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定位方法进展

合集下载

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麻醉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麻醉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麻醉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周围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s,PNB)的逐渐重视,该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增加。

当前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选择:周围神经刺激仪(D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感觉异常定位法和超声引导定位法;②使用PNS技术时可接受的适当电流强度(mA)和神经反应;③浅表刺激指导神经定位等。

本文就近来PNB技术优缺点进行比较,并对四肢手术PNB特点作一概述。

一、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选择寻找异感曾经是实施周围神经阻滞的金标准,但其较高的失败率以及可能造成严重神经并发症的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在没有PNS和超声引导的条件下,行PNB不必追求异感,利用解剖定位也可获得较好的阻滞效果。

PNS的出现使得PNB从抽象变得直观,且阻滞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许多研究都显示PNS优于寻找异感定位技术。

理由是:①其目标明确,诱发神经支配肌群的颤搐反应;②成功率高,通常为90%以上;③能使感觉异常降至最小,这是因为针头能尽可能地接近而实际上没有接触到神经,理论上可减少创伤性神经损伤发生率;④长期随访显示很少有严重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实施PNB时可观察到针头、神经和周围血管组织,能直观判断针尖与神经逐渐接近,直至相交,该技术正越来越受到欢迎。

许多病例已证实与传统技术相比,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可缩短操作时间,加快阻滞出现,增加患者的满意度,减少局麻药用量,降低局麻药中毒的发生。

特别是近来研究显示,健康志愿者中,超声下可观察到有30%PNS针与神经接触但并没有引起相关肌群的颤搐。

随着该项技术研究的逐渐深入,超声可引导硬膜外穿刺。

在小儿,超声下可观察到硬膜外腔动脉的搏动。

超声引导下PNB还可安全用于全麻后患者以及PACU中需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

对于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麻醉医师,超声引导可完全取代PNS,阻滞效果更佳。

然而该设备成本昂贵,而且掌握该技术需要较长学习周期,因此在国内还没有广泛开展。

肩胛上神经阻滞4种定位方法技巧

肩胛上神经阻滞4种定位方法技巧

肩胛上神经阻滞4种定位方法技巧肩胛上神经可用来减轻急慢性肩部疼痛,包括术后疼痛、肩关节各类损伤、癌痛等。

在疼痛门诊中,肩胛上神经神经阻滞/射频常用于治疗顽固性肩周炎、颈肩综合征。

相关解剖肩胛上神经是由臂丛神经上干的C5、C6以及部分C4神经混合的神经纤维组成。

肩胛上神经在臂丛的后下方走行于喙锁韧带下方,然后穿过肩胛上切迹,与肩胛上动脉和静脉伴行。

肩胛上神经支配肩部和肩锁关节大部分感觉区域以及冈上肌、冈下肌运动功能。

操作技巧体位:一般取坐位。

穿刺点定位方法:方法一:在肩胛冈中点O做一条平行于脊柱的垂线,通过O点作该线与肩胛冈的角分线,距O点2.5~3cm处为穿刺点。

方法二:作肩胛下角的角分线与肩胛冈相较于O点。

通过O点作外上角的角分线,距O点1.5cm处为穿刺点。

方法三:肩胛冈中点外上45°角的1.5cm处。

方法四:肩胛冈的中外1/3交界处上方1.5cm(喙突后内侧)为穿刺点。

(个人推荐)注意事项1、穿刺时应注意寻找肩胛骨,为防止刺入胸腔,可先向肩胛骨穿刺,然后向前探及肩胛切迹。

2、将药液注入冈上窝亦有效,切勿盲目寻找切迹而出现气胸。

3、肥胖患者寻找较难,禁忌在盲穿下操作。

4、肺气肿患者谨慎操作。

5、超声引导下操作可以减少气胸发生率。

超声引导下操作受限触及肩胛冈作为解剖标志,将高频探头置于肩胛冈上方。

因肩胛冈与肩胛骨上缘大约成40°角,因此应选择探头,是的探头与肩胛冈平行,此时肩胛冈会呈现线性高回声影。

探后探头逐渐向头部移动,直至出现“U”形肩胛上切迹。

采用彩色多普勒查看肩胛上动脉/静脉声音。

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

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方法的临床观察分析
后 的 B FR和 S O 等 都 无 明显 变 化 , P、I P, 且 镇痛 评 分 结 果 的 优 良 率 达 到 9 % , 无 0 也 并 发 症 及 不 良反 应 的 发 生 。而 对 照 组 采
用异感法麻醉穿刺的患者 , 镇痛评分结果
优 良率 为 8 % , 中有 1 % 患 者 出 现 神 9 其 0
结 果
臂丛 神 经 阻 滞 是 上 肢 手 术 最 常 用 的 麻 醉方 法 , 别 是肌 间沟 阻滞 法 更 是 最 常 特
感 觉异 常等。为此个别患者不分情况 , 先


把责任 推给麻 醉科, 给麻醉科造成 了很大 的影响。总之 , 解剖法 臂丛神经阻滞法, 具 有其操作简单 、 损伤小、 安全有效及患者意 识清醒等优点, 并能够大大减少患者上肢手 术并发症 的发生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醉成 功 率 高 。
和向内刺入 , 到有 明显异感 , 直 回抽无 血 后 才 注 药 ( % 利 多 卡 因 + .5 布 比 卡 2 07% 因混合液 2 m ) 5 1。记 录两组 的试 穿次数 、
进 针 深 度 和 注 药 后 的 起 效 时 间 , 意 观 察 注 有无刺破血管 、 气胸 等并 发 症 。
和对照组, 8 各 4例 , 分别对 两组采用解剖 定位法和异 感法 实行 穿刺 的临床 资料 进
行 了回顾 性 分 析 。 结 果 : 用解 剖 定 位 臂 采
者, 其标志往往 不清楚 , 定位 时要 求患 者 轻微抬 头 , 颈部侧曲或枕部垫 薄枕加 以改 善, 可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摸 到一条 小 肌 肉 , 为 前 斜 角 肌 , 后 即为 前 、 即 其 中斜 角
也 不是 很 好 , 为 异感 的 产生 与神 经 受 到 因 穿 刺 针 的碰 触 有 关 , 如果 操 作 粗 暴 很 可 能 损 伤 神 经 。对 于 一 些 神 经 阻滞 , 由于 神 经 分 布 的 部 位 和 患 者 的 状 态 , 可 能 无 法 引 有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进展

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进展

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进展神经阻滞定位的临床进展杭燕南周仁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神经阻滞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近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由于神经阻滞对机体影响小,可用于不适宜全麻及椎管内麻醉的病例,并可节省医疗费用,且神经刺激器定位的临床应用,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效果,因此在门诊、老年与危重病人的短小手术中的应用可大大增加安全性,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及早康复。

1 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1.1 解剖定位在神经阻滞的实施前,了解神经的解剖分布相当重要。

神经阻滞的径路大多是根据神经分布来确定的。

由于神经集中的部位不是某个单一的点,因此在临床操作中有多种神经阻滞径路。

一般而言,在神经丛外多有一包裹的鞘,在鞘的某一部位注药,可以阻滞更广泛部位的神经。

1.2 异感定位神经阻滞中是否需要寻找异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无异感,无麻醉”。

但临床面临的问题是:即使穿刺中出现“异感”,麻醉效果并非一定完善。

“异感” 的产生与神经受到穿刺针的碰触有关,如果操作粗暴可能损伤神经。

对于有些神经的阻滞,由于神经分布的部位,病人的状态,有可能无法引出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异感定位就无法应用。

1.3 超声和放射学定位近年来有将超声和磁共振等放射学技术用于神经阻滞的定位中,目的在于提高神经阻滞定位的准确性,观察局麻药注射后的扩散规律,以提高阻滞效果。

但是使用超声或磁共振技术要有一定的设备和人员的训练,增加了操作步骤,且仪器体积较大,价格昂贵,所以超声与放射学定位用于神经阻滞尚处于研究阶段。

已有的研究显示在肌间沟神经阻滞中使用超声定位,可以有效地提高操作成功率和准确性。

Perlas 等对于臂丛阻滞中超声的辅助定位中的探头位置所作的研究,提示在肌间沟·110 · 2004 年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暨上海市麻醉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东方麻醉网制作Made by Oriental Anesthesia 部,锁骨上部及腋部超声均有很好的定位效果,图1 示在臂丛神经阻滞中超声探头的位置,因为在这三个部位的臂丛神经支并非完全固定,都有一定的活动性,特别是超声引导下探针与神经基本接触时,部分病人神经刺激器设定在1.5mA电流下依然没有引出肌搐,这可能是神经刺激器造成神经损伤的原因。

隐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

隐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

隐神经作为一支纯粹的感觉神经,支配着小腿前内侧从膝到内踝的皮肤感觉,是股神经最长的皮支。

隐神经细小且缺乏运动成分,异感引出或者神经刺激仪等传统神经阻滞技术成功率都不高,以往应用并不广泛。

本文就隐神经解剖、隐神经阻滞(saphenous nerve block,SNB)入路及方法、操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适应证及发展前景进行综合阐述。

1.隐神经解剖隐神经走行:隐神经在大腿近端1/3处自股神经分出。

在大腿处,隐神经全程位于缝匠肌深面,与股动脉一起进入收肌管。

在收肌管内,隐神经先伴行在股动脉前外侧,至接近大收肌末端水平,从股动脉前方跨过,行至股动脉前内侧。

之后,股动脉离开收肌管前向深部走行,与缝匠肌逐渐分离,在收肌腱裂孔处股动脉向后移行为胭动脉,正是这种在深度上的突然改变成为收肌管末端界限的重要标志,是进行隐神经收肌管阻滞(缝匠肌下阻滞)的理想位置。

而后隐神经继续行走在缝匠肌深面,但是隐神经离开收肌管的形式存在变异。

Saranteas等对9具成人尸体的11个膝关节进行解剖,探究隐神经离开收肌管的位置,结果发现11例标本中有9例(81.8%)隐神经从收肌管远端穿出,2例(18.2%)标本隐神经在收肌管近端穿出,其中有1例(9.1%)标本隐神经由两个分支吻合形成,一个分支在收肌管内走形,一个分支在收肌管外伴股动脉平行走形,两个分支于收肌腱裂孔处汇合。

在所有标本中,隐神经离开收肌管后不再有变异,出收肌管后隐神经与膝降动脉一起在缝匠肌深面沿膝内侧垂直下行。

行至缝匠肌肌腱附近,即胫骨内侧髁水平时,在缝匠肌和股薄肌肌腱之间,隐神经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组织。

隐神经分支:隐神经在膝关节内侧穿过深筋膜后通常分出2条主要分支:髌下支和缝匠肌支(又称小腿内侧皮神经)。

髌下支分布到膝关节前面,支配膝关节周围的感觉;缝匠肌支和大隐静脉一起沿小腿内侧缘下行,再分出多个分支,分布至小腿前内侧、内踝和足内侧的皮肤。

收肌管解剖:Horn等8和Jaeger等9对收肌管的解剖结构做过详细描述:收肌管又称Hunter管或缝匠肌下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在缝匠肌深面,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

神经阻滞定位

神经阻滞定位

常用神经阻滞▲额神经阻滞: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操作:用10cm 长、7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的下1/3。

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4).穿刺部位过高可以阻滞膈神经、部分臂丛神经。

膈神经阻滞:定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锁骨上2.5-3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严禁双侧阻滞,肺功能不良者禁忌,避免误入胸腔造成气胸。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1)颈侧入路法: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颈深丛神经阻滞操作亦相同。

病人取仰处,(2)定位:C4横肩胛上神经阻滞:定位:坐位,背朝术者,双肩放松自然下垂,确定肩胛冈,从脊柱缘至肩峰作一连线,连线中点做一标记。

再标出肩胛下角,于肩胛冈中点作另一连线,两连线交点的外上角作分角线,延长至肩胛冈前缘,极为穿刺点。

或简单定位,即肩胛冈连线中点与外1/3连线之中点前缘。

用腰麻针进针至冈上窝后滑上1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避免进入胸腔,反复穿刺容易引起肩胛上动脉损伤。

▲斜角肌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垂直放松平贴身旁,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间隙下移触及锁骨下动脉,示指下压出现手臂麻木感,此处为肌间沟,再确定C6横突或环状软骨作一连线,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

▲下角为7▲▲腰丛神经阻滞:又称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周围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满意的神经阻滞应具备三个条件:①穿刺针正确达到神经附近;②足够的局麻药浓度;③充分的作用时间使局麻药达到需阻滞神经的神经膜上的受体部位。

一、解剖标记定位根据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寻找其体表或深部的标志,如特定体表标志、浅层的骨性突起、血管搏动、皮纹及在皮肤上测量到的定位点深层标志如筋膜韧带、深部动脉或肌腱孔穴及骨骼。

操作者穿刺时的“针感”,即感觉穿刺的深浅位置,各种深层组织的硬度、坚实感及阻力等。

局麻药注入到神经干周围后可浸润扩散到神经干表面,并逐步达到神经干完全阻滞。

但解剖定位只局限于较细的神经分支,如腕部和踝部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而较粗神经除了腋路臂丛通过穿透腋动脉定位外,其他很少使用。

二、找寻异感定位在解剖定位基础上,按神经干的走行方向找寻异感。

理论上,获得异感后注药,更接近被阻滞神经,其效果应更完善。

根据手术范围和时间等决定阻滞方法。

应尽可能用细针穿刺,针斜面宜短,以免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目前应用神经刺激器及超声引导神经定位,因此不需找寻异感定位。

三、神经刺激器定位(一)工作原理周围神经刺激器产生单个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并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绝缘针直接注入局麻药,达到神经阻滞的目的。

目前临床使用的神经刺激器都具有较大可调范围的连续输出电流,电流极性标记清晰。

(二)绝缘穿刺针选择尽可能选用细的穿刺针,最好用22G。

选用B斜面(19°角)或短斜面(45°角)的穿刺针。

上肢神经阻滞通常选用5cm穿刺针,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选用10cm穿刺针。

神经刺激器的输出电流0.2~10mA,频率1Hz。

需一次注入大剂量局麻药时,用大容量的注射器与阻滞针相衔接,以确保在回吸和注药时针头位置稳定。

(三)操作方法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的正极通过一个电极与病人穿刺区以外的皮肤相连,负极与消毒绝缘针连接。

先设置电流强度为1~1.5mA,刺激频率为2H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神经阻滞的定位方法
I. Ana tom y location 异感定位 Se nsory location 超声和放射学定位 Ultrasound and
(一)解剖定位
An atom y loc ati on
神经解剖变异,神经分布不规则,神经不 是集中某个单一的点,解剖标记不明确或 不易辨认,因此,临床操作难度较大。
B asi c p rin ci pl es of U ltrasou n d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为2.5~20MHz
Clinical ultrasound with 2.5~20MHz
频率越高空间分辨率越好,但穿透性越差;反之亦然
Higher frequency with better space differentiation ratio but less penetrability; vice ver sa
(二)异感定位 Sensory location
n 是否需要寻找异感尚有争议 Debat e of finding specia l sensory 找到“ 异感” ,麻醉效果并非一定完善 Unsa t is fied an est hetic effect s w ith s ens ory loca t ion 神经分布与病人状态,可能无法引出异感 Sensa tion ma y b e not foun d in som e pat ien ts 寻找异感可能损伤神经 M a ybe da ma ge nerves
缺点 Di sadvan tag es
需要特殊设备和人员技术培训 Nee d equipm ents and training 增加了操作步骤 M ore operation steps 仪器体积较大,价格昂贵 Large size and ex pensive e quipme nt
超声的基本原理
Tran sverse sonogra m show ing loca l a nest het ic spread a nd distent ion ( arrow s ) in t he int ersca lene groove.
Infraclavicular Block
Tr ans verse son og ram i n th e i n fr acl avic ul ar reg io n sh ow i ng b rach i al pl exu s as hyp oec ho ic n od u les ( N w i th arro w ) . AA axi ll ary arter y; A V axi l lar y vei n; P M aM p ecto ral is ma jor m usc le ; P M i M pec toral i s m in or m us cle .
Musculocutaneuous Nerve Block
A 12 -M Hz u ltra sou n d im age d emo nstr atin g th e mu sc ul oc uta neo us n erve an d su rro un d in g stru ctu res . B, b on e ( hu m eru s); Bi , b ic eps mu sc le; CB, cor aco bra ch ial i s mu sc le; A, axi ll ary arter y; v, axi l la ry vei n . Th e mu sc ul oc uta neo us n erve is fou nd i n th e j u nc ture b etwe en th e b ic eps an d co raco br ach ia li s mu scl es. The n erve, a s d oes th e m edi an n erve, a pp ears as a c on stel la tio n of hyp od ens e ( dar k) gr apel i ke stru ctu res w ith hyp erec ho ic (b ri gh t) ri n gs. Ul tras ou nd Gu id ed M us cu lo cu tane ou s N erve Bl oc k • S p enc e, S ite s, an d Beac h 1 99
(三)超声和放射学定位
Ul trasoun d and radi olo gic al l ocation
优点 Advantages
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Inc rea se t he s ucc es sful rat e of nerv e bloc k 观察局麻药注射后的扩散规律 Observe t he dist ribut ion of loca l anest het ics 避免血管内注射的发生 Av oid int rav as cula r inject ion 减少麻醉药用量 Reduce the dosage of a nest het ics
( 四 ) 神经刺激器定位
Location w ith nerve sti mulator
1. 周围神经刺激器
P eripheral nerve stimul ator
神经刺激器的优点 Advantages
刺激后肌肉反应的指标客观明确 Objectiv e and cor rect si gn s after stimu lation 用于无法准确说明异感或定位困难病人 ( 小儿、老年、不合作用及神智不清的病人) Used i n pedi atri cs, el derl y, di soperati ve and un co nsci ous patients 最大程度减少神经损伤 Reduce n er ve damages 神经阻滞成功率较高 High successful rate
内容提要 Con ten ts
1.神经阻滞定位方法 Localization m ethods of nerve block 2. 神经刺激器与神经刺激针 N erve stim ulator and needles 3. 下肢神经阻滞在老年重危病人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low er extrem ity ne rve block in elderly severe patients
腋部径路超声图中针头位置(箭头所示)
Needle position of axillar y ner ve block in sonogr am (ar r ows)
AA: 腋动脉 axillary ar tery
Hadzic A, et al. Anesthesiology,2003;98:969.
外周神经阻滞的优点
Advantage of peripheral nerve block
阻滞成功率高 High successful ratio 安全性高 More safety 应激反应轻 Less stress response 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 Avoid DVT 恢复快 Fast recovery 生理机能稳定 stable physical status 病人欢迎 Welcomed by patients 费用低 Low cost
神经阻滞定位方法进展
Adva nce in Locatli za ion of N erve B lock
杭燕南
Ya nna n Ha ng M .D. Depa rt men t of An est hesiology R en Ji Hospit al Sha ngh ai Sec ond M edic al Univers it y Sha ngha i 2 00001
Interscalene Block
Tran sverse sonogra m of t he n eedle (a rrow s) in con ta ct w ith t he n erve t run ks in t he int ersc alene groove.
Interscalene Block
Vari ation and d ecen trali zati on of nerves, ir regu lar d istri bu tion , am b ig ui ty of anatom y l an dm ark s, it’s d iffi cu lt to op er ate i n c li ni c
Perlas A, et al. Anesthesiology,2003;99:429.
肌间沟经路定位
Interscalene location
Hadzic A, et al. Anesthesiology,2003;98:969.
超声定位穿刺操作时,一手持探头,一手握绝缘针 One hand with probe, another with insulated needle CH为胸锁乳突肌锁骨头,SH 为胸骨头 CH=clavicle head of ster nocleidomastoid, SH=sternal head
Axillary Block
Tr ansv er se so nog ram in th e m id hu mer al r egion show in g t w o ter m inal br an ches of t he b rach ial plex u s as h y poech oic n odu les ( N w ith arrow s ). B A br achial ar t er y ; B M bicep s m uscle; H h um er us; TM tr icep s m u sc le.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Nerve block guided by ultrasou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