疗某些疾病 的方法。
混合液。
分离干细胞
将采集的骨髓混合液分离出干 细胞,通常使用密度梯度离心
法进行分离。
输注干细胞
将分离出的干细胞输注到患者 体内,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完
成输注。
监测与观察
在输注过程中及输注后,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反应, 确保移植过程安全顺利进行。
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的护理
免疫抑制治疗
为了防止排斥反应,患者需要 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使用
供体选择
选择合适的供体,可以是同卵双 胞胎、兄弟姐妹或无关供体。进 行严格的匹配度检测,确保供体
和患者的基因型相匹配。
预处理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预处理方案,包括化疗、放 疗等,以清除患者的免疫系统并
减少潜在的排斥反应。
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过程
01
02
03
04
采集骨髓
从供体体内采集骨髓,通过注 射麻醉和局部麻醉,采集骨髓
遗传性疾病
如先天性代谢缺陷等,通 过移植健康的干细胞来替 代病变细胞。
免疫系统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通过移植 免疫调节功能的干细胞来 调节免疫反应。
02
骨髓干细胞的来源与采集
骨髓干细胞的来源
骨髓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 的一种,主要来源于骨髓 腔中的造血干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造血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具有众多细胞表面标记:SCL/TAL-1、 CD34、VEGFR-2、GATA-2、PECAM-1、Tie-1、Tie-2和CD133等 。
– (3)某些胚胎源细胞的双系分化能力:有人用VE-cadherin从胚胎中分离 到不表达CD45和Ter119的“内皮细胞”,发现该细胞可产生包括T和B 淋巴细胞在内的造血细胞,证明了胚胎期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的同 源性。同时有实验表明,小鼠、鹌鹑、鸡的胚胎干细胞、Flk-1+细胞、 Tie-2+细胞及VE-cadherin+细胞在不同生长因子刺激下可同时产生造血 和内皮系细胞
旁路术后循环中EPC数量的迅速增加,这些事件 都与内源性VEGF水平的增高有关
.
10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离
– EPC可从脐带血及成体外周血、胎肝、骨髓中获 取
– 目前,分离EPC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 (1)根据EPC表型用免疫磁珠法获得。先用Ficoll液密 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然后用标记有相应细胞表 面抗体的免疫磁珠将单个核细胞中的带有特定表面抗原 的EPC筛选出来,一般选用CD34和/或CD133免疫磁珠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吴英锋 谷涌泉 郭连瑞 张建
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
1
1997年Asahara等首先描述了循环于外周血中的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
应用免疫磁珠法首先从外周血分离CD34+细胞,经在纤维 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预衬的培养皿培养,这些细 胞转变成内皮特征细胞。
.
7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子标记及生物学特性
– 骨髓中的早期EPC尚不表达VE-cadherin和vW因子 , 在成体外周血中发现的EPC是较成熟的EPC,基本 失去了CD133抗原但仍保留CD34 和VEGFR-2阳性, 外周血的EPC还以不同强度表达内皮系的其他标志 分子:CD31、CD146、VE-cadherin、vW因子和 内皮型NO合成酶等,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EC) 则高表达VEGFR-2、VE-cadherin和vW因子
.
9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动员
– 不同祖系的细胞由骨髓释放到外周血称为动员 – 许多生长因子、酶、配基及表面受体调节EPC的
动员 –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化可能是动员
的第一步 – 其他促使动员的信号尚不清楚,但至少包括来自外
周的促血管生长因素 – 明显的例子包括肢体缺血、血管损伤、烧伤和冠脉
• (2)贴壁法特定培养基分化分离EPC。通过密度梯度离 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后,把这些细胞接种在表面涂有胞外 基质(主要用Fn)培养容器里,使用添加有特殊生长因 子的培养基培养。这些特殊的促生长因子有VEGF、干细 胞生长因子(SCGF)、牛脑提取物以及复加bFGF、 IGF、EGF、ascorbic acid 的混合物
.
4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来源(二) Reyes等人从人及啮齿类动物的骨髓中分离出一种多潜 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 MAPC),细胞表型为CD34-/HLA-DR-/CD133+/VEG FR-2+,同时胚胎干细胞表面标记Oct-4+。这种细胞增殖 80代未见衰老,同时单个MAPC既能分化为中胚叶的肢 芽组织细胞(脂肪细胞、基质细胞、成骨细胞等),又 能分化为中胚叶的内脏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在 VEGF诱导下,能产生CD34+/VE-cadherin+/flk-1+细胞, 后者恰与EPC的表型一致
.
3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来源(一)
– 普遍认为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共同来源于中胚层 的一种共同祖先细胞——血液血管干细胞
– (1)胚胎发育上的时空联系:在鼠胚7.5日龄、人胚13日龄胚外造血启动, 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聚集成血岛(blood island)。位于血岛外层的细胞 分化成原始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岛中央的细胞则变成原始的造血细胞。 多个血岛腔隙相互联结成网状结构,形成原始血管床,此过程称之为血 管发生(vasculogenesis) 。
.
11
贴壁培养材料和仪器
– CD133抗原的丢失标志着外周循环中的EPC在向着 成熟EC转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较高的数量和迟发的高增殖潜能
– 实验证明,外周循环中成熟的EC数量极少,约 2.6±1.6(2-3)个/ml ,而EPC则约500-1000个/ml, 两者比较相差悬殊
– 成熟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能很快进入增殖期,但 4-6周(8-10代)后增殖活力即逐渐下降。与此相反, 外周血、胎肝、骨髓来源的CD34+细胞在15-20天 后形成迅速生长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层,并能稳定 传代30次以上,其增殖潜能是脐静脉内皮细胞的10 倍。Lin等发现骨髓来源的EPC与EC体外扩增能力 之比为50:1。
来源(三) CD45+的单核、巨噬细胞
来源(四) 循环于血液中脱落的内皮细胞
.
5
图1 EPC的来源,AB代表angioblasts
.
6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子标记及生物学特性
– 从形态特征上不能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区别
– 近年来发现 CD133在EPC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细 胞则无表达
– 一般认为,早期EPC的三个表面标志性抗原: CD133、CD34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后者在人类称KDR,在鼠类称flk-1
意义:
(1)更正并充实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认识的血管新生机制 (2)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2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概念
EPC又称为血管母细胞/成血管细胞 (angioblast),是指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的前体细胞,包括从血液血管干细胞 (hemangioblast)到成熟内皮细胞之间的多 个阶段的细胞。 换句话说,EPC是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过程 中的具有特殊表型和特性的过渡细胞群体。
– (3)某些胚胎源细胞的双系分化能力:有人用VE-cadherin从胚胎中分离 到不表达CD45和Ter119的“内皮细胞”,发现该细胞可产生包括T和B 淋巴细胞在内的造血细胞,证明了胚胎期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的同 源性。同时有实验表明,小鼠、鹌鹑、鸡的胚胎干细胞、Flk-1+细胞、 Tie-2+细胞及VE-cadherin+细胞在不同生长因子刺激下可同时产生造血 和内皮系细胞
旁路术后循环中EPC数量的迅速增加,这些事件 都与内源性VEGF水平的增高有关
.
10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离
– EPC可从脐带血及成体外周血、胎肝、骨髓中获 取
– 目前,分离EPC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 (1)根据EPC表型用免疫磁珠法获得。先用Ficoll液密 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然后用标记有相应细胞表 面抗体的免疫磁珠将单个核细胞中的带有特定表面抗原 的EPC筛选出来,一般选用CD34和/或CD133免疫磁珠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与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吴英锋 谷涌泉 郭连瑞 张建
首都医科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
.
1
1997年Asahara等首先描述了循环于外周血中的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
应用免疫磁珠法首先从外周血分离CD34+细胞,经在纤维 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预衬的培养皿培养,这些细 胞转变成内皮特征细胞。
.
7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子标记及生物学特性
– 骨髓中的早期EPC尚不表达VE-cadherin和vW因子 , 在成体外周血中发现的EPC是较成熟的EPC,基本 失去了CD133抗原但仍保留CD34 和VEGFR-2阳性, 外周血的EPC还以不同强度表达内皮系的其他标志 分子:CD31、CD146、VE-cadherin、vW因子和 内皮型NO合成酶等,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EC) 则高表达VEGFR-2、VE-cadherin和vW因子
.
9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动员
– 不同祖系的细胞由骨髓释放到外周血称为动员 – 许多生长因子、酶、配基及表面受体调节EPC的
动员 – 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化可能是动员
的第一步 – 其他促使动员的信号尚不清楚,但至少包括来自外
周的促血管生长因素 – 明显的例子包括肢体缺血、血管损伤、烧伤和冠脉
• (2)贴壁法特定培养基分化分离EPC。通过密度梯度离 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后,把这些细胞接种在表面涂有胞外 基质(主要用Fn)培养容器里,使用添加有特殊生长因 子的培养基培养。这些特殊的促生长因子有VEGF、干细 胞生长因子(SCGF)、牛脑提取物以及复加bFGF、 IGF、EGF、ascorbic acid 的混合物
.
4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来源(二) Reyes等人从人及啮齿类动物的骨髓中分离出一种多潜 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 MAPC),细胞表型为CD34-/HLA-DR-/CD133+/VEG FR-2+,同时胚胎干细胞表面标记Oct-4+。这种细胞增殖 80代未见衰老,同时单个MAPC既能分化为中胚叶的肢 芽组织细胞(脂肪细胞、基质细胞、成骨细胞等),又 能分化为中胚叶的内脏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在 VEGF诱导下,能产生CD34+/VE-cadherin+/flk-1+细胞, 后者恰与EPC的表型一致
.
3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来源(一)
– 普遍认为内皮细胞系与造血细胞系共同来源于中胚层 的一种共同祖先细胞——血液血管干细胞
– (1)胚胎发育上的时空联系:在鼠胚7.5日龄、人胚13日龄胚外造血启动, 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聚集成血岛(blood island)。位于血岛外层的细胞 分化成原始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岛中央的细胞则变成原始的造血细胞。 多个血岛腔隙相互联结成网状结构,形成原始血管床,此过程称之为血 管发生(vasculogenesis) 。
.
11
贴壁培养材料和仪器
– CD133抗原的丢失标志着外周循环中的EPC在向着 成熟EC转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较高的数量和迟发的高增殖潜能
– 实验证明,外周循环中成熟的EC数量极少,约 2.6±1.6(2-3)个/ml ,而EPC则约500-1000个/ml, 两者比较相差悬殊
– 成熟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能很快进入增殖期,但 4-6周(8-10代)后增殖活力即逐渐下降。与此相反, 外周血、胎肝、骨髓来源的CD34+细胞在15-20天 后形成迅速生长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层,并能稳定 传代30次以上,其增殖潜能是脐静脉内皮细胞的10 倍。Lin等发现骨髓来源的EPC与EC体外扩增能力 之比为50:1。
来源(三) CD45+的单核、巨噬细胞
来源(四) 循环于血液中脱落的内皮细胞
.
5
图1 EPC的来源,AB代表angioblasts
.
6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分子标记及生物学特性
– 从形态特征上不能与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区别
– 近年来发现 CD133在EPC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细 胞则无表达
– 一般认为,早期EPC的三个表面标志性抗原: CD133、CD34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后者在人类称KDR,在鼠类称flk-1
意义:
(1)更正并充实了长期以来人们所认识的血管新生机制 (2)为缺血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
2
血管内皮祖细胞(EPC)
• 概念
EPC又称为血管母细胞/成血管细胞 (angioblast),是指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的前体细胞,包括从血液血管干细胞 (hemangioblast)到成熟内皮细胞之间的多 个阶段的细胞。 换句话说,EPC是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过程 中的具有特殊表型和特性的过渡细胞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