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合集下载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
肠外营养(PN)的应用时机
• 对于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NRS 2002≥5分,NUTRIC≥6 分),若48~72 h内EN无法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及蛋白质 的 60% 时,建议给予SPN。
• 对于胃肠功能严重障碍且不能使用 EN 的重度营养不良患者, 建议尽早启动 PN。
• PN 相关感染性并发症多由于静脉导管、肠源性和配置过程 污染,规范选择导管途径和标准化维护、尽可能恢复肠内喂 养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举措。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无益。 • 较长时间PN治疗易发生PNALD,尽早启动肠内喂养、优化
PN 处方、控制感染及合理使用保肝药物是防治的重要方法 。
• 为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应避免长时间过高热量及过量葡 萄糖的摄入,适当调整 PN 处方,如使用中/长链或结构脂 肪乳剂或鱼油脂肪乳剂。
• 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经口进食或经胃肠道支持喂养 ,补充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以减少胆汁淤积均可减少肝功 能损害的发生。
肠外营养(PN)的停止时机
• 持续肠外营养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和肠外营养相关 肝病的风险就越大。
肠外营养(PN)的输注途径
•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应放置在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的水平 ,右侧入路优先于左侧入路,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单腔静脉导管可降低导管阻塞或感染的发生率。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风险较低,
感染性并发症较少,是较长时间 PN 输注的主要途径。
肠外营养(PN)相关感染性并发症
肠外营养(PN)的配制方法
• 与单瓶输注相比,“全合一”PN可减少代谢性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相关感染风险,更符合机体生理代谢过程,是PN建 议的应用模式。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常见
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的发生率
~
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非常常见,曾报道发生率最高可达到40%,并且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相关。 Malnutrition is prevalent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patients, has been reported as being as high as 40%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营养支持 治疗的意义
促进伤口愈合
减少损伤的 分解代谢反应
改善消化道结构
改善临床结果
降低并发症率
缩短住院期
减少相关花费
Heyland DK et al, JPEN 2003; 27(5):355-373.
营养评估的方法
主观症状和体格检查:食欲、有无进食和吞咽困难、味嗅觉异常、腹胀腹泻等 人体测量:体重、体重指数、皮褶厚度和臂围 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30g/l)、净蛋白利用率、肌酐身高指数、3-甲基组氨酸、免疫功能
肠内营养的管理
推荐意见3:重症病人在接受肠内营养(特别经胃)时应采取半卧位,最好达到30-45° 头高位可以减少误吸,及其相关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肠内营养的管理
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以下措施有助增加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 对肠内营养耐受不良(胃潴留>200ml、呕吐)的病人,可促胃肠动力药物 肠内营养开始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 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 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
营养支持的原则和途径
(一)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原则 重症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养不良,需给予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发生应激后24~48小时开始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而后期的营养支持则是促进患者康复。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充分考虑到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 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发挥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优势,提高营养支持效果。
精准营养支持
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现精准的营养摄入和代谢监测。
未来研究方向
01
02
03
04
营养支持对危重症患者免疫功 能的影响。
新型营养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营养支持与危重症患者预后的 关系。
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并发症预防 与处理。
THANKS
肠道功能受损
危重症患者肠道功能可 能受到损伤,导致营养
摄入不足。
营养需求增加
危重症患者处于高代谢 状态,营养需求增加,
但摄入量往往不足。
并发症风险
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出 现并发症,如感染、代
谢异常等。
营养支持的展望
个体化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新型营养制剂的研究
研发更符合危重症患者需求的营养制剂。
感谢观看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 •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 •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 •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挑战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需求
高能量需求
维生素和矿物质需求
危重症患者由于疾病和应激反应,常 常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更多的能量 来维持生命活动。
评估营养支持的效果。
03
随机对照实验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对照组
不接受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在结局指标上的差异,以评估营养支持
的效果。
05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是在重症病情下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以维持高代谢和高能耗状态,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在危重患者中,营养支持是一项复杂而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促进康复。

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足够的能量:危重患者代谢速率相对正常人增加,急性期和康复期的能量需求很高。

根据患者的能量消耗情况,评估每日能量需求,并通过合适的途径供给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患者的代谢需求。

2.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组织修复和恢复功能的基本物质,对危重患者而言尤为重要。

患者在急性期和康复期均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保持氮平衡和支持免疫功能。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代谢情况,评估每日蛋白质需求,通过静脉或肠道途径供给合适的蛋白质。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水和电解质的稳定是维持细胞功能和生理平衡的关键。

危重患者由于高能耗和高代谢率,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经过严密观察和检测,及时纠正水和电解质的紊乱,确保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4.合理选择途径和速度:危重患者的消化功能通常受损,可能无法经口进食,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途径供给营养。

如口服、胃肠道、肠外等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逐步增加营养支持的速度,以避免过度负荷和消化系统的不适应。

5.个体化营养支持:危重患者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不同的病情和代谢状态需要个体化的营养支持。

在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6.多学科合作: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需要由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如医生、营养师、护士、药师等。

各学科应密切协作,及时进行营养评估、调整和监测,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营养支持。

综上所述,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原则主要包括提供足够的能量、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选择途径和速度、个体化营养支持以及多学科合作。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营养支持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营养支持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营养支持的最新进展与挑战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的病情往往危急且复杂,身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营养支持成为了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营养支持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最新进展1、营养评估的精细化过去,对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主要依赖于一些简单的指标,如体重、血清蛋白水平等。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更多精细化的评估方法。

例如,通过间接测热法可以准确测量患者的能量消耗,为制定个体化的能量供给方案提供依据。

此外,肌肉质量和功能的评估、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等也逐渐被纳入营养评估体系,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代谢需求。

2、早期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得到重视研究表明,在重症患者入住 ICU 后的 24 48 小时内启动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早期营养支持可以减轻应激反应,维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临床医生越来越倾向于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营养支持治疗。

3、肠内营养的优化肠内营养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近年来,在肠内营养的实施方面有了许多改进。

例如,采用幽门后喂养可以减少胃潴留和反流误吸的风险;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胃肠道耐受情况调整配方,如高蛋白、富含免疫营养成分的制剂等。

同时,为了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采取了一些辅助措施,如缓慢递增喂养速度、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

4、免疫营养的应用免疫营养是指在营养制剂中添加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营养素,如谷氨酰胺、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精氨酸等。

这些营养素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目前,免疫营养在烧伤、严重创伤等患者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其在其他重症患者中的疗效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5、营养支持途径的创新除了传统的鼻胃管、鼻肠管喂养外,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等微创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长期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icu患者营养支持

icu患者营养支持

icu患者营养支持ICU(重症监护室)患者是指那些因为严重病情需接受高度监护和治疗的病人。

由于其身体的应激反应和代谢状态的改变,ICU患者往往具有高度的营养需求和风险。

因此,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治疗效果,ICU患者的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养支持的重要性ICU患者处于危重状态,病情严重,身体消耗大。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恰当的营养支持,患者的营养供给将不足,而营养缺乏又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和康复速度。

因此,ICU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ICU患者的营养需求1. 蛋白质需求:ICU患者所需的蛋白质摄取量较普通病人要高出许多。

蛋白质是组成体内各种酶、激素、抗体等的基本物质,能够促进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功能。

因此,给予ICU患者足够的蛋白质摄取是非常重要的。

2. 能量需求:ICU患者由于处于危重状态,身体消耗极大。

为了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热量的供给。

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能量供给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因此,给予适量的能量供给是非常关键的。

3. 微量元素需求:ICU患者的代谢紊乱常常伴随着微量元素的丢失或者紊乱。

因此,及时补充患者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铜等,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必要。

4. 维生素需求: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通常会伴随着维生素的丢失。

维生素是机体正常功能发挥所必需的,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B 群、维生素K等。

因此,给予适量的维生素补充也是ICU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要环节。

三、ICU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1. 早期肠内营养:对于ICU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因此,如果患者的胃肠功能正常,可以适量给予肠内营养。

2. 蛋白质补充:ICU患者所需的蛋白质摄取量较高,可以通过肠内或者肠外途径给予充足的蛋白质。

对于无法摄取足够蛋白质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肠外途径补充蛋白质。

3. 能量供给:ICU患者的能量消耗较大,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能量的供给。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共44张PPT】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共44张PPT】

病专用配方的条件下,选择标准EN配方。如果有电解质紊乱,需要根
据肾衰以及伴随的电解质状况进行针对性选择,如限制液体;低磷、低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 一、概述 • 二、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消化系统评估及处
理 • 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评估 • 四、营养支持策略及流程 • 五、EN支持疗法途径、监测与并发症处理 • 六、肠外营养的应用
一、概述
•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如重型颅脑创伤、 脑肿瘤、重症脑血管病、颅内炎性病变等) 常存在意识以及吞咽功能障碍、急性应激 反应、激素分泌及内脏功能失衡等代谢紊 乱,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继而 使患者感染、脏器功能障碍、死亡风险增 加,影响临床结局。
调节营养素,以及牛磺酸和左旋肉碱等条件必需营养素。
年ASPEN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疗法指南认为含免疫调节成分
配方可以在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中使用。其他营养
素也有有益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报道,但缺乏更多临床
应用的证据。胆碱是卵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的组成部分,参
与体内多种生化反应。其衍生物乙酰胆碱是传递神经信息
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外,对于铁、钙、维生素
B1、维生素B12、脂溶性维生素(A、D、K)、叶酸也需要
进行评估,防止发生营养缺乏。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缺
乏会导致重症患者发生贫血,进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6、特殊营养素:与神经重症患者密切相关的特殊营
养素包括谷氨酰胺、精氨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免疫
肠内外营养路径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2)可选用窄谱的敏感抗生素,用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
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风险筛查2002
3 ×(身高cm/2.
年 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
现代临床营养支持 :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恢复 “正氮平衡”的范畴,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疫功 能调节,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发挥着 “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
目前建议将临床营养支持改称“营养治疗”,包 括三个方面: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⑴补充性营养支持:即对原有营养不良或因疾病 (如肠瘘)丢失营养过多者进行纠正或补充;
通过估算和测定每日基础能量消耗(BEE) 来评价估计机体的能量需求。
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25-35kcal/kg·d Harris-Benedict公式:测定基础代谢率 间接能量测定仪
过度喂养的危害
危重症患者能量供给认识
许多营养支持的不良影响来自于过度喂养与高血 糖;
早期采取允许性低热卡原则;
障碍,血乳酸与丙酮酸增高,乙酰乙酸与B羟丁 酸降低; 高血糖和糖利用障碍 胰岛素抵抗现象; 机体得不到足够外源性能量供给,肝糖原迅速 分解消耗; 糖异生明显增强:血糖明显增高。
脂肪代谢紊乱
急性期,脂肪动员加速,酮体生成相对受到抑制;
脂肪酸分解受到抑制,脂肪净合成增加;
甘油三酯清除率降低,自发性的高脂血症成为明 显特征。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一)
二十世纪重症医学的重要成就
营养支持 抗生素 输血技术 重症监护 麻醉技术 免疫调控 体外循环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1968 年Dudrick与Wilmore创用静脉营养后,解 决了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无适合途径供给营养的 难题,带动了营养支持的发展;
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交感兴奋: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下丘脑-垂体轴兴奋: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释放增
加,使机体呈现高分解代谢状态:糖原迅速消耗, 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动员,蛋白质合成缓慢, 分解加速,血糖增高; 多种细胞因子释放:TNF等,参与激素与代谢改 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充分考 虑到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E级)
来自循证医学的建议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 应掌握“允许性低热卡”原则(20 - 25 kcal/kg•day)
在应激与代谢状态稳定后,能量供给量需 要适当的增加(30-35 kcal/kg•day)。 (C级)
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明显下降。
胃肠道功能改变

胃肠动力障碍;

消化腺分泌功能受抑制;
应激性溃疡; 肠道菌群失调,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移位, SIRS,MODS。


营养不良的评估方法


病史:饮食习惯,酗酒,体重变化; 人体测量:身高、体重、理想体重、体重指数、 皮褶厚度、上臂围、握力及肌肉饱满度; 实验室检测: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 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 氮平衡:氮平衡=氮摄入(g)-氮生成(g)或=[蛋 白质摄入(g)/6.25]-氮生成; 免疫功能评价:T细胞功能测定等。
能量需要量的确定
25-35kcal/kg· d
Harris-Benedict公式:测定基础代谢率
间接能量测定仪
过度喂养的危害
危重症患者能量供给认识
许多营养支持的不良影响来自于过度喂养与高血 糖; 早期采取允许性低热卡原则;
控制营养治疗中的高血糖; 兼顾患者脏器功能状况、需求与耐受。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早期临床营养支持: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 养素的补充; 现代临床营养支持 :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恢 复 “正氮平衡”的范畴,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 疫功能调节,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发挥 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 目前建议将临床营养支持改称“营养治疗”,包 括三个方面:


机体得不到足够外源性能量供给,肝糖原迅速 分解消耗; 糖异生明显增强:血糖明显增高。
脂肪代谢紊乱
急性期,脂肪动员加速,酮体生成相对受到抑制;
脂肪酸分解受到抑制,脂肪净合成增加; 甘油三酯清除率降低,自发性的高脂血症成为明 显特征。
蛋白质分解
出现明显负氮平衡,机体能量消耗依赖于肌肉蛋 白及细胞结构的大量分解,骨骼肌迅速萎缩; 急性期蛋白合成在早期显著增加,但总体净蛋白 合成降低;
小 结
营养不良是危重病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评估营养状况,不要拖延营养支持开始的 时间。
危重疾病状态下营养与代谢改变
在应激状态下,危重病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与合成 代谢仍然是共存的,只是打破了既往生理状态下 的平衡,主要表现为分解代谢明显高于合成代谢, 出现了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应激性高血糖、脂肪的 动员和分解加速、骨骼肌与内脏蛋白质的迅速消 耗、每日氮丢失可高达15-30g/d,相当于蛋白质 约90-180g/d,导致严重的能量与营养的负平衡, 进一步导致营养状况的迅速下降,出现不同程度 的营养不良,生理功能受损。营养支持途径 Nhomakorabea选择原则
肠外营养支持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通过外周或中心静脉途径 。
肠内营养营养支持 :enteral nutrition, EN, 通过喂养管经胃肠道途径 。
由于对营养作用认识的加深、营养制剂的改进和 对机体代谢改变的了解,营养供给的途径也在改 变:营养支持的选择金标准约以每10年为一阶段 出现一次改变: 20世纪70年代:当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静 脉营养; 20世纪80年代:当患者需要营养支持时,首选周 围静脉营养; 20世纪90年代:当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时, 使用它; 当前: 应用全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必要时 肠内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营养不良类型及诊断
蛋白质营养不良:内脏蛋白含量与免疫机能降低, 人体测量正常,见于急性,以往营养状况良好病 人;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人体测量异常,但血清 蛋白维持正常,见于慢性消耗; 混合型营养不良: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营养不良, 骨骼肌、脂肪、内脏蛋白均明显减少,多器官功 能受损,感染发生率高。
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交感兴奋: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下丘脑-垂体轴兴奋: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释放 增加,使机体呈现高分解代谢状态:糖原迅速消 耗,葡萄糖利用障碍,脂肪动员,蛋白质合成缓 慢,分解加速,血糖增高; 多种细胞因子释放:TNF等,参与激素与代谢改 变。
能量代谢障碍 肝细胞有氧代谢障碍:导致葡糖糖的有氧氧化 障碍,血乳酸与丙酮酸增高,乙酰乙酸与B羟丁 酸降低; 高血糖和糖利用障碍 胰岛素抵抗现象;
住院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
40-50%的住院病人存 在营养不良 老年病人 50% 呼吸道疾病 45% 炎性肠病 50% 恶性肿瘤 85% 危重病人 40-100%
临床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营养不良是ICU病人普遍存在的临床现象,并 成为一独立因素影响重症患者的预后; 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降低重症患者 营养不良的发生及改善预后; 不当(如延迟、过多)的营养支持将导致累 积能量负平衡的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时机
原则:经过早期有效复苏(特别是容量复苏)与 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水、电解质与酸碱严重失 衡得到初步纠正后及早开始营养支持(呼吸、循 环相对稳定及内环境紊乱基本纠正后);
时间:一般在有效复苏与初期治疗24-48小时后 可考虑开始。
危重症患者不宜营养支持的情况
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特别是容量复 苏尚不充分时; 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如应激性高血糖尚未得到有 效控制,严重酸中毒等; 存在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 未予肾替代治疗的患者,不当应用将使器官功能 障碍加重甚至衰竭。
营养支持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营养素供给不足或不当;
营养素供给过多(过度营养同样有害) ; 将白蛋白作为氮源;
偏重肠外营养而忽视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由营养支持带来的并发症的处理。
来自循证医学的建议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常合并代谢紊乱与营 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C级) 推荐意见:重症病人的营养支持应尽早开 始。(B级)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⑴补充性营养支持:即对原有营养不良或因疾病 (如肠瘘)丢失营养过多者进行纠正或补充; ⑵维护性营养支持:因疾病危重,分解代谢率高, 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或是由于疾病、手术不能 经口进食5 d 以上(如胃存在幽门梗阻),机体极 需营养,而因分解代谢高,达不到组织合成; ⑶治疗性营养支持:某些营养物质如谷氨酰胺、 鱼油、赖氨酸等有药理性作用,称之为药理性营 养,有明确的治疗性作用。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原则
只要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经口正 常摄食的重症患者,应优先、尽早考虑给予肠内 营养;
肠内营养不可实施时才考虑或联合应用肠外营养。
能量代谢与能量需要
能量的产生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 蛋白质。能量代谢中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 化碳。
通过估算和测定每日基础能量消耗(BEE) 来评价估计机体的能量需求。
营养支持在治疗措施中的地位
在需要营养支持的病人(危重、创伤、营养不 良……),营养支持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手 段,理应与其他治疗同等重要,应及时或提前给 予;
及时补充优于事后纠正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
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 织器官结构与功能; 纠正已存在的营养不良,阻止进行性蛋白质- 热 量的消耗,调整和改善病人的代谢状态(包括液体 和电解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日; 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 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 与转归 。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原则
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 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应激性高血糖是ICU患者普 遍存在的问题,任何形式的营养支持均应配合使 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水平(6.11~8. 13mmol/L)可明显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合理的能量供给:实现重症患者有效营养支持的 保障; 不适当的营养支持亦可增加感染性并发症、器官 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ICU 及住院时间,最终增加病死率与医疗费用。
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一)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重症医学科 2011
二十世纪重症医学的重要成就
营养支持 抗生素 输血技术 重症监护 麻醉技术 免疫调控 体外循环
from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1968 年Dudrick与Wilmore创用静脉营养后,解 决了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无适合途径供给营养的 难题,带动了营养支持的发展; 40多年来,营养供给的方法、制剂与基础理论都 在不断地改进,对临床疾病的代谢改变也都有深 入的研究,使临床营养支持的理论、策略都有很 大进步; 200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出了“危重 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并进行相应推广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