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都江堰水文化 探现代水利工程发展之路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样本(二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样本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蜀国国君李冰设计并亲自督造的。
工程主要包括分水口、堰堤、外江引水、千里渠四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川西地区长期水灾的问题,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水资源。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站是分水口,这是整个工程的关键部分。
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这就是分水口的源头。
在分水口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通过导水堤坝,水从这里被引到不同的渠道,分别供给内江和外江两个地区的农民使用。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堰堤,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
堰堤全长约1200米,高度达20多米。
堰堤的设计十分巧妙,利用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沙土,将河流水流导引到渠道中。
这种简单而又实用的设计,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防止水灾,并且有效分配水资源。
在参观外江引水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千百年来河道依然保持着宽阔而稳定的状态。
了解到外江引水的目的是为了将水资源引到四川盆地,供给四川农民使用。
在这一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规模和长远视野。
最后,我们来到千里渠,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长的一段渠道,全长约72公里。
千里渠经过了多次的扩建和修复,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轨迹。
沿着渠道,我们看到了农民们依靠这条渠道进行灌溉的场景,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
通过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人民对于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勤劳。
他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工程,为后代人民造福。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灾问题,也为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这对于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来说,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四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伟大,也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参观心得感悟。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规模和精确性。
从远处望去,堰塞湖的水如同一面平静的镜子,美丽而宁静。
然而当我走近堤坝时,才发现这个项目有多么庞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6公里,由主渠、分渠和排泄工程组成,完美地将岷江水引入四川平原。
整个工程的建造高度精确,坡度合理,利用了水流的自然声波和自重力,使水能够自然地流动到各个地方,实现了整个工程的无损耗。
这种精确性和科学性令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我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古代人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平原地区的灌溉问题,还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供应,使蓬勃发展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正是因为先民们的智慧和努力,四川平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古人在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借助山川地势,采用错层放线的方法,使水能够顺势流动,并通过开挖渠道和堰坝的方式,使水能够在各个地方顺利畅通。
他们没有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改变,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的资源。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恢复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保护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最后,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5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技术工艺,为我国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近期有幸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可谓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
整个水利工程利用了都江堰和康山两个山脉之间的天然断裂带,形成一个人工创造的水利系统。
这种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山脉的高低落差,从而实现了有效地引水、灌溉和排水。
尤其是工程中的鱼嘴堰,它能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调节水流,保持整个系统运行的平衡稳定。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令我深感惊叹,不仅展示出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卓越,也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当地的灌溉和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程建成后,有效地解决了都江堰地区的灌溉问题,实现了农田的全覆盖。
这不仅使农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也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水利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使得水源变得更加充沛,并通过排水系统解决了积水和涝灾问题。
这种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杰出代表。
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具有重要的防洪作用。
工程将安抚江和都江两条河流的洪水引导到康山山脚下的龙池,通过鸿山和龙池的水源调节以及工程中的堰门调节水流,有效地减轻了洪灾的威胁。
这种防洪设计不仅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减少了洪水对农田的破坏。
都江堰作为一座在河水洪峰期间能够保持通水但不在洪峰期间通水的发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巧妙的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最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江堰所面临的保护困境也日益严峻。
我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一些古建筑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损坏和老化迹象。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2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一提到都汇堰,便让人想到那宏伟、浩大的水利工程,它的清流浸润千里沃土,铸就了今天美丽的天府之国。
这个假期,我走近都江堰,一睹她的芳蓉,心,久久不能平静……到了都江堰,我们准备顺江而下去游览这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工程。
一进景区大门,直扑眼帘的便是这美丽的风景,岷江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猛浪若奔;水甚是碧绿,两岸树木高山皆映于水中;山巍峨高大,虽已进入冬日,山上的树木却依然高大挺拔,负势竞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这水利工程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丛林之间依稀露出亭台楼阁,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索桥。
一上桥,那摇晃的桥身打断了我的思绪,此时心惊胆战,桥下那呼啸而去的江水不禁让人生起一丝寒意—桥似乎随时要掉下去一样,我连忙走过索桥,跑到了鱼嘴上。
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摩肩接踵,涌向围栏,我们也凑了过去。
这时,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自觉地分开了,分水之处泛着雪白的浪花和层层涟漪,十分美丽。
后来一位导游阿姨介绍说;“这里是分水堤,在岷江之中,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内江。
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是灌溉用水。
”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渐渐地着了迷。
一眨眼,我们来到了飞沙堰。
在堰上,那清澈的江水拍着水坝,似抚摸一般,丝毫看不出水急浪涌。
但导游阿姨说:“这飞沙堰是分水堤和宝瓶口间的一道低矮的滚水坝,涨水时,利用水的回旋原理,内江超量的水流以及泥沙从这排到外江,从而保证灌区安全。
使灌区水渠不会阻塞。
”我听着听着似乎身临其境,看到了涨水季节时,急流甚箭的江水从这经过,在这再次分流的情景是那样壮观。
我不由得叹服古人的智慧,李冰有何等的毅力,当时的科技工程有何等卓越,它的雄姿展现出华夏古代文明。
过了飞沙堰,我们看到了一个似瓶口的狭窄缺口,原来这里有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
啊!这样雄伟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造福于后人,心中对古人有着空前的敬意!如今,都江堰依然美丽壮观,地震没有动摇她。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2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体会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该工程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卓越的技术工艺,为我国水利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近期有幸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可谓是巧夺天工、独具匠心。
整个水利工程利用了都江堰和康山两个山脉之间的天然断裂带,形成一个人工创造的水利系统。
这种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山脉的高低落差,从而实现了有效地引水、灌溉和排水。
尤其是工程中的鱼嘴堰,它能根据水位的变化自动调节水流,保持整个系统运行的平衡稳定。
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令我深感惊叹,不仅展示出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卓越,也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当地的灌溉和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程建成后,有效地解决了都江堰地区的灌溉问题,实现了农田的全覆盖。
这不仅使农田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供应,也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水利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使得水源变得更加充沛,并通过排水系统解决了积水和涝灾问题。
这种水利工程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杰出代表。
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具有重要的防洪作用。
工程将安抚江和都江两条河流的洪水引导到康山山脚下的龙池,通过鸿山和龙池的水源调节以及工程中的堰门调节水流,有效地减轻了洪灾的威胁。
这种防洪设计不仅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减少了洪水对农田的破坏。
都江堰作为一座在河水洪峰期间能够保持通水但不在洪峰期间通水的发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巧妙的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最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江堰所面临的保护困境也日益严峻。
我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一些古建筑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损坏和老化迹象。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范本(2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范本诗人山春曾在《灌阳竹枝词》中写道: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开时涌岸边。
诗人运用巧妙的语言让我们见识了这神奇的都江堰。
暑假,我领略了都江堰的美丽。
一来到都江堰,我便看到了湖边一颗颗的柳树。
柳树小姐们的样子也算得上是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吧。
这可是在夏天,柳树小姐们全都换上了轻柔的绿色长裙,宛如一位位绿衣仙子。
往栏杆旁走,才发现栏杆上的雕刻技艺当真是无可挑剔的。
有的图案是雍容华贵的凤穿牡丹,栩栩如生;有的是金龙出云的花样,十分有立体感;有的是含苞待放的菊花,可爱极了。
再往前走,便是十分着名的玉澜索桥了。
索桥用铁索绑在半山腰,犹如一只风挂在半空中,只有游丝一线牵着。
光是远远地望着,我便早已不寒而栗、胆战心惊了。
人们走在索桥上一个个都紧抓着护栏,接着再一步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些人胆子大些,竟把自己斜倚在护栏上,不过却也十分笨重。
只见索桥上的木板虽也结实,却稀稀疏疏。
不过,走在吊桥上,听着下面潺潺的流水声,却也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下面的河川流不息,一点儿小小的波浪,让这原本就十分特别的都江堰,又有了一种独特的美。
再继续往上走,就来到了有“蜀中小西湖”之称的翠月湖。
啊!来到这里的人无不赞叹这奇妙的翠月湖。
她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里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凉风习习。
翠月湖的水真亮啊,亮得像一颗颗闪亮的钻石;翠月湖的水真净啊,净得像一面没有丝毫杂质的明镜;翠月湖的水真蓝啊,蓝的让人分不清楚这是天上还是人间;翠月湖的水真静啊,平静的没有一点波纹。
这一个美丽的湖,应该是那天宫的瑶池从天而降吧。
否则怎么会有一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的独特魅力呢。
真是仙境呀!走到观望台上,都江堰的大半景色映入眼帘。
往下俯视,都江堰的宏伟的水利工程让人惊叹不已,江水平静而轻缓地往岷江流去。
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片绿海,成群的坝子更是这水利工程的一大特色。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舒畅。
玉澜索桥,翠月湖,这些让都江堰变得古色古香。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范本(2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范本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项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
我于____年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卓越技术和对当地人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想通过____字的总结,分享我的参观心得和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起首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历时数十年才建成。
这个工程以古城成都为中心,将蜀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引入平原,形成了独特的灌溉系统,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神奇水利工程。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我被其宏大的规模和古人智慧所震撼。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精巧,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工程技术。
整个工程被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引水和排水。
引水部分负责将嘉陵江的水源引入灌溉系统,排水部分则负责排除洪水和泥沙。
工程中最著名的部分是熊猫沟口设闸和分水口设闸。
熊猫沟口设闸是一道高12米的大闸,用于引水到灌溉系统。
分水口设闸则能够控制水流的方向,将水分配到不同的灌溉渠道中。
这些设计无一不展示了古人对水利工程的深入研究和精准计算。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实用性和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令人难以忽视。
通过引入嘉陵江的水源,工程解决了成都平原内部缺水的问题,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丰沛的水资源。
灌溉系统将引入的水源分散到各个分渠道,为农田提供持续的灌溉。
这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增产,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繁荣和富裕,也为后来的都市化提供了基础。
第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深远。
灌溉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通过合理的引水和排水设计,工程能够帮助调节水流,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还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保护。
因为工程的拦水闸和分水闸带有自动触发的机制,当洪水发生时,水流的方向会自动转移,保护了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伟大,也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参观心得感悟。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规模和精确性。
从远处望去,堰塞湖的水如同一面平静的镜子,美丽而宁静。
然而当我走近堤坝时,才发现这个项目有多么庞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6公里,由主渠、分渠和排泄工程组成,完美地将岷江水引入四川平原。
整个工程的建造高度精确,坡度合理,利用了水流的自然声波和自重力,使水能够自然地流动到各个地方,实现了整个工程的无损耗。
这种精确性和科学性令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我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古代人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平原地区的灌溉问题,还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供应,使蓬勃发展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正是因为先民们的智慧和努力,四川平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古人在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借助山川地势,采用错层放线的方法,使水能够顺势流动,并通过开挖渠道和堰坝的方式,使水能够在各个地方顺利畅通。
他们没有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改变,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的资源。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恢复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保护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最后,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 江堰水利 工程 , 历经 26 2 0年而不衰 , 当今 世界 是 年代久远 、 唯一 留存 、 以无坝 引水 为特征 的宏 大水利 工 程 。都江堰 的历 史 地位 , 仅 在 于它 使成 都 平原 成 为 不 “ 稻如黄云 ”的“ 梗 天府 之土 ” 还在 于它的兴 建和不 断 , 完善 , 对我国古代政治 、 经济 、 化和科学 技术 的发 展产 文 生 过重 大 的影 响 。 在政 治上 , 战国末年 , 国利用都 江堰 创建后 蜀 如 秦 地 的富饶 , 取其 布 帛金 银供 给军用 , 以蜀 中之兵 得 以灭 楚, 最后 统一 中国 , 建成了第一个封建 集权制 国家 ; 都 成 平原给集权的 中央国家 提供 了充足 的粮食 ……时至今 1 都江堰仍是全 国最 大的灌 区 , 3, 在全 国商 品粮生 产 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上 , 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 渠河纵横 , 灌 “ 溉蜀郡 田亩以万亿计 , 蜀用 富饶 , 号称 陆海 ” 灌溉 之利 , 与航运之便 , 使成都成为 一中国古代著 名 的繁华 都市之 素有“ 一扬二益 ” 之誉 。 在文化上 , 由都江堰 而产 生 的水文 化。诸如 “ 二王 庙” “ 、 伏龙观” 等处 的人 文景观 等, 以及 由此 产生 的诗 、 词、 书画等 , 中国文化历史上 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在 在科学技术上 , 江堰堪称 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成 就 都 的结晶 , 创造了不少 精湛先进 的河工技 术。在都江堰 创 建 与发展 的过程 中总 结和发 明 了许多 先进治 水 、 修淘 、 运行 的整套经验和完善的岁修 制度 。由此证 明 , 都江堰 首 开系统工程管理之先河。正 固如此 , 江堰 相沿两 千 都 余年 , 代有兴建 。水利之饶 , 历九不衰 。
,
( 都江堰水S ' 二) Er程 l
展中资源利用 、 经济 社会 系统 运行 、 污染 防治 与生 态维 护三个 主要 过程 。都 江堰 的创建 , 以不破 坏 自然 资源 , 充分利用 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 为前提 , 变害为利 , 使人 、 地、 水三者高度协合统 一 , 全世界 迄今 为止仅存 的一 是 项伟大 的“ 态工程 ” 生 。正是 由于其对 岷江 的 自然属性 的巧妙遵循 与 利用 , 才使 得岷 江 的社 会属 性 的充 分发
件, 根据江河 出山 口处特殊 的地 形 、 水脉 、 水势 , 势利 乘 导, 无坝 引水 , 自流灌溉 , 使堤 防、 分水 、 泄洪 、 排沙 、 控流 相互依存 , 共为 体系 , 保证 了 防洪 、 溉 、 灌 水运 和社会 用 水综合效益的充 分发挥 。 然而 , 并不是所有水利工程都 如此成功 。 16 9 0年 9月 1 , 门峡水 库建 成 蓄水。当一个 41 三 3 绿 色的人工湖 出现在人们眼前 时 , 在场 的上万名观众无 不 热泪盈眶 。但人们高兴得太早 了 , 黄河进 行 了毫不 容 情 的报复 :0 以上 的泥 沙进入水 库后无 法排泄 , 9% 形成 淤 积。蓄水仅一 年半 , 门峡水 库就 淤积 了 l 三 5亿吨泥 沙 。灾难并不止于此。严重的淤积 引起 河水倒 流 , 回水 在黄河重要支流 渭河 河 口形 成拦 门沙 坝。在短 短三年 之 内, 渭河河床升高半米 , 西安受 到洪水威胁 。 要使水利工程持续的为人类造福 , 现代水利 工程需 秉持“ 乘势利导 、 因地制宜 ” 的理念 。
一
、
都 江 堰 水 文 化
( ) 一 都江堰的历史地位
资源为人类服务 为前提 , 变害为 利 , 使人 、 、 地 水三 者高 度协调统一。
二 、 代 水 利 工 程 的发 展 之 路 现 都江堰 水文 化中蕴含的那种 “ 自然和 谐” “ 势 与 ,乘 利导 、 因地制宜” 的治水理念 、 渗透 的那种“ 可持续” “ 、 天 人合一” “ 、 道法 自然” 的哲学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 在当今 时代依然在 闪光 。感悟都江堰水 文化 , 于现代水利 工 对 程的建设与发展 ,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
第1 5
Phio o h ls p y
21 第 1 00年 5期
No. 5 2 0 1 01
1 ea 5 6 n r lⅣ0 51 .
感悟都江堰水文化 探现代水利工程发展之路
赵琳 黄蓉 刘玉 龙
( 武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2 摘要 : 江堰 的创建 , 都 以不破坏 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 自然资 源为人 类服务 为前提 , 害为利 , 变 使人 、 水三者 高 地、 度协合统一 , 是一种“ 和谐” 水利 , 渗透其 中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是 全世界迄今 为止仅 存的一项伟 大的“ 生 态工程” 。都 江堰既是我 国水利发展 史上的一项伟 大成就 , 也是 中国传统文化 的宝贵遗产。 关 键 词 : 文 化 ; 江堰 ; 利 工 程 水 都 水 中 图 分 类 号 :V1 T 2 文献标识码 : A
挥 , 人类 造 福 。 为 2 把握“ . 乘势利导 、 因地制宜 ” 的治水理念 。 都江堰它充 分 利用 当地 西北 高 、 南低 的 地理 条 东
都江堰 早期 以航运 为主 , 有灌 溉 的效 益 , 兼 至汉代 扩大灌 区, 以灌 溉 为主 。到魏 晋 时 , 渐 已形成 分 水 、 溢 洪、 引水三大 主要工程 设施 的雏 形。发展 至今 , 江堰 都 已成为一个 引 、 、 蓄 提相结合 的综 合性特 大型水利 工程 , 具有农业灌溉 、 城镇 和工 业供水 、 生态保 护 、 防洪 、 旅游 、 发电 、 水产和养殖等多种效益 。 从广义上讲 , 都江堰水利工 程应该 指都江堰渠 首工 程和都 江堰灌 区工程 两部 分。渠首 工程包 括 主体工 程 的鱼嘴分水堤 、 飞沙堰 、 宝瓶 口以及 17 修建 的外 江 9 4年 闸 、92年修建 的工业引水拦水闸 , 19 辅助 工程 的百丈堤 、 二王庙顺埂 、 人字堤溢洪道等 ; 还包括 内江仰 天窝闸群 , 蒲柏 闸、 江闸 、 业 引水暗 渠 , 走 工 外江 沙黑河 闸 、 小罗堰 闸、 漏沙堰 闸等 。 都江堰鱼嘴分水堤 、 飞沙堰溢 洪道和宝 瓶 口进水 口 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 、 人字堤等附属工程 的有机组合 , 联合发挥 了引水灌溉 、 排洪 、 排沙和减灾的巨大作用。 都江堰 的创建 , 以不破坏 自然资 源 , 分利用 自然 充
・
13・ 3
一
1 提站 在“ 与 自然 和谐共处” . 人 的高度 , 实施可 持续
发展战略。 很久 以来 , 有关于各种现代 水利工程 的争议总不 时 见诸于报端 : 三峡 工程从 论证 到开 工经历 了 7 0多年 的 争论 , 这些争论并未 因工程 开工 而停 止 ; 紫坪铺 水库建 设也是在 国内外一片反对之声 中开 工的 , 但其 配套工程 反 调节杨柳胡水 库工程 因迫 于舆论 的压力 一直没 能上 马 ; 国缅 因州 的 E w rs 在 工 作 了 12年后 , 是 被 美 d ad 坝 6 还 大坝 的反对者说服当局而拆 除 , 因是该坝破坏 了大西 原 洋某物种的生存 环境 。面 对着这 些使 用年 限仅几 十年 或上百年的现代水利工程 给人类制造 的麻烦 , 江堰的 都 26 22周年 的光辉灌溉史如何不令人心动。 都江堰水利可持 续发展 评价 指标 体系 的构建 全面 地考虑 了社会各个领域 和层 面的各种 因素 , 从协调 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 人与环境和谐共 处 出发 , 把握可持 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