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30年重庆建筑变迁

合集下载

重庆历史文化之旅:走进千年老街和古迹

重庆历史文化之旅:走进千年老街和古迹
白帝城等著名景点
• 渝东南:主要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等地,可以游览小南海、
仙女山等著名景点
重庆历史文化之旅的
时间安排
• 重庆历史文化之旅的时间安排建议为5-7天
• 重庆市区:建议安排2-3天,游览解放碑、洪崖洞、磁器口古
镇等地
• 渝东北:建议安排2-3天,游览长江三峡、白帝城等著名景点
• 渝东南:建议安排1-2天,游览小南海、仙女山等著名景点
色美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重庆的历史文化
• 对重庆人民的感情:通过接触重庆的民间艺术、体验重庆的传
统手工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重庆人民的热情好客
重庆历史文化之旅的
精彩瞬间
• 重庆历史文化之旅的精彩瞬间主要包括游览古迹、品尝美食、欣
赏民间艺术等
• 游览古迹:如重庆古城墙、洪崖洞、磁器口古镇等地,感受到
• 磁器口古镇:位于沙坪坝区,是重庆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保
留了大量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迹
重庆古迹的历史价值
• 重庆古迹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见证、文化传承、艺术价值
等方面
• 历史见证:重庆古迹见证了重庆地区的历史变迁,如重庆古城
墙、洪崖洞等
• 文化传承:重庆古迹传承了重庆地区的多元文化,如磁器口古
镇、川剧等
• 艺术价值:重庆古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建筑风格独特,
雕刻精美等
重庆古迹的保护与传承
重庆古迹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重庆古迹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 城市化进程加快,古迹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日
• 加大对古迹保护的投入,提高保护力度
益突出
•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确保古迹的可持续发展
• 建筑风格独特,如佛教建筑、道教建筑等,展现了重庆地区丰富的宗教文化

十八梯景点介绍

十八梯景点介绍

十八梯景点介绍(三篇)第一篇十八梯景点介绍一、历史沿革十八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兴路1号,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时期。

相传,此地因一口水井与居民住处之间恰好有十八步石梯而得名“十八梯”。

明清时期,随着重庆成为入川的重要门户,十八梯所在的区域逐渐繁荣起来,成为重庆母城具有代表性的商贸集散与文化交融之地。

1891年重庆开埠后,城市发展迅速,但十八梯仍作为连接上下半城的重要通道。

然而,随着现代公路的修建,十八梯的地理优势逐渐减弱。

特别是抗战时期,十八梯经历了“六·五大惨案”,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地。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运的衰退使十八梯地区逐渐衰败,成为棚户区。

2010年,渝中区启动了十八梯地区的拆迁工作,并于201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新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于2021年9月30日建成开放。

二、建筑格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占地面积约88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区划分为A、B、C、D、E五个地块。

整个风貌区保留了原有的街巷肌理和复杂的高差关系,建筑顺应地形,分台布局,主街道呈“丁”字形,横街和纵街格局明显不同,有多条街巷垂直于等高线,连接上半城与滨江带。

建筑风格上,新旧结合,既有传统巴渝民居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形成丰富多元的美学特征。

三、旅游信息(一)地理位置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兴路1号,南临解放西路,北临中兴路,坐落于长江江畔。

(二)交通线路游客可以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具体线路可根据出发地点和出行时间进行查询。

此外,游客还可以选择步行或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感受重庆的山城魅力。

综上所述,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艺术景观、商业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

它不仅是重庆的一张名片,更是游客了解巴渝文化、感受重庆魅力的绝佳去处。

四、主要景点(一)艺术景观古井春风:一口古老的水井,见证了十八梯的历史变迁,春风吹过,井水泛起涟漪,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写家乡重庆的变化(通用5篇)

写家乡重庆的变化(通用5篇)

写家乡重庆的变化(通用5篇)写家乡重庆的变化篇一地图上的重庆呈倒山字形,不愧于山城这个美誉。

当年那些上下不平的山路早已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当时茂密的树丛无法穿过时,如今已经铺上了平整的石板路……重庆的60年是五彩缤纷的,是历经沧桑的,是改天换地的,是丰富多彩的!当时解放碑的解放碑是当时最高的建筑,可是如今,高楼大厦如雨后的春笋般长出,不知道比解放碑高到哪去了。

这60年中,变化最大的还是重庆的企业。

当年入住重庆的企业没有几家,入住的企业,有的也没钱买不起机器而濒临破产。

而如今呢?入住的企业数都数不过来,这跟当年有多大的变化。

商店都有十几二十家:重百、重客隆、新世纪、好又多、新村……到处都是它们的。

分店。

60年后的重庆,乡村风情少了许多,城市化了许多。

吃惯了大鱼大肉,觉得平常的小菜很难吃,还有的人,经常开车、坐车、不出来走动,走几步就觉得很吃力,很累。

重庆这60年沧桑巨变,我相信以后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妙,人们的生活更加丰衣足食,更加五彩缤纷,更加丰富多彩!写家乡重庆的变化篇二我的家乡在重庆,在一个小山村里面。

那里虽然没有城市里面繁华,但是那里一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而且我也非常喜欢家乡的四季。

不信,你瞧!春天到了!春暖花开,春妹妹把花儿、小草、树木……都叫醒了。

花儿看出了五颜六色的花瓣儿,像赶集似的聚扰来。

小草悄悄地从地下钻了出来,换上了绿色的新装,好奇地望着这个活力勃勃的世界。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溪里涨满了春水。

那淡淡的春天的香气,站在不远处就能闻到。

突然,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迟日丽,春风花草香”夏天到了,酷暑盛夏,夏哥哥把大地照得滚烫。

路上的柳树像生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一动不动。

秋天到了!秋高气爽,秋姑娘把夏哥哥赶走了,并带来颜料盒和秋风弟弟,来到果园。

哗!哗!哗!秋风阵阵,落叶飞舞,像只只金的蝴蝶落在脸上、脚上。

该秋姑娘表演了。

看!秋姑娘拿着颜料盒把柿子涂的不能再涂了,就像树枝上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似的。

重庆变化

重庆变化

变化三十年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发战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重庆历史与文物│母城的变迁——从江州到渝中

重庆历史与文物│母城的变迁——从江州到渝中

重庆历史与⽂物│母城的变迁——从江州到渝中母城的变迁——从江州到渝中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主城⾼踞华蓥⼭余脉之上,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形成半岛之尖。

城在⼭上,城⼜处于众⼭之中。

“⼭城”便成为这座城市最贴切的别名。

重庆历史悠久。

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见证了重庆城市发展的变迁,称谓上也经历了从江州到渝中的变更。

据现存史料记载,从夏商周⾄明清时期,“母城”先后有四次⼤规模的修筑。

1.战国时期:张仪筑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后设巴郡,并在原巴都置江州县作为郡治所在,这就是《华阳国志·巴志》中所记载的“仪城江州”。

但因仅有这四个字的记载,仪城江州的具体信息⾄今不为⼈知。

有⼈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张仪所筑的江州城⼤约在今千厮门——⼩什字——东⽔门⼀线的北⾯,⽽且主要部分在⼭脊之东的长江⼀侧。

2.三国时期:李严筑城建兴四年(226年)春,蜀汉“都护李严⾃永安还江州,筑⼤城” ,“更城⼤城,周回⼗六⾥,欲穿城后⼭,⾃汶江(今长江)通⽔⼊巴江(今嘉陵江),使城为州(洲),求以五郡置巴……造苍龙、⽩虎门,别郡县,仓皆有城”。

李严计划扩⼤江州城并想凿穿渝中半岛后⼭的鹅项颈,使江州形成为三⾯环⽔的易守难攻之势,这个计划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城周围为汉制16⾥,约今7公⾥,南线⼤致相当于今朝天门以南起西南沿江⾄南纪门,北线约在今新华路、⼈民公园、较场⼝⼀线,⾯积约2平⽅公⾥多,约等于今天⼈们所习称的“下半城”,成为重庆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母城区。

3.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夏:彭⼤雅筑城蒙古⼤军压境,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彭⼤雅决定不惜⼀切代价抢筑重庆城以加强重庆防务、巩固南宋西线防区。

嘉熙四年(1240年)春,重庆城扩筑完成。

对此,《宋季三朝政要》评价道:“彭⼤雅守重庆时,蜀已残破。

⼤雅披荆棘,冒⽮⽯,竟筑重庆城,以御利阆、蔽夔峡,为蜀之根柢。

”此次筑城,出于防御需求,城西线由李严所筑江州城的半岛⼭脊线的⼤梁⼦移⾄今临江门、通远门⼀线,⼭脊线以北的⼤⽚缓平地带和原城西的制⾼点(今七星岗⾃来⽔⼚⽔池区)已筑⼊城内,范围已较李严旧城扩⼤⼀倍余,初步奠定了明清重庆城的⼤致范围。

重庆桥史飞跃两江的时空印记

重庆桥史飞跃两江的时空印记

重庆桥史飞跃两江的时空印记2005年,茅以升桥梁委员会认定:重庆是中国唯一的“桥都”。

这份荣誉当然让我们骄傲,但“桥都”之名因何而定,重庆桥史又有多深厚,重庆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第一座现代桥……这些疑问却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上来。

事实上,这座城市早在北宋就有了第一座石拱古桥,发展至今,桥梁总数达到了上万座,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只有当我们认真地将重庆桥史翻阅一遍后,才会发现足以让我们骄傲的不仅仅是“桥都”这样一个称谓,还有这座城市与桥的世代情缘。

因山水而生的桥群世界上的桥梁可归纳为四大类:梁桥、拱桥、斜拉侨和索桥,这几大种类在重庆都能见到踪影。

重庆主城区的跨江大桥数量和密度远超其他城市,究其原因,山水格局无疑是造就这一盛况的重要因素。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江从西南向东北横贯境内,左岸有嘉陵江、小江、大宁河,右岸有乌江、綦江、磨刀溪等较大的一级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汇入。

且处于两江交汇处的重庆主城区还坐落于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丘陵地带,整个城市格局里山丘纵横、河流密布,正所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伫,水在城中流”。

在不断的变迁与发展中,长江和嘉陵江哺育着重庆人,同时,重庆人又长期为被两江所围。

其实早在现代化大桥出现前,勤劳的山城人民便在山水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各式各样的古桥。

乌江上游、渝东南地区以廊桥著称,渝东北则多见索桥。

因重庆地区V形河谷较多,石料丰富且强度高,所以这些古桥中,最为常见的要数石拱桥的身影。

较为经典的如建于北宋年间的荣昌施济桥,迄今1000多年,清代时就被称为“川东保障”,自1929年起已成为成渝公路的必经之桥;丰都奈何桥,距今500余年,以其主张断恶行善而声名远扬;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万州万安桥,是全国跨径最大的砖拱桥……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重庆出现桥梁的第一个阶段。

到新中国成立前,近代重庆的桥梁分布广、跨径小,桥型仍以石拱桥为主。

比如位于北区干道的一号桥,是当时重庆城市桥梁中开工最早、规模最大的桥梁,它于1927年开工,但因技术有限,修了25年才完工。

重庆传统建筑介绍

重庆传统建筑介绍

重庆传统建筑有重庆旧城垣、白帝城、张飞庙、弹子石老街、湖广会馆、鸿恩寺森林公园、西流沱小镇、洪崖洞、关岳庙等。

重庆旧城垣:位于重庆古城渝中区。

历史悠久,受自然侵蚀和战火破坏,现大都崩塌毁损,仅存通远门、东水门等处遗迹可以考辨,但古老名称大多沿用至今。

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西首。

汉朝曾在此设鱼复县,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张飞庙:又名张桓侯庙,位于重庆市云阳县盘石镇龙宝村狮子岩下,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

重庆古建筑与文化遗产

重庆古建筑与文化遗产

唐宋时期
• 建筑风格达到鼎盛, 以吊脚楼、巴渝民居 为代表 • 建筑工艺精湛,注 重装饰
明清时期
• 建筑风格逐渐成熟, 以洪崖洞、磁器口古 镇为代表 • 建筑风格更加简洁, 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
•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角色与作用 • 重庆古建筑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可以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 重庆古建筑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重庆园林建筑的类型与特色
重庆园林建筑的类型
• 私家园林:以庄园、花园为代表,具有鲜明的私家园林特色 • 公共园林:以公园、绿地为代表,具有鲜明的公共园林特色 • 风景区:以风景名胜区为代表,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重庆园林建筑的特色
• 注重景观的营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善于利用地形,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生 • 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创新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的吸引力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体验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的满意度 • 创新重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营销手段,提高城市建筑的知名度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文化传承中的贡献与意义
重庆古建筑在现代城市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创新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体验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的满意度 • 创新重庆古建筑旅游产品的营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建设与推广
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建设
• 树立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核心价值,提高品牌知名度 • 塑造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美誉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 培育重庆古建筑旅游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民大礼堂、朝天门广场为代表的老地标和以世贸中心、国际金融开发大厦为代表的新地标,代表了重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情趣。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不断生长的重庆城市,向上拔升高度,向外扩展规模。

这期间日新月异的城市巨变,让很多共同走过这段历史的人们,大有沧海桑田之感。

重庆市泰斗级建筑大师陈荣华,不但是这一变化历程的亲身见证者,也以建筑师身份,切身参与了这一巨变之中。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陈荣华,试图追寻他对重庆建筑的记忆,梳理出这个城市30年来建筑语言的种种变革。

大城重庆
30年沧桑巨变
1985年《重庆晚报》创刊,同年陈荣华来到重庆。

可以说,他几乎经历了近30年重庆建筑的每一次变迁。

对于这30年的变化,陈荣华觉得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80年代那时,进城就是到解放碑,其他地方都算乡下。

”陈荣华感慨道,“现在规模扩大了好多倍,主城各区都一片繁荣,北部新区、茶园新区、大学城等新区更是潜力无限。


陈荣华认为80年代的重庆建筑谈不上所谓的风格,“除了人民大礼堂、解放碑,那时几乎没有鲜明风格的建筑。

”因为刚刚从困难时期过来,建筑讲究的是“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所以只有少量的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才在设计时讲究美观、艺术因素。

同时,当时也没有“灯光工程”这种让建筑流光溢彩的手段。

而现在,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百花齐放,建筑风格呈现多元化,绚丽的色彩也让城市多姿多彩。

变化的还有建筑的高度。

“高层建筑以前很少,80年代后期才慢慢多起来,现在早已突破200米大关。

”纽约·纽约211.3米、世贸中心262米、浪高凯悦酒店204米,重庆的天际线因此被彻底改写。

城市地标
还要再看30年
30年城市巨变,实质上折射出建筑哲学的不断发展。

陈荣华认为,几千年来,建筑哲学大致经历了实用学、艺术学、功能学、空间学、环境学、生态学六大历程,而重庆这30年,是从功能学过渡到环境学,生态学刚刚开始受到关注,还谈不上真正的实施。

“种种变化,其实都是不同的建筑哲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达。

”在陈荣华看来,建筑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而在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身上,反映的尤其典型和明显。

那么,重庆哪些建筑可称之为城市地标?
“现在公认的还只有解放碑和人民大礼堂”,陈荣华表示,也有一些建筑被不少市民推崇,有成为地标的潜力,如朝天门广场、湖广会馆、世贸中心,但始终不像解放碑、人民大礼堂那样毫无争议。

在陈荣华印象中,重庆似乎从未正儿八经地评选过标志性建筑,而且即使评选也不一定能成为地标。

1989年国庆40周年时,重庆评出了十佳建筑,但现在除了人民大礼堂依然熠熠生辉,其他建筑的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

陈荣华认为,新时代的重庆需要新的地标,就像北京除了天安门和天坛外,还有最新的鸟巢、水立方,但成为地标并不容易。

在他看来,地标建筑必须有显眼的地理位置,有独特的造型特色,反映城市的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喜欢它,因此公共性越强的建筑越有可能成为城市地标。

“城市地标形成需要时间来‘大浪淘沙’,哪些建筑能成为新地标,或许还要再看30年。

”他说。

人居建筑
最好和最坏的时代
30年间,人居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的主体,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15年,因为重庆第一代商品房大致出现在1993年左右,之前并没有规模化的人居建设。

从最早的筒子楼,到第一代单体楼的商品房,到第一代花园小区,再到后来的洋房、别墅,陈荣华从1985年来到重庆,见证了住房制度改革后每一代人居建筑的变化。

“90年代初的人们只要是房子就行,连户型都不会看。

”陈荣华笑称。

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建筑的标准在人们的挑剔下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飞速提高。

现在,人人都懂得了怎样挑剔户型,学会了怎样鉴赏风格,对于亲近自然、节能环保、科技含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陈荣华认为,在这场人居巨变中,建筑师通过自己的建筑思想,直接参与到人居环境的改造,每一个建筑师都会感到自豪。

但同时,人居建筑的快速进化中,一些不适合本土的外来建筑理念也在重庆找到了土壤,比如当年盛行一时的欧陆风。

“对建筑师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陈荣华指出,前些年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当成了试验场,而开发商出于商业炒作的目的推波助澜,民众的审美文化修养又不够,才让洋风着实盛行了几年。

“但是必须承认,开发商对人居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

”陈荣华表示,那种拿来就用的洋风正在消落,开发商学会了因地制宜,不仅关注建筑风格,更注重功能、环境等,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同时,撇开外在形式不谈,重庆的山地城市规划理论和建筑技术,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些开发商修建的坡地洋房、山地别墅等还是可取的。

重庆未来
应体现城市个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城市出现的“千城一面”局面该如何突破?如何才能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陈荣华认为,对整个城市来说,要对城市形象有清晰的把握,体现出重庆自身独特的山城、江城特点,如渝中区形象策划、两江四岸的城市规划,都是在努力让重庆特色得以凸显。

对具体建筑而言,在“建构说”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应是可行之路。

在陈荣华看来,在所有建筑学说中,“建构说”恐怕最为接近建筑的本质。

建筑师要抛开所谓形式、风格等外在因素,直指功能、环境等最本质的东西,这样才能综合工程师和艺术家的眼光,用建造的艺术去理解建筑,用建造的逻辑去设计建筑。

陈荣华说,中国现代建筑先驱梁思成把中国建筑分成四类,即西而古、中而古、西而新和中而新,认为最次的是西而古,最高境界的是中而新。

陈荣华以他主持设计的重庆国际金融开发大厦中标方案为例,318米的巨无霸有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形态优美、简洁大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又实现了造型的美观。

这不但是“建构说”的成功实践,也是典型的“中而新”建筑。

而上海金茂大厦则从中国古塔中提炼形象,同样既是现代的,也是中国的。

同时,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还要注意传统建筑的保护。

“80年代关注得不够,直辖以后,对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还是比较好的,如湖广会馆、三道拐古街。


不过有些建筑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一些开发商没有理解传统建筑的内涵而简单地寻求复古,搞出许多假古董出来。

“重庆映像还算做得比较好的,有些复古建筑其实只是商业意图的产物,不仅不能宏扬传统文化,还会对城市文脉造成永久的伤害。


陈荣华简介
重庆市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属下重庆公司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重庆市建筑学、规划与设计学术带头人。

代表作品:大都会广场、纽约·纽约、世贸中心、彩电中心、建设银行、浪高凯悦大酒店、人民大礼堂片区规划、龙湖·水晶郦城等。

记者王春龙
链接
新地标值得期待
在重庆传统地标建筑已经全面成形的时候,2008年开始,又有更多的新地标即将涌现。

其中有政府的十大工程如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即将在近2年完工,也有区域性的旧城片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像华润建设厂项目、瑞安化龙桥项目等等。

其中,实力强劲的华润集团重庆战略的首个作品——华润建设厂项目尤其让人期待,不仅因为该项目体量大(据悉该项目的占地超过1000亩,而且其设计体量更是达到200多万平方米),更因为该项目的出现,有望全面升级杨家坪地区的生活和商业品质,从而使得这个重庆老牌区域有了同其他区域更多的竞争资本。

可以预见,在新一轮地标项目的竞争中,大企业开发的大项目将有望成为有力的竞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