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解析中医

合集下载

中医如何通过脉象判断脾胃状况

中医如何通过脉象判断脾胃状况

中医如何通过脉象判断脾胃状况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脉象是一项重要的诊断依据,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人体内部脏腑状况的关键信息。

脾胃作为人体后天之本,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脉象来判断脾胃状况的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正常脉象的特点。

正常的脉象通常称为“平脉”,具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等特征。

当脾胃出现问题时,脉象往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脾胃虚弱时,脉象多表现为缓而无力。

缓脉,就像是轻柔的微风,节奏较为缓慢。

无力,则是指脉象缺乏应有的力量感。

这种脉象的出现,意味着脾胃的功能减退,可能是由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者先天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

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脉象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有力和充盈。

如果是脾胃湿热,脉象往往滑数。

滑脉就像一颗珠子在脉管中快速滚动,而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的频率较快。

这种脉象提示体内有湿热之邪困扰脾胃。

可能是因为过多食用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环境潮湿闷热,使得湿热内生。

脾胃虚寒的脉象通常是沉迟。

沉脉就好像是石头沉入水底,需要重按才能感觉到;迟脉则是脉搏跳动缓慢。

这表明脾胃阳气不足,虚寒内生。

可能是因为长期受寒、过食生冷,或者久病伤阳,导致脾胃的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推动气血运行。

除了上述常见的脉象,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

比如,脾胃气滞时,脉象可能弦而不畅。

弦脉如同拉紧的琴弦,绷得较紧。

这是因为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中医医生还会结合其他的诊断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等来综合判断脾胃的状况。

比如,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态;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询问患者的饮食、消化、大便等情况。

此外,脉象的判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其脉象可能会有所不同。

而且,脉象还可能受到情绪、运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医医生在诊断时会非常谨慎,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

通过脉象判断脾胃状况是中医诊断的一门精妙技艺,需要医生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

中医如何从脉象判断心脏健康状况

中医如何从脉象判断心脏健康状况

中医如何从脉象判断心脏健康状况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脉象,简单来说,就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手腕部的动脉搏动所感受到的特征。

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包括心脏的功能状态。

正常的脉象通常被描述为“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整齐”。

然而,当心脏出现健康问题时,脉象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比如,当心脏气血不足时,脉象往往表现为细弱。

这就好比河流中的水流量减少,流淌的力量也随之减弱。

气血不足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劳累、营养不良或者慢性疾病的消耗等原因导致的。

这种脉象下,手指触摸动脉时感觉脉搏跳动细而无力。

如果心脏有气滞血瘀的情况,脉象则可能会出现涩脉。

就好像道路堵塞,气血流通不畅,脉搏跳动不顺畅,时快时慢,甚至有停顿的感觉。

这种脉象常常提示心脏血管可能存在阻塞或者血液黏稠度增加等问题。

心脏阳气虚衰时,脉象多为沉迟无力。

可以想象成阳气是推动气血运行的动力,阳气不足,动力减弱,脉搏跳动就显得深沉而缓慢,力量也不足。

而当心脏有实热时,脉象通常为洪数。

如同汹涌的洪流,脉搏跳动有力且快速,这是因为体内的热邪使得气血运行加速。

除了上述常见的脉象变化,中医还会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更准确地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

例如,脉象的部位。

中医将手腕部的脉搏分为寸、关、尺三部,左手寸部对应的是心脏。

通过仔细感受左手寸部脉象的变化,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心脏的情况。

此外,脉象的节律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指标。

正常的脉象应该是节律整齐的,如果出现了节律不齐,如结脉(脉搏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或者代脉(有规律的间歇),可能提示心脏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中医在通过脉象判断心脏健康状况时,并不是单纯依靠一次的脉象诊断,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象、面色以及其他身体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一个患者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同时脉象细弱,舌淡苔白,那么就可以综合判断为心脏气血不足。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中医28种脉象

中医28种脉象

中医28种脉象中医28种脉象一、浮脉浮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浅而深,有力透府,脉气浮散。

常见于发热、卫阳气虚、外感邪气等病症。

1·表浮脉:脉象紊乱,即浮时浅,沉时深,脉气不实,常见于表虚热症。

2·里浮脉:脉搏弦紧有力,但有浮脉特点,常见于里虚热症。

二、沉脉沉脉是指脉搏触及自深而浅,有力渗府,脉气沉降。

常见于阴虚、阳亢等病症。

3·沉实脉:脉搏弦紧有力,脉底沉,常见于实证。

4·沉弦脉:脉搏细长有力,脉底沉,常见于血虚证。

三、细脉细脉是指脉搏细而滑,脉气弱细。

常见于阴虚、血虚等病症。

5·阴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阴虚火旺证。

6·血细脉:脉搏尤其细小,脉气弱细,常见于血虚证。

四、滑脉滑脉是指脉搏滑利,脉气畅通,常见于痰湿、寒湿等病症。

7·痰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痰浊内蕴证。

8·寒滑脉:脉搏滑利,脉气滑畅,常见于寒痰内结证。

五、偏脉偏脉是指脉搏在某一侧明显,另一侧不明显,常见于寒、痰阻等病症。

9·寒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寒邪内阻证。

10·痰偏脉:脉搏在一侧明显,另一侧脉搏较弱,常见于痰浊蕴结证。

六、洪脉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上火等病症。

11·阳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阳亢证。

12·火洪脉:脉搏有力而紊乱,常见于上火证。

七、弦脉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

常见于肝风、肝火等病症。

13·肝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风证。

14·肝火弦脉:脉搏有力而紧绷,脉气紧缩,常见于肝火证。

八、迟脉迟脉是指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

常见于血虚、阳气不足等病症。

15·血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血虚证。

16·阳迟脉:脉搏触摸后有延迟,显得迟钝,常见于阳气不足证。

九、躁脉躁脉是指脉搏快速而无规律。

中医脉象今释

中医脉象今释

中医脉象今释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
的脉搏,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种诊断手段。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脉的体质、脉的状况和脉的性质。

脉的体质包括脉的弦、脉的滑、脉的涩、脉的弱等四种类型。


中“弦脉”通常表示患者体质较为刚健、肌肉密实,但容易出现疼痛,血管狭窄等问题。

而“滑脉”则表示患者体质柔软,血脉畅通,但容
易出现虚弱、乏力等症状,易感受到病痛的侵袭。

“涩脉”则通常表
示患者体质较为偏向于寒凉,肌肉僵硬,容易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而“弱脉”则表示患者体质薄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脉的状况则指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力度。

脉搏的频率通常通过每
分钟的脉搏数来衡量,而节律则表示脉搏的跳动是否有规律。

脉搏的
力度则表示脉搏的强弱程度。

通过观察和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
到脉搏的状况,从而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的性质则指脉搏的特征和特点,包括脉的浮、沉、弱、强、细、数、滑、涩、散等多种类型。

其中,脉的浮表示脉搏明显,易触摸到,通常出现在表面性疾病、外感病证、气逆等症状中;脉的沉则表示脉
搏难以触摸,与内伤、内寒等疾病有关;脉的弱则表示脉搏微弱,往
往与患者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症有关。

而脉的强则表示脉搏强烈、有力,往往与肝阳上亢、急性发作的病症有关。

中医脉象是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和分析患者的脉搏,从而得出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判断和诊断,然
后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中医所说的脉象都有哪些?老中医说,这八种脉象各有不同

中医所说的脉象都有哪些?老中医说,这八种脉象各有不同

中医所说的脉象都有哪些?老中医说,这八种脉象各有不同
1、实脉。

脉搏跳动有力,表示体内气血充盈,正气充足。

2、滑脉。

脉搏跳动流利,间隔较短,如同按着滚珠一般,是气血充盈的表现。

3、洪脉。

脉搏跳动激烈而有力,来盛去衰。

一般常见于体内阳热过盛,因而导致脉道扩张,脉形宽大,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4、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要因虚证导致,多见于阴虚、血虚。

也与湿病有关,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5、弦脉。

脉象如同琴弦一般,端直而长。

主要因肝胆相关的病症导致。

内息紊乱肝失疏泄,导致体内气机运转不畅,出现弦脉。

6、促脉。

脉象急促,过程中不定时会突然停止,有不规则的间歇。

一般常见于体内阳热过盛,或是气血痰食瘀滞,多为热证的相关表现。

7、结脉。

脉搏跳动缓慢,和促脉一样会有不规则的间歇。

一般见于体内阴气过盛,阴寒积累或气血瘀滞导致的气衰血虚。

虚劳久病者和各类心脏病患者比较常见这种脉象。

8、代脉。

脉搏跳动到一定程度后会歇止一次,和结脉不同的是,代脉歇止较有规律,而且间隔时间较长,良久复动。

常见于脏气衰微的表症,亦可因心律失常导致。

中医如何从脉象判断经络问题

中医如何从脉象判断经络问题

中医如何从脉象判断经络问题中医诊病,脉象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中医能够获取诸多关于身体内部状况的信息,其中也包括经络的问题。

脉象,就像是身体内部的“情报员”,它所传达的信息细致而丰富。

对于经络问题的判断,中医会综合考虑脉象的多个方面。

首先,脉象的频率能提供一些线索。

过快的脉象,也就是通常说的“数脉”,可能暗示着经络中有热邪壅滞。

热邪会扰乱经络的气血运行,导致气血流动速度加快。

相反,过慢的脉象,即“迟脉”,可能表示经络中有寒邪凝滞。

寒邪会使气血运行变得迟缓,就像冬天的河流流速减慢一样。

脉象的力度也是关键的判断因素。

有力的脉象,一般称为“实脉”,可能反映出经络中的气血充足且运行有力。

但如果是邪气亢盛,阻塞经络,也可能出现实脉。

而无力的脉象,即“虚脉”,往往意味着经络中的气血不足,无法充盈脉道,使得脉搏跳动无力。

脉象的节律同样不容忽视。

节律整齐的脉象通常表示经络气血运行较为平稳。

但如果出现节律不整,比如结脉、代脉,就可能提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有阻滞的情况。

此外,脉象的形态也能反映经络问题。

比如,弦脉就像是拉紧的琴弦,绷得较直而有力。

这可能意味着肝经经络出现问题,常见的如肝郁气滞、肝阳上亢等,影响了肝经气血的流通。

滑脉则如珠走盘,流利圆滑。

它可能提示经络中有痰湿、食积等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得脉象变得滑利。

涩脉的感觉就像是轻刀刮竹,滞涩不畅。

这往往反映出经络中的气血不足,或者有瘀血阻滞,导致气血流动艰涩。

中医在判断脉象时,还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其他体征。

比如,一个患者表现出头痛、目赤肿痛,同时脉象呈现弦数,就可能判断为肝经有热,经络气血运行失常。

要准确地从脉象判断经络问题,需要中医医生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

他们通过触摸成千上万次的脉搏,不断总结和体会各种脉象所对应的病症,逐渐形成敏锐的感知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而且,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不会仅仅依靠脉象就做出诊断。

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面色、舌苔、二便、睡眠、情绪等多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象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象

【中医脉诊】二十八脉象【前言】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脉动应指(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

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脉象歌诀】浮沉迟数洪微细,散虚实滑涩长短;弦芤疾缓革牢弱,濡伏动促结代疾。

【注解】1、浮脉:轻触也感到动弹觉的脉搏。

浮脉的部位表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按即可摸到搏动,重按稍减,但不空泛无力。

总之,浮脉是脉搏动的部位浅显,有的甚至看得到搏动,摸到浮脉表示病人有外感,其病轻浅,外邪刚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尚强,与外邪相争斗,将脉气鼓动于外,所以脉象显浮而有力。

如果表证脉现浮而无力,说明患者平时体虚,卫气弱,这样的表证就叫表虚证。

若久病见脉浮而无力,摇摇晃晃的,是阳气浮越,病情危重的表现。

2、沉脉:脉位低沉,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的脉象。

沉脉主里证。

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沉脉须与近似脉伏脉相区别,沉脉与伏脉都位于皮下深部,需重按触及,但沉脉部位近于筋骨,在肌肉中部,跳动均匀,而伏脉必须推筋着骨始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象解析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 (每分钟脉搏在 60 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 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 (每分钟脉搏在 90 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 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 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 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

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

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 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 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

又主湿病。

阴 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气机不利,肝失疏泄, 脉道拘急而显弦脉。

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相兼脉与主病相兼脉与主病: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临 床常见的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 4 次, 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 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 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 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 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个方面的相兼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

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

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

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 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 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脉象产生的原理: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也积累了一些资料。

脉象的变化是有其广泛的病理、生理基础,其变化与心血管功能及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脉象是由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等组成,与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压的高低、血管内血液的质和量以末稍血管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浮脉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减少(或正常),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在心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

迟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性心律等引起。

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逸搏、停搏及房颤等。

见于期前收缩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二联律、三联律。

促、结、代脉均为脉律不整,主要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形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 引起结、代脉。

月经脉:常脉:月经将至或将净,多见滑脉,但脉律匀和;病脉:常见有滑脉,数脉、迟脉、沉脉、弦脉、涩脉、细脉、虚脉、实脉等。

月经病属 实属热者多为滑数或弦数有力;属寒属实者、脉多见沉弦或沉迟有力;属虚者,脉细数或沉 迟无力;属瘀者,脉涩或弦;失血过多者,脉虚大无力。

数脉 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血压下降,引起窦性心动 过速,或由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力量减弱,而致心搏代偿性增加。

虚脉 多为心搏排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压降低所形成。

实脉 形成与心排出量和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其脉压正常。

滑脉 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高,血管弹性阻力正常或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因而血流畅通,在血管上显示出波浪形经过。

涩脉 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搏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等因素有关。

洪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流速度 增快等有关。

细脉 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 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 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紧脉 可能与心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高等因素有关。

促脉 或为心房纤颤,或有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

结脉 代脉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 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 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 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 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 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 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 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 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 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 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贝U 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3.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 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 全盘考虑。

4■切脉应注意的事项:①医者须全神贯注,仔细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 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 50秒)。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 胖人脉较瘦人脉沉。

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

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 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 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沉。

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 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

触诊详解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分辨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疼痛、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

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2.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注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3.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

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

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 为无病之征。

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

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

若动甚仅是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

正常情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 不表示病态。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